敲出来的乡愁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块冰冷的铁板,经过郭海博和郭海龙两兄弟一锤一锤地敲打,竟然变成一幅精美的浮雕作品,铁板浮雕的艺术魅力让人惊叹不已。
  在河北石家庄,“铁匠兄弟”郭海博和郭海龙最近成了焦点人物,他们用铁板打出来的浮雕作品不仅征服了国外收藏家挑剔的眼光,还以一幅1万美元的高价被对方买走。铁板浮雕究竟为何物?来到位于石家庄燕赵艺术市场的郭氏兄弟雕塑艺术工作室,只见郭海博和郭海龙正一人拿榔头和錾子,一人扶着铁板,伴随着“丁丁当当”的敲打声,一朵层层错落的牡丹花随之呈现在铁板上。
  看他们娴熟地敲打,很多人都误认为打铁板浮雕很简单。其实不然,能敲打出今天这样的水平,身为“60后”的兄弟俩用了近30年时间。
  铁笔传神书绝活
  去年冬季的一天,正在工作室忙碌的郭海博和郭海龙接到一个电话,是美国侨太布罗克国际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张宁慧打来的,原来她的顶头上司维克多先生不久前在一次展览上看到了郭氏兄弟的铁板浮雕,回国后念念不忘,于是想请他们为自己打一幅收藏。
  “连老外都看上了我们的铁板浮雕!”虽然此前已经数次受邀参展,且屡获大奖,但第一次接到国外订单,兄弟俩还是激动不已。按照张宁慧的要求,这次打造的铁板浮雕要以狮子为主题,尺寸是100cm×80cm。这让郭海博和郭海龙有些犯难,一是创作狮子,必须把狮子的鬃毛刻得丝毫毕现,才能表现出狮子的威武气势,而平常他们打造的都是一些粗线条的动物,二是这么大尺寸的铁板浮雕他们从来没有敲过。接还是不接?简单商量后,兄弟俩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双方约定交货时间为一个月,兄弟俩立即投入紧张的创作中。经过在废弃铁板上的反复尝试,他们找到了錾刻狮子鬃毛的办法:把榔头磨得又尖又细,一锤敲打出一根鬃毛。20多天后,老外要的狮子栩栩如生地呈现在铁板上,威武凶猛,呼之欲出。为了让老外有选择的余地,他们在交货前又夜以继日地创作了一幅以狮子为主题的作品。
  当热衷于收藏的维克多先生一看到这两幅作品时,立即情绪激动地说:“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太精美了!”他不仅一口气买下两幅作品,还开出一个让兄弟俩喜出望外的价格:每幅作品一万元美金。
  兄弟俩火了,他们的名字和作品随着各种媒体的报道传遍了大江南北。不久,一位香港客商找到兄弟俩,愿意出50万元人民币收藏他们创作的一个系列共10幅作品,却被婉言拒绝。这究竟是什么作品,让他们如此珍惜呢?
  兄弟俩的少年时代是在太行山下一个安静而又秀美的小山村里度过的,那里不仅有独特的民居石房,还有缓慢的、似乎和现代生活节奏无关的安详气息。迁到石家庄定居后,他们对这个小山村一直恋恋不忘,从1997年开始每年都回去采风,然后花了4年时间创作出“太行山风情”系列铁板浮雕作品:有身穿破旧白花小棉袄、胆小害羞的《丑娃》,有瓜果飘香的《秋韵》,有老牛带着调皮的牛犊玩耍的《山里人的希望》……这些画面呈现在铁板上,格外打动人心。书法泰斗启功先生看了之后也赞叹不已,欣然挥毫提写“铁笔传神”四字相赠。
  “这个系列的作品寄托着我们的乡愁,是我们最珍贵的作品,给再多的钱也不卖。”兄弟俩肯定地说。
  打铁亲兄弟
  大多数艺术家都倾向于一个人完成作品,这样才能把自己的艺术理念尽情体现出来。然而,郭海博和郭海龙却不一样,他们的每一幅作品几乎都是两个人共同完成的。在他们的工作室里,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人扶铁板,一个敲打,配合默契,累了再互换。可以说,没有兄弟俩的齐心协力,他们就不会首创铁板浮雕,更不会有铁板浮雕的今天。
  郭海博和郭海龙从小就喜欢雕塑,但是后来兄弟俩并没有如愿走上艺术道路,而是当了普通工人。直到有一天,在机器加工厂上班的郭海龙利用业余时间在一块废弃的铁板上敲出了一个少女头像,并带回家给哥哥郭海博看。“在铁板上搞浮雕,这是从未有过的艺术形式!”埋藏在兄弟俩心底的创作欲望被重新点燃,他们不顾家人的反对辞去工作,决定全身心投入创作。
  他们立即着手准备。没钱租工房,他们就在本不宽敞的家里腾出一间6平方米的小房间。兄弟俩又做通各自妻子的工作,拿出家里本来就不多的积蓄购置创作工具。当正式创作时,兄弟俩发现敲打铁板发出的声音很大。为了不影响邻居,他们用厚棉被捂住门窗,还安装了隔音板。夏季,室内的温度高达40℃,待在里面就像蒸桑拿;冬天也不能生火,因为除锈用的物品易燃易爆。“那个时候干劲很大,手冻僵了,停下来搓一搓,照样接着干。”兄弟俩回忆道。
  对铁板浮雕的沉迷,让兄弟俩的制作技艺一步步提升。开始时,他们的作品是全黑的,没有金属质感,让人误以为是黑陶。一次在为作品除锈时,他们意外发现铁板经过抛磨后能产生黑白相间、类似于素描的效果,把铁板独特的金属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焊补被敲破的作品时,他们发现铁板随着温度升高会出现红、黄、蓝、紫等颜色,特别适合用来表现瓜果蔬菜和昆虫。特别是当气焊的火焰停在铁板上同一点时,会烧出类似瞳孔一样的圆点。此后,在创作以人和动物为题材的作品时,就能“画龙点睛”……
  如今,铁板浮雕不仅成为郭氏兄弟的“专利”,兄弟俩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不过,他们并没有就此止步,除了铁板浮雕,如今他们又开始尝试彩铜浮雕和焊塑,同样取得不俗的成绩,连同铁板浮雕一并被誉为“郭氏三绝”。
  面对外界给予的诸多光荣,兄弟俩很淡然地说:“太看重名誉,心就不静了,其实我们就是两个打铁匠。”
其他文献
在国外,狂热的手工爱好者喜欢把自己关在车库里DIY,用树脂制作科幻英雄,或是狰狞的怪兽。这些没有上色的原创套件模型精细度极高,很难量产,通常被人们称为“GARAGE KIT(未涂装树脂模件,简称GK)”。模型上纤细的手指、飘逸的柔发和衣袖的褶皱都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亚于精致的蜡像。限量、极致让GK逐渐走向商业化,成为售价不菲的收藏品。  近几年悄然流行于国内的“手办”,正是由GK演变而来,能上颜色,
铁栅栏里仰着脖子呱呱叫的五只鸭子,泥土里正在生长的几棵翠绿欲滴的大白菜,还有竹子架上挂着的一排葫芦,门口窝棚里拴着的神情威武的昆明犬……位于云南团结乡的这个农庄宁静祥和,一派令人流连忘返的田园风光。  而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废弃的养鸡场,青瓦上长着草,鸡屎堆得足有一米高。如今,它在云南几位民间手艺人的修葺下,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艺术村。土陶、斑铜、葫芦雕刻、制墨、雕塑等民间手艺人纷纷入
在发掘和保护中国民间剪纸文化艺术的荆棘道路上,乔晓光一干就是30年。一路上,他始终坚持沿着心走,沿着黄河走,沿着中华文明的根走。由此,他走进了民间美术的内心。  寸头、赤脚,挽着袖子剪纸的乔晓光,朴实得让人暂时忘掉了他的“教授”身份,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艺术背后永远是一个生活里质朴真切的人。他说,是过去30年做剪纸田野调查的经历让他甩掉了身上的酸气,多了一些地气和硬气。这30年,中国剪纸经历了从土窑
小岭村是中国造纸术的活化石,宣纸正是从这里走出,成为﹁纸寿千年、墨韵万变﹂的中国文化载体。  在中国数以百万计的村落中,小岭,是一个不起眼的名字。全国叫小岭的村庄,可能有成百上千个。但是,在中国文化中,小岭却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地名——这里是中国宣纸的发源地。  自公元1250年小岭曹氏始祖曹大三为躲避战乱移居安徽泾县小岭村开始,小岭村就成为了一个曹氏聚族而居的村落。小岭村地处群山之中,少田,曹大三因
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有用香的习惯。  制香、焚香、闻香、品香、爱香、惜香,皆源自妙物留香。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生活用香与祭祀用香并行不悖,渐渐沉淀为一种蔚为大观的香文化。它是传统的产物,亦是自然的恩赐。  从生活到文化,从感官到心理,香以其独有的双重性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好者。  它是大众的,也是风雅的;  它是玄妙的,也是丰厚的;  它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它是只可意会的,也是有迹可寻的…
工具:相机、三脚架  道具:浴巾、包被、围巾、餐巾纸、大手帕、玩偶等  这组相片的拍摄想法,源于网络上传播很广的芬兰妈妈adele enersen的启发,她趁新生宝宝mila睡党的时候,利用身边的素材以平面创作的技巧,设计出一幅幅不同的场景,拍摄了一组名为“mila的白日梦”的照片。  艳羡不如行动,赶紧为宝宝拍一组情景照吧!  拍摄技巧和注意事项:  1 拍摄前得想好主题,可以用纸简单地将拍摄的
一张吊床,一个沙发,一方堆满靠垫的地毯,是米索尼家居(Missoni Home)经典的广告形象。仅仅通过绚丽色彩和经典条纹的奇妙组合,就能轻易地夺人眼球,这就是设计的力量。米索尼家居是意大利服饰品牌米索尼(Missoni)的副线。能够成为某一类别的代名词,几乎是品牌经营的终极梦想,而在时尚圈里,米索尼被公认为针织品的掌门人。  “爱是两个人的眼睛看着同一个地方”,1953年,泰·米索尼(Ottav
一张幕布,一盏灯,没有对白,只有悠扬婉转的音乐,隐在幕布后的人,用灵巧的双手行云流水般变幻出世间万象,喜怒哀乐。从筑巢的小鸟、热恋的情侣,到新生宝宝面对世界的第一个微笑……幕布外的观众早已目瞪口呆。百态全凭一双手来演绎,这大约就是手影戏让人着迷的地方。  手影顾名思义:借光弄影。《夷坚志》里曾记载过宋代的手影戏:“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鲜活地勾勒出手影人
人类并非地球上的唯一生命,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与自然、生物有着一定程度的冲突。沈阳大学的教授解勇心怀动物保护的念头,花了半年多的时间,用了70多万根钢针,制作完成了“千针万痛”系列作品。  浑身唯一的衣服  “我所有的作品都是有感而发的创作,以艺术的方式去回应现实的问题。”解勇在毕业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用艺术创作直面社会问题,他善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媒介充当制作的主要材料。作为亚洲善待动物组织(P
2015年春,东土记茶会在北京平谷郊外举行,来自四方的茶友盘坐在露台上品茶论道。虽有近百人,但现场却井然有序,安静宁然。活动的发起人,东土记的品牌创始人郑强也在其中,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自然界的情感,包括用竹作为东土记产品的设计媒介。  竹,为东方独有,是代表植物之一,内含华夏文化的经典传承。家乡一辈辈身怀技艺的老人,用辛勤与智慧书写着竹子的传奇,留下一幅幅让人津津乐道的画卷,也令儿时的郑强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