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歷经岁月仍不屈不挠的精神,终将带来真正的希望
四月的末尾,我读完了《编舟记》。说起来我和这书特别有缘分,高一,我刚进辩论社,老师要求分组,高二的学姐充当组长,招揽合适的组员。当时,有一个学姐在介绍时说:“我曾读过一本书,叫《编舟记》,书里的主人公是辞典编辑,他们热爱编著辞典这项事业,并把它形容为编舟,即‘编出一座承载着绵绵不绝地从太古延伸向未来的人类灵魂,在丰饶的词汇之海上航行的小舟。’我认为辩手的使命与之殊途同归。我们作为辩手,要探索出一条抵达真理的路,造出一座用妥帖的修辞和多元的思维支撑起的小舟。”听她一席话,我很受鼓舞,于是选择加入学姐的团队,我们队也正式起名为“编舟队”。
于是,我找来《编舟记》一字一句地读完。这本书的主角马缔光也,是个很容易被贴上“死板、无趣、工作狂”标签的人。他和编辑部的几位成员,都在编纂辞典这件事上狂热到不被人理解。他们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要为编辞典让步,就算是吃饭时听新闻,也要放下碗筷,拿笔记录应该被收进辞典里的词汇。即使是谈恋爱,也要带上“只有真正地体验过恋爱的感觉,才能精准地写出完美的恋爱”释义这一目的。每一个词汇的释义都要百般推敲,既要做到准确、客观、完整,又要考虑受众,也就是读者的感受。说起来平常,我举一个书中的例子,以便于更直观地感受辞典编纂人员的功底和努力。
“那么,‘しま’这个词又怎么解释?”
“条纹、岛屿、志摩这个地名、‘旁门左道’和‘上下颠倒’里也包含这个读音,还有‘揣摩臆测’的揣摩……”马缔光也一个接一个列举出发音为“shima”的单词,荒木连忙打断了他。
“我指的是岛屿的岛。”
“我想想……‘周围被水所包围的陆地’吗?不,这个解释不够充分。比如江之岛,虽然有部分与陆地相连,依然被称作岛。既然如此……”马缔光也歪着脑袋小声地自言自语。他早已把荒木晾在一边,忘我地思索着词汇的意义。“解释为‘周围被水所包围或被水隔离的小面积陆地’比较好吧?不对不对,这也不够全面,没有包含‘黑社会的地盘’这层意思。‘与周围分开来的土地’这个解释如何呢?”……
这段对话,是即将退休的编辑荒木在离开编辑部之前,为了不让他和松木老师的愿望落空,发誓要找到代替他完成新辞典《大渡海》的编纂的新人的片段。回答问题的人是马缔光也,小说的主人公。从这一个小小的测试就能看出,辞典编辑这一职务对人的要求有多高。只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词,就要动辄查阅资料、模拟情境、打磨语言。厚重辞典包含了数以万计的词汇,这需要编者花费多少时间精力?已经是让人感到恐怖的程度。
但是编纂辞典仅仅是这样吗?不是的。大至筛选将要收录的词条、委托专家撰稿、编辑部共同撰写文稿范例,小至选择字体、排版设计、制作专用纸,这些事有多么繁杂,多么考验人的意志力呢?这么说吧,马缔光也和他志同道合的同事们,足足用了15年,才得以打造出《大渡海》这一兼具指向性与品质的辞典。而在这15年中,马缔光也就已经在反复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磨平了指纹。
是不是很令人惊异呢?作为高中生,我学过《咬文嚼字》这篇课文,知道就算是在文学领域,对于作家或诗人而言,精准把控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并在使用过程中做到百分之百的妥当,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更何况不是人人都拥有这种“咬文嚼字”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地得”不分、标点符号误用或乱用、分不清近义词、对成语望文生义……这些常见错误不胜枚举。人们日复一日地消遣文字,厌倦阅读,早已失去了对表达这个动作本身的敬畏,对表达的要求,也从“准确、妥当、得体”降至“大致意思对了就行”。
那么,既然人们普遍轻视词汇的力量,马缔光也这群人,又是怎么做到为式微的纸质辞典倾注毕生心血呢?答案无他,唯热爱尔。因为热爱,所以永远怀揣敬畏,甘之如饴;因为热爱,所以懂得词汇的力量是为了去守护、去传达,为了和他人彼此相连;因为热爱,所以誓死捍卫词汇的自由,不让其没落。拥有这份珍贵的热忱,既靠天赋,也靠人事。真正怀揣热忱的人,在成就事业的同时也被事业成就。如双耳不闻窗外事的马缔光也,如真正意义上为《大渡海》付出一生的松木老师,他们的灵魂是丰满的、充盈的、有厚度的,他们的内心炙热敏感,纤尘不染。他们赋予《大渡海》以“人性”和“人的价值”,《大渡海》也如真正的舟楫,承载他们徜徉在天地之间。我渴望成为这样的人,我相信我会成为这样的人。
指导老师
四月的末尾,我读完了《编舟记》。说起来我和这书特别有缘分,高一,我刚进辩论社,老师要求分组,高二的学姐充当组长,招揽合适的组员。当时,有一个学姐在介绍时说:“我曾读过一本书,叫《编舟记》,书里的主人公是辞典编辑,他们热爱编著辞典这项事业,并把它形容为编舟,即‘编出一座承载着绵绵不绝地从太古延伸向未来的人类灵魂,在丰饶的词汇之海上航行的小舟。’我认为辩手的使命与之殊途同归。我们作为辩手,要探索出一条抵达真理的路,造出一座用妥帖的修辞和多元的思维支撑起的小舟。”听她一席话,我很受鼓舞,于是选择加入学姐的团队,我们队也正式起名为“编舟队”。
于是,我找来《编舟记》一字一句地读完。这本书的主角马缔光也,是个很容易被贴上“死板、无趣、工作狂”标签的人。他和编辑部的几位成员,都在编纂辞典这件事上狂热到不被人理解。他们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要为编辞典让步,就算是吃饭时听新闻,也要放下碗筷,拿笔记录应该被收进辞典里的词汇。即使是谈恋爱,也要带上“只有真正地体验过恋爱的感觉,才能精准地写出完美的恋爱”释义这一目的。每一个词汇的释义都要百般推敲,既要做到准确、客观、完整,又要考虑受众,也就是读者的感受。说起来平常,我举一个书中的例子,以便于更直观地感受辞典编纂人员的功底和努力。
“那么,‘しま’这个词又怎么解释?”
“条纹、岛屿、志摩这个地名、‘旁门左道’和‘上下颠倒’里也包含这个读音,还有‘揣摩臆测’的揣摩……”马缔光也一个接一个列举出发音为“shima”的单词,荒木连忙打断了他。
“我指的是岛屿的岛。”
“我想想……‘周围被水所包围的陆地’吗?不,这个解释不够充分。比如江之岛,虽然有部分与陆地相连,依然被称作岛。既然如此……”马缔光也歪着脑袋小声地自言自语。他早已把荒木晾在一边,忘我地思索着词汇的意义。“解释为‘周围被水所包围或被水隔离的小面积陆地’比较好吧?不对不对,这也不够全面,没有包含‘黑社会的地盘’这层意思。‘与周围分开来的土地’这个解释如何呢?”……
这段对话,是即将退休的编辑荒木在离开编辑部之前,为了不让他和松木老师的愿望落空,发誓要找到代替他完成新辞典《大渡海》的编纂的新人的片段。回答问题的人是马缔光也,小说的主人公。从这一个小小的测试就能看出,辞典编辑这一职务对人的要求有多高。只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词,就要动辄查阅资料、模拟情境、打磨语言。厚重辞典包含了数以万计的词汇,这需要编者花费多少时间精力?已经是让人感到恐怖的程度。
但是编纂辞典仅仅是这样吗?不是的。大至筛选将要收录的词条、委托专家撰稿、编辑部共同撰写文稿范例,小至选择字体、排版设计、制作专用纸,这些事有多么繁杂,多么考验人的意志力呢?这么说吧,马缔光也和他志同道合的同事们,足足用了15年,才得以打造出《大渡海》这一兼具指向性与品质的辞典。而在这15年中,马缔光也就已经在反复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磨平了指纹。
是不是很令人惊异呢?作为高中生,我学过《咬文嚼字》这篇课文,知道就算是在文学领域,对于作家或诗人而言,精准把控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并在使用过程中做到百分之百的妥当,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更何况不是人人都拥有这种“咬文嚼字”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地得”不分、标点符号误用或乱用、分不清近义词、对成语望文生义……这些常见错误不胜枚举。人们日复一日地消遣文字,厌倦阅读,早已失去了对表达这个动作本身的敬畏,对表达的要求,也从“准确、妥当、得体”降至“大致意思对了就行”。
那么,既然人们普遍轻视词汇的力量,马缔光也这群人,又是怎么做到为式微的纸质辞典倾注毕生心血呢?答案无他,唯热爱尔。因为热爱,所以永远怀揣敬畏,甘之如饴;因为热爱,所以懂得词汇的力量是为了去守护、去传达,为了和他人彼此相连;因为热爱,所以誓死捍卫词汇的自由,不让其没落。拥有这份珍贵的热忱,既靠天赋,也靠人事。真正怀揣热忱的人,在成就事业的同时也被事业成就。如双耳不闻窗外事的马缔光也,如真正意义上为《大渡海》付出一生的松木老师,他们的灵魂是丰满的、充盈的、有厚度的,他们的内心炙热敏感,纤尘不染。他们赋予《大渡海》以“人性”和“人的价值”,《大渡海》也如真正的舟楫,承载他们徜徉在天地之间。我渴望成为这样的人,我相信我会成为这样的人。
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