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移动医疗”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被一系列医疗健康类APP、各类“可穿戴设备”,经过“智能化”改造的各种医疗用品,成了最近一两年最酷的产品。如果它们能够真正改变中国人的健康状态,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我们没理由不期待。
在中国,最早借用此概念的并不是某家互联网公司,而是天津九安电子。它的产品“iHealth”系列(包括智能血压计、智能血糖仪等)于2011年1月在美国面世,随后登陆了美国最酷的零售渠道——苹果专卖店进行销售,反响不错。在此之前,这家公司做了17年OEM,电子血压计产销总量在全球排名第五。
用其创始人刘毅的话来说,中国人的健康管理梦一直没有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如果不能采集并记录血压、血糖、心电等日常生理数据,也就无法进行后续的健康监督与慢病管理,健康管理的“闭环”也难以形成。而iHealth则能够方便地采集生理数据,并直接传到云端进行管理。
刘毅正在借此转型,将九安变为一家移动医疗产品提供商。有趣的是,它最先“管理”的是大洋彼岸的美国慢性病患者与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我打算先做好美国市场,再考虑进入国内。”
口述:九安电子创始人刘毅
原来我做OEM是给别人贴牌,那时候我很有危机感。再往后,我会和所有中国制造厂商一样郁闷,原料成本高、人力成本高、渠道门槛高、利润低。
我甚至没有品牌。几年前有人问我,要不要在欧洲专门打一个血压计品牌,我说不敢,因为需要花费的成本太多,而且还未必能成功。话音未落,我就乘上了一艘快船,就是移动互联网。
我把iHealth这款产品叫做个人健康管理的工具。iPhone是什么?它是照相机,是随身听,是导航仪,是手电筒,那在我们这儿,是个人健康管理工具。它能把你血压的变化、波动的趋势信息让你自己看到,你也可以分享给医生看,医生可以针对你这些变化,更加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
iHealth诞生记
我们在国际上做OEM很多年了,整天要跟我们的竞争对手比品质、比价格,还要比一些新产品和新功能的推出,包括什么臂式、腕式的,各种液晶屏幕的。
最开始,我只是想给血压计增加更多功能。2005年我想到把血压计与诺基亚功能机连接上,发现没有什么用;2008年又跟PC连,连出来又没效果,模具都开好了,产品卖不出去;2009年的时候,突然想到跟iPhone连,很快我们就把产品送到了苹果那里。
2010年6月,公司在深圳A股上市。其实当年4月份开始已经跟苹果有很多交流了,想等到上市结束去美国,结果它先找到了我们。
苹果一直想在医疗领域找一家公司合作,推出对iPhone有更多的延展性的应用。我们出现的时候他们很欢迎,因为我们是一家有基础的公司,我们对FDA认证很了解,而且还是上市公司。
第一次给他们看的产品不是现在的样子。苹果很犀利地批评我们:想在全世界做成功,你需要有好的硬件、好的应用软件、好的品牌,但是你们后两者都没有,实在不行做个授权吧,授权给其他品牌;而且产品看起来也不够酷。后来我们把产品底座改了,颜色也更清新,APP也在半年之内开发好了。
注册iHealth时也很波折。当时美国那边认为iHealth这个名字太像一整类产品的统称了,就像iPhone一样,只有证明这个品牌已经在美国有一定影响力才可以继续用,否则商标只能是“TM”。后来验证了两年,提交了各种报告等等,前段时间终于拿下了。苹果那边说,这是它们见过的第二好的品牌名称,第一是做iPhone智能音响的“iRoom”。
在全世界,我们是第一个和苹果做这种新硬件合作的。我们在2011年一月份的CES(全球规模最大的消费电子展)上发布了产品,是全球第一款利用iPhone的硬件产品,做的事情是用iPhone测血压。全球有25000个媒体做了报道,《纽约时报》一年报道了我们好几次,还有美国的CBS、CNN、ABC、NBC,都把我们当作科技新发明一样。当时CES的《ABC NEWS》,列了五大未来科技趋势,我们是第四个趋势。
在iHealth这类产品之前,美国人一直很重视健康,但他们也只能使用PC版,也就是自己填写血压、血糖数据。这款产品可以帮医疗机构的医生去获取他们想获取的数据。以往一些高血压病人往往需要在康复阶段每过几个月到医院来检查一下,现在没必要了,这些数据都可以直接传过去。
再比如,我们还推出了智能血糖仪。糖尿病病人按照医学规定,一天要测好几次血糖,因为血糖变化很大的,饭前、饭后2小时、睡前,一天最多能让测5次~7次,测的数值我们现在都丢了,很少人记。我们这些东西对糖尿病的治疗是很重要的,测的时候,自动就发给云端了。
买家会是谁?
在第一款产品和iPhone连上的时候,我突然感到,有一扇门被打开了,开窍了。
中国很早就有人提过做健康管理或者远程医疗,但是这个“闭环”闭不起来的原因,是“最后一公里”没有做到,即最后的数据没法采集。你不可能老是跟患者定点定时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我们现在恰恰把这“最后一公里”解决了。包括现在的“可穿戴式计算”,首先出现的应用就是在医疗、运动这些领域,先来测你的血压、血糖、心电、心率。
而且我觉得健康跟医疗基本上是在一起的概念,有区别,但是不能分开。
现在专业医疗机构对iHealth的兴趣很大,因为它做了以前做不到的事。美国像前五名的一个医学院,有一个项目计划是要跟踪100万的心脏病病人,跟踪完之后还要用大数据来解决——大数据对医学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寻证医学。怎么跟踪呢?后来它就找了我们。
在欧洲,英国的NHS(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相当于中国的社保基金会,我们现在跟它在合作。它就是政府出的保险,比如看病的钱都是它来出,也会规定什么样的钱能报销。它一直想拿我们这个产品追踪高血压。 至于销售嘛,现在iHealth系列不能说卖得很好,只能说开了个好头。目前产品在一些零售渠道销售。美国智能手机非常普及,对智能手机相关的这种趋势的变化很敏感,消费者也能接受,现在苹果的配件在美国卖得很好。
以前我们的老电子血压计希望进入家乐福与沃尔玛,谈很久才能谈下合作,iHealth是苹果带着我们去见渠道的,谈了半小时就进了百思买。
而且美国的智能手机基本上已经不只属于年轻人,老年人也在用智能手机。我想以后市场应该会足够大。我们的产品在pad上也能用,现在pad反而是老人的用品,很多人给父母送礼品送pad。我们从下一代产品开始都是蓝牙无线的。
但是在中国,首先得智能手机普及以后才能推。什么时候移动医疗类产品能够真的普及,比美国更难预测。我还是要先把美国市场搞定。
在中国有些公司希望动用医生资源,这个比较难,越有名的医生越忙。而且中国的医院是垄断资源,其实中国的医疗产业链里面有很多机会,但是对不起,不开放。
血压计是刚性,Fitbit也许是昙花一现
我认为智能血压计并不是小众的产品,但是它不会有那么快的推广速度。你看到Fitbit在国外有多火爆了吧?估值还很高。最近Jawbone还收购了BodyMedia(注:两家公司均为可穿戴技术开发商,其产品可测试人体生理数据)。运动健身类产品可能会推得比较快。
但是智能血压计涉及到医疗、健康,可能产品推出的时间长一点才会得到验证,比如等30岁的人变成四五十岁,需要测血压的时候。一个新的概念被接受和被推广,需要很多工作和很多过程。要看它是不是真的有用,看消费者是不是能够更方便、更能凭直觉地使用。
我个人觉得,移动医疗的发展会分为两步。第一步,对传统产品就是替代,比如智能血压计就替代了传统的电子血压计,传统产品做不到把你每天的记录图片化来表达。
第二步,它跟iPhone相连之后就是物联网,就能采集大数据,对一个用户整个行为的追踪就产生了。奥巴马医改就是把所有的数据都电子化,所有的数据都能够被追踪被记录。
但是这个替代什么时候真正能完全做到?可能10年,可能5年,要看整个市场的变化以及大家的认可。一项新的技术从它开始到它被应用,以前要10年、20年、30年;现在最快的是iPhone,它才3年,就搅得天下大乱了。
现在大家说移动医疗,以前都在说远程医疗。远程医疗在中国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都是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做一个远程医疗的产品涉及的方面太多了,涉及到医生、患者,还有电信运营商、技术提供方、硬件制造方,这么多方在干这件事情,最后谁也不积极,积极的人也干不成。你单独做一个东西,比如专门做一个3G的模块,甚至还要自己构造一套系统。
而iPhone的出现,就像告诉你,这件事情咱们先把患者搞定,再去搞定医生,链条就少了吧!而且可以靠产品的优势搞定患者,反正你要买电子血压计,买一个智能的电子血压计,价格差得不太多,你会买哪一个?那肯定会买后者,而且只需要再加上一个智能手机。
我认为移动医疗能够让真正的健康管理公司诞生。从高端人群出发,提供一些个性化的、关于健康的服务。甚至包括移动、电信、医院都可以撬动起来。
奥巴马的医疗改革有一些措施,就是怎么帮美国政府省钱,省完钱之后,这个钱会奖励你。有一些公司,比如说会给60岁以上的老年人送一个Pad,然后送血压计、血糖仪、智能体重秤,测完之后这些数据在后台管理,然后由保险公司付一定的费用。
在产品形态上,血压计是消费者的实际需要,消费者就是需要用它控制病情。我反倒认为,Fitbit这种产品在中国有可能是昙花一现的。它是给人们运动的时候准备的,可以用可以不用,它本身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是要看是否能持久地解决问题。不过将来一定会有一部分小众人群长期用的。
也有一些人认为,以后的传感器会变得更强大,把手机放在人体的哪里就可以测到血压。我想如果这个产品诞生了,那就是一个诺贝尔奖。其实我们没有改变血压计,我们只不过说要连一下iPhone。要完全改变血压计的原理,这种创新是很难的,但是也可能会被做出来。
探索新产品
从iHealth开始,我们要做新产品,首先我需要定义产品了,这个产品没有人知道是什么。到底硬件加APP会是个什么东西?你看我们这个在血压计上做得多么极端,我们把显示屏都直接干掉了,几款血压计都没有显示屏,只能往iPhone上连,这不是苹果逼的,而是我们自己想的。现在来看,也是够狠的。不过,至少这个极端目前在市场上并没有得到非常坏的反馈。
移动互联与传统行业的结合,本身实际上是对传统行业的改造甚至颠覆。乔布斯最重要的东西不就是定义了一个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吗?定义完了之后,所有的商业模式才刚刚开始。满世界都是荒地,你赶紧探索去吧!
后来我们就开始到处想,看什么能跟iPhone连,能比较快地被消费者接受。
在美国,我们又推出了婴儿的监护产品iBaby。美国家庭很早就让孩子睡在单独的房间,我们的产品把摄像头放在那儿,让家长可以在手机里看到孩子现在的状态。
那个东西就是针对美国传统的,他们每家都有一点这个需求,才会卖得很火。
一个产品对消费者产生的增值,既可能是功能性的,就是物理性的,也可能是精神性的,恰恰iBaby卖得火是因为它是精神性的。小孩出生才几个月,或者一岁的时候,家长不可能跟小孩天天在一起。这个产品满足了看小孩的这种精神需求,这是以前做不到的。
手机一打开,可能只是看到小孩一个人在那儿哭,是什么感觉?晚上看到,是放心;上班时看到,是喜悦。我们公司现在那些当妈妈的同事天天用,在办公室,思念孩子了就看一眼。它能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
其实这也是传统硬件——摄像头和跟iPhone连。iPhone的主流用户都使用APP,当妈妈爸爸的用户普遍30岁左右,也是iPhone的主流用户。往这上面一接,恰恰非常有效。
后来我们又试了一下安防类产品。当时看到一个很大的新闻:乔布斯家被偷。他家本身确实就很容易被偷,我们在他家那个地方看过。然后我们想这个东西能不能保护家,门一开、窗子一破就报警了,拿着手机就看见了。这件事让我们把这两个想法挂了钩。
现在我每个季度去一次美国。我们在美国、巴黎、香港都有分公司。公司的研发人员有200名左右,还有50人的团队专门开发移动端APP。仅仅目前的几个产品我们已经做不过来了。未来全世界都会被移动互联网改变,所有的行业都会给它逼到重新开始,医疗或健康只是其中之一。如果你意识到了你就能跟上,没有意识到也许就被淘汰了。
在中国,最早借用此概念的并不是某家互联网公司,而是天津九安电子。它的产品“iHealth”系列(包括智能血压计、智能血糖仪等)于2011年1月在美国面世,随后登陆了美国最酷的零售渠道——苹果专卖店进行销售,反响不错。在此之前,这家公司做了17年OEM,电子血压计产销总量在全球排名第五。
用其创始人刘毅的话来说,中国人的健康管理梦一直没有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如果不能采集并记录血压、血糖、心电等日常生理数据,也就无法进行后续的健康监督与慢病管理,健康管理的“闭环”也难以形成。而iHealth则能够方便地采集生理数据,并直接传到云端进行管理。
刘毅正在借此转型,将九安变为一家移动医疗产品提供商。有趣的是,它最先“管理”的是大洋彼岸的美国慢性病患者与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我打算先做好美国市场,再考虑进入国内。”
口述:九安电子创始人刘毅
原来我做OEM是给别人贴牌,那时候我很有危机感。再往后,我会和所有中国制造厂商一样郁闷,原料成本高、人力成本高、渠道门槛高、利润低。
我甚至没有品牌。几年前有人问我,要不要在欧洲专门打一个血压计品牌,我说不敢,因为需要花费的成本太多,而且还未必能成功。话音未落,我就乘上了一艘快船,就是移动互联网。
我把iHealth这款产品叫做个人健康管理的工具。iPhone是什么?它是照相机,是随身听,是导航仪,是手电筒,那在我们这儿,是个人健康管理工具。它能把你血压的变化、波动的趋势信息让你自己看到,你也可以分享给医生看,医生可以针对你这些变化,更加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
iHealth诞生记
我们在国际上做OEM很多年了,整天要跟我们的竞争对手比品质、比价格,还要比一些新产品和新功能的推出,包括什么臂式、腕式的,各种液晶屏幕的。
最开始,我只是想给血压计增加更多功能。2005年我想到把血压计与诺基亚功能机连接上,发现没有什么用;2008年又跟PC连,连出来又没效果,模具都开好了,产品卖不出去;2009年的时候,突然想到跟iPhone连,很快我们就把产品送到了苹果那里。
2010年6月,公司在深圳A股上市。其实当年4月份开始已经跟苹果有很多交流了,想等到上市结束去美国,结果它先找到了我们。
苹果一直想在医疗领域找一家公司合作,推出对iPhone有更多的延展性的应用。我们出现的时候他们很欢迎,因为我们是一家有基础的公司,我们对FDA认证很了解,而且还是上市公司。
第一次给他们看的产品不是现在的样子。苹果很犀利地批评我们:想在全世界做成功,你需要有好的硬件、好的应用软件、好的品牌,但是你们后两者都没有,实在不行做个授权吧,授权给其他品牌;而且产品看起来也不够酷。后来我们把产品底座改了,颜色也更清新,APP也在半年之内开发好了。
注册iHealth时也很波折。当时美国那边认为iHealth这个名字太像一整类产品的统称了,就像iPhone一样,只有证明这个品牌已经在美国有一定影响力才可以继续用,否则商标只能是“TM”。后来验证了两年,提交了各种报告等等,前段时间终于拿下了。苹果那边说,这是它们见过的第二好的品牌名称,第一是做iPhone智能音响的“iRoom”。
在全世界,我们是第一个和苹果做这种新硬件合作的。我们在2011年一月份的CES(全球规模最大的消费电子展)上发布了产品,是全球第一款利用iPhone的硬件产品,做的事情是用iPhone测血压。全球有25000个媒体做了报道,《纽约时报》一年报道了我们好几次,还有美国的CBS、CNN、ABC、NBC,都把我们当作科技新发明一样。当时CES的《ABC NEWS》,列了五大未来科技趋势,我们是第四个趋势。
在iHealth这类产品之前,美国人一直很重视健康,但他们也只能使用PC版,也就是自己填写血压、血糖数据。这款产品可以帮医疗机构的医生去获取他们想获取的数据。以往一些高血压病人往往需要在康复阶段每过几个月到医院来检查一下,现在没必要了,这些数据都可以直接传过去。
再比如,我们还推出了智能血糖仪。糖尿病病人按照医学规定,一天要测好几次血糖,因为血糖变化很大的,饭前、饭后2小时、睡前,一天最多能让测5次~7次,测的数值我们现在都丢了,很少人记。我们这些东西对糖尿病的治疗是很重要的,测的时候,自动就发给云端了。
买家会是谁?
在第一款产品和iPhone连上的时候,我突然感到,有一扇门被打开了,开窍了。
中国很早就有人提过做健康管理或者远程医疗,但是这个“闭环”闭不起来的原因,是“最后一公里”没有做到,即最后的数据没法采集。你不可能老是跟患者定点定时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我们现在恰恰把这“最后一公里”解决了。包括现在的“可穿戴式计算”,首先出现的应用就是在医疗、运动这些领域,先来测你的血压、血糖、心电、心率。
而且我觉得健康跟医疗基本上是在一起的概念,有区别,但是不能分开。
现在专业医疗机构对iHealth的兴趣很大,因为它做了以前做不到的事。美国像前五名的一个医学院,有一个项目计划是要跟踪100万的心脏病病人,跟踪完之后还要用大数据来解决——大数据对医学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寻证医学。怎么跟踪呢?后来它就找了我们。
在欧洲,英国的NHS(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相当于中国的社保基金会,我们现在跟它在合作。它就是政府出的保险,比如看病的钱都是它来出,也会规定什么样的钱能报销。它一直想拿我们这个产品追踪高血压。 至于销售嘛,现在iHealth系列不能说卖得很好,只能说开了个好头。目前产品在一些零售渠道销售。美国智能手机非常普及,对智能手机相关的这种趋势的变化很敏感,消费者也能接受,现在苹果的配件在美国卖得很好。
以前我们的老电子血压计希望进入家乐福与沃尔玛,谈很久才能谈下合作,iHealth是苹果带着我们去见渠道的,谈了半小时就进了百思买。
而且美国的智能手机基本上已经不只属于年轻人,老年人也在用智能手机。我想以后市场应该会足够大。我们的产品在pad上也能用,现在pad反而是老人的用品,很多人给父母送礼品送pad。我们从下一代产品开始都是蓝牙无线的。
但是在中国,首先得智能手机普及以后才能推。什么时候移动医疗类产品能够真的普及,比美国更难预测。我还是要先把美国市场搞定。
在中国有些公司希望动用医生资源,这个比较难,越有名的医生越忙。而且中国的医院是垄断资源,其实中国的医疗产业链里面有很多机会,但是对不起,不开放。
血压计是刚性,Fitbit也许是昙花一现
我认为智能血压计并不是小众的产品,但是它不会有那么快的推广速度。你看到Fitbit在国外有多火爆了吧?估值还很高。最近Jawbone还收购了BodyMedia(注:两家公司均为可穿戴技术开发商,其产品可测试人体生理数据)。运动健身类产品可能会推得比较快。
但是智能血压计涉及到医疗、健康,可能产品推出的时间长一点才会得到验证,比如等30岁的人变成四五十岁,需要测血压的时候。一个新的概念被接受和被推广,需要很多工作和很多过程。要看它是不是真的有用,看消费者是不是能够更方便、更能凭直觉地使用。
我个人觉得,移动医疗的发展会分为两步。第一步,对传统产品就是替代,比如智能血压计就替代了传统的电子血压计,传统产品做不到把你每天的记录图片化来表达。
第二步,它跟iPhone相连之后就是物联网,就能采集大数据,对一个用户整个行为的追踪就产生了。奥巴马医改就是把所有的数据都电子化,所有的数据都能够被追踪被记录。
但是这个替代什么时候真正能完全做到?可能10年,可能5年,要看整个市场的变化以及大家的认可。一项新的技术从它开始到它被应用,以前要10年、20年、30年;现在最快的是iPhone,它才3年,就搅得天下大乱了。
现在大家说移动医疗,以前都在说远程医疗。远程医疗在中国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都是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做一个远程医疗的产品涉及的方面太多了,涉及到医生、患者,还有电信运营商、技术提供方、硬件制造方,这么多方在干这件事情,最后谁也不积极,积极的人也干不成。你单独做一个东西,比如专门做一个3G的模块,甚至还要自己构造一套系统。
而iPhone的出现,就像告诉你,这件事情咱们先把患者搞定,再去搞定医生,链条就少了吧!而且可以靠产品的优势搞定患者,反正你要买电子血压计,买一个智能的电子血压计,价格差得不太多,你会买哪一个?那肯定会买后者,而且只需要再加上一个智能手机。
我认为移动医疗能够让真正的健康管理公司诞生。从高端人群出发,提供一些个性化的、关于健康的服务。甚至包括移动、电信、医院都可以撬动起来。
奥巴马的医疗改革有一些措施,就是怎么帮美国政府省钱,省完钱之后,这个钱会奖励你。有一些公司,比如说会给60岁以上的老年人送一个Pad,然后送血压计、血糖仪、智能体重秤,测完之后这些数据在后台管理,然后由保险公司付一定的费用。
在产品形态上,血压计是消费者的实际需要,消费者就是需要用它控制病情。我反倒认为,Fitbit这种产品在中国有可能是昙花一现的。它是给人们运动的时候准备的,可以用可以不用,它本身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是要看是否能持久地解决问题。不过将来一定会有一部分小众人群长期用的。
也有一些人认为,以后的传感器会变得更强大,把手机放在人体的哪里就可以测到血压。我想如果这个产品诞生了,那就是一个诺贝尔奖。其实我们没有改变血压计,我们只不过说要连一下iPhone。要完全改变血压计的原理,这种创新是很难的,但是也可能会被做出来。
探索新产品
从iHealth开始,我们要做新产品,首先我需要定义产品了,这个产品没有人知道是什么。到底硬件加APP会是个什么东西?你看我们这个在血压计上做得多么极端,我们把显示屏都直接干掉了,几款血压计都没有显示屏,只能往iPhone上连,这不是苹果逼的,而是我们自己想的。现在来看,也是够狠的。不过,至少这个极端目前在市场上并没有得到非常坏的反馈。
移动互联与传统行业的结合,本身实际上是对传统行业的改造甚至颠覆。乔布斯最重要的东西不就是定义了一个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吗?定义完了之后,所有的商业模式才刚刚开始。满世界都是荒地,你赶紧探索去吧!
后来我们就开始到处想,看什么能跟iPhone连,能比较快地被消费者接受。
在美国,我们又推出了婴儿的监护产品iBaby。美国家庭很早就让孩子睡在单独的房间,我们的产品把摄像头放在那儿,让家长可以在手机里看到孩子现在的状态。
那个东西就是针对美国传统的,他们每家都有一点这个需求,才会卖得很火。
一个产品对消费者产生的增值,既可能是功能性的,就是物理性的,也可能是精神性的,恰恰iBaby卖得火是因为它是精神性的。小孩出生才几个月,或者一岁的时候,家长不可能跟小孩天天在一起。这个产品满足了看小孩的这种精神需求,这是以前做不到的。
手机一打开,可能只是看到小孩一个人在那儿哭,是什么感觉?晚上看到,是放心;上班时看到,是喜悦。我们公司现在那些当妈妈的同事天天用,在办公室,思念孩子了就看一眼。它能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
其实这也是传统硬件——摄像头和跟iPhone连。iPhone的主流用户都使用APP,当妈妈爸爸的用户普遍30岁左右,也是iPhone的主流用户。往这上面一接,恰恰非常有效。
后来我们又试了一下安防类产品。当时看到一个很大的新闻:乔布斯家被偷。他家本身确实就很容易被偷,我们在他家那个地方看过。然后我们想这个东西能不能保护家,门一开、窗子一破就报警了,拿着手机就看见了。这件事让我们把这两个想法挂了钩。
现在我每个季度去一次美国。我们在美国、巴黎、香港都有分公司。公司的研发人员有200名左右,还有50人的团队专门开发移动端APP。仅仅目前的几个产品我们已经做不过来了。未来全世界都会被移动互联网改变,所有的行业都会给它逼到重新开始,医疗或健康只是其中之一。如果你意识到了你就能跟上,没有意识到也许就被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