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四川省从2007年开始大规模选聘大学生“村官”,计划三年时间选聘3万名大学生到村任职,政策实施已有两年时间,取得了明显实效,但村官本人仍面临着身份不清、前途不明等问题,村干部和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政策也评价不一,此项政策的现实与愿景出现了差距。通过个案县的调查阐释了这一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愿景;现实;改革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9-0020-03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① 到目前为止,全国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总体情况如何呢?为了了解四川省某些地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状况,笔者选取四川省营山、长宁两县首批大学生村官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查阅大量新闻事实、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掌握了村官制度发展现状的第一手资料。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台:背景与愿景
1.社会主义基层组织建设需要新力量。农村干部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作为农村改革和发展第一线的组织者,他们的工作能力大小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快慢、农民收入的增减 [1]。而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农村基层干部年龄老化、农村基层干部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法制意识薄弱等制约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处理许多事物存在缺陷,这就迫切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胆识的人才进入农村,而当代大学生既有着丰富的知识,又充满活力,这与当前农村干部队伍在很多方面有着明显的互补效应。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新血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2]。但是,当前中国农村人才缺乏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村官”虽有在处理实际事务、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缺乏经验和方法的不利方面,但同时他们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高,思想观念先进,法制民主科学意识较强,思路活跃、点子多,能为建新农村营造丰富多彩的气氛。
3.严峻社会就业形势需要新出路。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高校大学生是中国宝贵的人才资源。面对大批的失业高校大学生,势必是一种浪费,通过选派的形式将一些优秀的大学生充实到农村担任村官,并逐步使选派“大学生村官”形成制度,这无疑是开辟大学生就业渠道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不仅能缓解大学生在城市的就业矛盾和压力还能充分发挥人才资源。
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现实与困境
(一)不同主体的认知与态度
1.村官及家庭:动机的多元化与去向难定。笔者通过亲身访谈和调查问卷对营山和长宁两县41名2007年大学生村官的选择动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73%的大学生选择做村官是迫于缓解当前严峻就业形式、考研压力,把“村官”作为就业的“避难所”;有近 45%的大学生之所以选择走向农村是把当‘村官’作为考公务员的“跳板”;将近 27%的大学生则真正是揣着服务农村,成就自我的理想与热情走上村官之路。
访谈中,一位村官反问了笔者这样一个问题:“假设一位女生挑选丈夫,除开其他一切因素,你愿意选择村官还是公务员?”这简单的问题却深刻反映出了大学生村官对现实处境的无奈。根据国家政策规定:村官除缴纳部分保险(医疗、福利、工伤)费用外,每月可获得财政补助1 000余元。与公务员相比,村官待遇偏低,无事业编制,前景渺茫,因此并非是“久留之地”,一旦有公务员考试或其他事业单位招聘,无论成功与否,都会尽力尝试。在他看来,基层是锻炼人能力的地方,但三年期满后继续留任显然不是首选,合约制让大家心里都不安,万一解聘,我们何去何从,唯一的办法就是未雨绸缪,先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众所周知,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愿景是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村人才匮乏之间的矛盾,那么大学生选择做村官真的是因为找不到其他工作而做出的选择吗?
答案很明显是否定的。在调查中,我们意外发现,即便就业难,但近60%的大学生村官毕业时都未将村官列为自己的发展规划中,完全是听从父母安排,这一比例使得笔者对大学生村官父母的想法产生极大兴趣,并采访了部分村官父母。其中,有64.7%的村官父母十分支持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一名村官父母表示,自己的孩子是专科毕业,每月工资不足千元,如果子女在外工作,不仅生活消费高,还有购房买车的压力。村官考试相对简单,竞争较小,很适合大专学历的大学生报考。在待遇上,家乡的物价水平较低,村官每月能够享有1 000元左右的补助,一次性安家费2 000元,并且在公务员考试和考研上有加分的优惠,这样,子女既能生活在自己身边,又能有一份稳定的职业,一举多得。
有35.3%的村官父母不理解子女报考大学生村官。这部分父母也有自己的打算:我们在农村辛苦了大半辈子,就希望子女走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环境,现在毕业了,放着城里的工作不找,又跑回农村。不过,既然已经回来了,我也只能尊重他的选择。一位村官父母兴奋的告诉笔者:“孩子毕业时,有几家公司都有聘请他的意愿,所以他说要回来考村官的时候,我们很反对,不过没能拗过他,现在,他在乡里干的很出色,带领村民发展水果种植,今年丰收了,新闻、报纸、网络都有我孩子的报道,领导也很重视对他的培养,事业算是小有所成,看来他的坚持还是有道理的。”
2.村民:期待与观望并存。通过我们对部分乡镇的走访调查发现,78%村民们知道大学生村官政策;31%的村民接触过本村的村官;27%的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的到来可以领导村民带动当地经济发展;64%的村民认为村官是帮村干部解决一些小问题,例如:收税、发放宣传手册、解决邻里纠纷等;21%的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的到来是为了提高村里干部的整体素质;还有14%的村民认为村官就是到基层领工资,不做事,因为他们从来没见到过村里的大学生村官。
在村官经常与村民打交道的农村里,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普遍持赞赏态度。一位老农说:“这些娃娃们都是秀才,脾气好,每次看见我们都乐呵呵的打招呼,一点官架子都没得,遇到农业上的问题,就跑来向我请教,我当了一辈子农民,还没谁把我喊过老师呢。”
但是,由于大学生毕竟是刚从学校进入社会的群体,对农村有着很大的不适应,不能真正走入到农民中。所以,村民们一方面尊敬他们的扎实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担心大学生和他们有隔阂。一位村民说:“这些大学生村官一点苦都吃不起,天天都是坐办公室,从来没看见过下田间地头。偶尔到村里来说要收税了,发资料了,这些事情,我们这些读书少的人也做得来啊,何必要请大学生做。说是带领村民致富,他们挑不得抬不起,还是不指望了哦。”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到来是期待的,他们期待村官们能带来新知识、新出路,也同样期待村官能多与他们接触。但部分村官的少作为和不作为,使得村民们对村官的到来持观望态度。
3.基层干部:支持与担忧同在。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农村干部的作用极为重要。而当前,就农村干部而言,普遍现象是: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缺乏带领大家致富的本领及一种进取的精神,等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村的发展。所以大学生村官这一年轻能干有活力的群体,就填补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人才洼地,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的大力支持。在营山县,一位村官激动地说:“我走马上任之后,准备带领村民发展葡萄规模种植。但是村民习惯挣点现钱,不愿自己投资发展产业。作为大学生村官,就要在观念上引导农民,在技术上指导农民,就要自己先干好。在创业初期,资金是最大问题,但是經镇、村干部协调,国家免去了我的土地租金,县政府和镇政府还补贴葡萄苗,水泥杆投入资金等。镇领导帮助协调贷款1.3万元,同时给了一笔帮扶资金,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如今,我们村的葡萄种植发展的风风火火,多亏了镇村干部的帮助。”
当然,也有乡村领导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虽然文化素质强,但普遍对三农不甚了解,缺乏实践经验。另外,无论是承诺将来“提干”可以作为一项参考,或优先录取公务员,基本以三年为期(2009年改为两年),期满走人(极少数留下),并没有长远制度性打算。所有不指望他们能干什么大事,只是锻炼实践一下。一位基层干部为难地说:“我们这里的有几个大学生村官都是朋友的孩子,想把他们派到乡里,他们父母不乐意,不愿意让孩子去吃苦;让他在办公室里做点轻松的工作吧,这些村官觉得你不重视他。我们也是两头为难,只能睁只眼闭只眼,让他们混三年。说培养了他们,好像名不副实,说没培养,那自己工作又没到位。”
总的来说,基层干部对于大学生村官是持赞同和欢迎态度,并且对于大学生村官都给予极大支持和鼓励。但是,由于大学生与农村生活实践脱节,所以不敢把工作放手给大学生村官,以至大学生村官“徒有虚名”。
(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困境
1.现实与初衷背离。从以上我们所作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台动机同社会的认同有一定的矛盾,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村官这一新生的社会角色尚未被完全理解,只是作为缓解工作压力的过程,或者是为了更好发展的跳板,不仅如此,很大部分毕业生尤不愿去农村,将村官理解为找不到工作的学生才做的工作。而相关社会群体,如学生家长等则片面地将大学生村官计划理解为国家的缓兵之计。尤其是对子女寄予殷切期望的农村家长们大多不愿子女再回到农村。但是,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运作看,党中央及各地党政部门除了想通过这个计划来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之外,最主要的目的是想通过实施这个计划,培养造就出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从而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社会对这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与国家本来出台政策是想要达到的目的不相符合,从而打击和降低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热情 [3]。
2.村官角色定位不稳定。部分大学生村官初到岗位,怀抱着建设新农村的豪情壮志。但是从学校到农村从经济发达的都市到偏僻落后的农村,巨大的反差要求大学生村官们迅速调整角色,从思想上、行动上尽快接触农村、接近农民 [4]。而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村官不了解农村,有的根本没有在农村工作的经历,事业发展的需要与所学专业知识不符,加上大学生村官在地位上“非官,非民(普通村民)”,职位上虽是助理,但也是虚衔一个,并无多大实权,并没有在岗位上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激情被磨灭,积极性当然随之下降。
3.基层干部放手力度不够。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干部对于大学生的到来一方面积极欢迎,另一方面却又担心这些“高级”知识分子日后会取而代之。在这种封建“官本位”思想影响下,极少数思想觉悟低的村干部对大学生是存在戒备心理的。在笔者调查地区,70%的大学生村官不在村里上班,而是在乡镇,个别的还在县上。不在村里上班的这些大学生村官,或者专职文秘工作,或者从事临时性中心工作,或者成为替补队员,哪儿有缺哪儿补。挪用大学生村官的行为,实际上是对大学生村官行动的轻视和怠慢。
4.制度建设不完善。大学生村官虽享受政府提供的“三保”,但并不属于国家公务员,没有事业编制,三年期满,何去何从?正是这一现实问题,使得大量大学生村官瞻前顾后,未雨绸缪,刚刚步入村官行列就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打算,一心二用,如何能够在岗位上作出优良成绩。另外,虽然,大学生村官参加公务员考试或研究生入学考试方面都有优惠政策,但对于那些立志扎根农村、奉献自己的大学生却缺乏激励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使许多人缺乏长期留在农村的信心。
三、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几点建议
鉴于目前“大学生村官”这一人才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笔者建议,应尽快从大学生村官自身,及社会客观环境的塑造上着手,找到这一人才计划实施的契合点。
1.明确政策出台目的。针对社会各界包括家长在内对大学生村官这一政策不理解或者误解,应该加强舆论引导。要想使大学毕业生积极参加新农村建设,首先应高度重视舆论宣传的引导作用,引导人们了解大学生村官计划,为后续政策的持续推进和成熟完善,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针对社会群体尤其是村民,应该加强宣传力度,热情欢迎大学生村官群体,积极配合工作,为大学生村官展现人生价值提供平台;最后,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的择业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积极倡导他们到农村去创业,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5]。
2.端正大学生村官角色认识。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和舆论引导,帮助和促使大学毕业生和大学生村官树立服务意识,乡村意识。首先,大学生村官自身要端正自己的动机。只有真正树立服务意识,及时合理定位自我,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亲身体验中国的国情,才能为建设新农村服务。再次,需要树立真心为民的理念。农村基层工作更需做好真心为民这篇大文章,大学生“村官”应该事事处处为农民着想,真正融入到群众中去。
3.加大干部放手力度。针对一些基层干部不能放手给大学生村官,不能信任和管理大学生村官的现象,应加强基层干部思想工作,做好指导工作。基层干部特别是镇村干部应切实认识到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重要意义,建立村级干部帮带、乡级干部帮教机制 [6]。县乡党委、政府必须既要引导他们敢闯敢干,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显身手,发挥作用,但同时另一方面还要善于保护他们干事业的热情、积极性,在工作中要敢于让他们放手承担工作,特别是在创业扶持、教育培训等方面更是要给予倾斜,让他们能够尽快成长成一个合格的新农村建设者和开拓者。
4.完善制度建设。针对大学生村官待不长久的问题,应加强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将大学生村官纳入编制管理等措施也有利鼓励优秀人才到基层工作,有利于调动村干和村官们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感到有出路,有奔头。从村官中选拔公务员和领导干部,可以倡导重视基层、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也是对选人用人机制的创新和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探索 [7]。
另外,也应建立健全选拔机制,优先考虑农村生源。目前各地所开展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主要是招募大学生,而在是否有农村背景、是否有在农村工作的经历上则没给予过多考虑。因此在以后的招募工作中,在同等条件下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在分配上应该就近分配。这样这些大学生村干部熟悉本地風土人情,易于与当地村民沟通,开展工作也会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周成.对农村干部出路的思考[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6-06-1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R],2005-12-31.
[3]张瑶祥.对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4).
[4]张丽.浅析“大学生村官”的价值取向与社会认同现状[J].法制与社会,2008,(9).
[5]四川大学生“村官”为现代远程教育注入新活力[EB/OL].四川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2009-04-29.
[6]赵化冲.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现状及对策[J].老区建设,2008,(16).
[7]袁君宝.“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优化分析:下[J].法制与社会,2008,(8).[责任编辑 王建国]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愿景;现实;改革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9-0020-03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① 到目前为止,全国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总体情况如何呢?为了了解四川省某些地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状况,笔者选取四川省营山、长宁两县首批大学生村官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查阅大量新闻事实、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掌握了村官制度发展现状的第一手资料。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台:背景与愿景
1.社会主义基层组织建设需要新力量。农村干部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作为农村改革和发展第一线的组织者,他们的工作能力大小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快慢、农民收入的增减 [1]。而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农村基层干部年龄老化、农村基层干部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法制意识薄弱等制约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处理许多事物存在缺陷,这就迫切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胆识的人才进入农村,而当代大学生既有着丰富的知识,又充满活力,这与当前农村干部队伍在很多方面有着明显的互补效应。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新血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2]。但是,当前中国农村人才缺乏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村官”虽有在处理实际事务、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缺乏经验和方法的不利方面,但同时他们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高,思想观念先进,法制民主科学意识较强,思路活跃、点子多,能为建新农村营造丰富多彩的气氛。
3.严峻社会就业形势需要新出路。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高校大学生是中国宝贵的人才资源。面对大批的失业高校大学生,势必是一种浪费,通过选派的形式将一些优秀的大学生充实到农村担任村官,并逐步使选派“大学生村官”形成制度,这无疑是开辟大学生就业渠道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不仅能缓解大学生在城市的就业矛盾和压力还能充分发挥人才资源。
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现实与困境
(一)不同主体的认知与态度
1.村官及家庭:动机的多元化与去向难定。笔者通过亲身访谈和调查问卷对营山和长宁两县41名2007年大学生村官的选择动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73%的大学生选择做村官是迫于缓解当前严峻就业形式、考研压力,把“村官”作为就业的“避难所”;有近 45%的大学生之所以选择走向农村是把当‘村官’作为考公务员的“跳板”;将近 27%的大学生则真正是揣着服务农村,成就自我的理想与热情走上村官之路。
访谈中,一位村官反问了笔者这样一个问题:“假设一位女生挑选丈夫,除开其他一切因素,你愿意选择村官还是公务员?”这简单的问题却深刻反映出了大学生村官对现实处境的无奈。根据国家政策规定:村官除缴纳部分保险(医疗、福利、工伤)费用外,每月可获得财政补助1 000余元。与公务员相比,村官待遇偏低,无事业编制,前景渺茫,因此并非是“久留之地”,一旦有公务员考试或其他事业单位招聘,无论成功与否,都会尽力尝试。在他看来,基层是锻炼人能力的地方,但三年期满后继续留任显然不是首选,合约制让大家心里都不安,万一解聘,我们何去何从,唯一的办法就是未雨绸缪,先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众所周知,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愿景是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村人才匮乏之间的矛盾,那么大学生选择做村官真的是因为找不到其他工作而做出的选择吗?
答案很明显是否定的。在调查中,我们意外发现,即便就业难,但近60%的大学生村官毕业时都未将村官列为自己的发展规划中,完全是听从父母安排,这一比例使得笔者对大学生村官父母的想法产生极大兴趣,并采访了部分村官父母。其中,有64.7%的村官父母十分支持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一名村官父母表示,自己的孩子是专科毕业,每月工资不足千元,如果子女在外工作,不仅生活消费高,还有购房买车的压力。村官考试相对简单,竞争较小,很适合大专学历的大学生报考。在待遇上,家乡的物价水平较低,村官每月能够享有1 000元左右的补助,一次性安家费2 000元,并且在公务员考试和考研上有加分的优惠,这样,子女既能生活在自己身边,又能有一份稳定的职业,一举多得。
有35.3%的村官父母不理解子女报考大学生村官。这部分父母也有自己的打算:我们在农村辛苦了大半辈子,就希望子女走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环境,现在毕业了,放着城里的工作不找,又跑回农村。不过,既然已经回来了,我也只能尊重他的选择。一位村官父母兴奋的告诉笔者:“孩子毕业时,有几家公司都有聘请他的意愿,所以他说要回来考村官的时候,我们很反对,不过没能拗过他,现在,他在乡里干的很出色,带领村民发展水果种植,今年丰收了,新闻、报纸、网络都有我孩子的报道,领导也很重视对他的培养,事业算是小有所成,看来他的坚持还是有道理的。”
2.村民:期待与观望并存。通过我们对部分乡镇的走访调查发现,78%村民们知道大学生村官政策;31%的村民接触过本村的村官;27%的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的到来可以领导村民带动当地经济发展;64%的村民认为村官是帮村干部解决一些小问题,例如:收税、发放宣传手册、解决邻里纠纷等;21%的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的到来是为了提高村里干部的整体素质;还有14%的村民认为村官就是到基层领工资,不做事,因为他们从来没见到过村里的大学生村官。
在村官经常与村民打交道的农村里,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普遍持赞赏态度。一位老农说:“这些娃娃们都是秀才,脾气好,每次看见我们都乐呵呵的打招呼,一点官架子都没得,遇到农业上的问题,就跑来向我请教,我当了一辈子农民,还没谁把我喊过老师呢。”
但是,由于大学生毕竟是刚从学校进入社会的群体,对农村有着很大的不适应,不能真正走入到农民中。所以,村民们一方面尊敬他们的扎实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担心大学生和他们有隔阂。一位村民说:“这些大学生村官一点苦都吃不起,天天都是坐办公室,从来没看见过下田间地头。偶尔到村里来说要收税了,发资料了,这些事情,我们这些读书少的人也做得来啊,何必要请大学生做。说是带领村民致富,他们挑不得抬不起,还是不指望了哦。”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到来是期待的,他们期待村官们能带来新知识、新出路,也同样期待村官能多与他们接触。但部分村官的少作为和不作为,使得村民们对村官的到来持观望态度。
3.基层干部:支持与担忧同在。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农村干部的作用极为重要。而当前,就农村干部而言,普遍现象是: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缺乏带领大家致富的本领及一种进取的精神,等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村的发展。所以大学生村官这一年轻能干有活力的群体,就填补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人才洼地,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的大力支持。在营山县,一位村官激动地说:“我走马上任之后,准备带领村民发展葡萄规模种植。但是村民习惯挣点现钱,不愿自己投资发展产业。作为大学生村官,就要在观念上引导农民,在技术上指导农民,就要自己先干好。在创业初期,资金是最大问题,但是經镇、村干部协调,国家免去了我的土地租金,县政府和镇政府还补贴葡萄苗,水泥杆投入资金等。镇领导帮助协调贷款1.3万元,同时给了一笔帮扶资金,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如今,我们村的葡萄种植发展的风风火火,多亏了镇村干部的帮助。”
当然,也有乡村领导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虽然文化素质强,但普遍对三农不甚了解,缺乏实践经验。另外,无论是承诺将来“提干”可以作为一项参考,或优先录取公务员,基本以三年为期(2009年改为两年),期满走人(极少数留下),并没有长远制度性打算。所有不指望他们能干什么大事,只是锻炼实践一下。一位基层干部为难地说:“我们这里的有几个大学生村官都是朋友的孩子,想把他们派到乡里,他们父母不乐意,不愿意让孩子去吃苦;让他在办公室里做点轻松的工作吧,这些村官觉得你不重视他。我们也是两头为难,只能睁只眼闭只眼,让他们混三年。说培养了他们,好像名不副实,说没培养,那自己工作又没到位。”
总的来说,基层干部对于大学生村官是持赞同和欢迎态度,并且对于大学生村官都给予极大支持和鼓励。但是,由于大学生与农村生活实践脱节,所以不敢把工作放手给大学生村官,以至大学生村官“徒有虚名”。
(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困境
1.现实与初衷背离。从以上我们所作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台动机同社会的认同有一定的矛盾,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村官这一新生的社会角色尚未被完全理解,只是作为缓解工作压力的过程,或者是为了更好发展的跳板,不仅如此,很大部分毕业生尤不愿去农村,将村官理解为找不到工作的学生才做的工作。而相关社会群体,如学生家长等则片面地将大学生村官计划理解为国家的缓兵之计。尤其是对子女寄予殷切期望的农村家长们大多不愿子女再回到农村。但是,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运作看,党中央及各地党政部门除了想通过这个计划来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之外,最主要的目的是想通过实施这个计划,培养造就出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从而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社会对这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与国家本来出台政策是想要达到的目的不相符合,从而打击和降低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热情 [3]。
2.村官角色定位不稳定。部分大学生村官初到岗位,怀抱着建设新农村的豪情壮志。但是从学校到农村从经济发达的都市到偏僻落后的农村,巨大的反差要求大学生村官们迅速调整角色,从思想上、行动上尽快接触农村、接近农民 [4]。而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村官不了解农村,有的根本没有在农村工作的经历,事业发展的需要与所学专业知识不符,加上大学生村官在地位上“非官,非民(普通村民)”,职位上虽是助理,但也是虚衔一个,并无多大实权,并没有在岗位上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激情被磨灭,积极性当然随之下降。
3.基层干部放手力度不够。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干部对于大学生的到来一方面积极欢迎,另一方面却又担心这些“高级”知识分子日后会取而代之。在这种封建“官本位”思想影响下,极少数思想觉悟低的村干部对大学生是存在戒备心理的。在笔者调查地区,70%的大学生村官不在村里上班,而是在乡镇,个别的还在县上。不在村里上班的这些大学生村官,或者专职文秘工作,或者从事临时性中心工作,或者成为替补队员,哪儿有缺哪儿补。挪用大学生村官的行为,实际上是对大学生村官行动的轻视和怠慢。
4.制度建设不完善。大学生村官虽享受政府提供的“三保”,但并不属于国家公务员,没有事业编制,三年期满,何去何从?正是这一现实问题,使得大量大学生村官瞻前顾后,未雨绸缪,刚刚步入村官行列就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打算,一心二用,如何能够在岗位上作出优良成绩。另外,虽然,大学生村官参加公务员考试或研究生入学考试方面都有优惠政策,但对于那些立志扎根农村、奉献自己的大学生却缺乏激励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使许多人缺乏长期留在农村的信心。
三、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几点建议
鉴于目前“大学生村官”这一人才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笔者建议,应尽快从大学生村官自身,及社会客观环境的塑造上着手,找到这一人才计划实施的契合点。
1.明确政策出台目的。针对社会各界包括家长在内对大学生村官这一政策不理解或者误解,应该加强舆论引导。要想使大学毕业生积极参加新农村建设,首先应高度重视舆论宣传的引导作用,引导人们了解大学生村官计划,为后续政策的持续推进和成熟完善,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针对社会群体尤其是村民,应该加强宣传力度,热情欢迎大学生村官群体,积极配合工作,为大学生村官展现人生价值提供平台;最后,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的择业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积极倡导他们到农村去创业,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5]。
2.端正大学生村官角色认识。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和舆论引导,帮助和促使大学毕业生和大学生村官树立服务意识,乡村意识。首先,大学生村官自身要端正自己的动机。只有真正树立服务意识,及时合理定位自我,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亲身体验中国的国情,才能为建设新农村服务。再次,需要树立真心为民的理念。农村基层工作更需做好真心为民这篇大文章,大学生“村官”应该事事处处为农民着想,真正融入到群众中去。
3.加大干部放手力度。针对一些基层干部不能放手给大学生村官,不能信任和管理大学生村官的现象,应加强基层干部思想工作,做好指导工作。基层干部特别是镇村干部应切实认识到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重要意义,建立村级干部帮带、乡级干部帮教机制 [6]。县乡党委、政府必须既要引导他们敢闯敢干,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显身手,发挥作用,但同时另一方面还要善于保护他们干事业的热情、积极性,在工作中要敢于让他们放手承担工作,特别是在创业扶持、教育培训等方面更是要给予倾斜,让他们能够尽快成长成一个合格的新农村建设者和开拓者。
4.完善制度建设。针对大学生村官待不长久的问题,应加强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将大学生村官纳入编制管理等措施也有利鼓励优秀人才到基层工作,有利于调动村干和村官们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感到有出路,有奔头。从村官中选拔公务员和领导干部,可以倡导重视基层、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也是对选人用人机制的创新和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探索 [7]。
另外,也应建立健全选拔机制,优先考虑农村生源。目前各地所开展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主要是招募大学生,而在是否有农村背景、是否有在农村工作的经历上则没给予过多考虑。因此在以后的招募工作中,在同等条件下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在分配上应该就近分配。这样这些大学生村干部熟悉本地風土人情,易于与当地村民沟通,开展工作也会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周成.对农村干部出路的思考[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6-06-1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R],2005-12-31.
[3]张瑶祥.对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4).
[4]张丽.浅析“大学生村官”的价值取向与社会认同现状[J].法制与社会,2008,(9).
[5]四川大学生“村官”为现代远程教育注入新活力[EB/OL].四川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2009-04-29.
[6]赵化冲.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现状及对策[J].老区建设,2008,(16).
[7]袁君宝.“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优化分析:下[J].法制与社会,2008,(8).[责任编辑 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