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信用环境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吗?

来源 :浙江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resh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算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借鉴CEI指数对商业信用环境进行表征,进而采用空间计量法探索商业信用环境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及传导路径.研究结果显示,商业信用环境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倒"U"形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中部和西部地区商业信用环境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情况与总体保持一致,但东部地区表现不明显;基础设施、知识外溢、劳动力市场高级程度和环境规制是商业信用环境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传导路径.
其他文献
宋韵文化特指两宋文化中优秀的文明元素、内在精神和传延至今的文化价值.宋韵文化研究不同于传统史学研究,它既要重视史料梳理、史实分析,更需秉持实事求是、理性客观的认识态度,采用全面、整体的认识视角,运用理性、比较的认识方法,穿透历史现象、把握时代本质、从整体维度彰显其意义和价值,剖析文化精神,提炼当代价值.
宋代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指南针与活字印刷术应用于世,造纸术也出现划时代变革,产生世界性影响.唐宋时期士族阶层消亡,庶民阶层兴起,宋代文化主体下移,大量民间科学家活跃在历史舞台,为宋朝科技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繁荣,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工智能的发展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负向的破坏效应,同时也会形成正向的创造效应.为更好地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影响,高校应要聚焦未来人才需求,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纳入“三全育人”体系,构筑全过程串联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建设与就业指导紧密结合的思政教育体系,构建与就业指导深度融合的课程思政体系.同时,高校应聚焦未来人才需求,引导学生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获得不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核心能力和素养,推动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以"宋韵"作为"两宋"文化的代称或者作为"两宋"文化特色的形象概括用语,庶几已为"两宋"文化研究界认同,特别在与"唐风"并举指代唐宋文化之时.正确地阐释"宋韵",以便让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都理解"宋韵"不仅作为一个审美概念而且作为文化符号,如何最恰当鲜明地体现"两宋"的文化特色,是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这种理解应该可以用抽象的或形而上的同时又形而下的也就是具体生动的案例展示给世人.如此才有可能让"宋韵"深入人心,并最终获得学术界和社会大众的共同认同.
问责是当代组织管理中的一种重要实践.在理论上,问责是官僚组织确保其成员对其服务对象负责的一种保障机制,因而,随着责任在官僚组织价值序列中地位的不断提高,所有组织也都不断强化着对其成员的问责.不过,官僚组织中存在权力结构与任务结构的矛盾,当掌握权力者由于不信任承担任务者而对后者做出问责,就制造出了二者间的功过对立,就将组织责任转变成了问责对象的个体责任,即完成了问责对象的责任化.而当问责对象因被问责而变成了组织中的罪人,他就将倾向于通过将责任转移给服务对象来为自己赎罪,结果就是使其服务对象受到了责任化.官僚
现代性是西方学者为了指称和反思自身发展逻辑而创造的一个概念,它在诞生之初就隐含着"空间"与"时间"的双重指向,这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对现代性的追逐——即对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模式的学习——其实是试图在不同的"空间"重现西方的"历史",完成一次再现代化.西方世界今天遭遇的诸多政治危机或国家治理困境,与其所主张的现代性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西方国家建立起来的票决民主制,在多党竞争中走上了福利国家和政治极化的道路,最终令社会不可避免地"滑向"民粹.应当说,社会民粹化几乎是西方现代性的内置环节,它对国家的毒化作用显而易见
伦理生活这个概念取自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它不仅是指客观存在的人类共同生活的方式,而且也是指一整套关于社会行动的规范.这个概念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实践哲学的两个面向(伦理学/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黑格尔有些暧昧地在俗成的和后俗成的两层意思上使用伦理生活这个概念.在黑格尔之后,俗成的伦理生活这一层被过分地发展,从而阻碍了后俗成的伦理生活这一层的发展.以哈贝马斯等人为代表的新法兰克福学派则吸取了之前的教训,进一步通过道德意识发展理论重构了黑格尔的这个概念,并将后俗成的伦理生活和主体间的商谈民主勾连起来,实现了实
以罗尔斯为代表的当代契约论正义理论否认正义适用于非人动物,许多研究者对该主张提出了批评,并尝试发展出适用于动物的正义理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动物正义理论有三种,即纳斯鲍姆提出的能力进路的正义论、唐纳森和金里卡提出的关系进路的正义论和加纳提出的利益进路的正义论.然而,这些进路也都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困难,它们给我们提供的不是最终答案,而是进一步思考的契机.
我国《民法典》嵌入了大量公法规范并藉由其发挥着公法功能.与部门民法不同,《民法典》不仅调整纯粹民事活动中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还需要与宪法、行政法等公法规范进行统一的衔接和对话,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公法发生功能上的交互.相较于公法,《民法典》发挥公法功能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所具备的稳定性.《民法典》中的公法规范可以为行政救济提供规范基础,有助于构建行政救济与司法救济相衔接的完整救济体系.《民法典》通过为行政主体赋予权力、施加义务等方式丰富了行政主体的行政职能,在此过程中可以倒逼行政法治的转型和服务型政府的
党政联合发文的规范属性界定是法学和国家治理领域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学界观点主要有"双重属性论"和"单一属性论"."双重属性论"从法治体系二元结构出发,侧重强调党政联合发文的一般"规范"特征,从而模糊了党规和国法体系的边界;"单一属性论"从法治实践出发,片面强调党政联合发文"党内法规"的一面,从而导致权利救济不足.基于此,本文提出"复合属性论",即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视域出发,着力于在法治体系之上的更大系统内重构党政联合发文规范属性要素及其识别机制,在规范属性识别路径上实现从规范到情境、从主体到功能以及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