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华人画家的澳洲出访成为了他艺术生涯的新起点。20年文化历险的艰苦跋涉,他数次深入澳洲中西部的荒漠和北部原始丛林写生作画,终于赢得了土著人的信任,敲开了异国神秘种族的文化大门,他就是华人艺术家周小平。初识周小平是在由墨尔本大学和首都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海参:华人、望加锡人、澳洲土著人的故事”展览上,他的画作成为了最引人注目的焦点。第一次见他,高高的个头、清瘦的面颊、晒后的小麦色肌肤,让人更多地联想到的是篮球运动员而非画家。
“李小龙”的澳洲“初体验”
作为打开澳大利亚土著文化神秘面纱的中国艺术家,周小平总是用艺术的视角看世界,总想了解那些与众不同的文化。1988年,他受悉尼当地政府邀请第一次去澳洲举办画展。画展结束,他被这个美丽漂亮的国家所吸引。为了用绘画去表现澳洲文化的深层内涵,他开始了环澳旅行,想通过旅游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寻觅艺术的灵感。大城市没能吸引住他的眼球,偶遇澳洲中部沙漠区的土著黑人成为了他眼中的一抹亮色。如此不同的人群,如此奇特的生活方式,深深地牵引着他好奇的神经。周小平英语不好,就用几个单词和肢体语言交流,没想到的是土著黑人见到周小平,就说“李小龙!李小龙”。由于长相酷似,他们把周小平当成了李小龙的亲戚。周小平拉几个功夫架势,立马就赢得了他们的笑容,一下子拉近了距离。
第一次走进澳洲大沙漠和土著人一起生活,并没有想象的容易。城市里呆惯的人,刚一去如同野营,当几天的新鲜感退去,几个星期、几个月下来,让你真正体验“天为被、地为床”的日子,每天的生活就变得异常艰难了。
上世纪80年代末,澳洲的土著人只有简易的铁皮房子可住,很少有土著人愿意在房子里过夜,他们一天的生活都围绕在篝火边,每天早上一醒来就围着篝火煮早餐,一天下来晚上围绕着一堆篝火,交流、吃饭、睡觉,长期在没有任何视线遮挡的自然界里生活,他们的文化也在生活中展现开来。土著人要靠打猎为生,袋鼠、蛇、蜥蜴、虫子都成为了他们的美食,绿色植物却是少之又少。西部沙漠里,虫子可是美味,从树里掏出来能生着吃,也能放篝火下的沙子里烤着吃,常常是一家人分食。沙漠里大部落周边,都散布着一个个以家庭为单位的小部落,像是个小星系。
周小平曾在沙漠中感冒发烧动弹不得,土著人用自己的自然医学救了他。人们专门采集来像树叶一样的草药,放在水里煮,喂他喝,没想到第二天就退烧了。沙漠里他挨虫子咬,身上长疹子怎么也退不去,土著人就从树上找几只绿色的蚂蚁用烟一熏,用手搓成粉末,为他抹上很快就好了。这些神奇的土著人用他们的医术治好了这个爱冒险的艺术家。长时间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土著人已经不再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周小平了,他得到了土著居民的认可。
澳洲土著人自古以来就在世界第一大岛上繁衍生息,其悠久文明与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同样璀璨,都是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由于没有文字,土著人的口头文化特别丰富。特定的历史和环境,使他们养成了特有的思维方法:土著人习惯把过去的幽灵与将来的子孙一起置身丛林荒野,通过祭祀对话、谚语传说表达出特殊的内涵与智慧。近年来,土著人对外部的态度较为开放,希望与一切能平等相待的人分享祖传文明。但是,还是有许多传统的典礼仪式绝对禁止“异族”参加。
黑白红黄的自然绘画
澳大利亚土著民族是世界现存的最古老文化的守护者,这些古老文化是通过艺术、故事、舞蹈、音乐以及这片土地本身来表达和诠释的。而古老的传说遍布在澳大利亚各地,其中不少就映射在了土著人的树皮画中,充斥着各种梦幻时期的故事。土著人认为,远古时宇宙还处于混沌状态, 地球上什么也没有,后来出现了圣灵, 圣灵创造了人、 动物、土地、山峰、河川、风雨……当这一切来到地球上时,便是万物之始,称为梦幻时代,圣灵被尊为始祖。在土著人的心目中,梦幻时代发生的事不但存在于过去,而且一直延续至今天和未来,它们超越了时光的限制。
1991年,周小平和一位著名的澳洲土著画家布龙在Maningrida相遇。当时布龙正为在一张加工过的小树皮上画些什么而陷入苦思。刚剥下的树皮比较湿, 需要经过火烤将其水分烤去, 再剥皮打磨压平, 过程需要好几天。除了树皮之外在他的面前还摆放了几块石头,它们是澳大利亚土著传统绘画(树皮画)所使用的特殊用料,那是黄、红两种石料加上白色石膏粉和黑色木炭所组成的4种颜料。这些东西丛林里到处可见,但要得到上好的,还是需要花些精力去找。
布龙在一块石板上倒点水,拣起一块红石料在上面磨了起来,并不时加上一点胶水。布龙说:“过去,大家用的是树胶, 以防颜色干后脱落。”他在石板上磨颜色,让周小平不由得想起中国书画所常用的墨块和砚台,一种温暖熟悉的感觉瞬间又回到他的心中。
周小平告诉布龙:“让我为你磨颜色,你画画就行了。”“从他手里接过石料,周小平感觉和磨了20多年的墨块一样熟悉。”接着,布龙随手在地上拾起一块树皮,撕下一条,用石头砸了几下,再放进嘴里咬咬,几个摆弄,一支排笔形成了。紧接着他又随手在身边拔了一束鲜艳的黄色花瓣的草花。碧绿的草茎,夺目的花苞,在一双粗黑的手里来回搓着,直到只剩下一根茎,头前留下一撮细软的草茎皮,最后变成一支只剩几根毛的特细“长毫”,一支草茎笔也做成了。这种笔很轻很细,最初画出的线条粗细不一,颜色堆积在一起, 那是运笔速度问题,每画一根线条都要蘸上一次颜色。
布龙开始用红色在树皮上打上底色。几分钟干了之后又开始画几个图案……阳光在林间闪烁,远处吹来的风夹杂着丛林的干热,他一边绘画,一边介绍有关树皮画的作画过程和有关树皮画的故事。除了草茎之外,树皮、毛发也是土著人制笔的常用材料,而且新的工具材料也开始引进到他们中间去。
土著的树皮画,通常都是先用红色打底, 再用白线画满, 然后再按白、红、黄、黑线交替重复第一次布局的线,非常程式化。他曾在丛林里看见一位画家完成了一幅树皮画。他先横竖拉出一个个大小相同的小方格,各个小方格对角画上一条线,他说这是荷花,这一构图是从他父亲那里传下来的。之后的许多年里,每次见到他,总是在重复这几个相同或相似的图案。同样的构图可以画许多幅。对于那些排列有序的线条,看似平均呆板,如细加体会,还是会发现它们是有一定变化的,因为这些线条毕竟是用手一根根画出来的。
树皮画的题材和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大家把各种图腾和宗教仪式内容经过变形,画在树皮上。还有袋鼠、蜥蜴、鳄鱼等动物题材的绘画,过去只是在岩画中出现的X光绘画方式也在树皮画中有所体现,它能够把内脏都表现出来。虽然他们描绘的内脏的位置不一定那么准确,但是最原始的解剖的感觉已经有了。
树皮?纸?传统的新挑战
有关树皮画的来历已无法考证。土著人有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土著人想把他的故事传给下一辈,苦于土著文化中没有文字语言。他把部落的许多秘密偷偷地画在一块树皮上,用的是形象化语言。画完之后他不敢示人,放着又怕被人发现——当时还没有人这么做过,这是犯忌讳的。后来有一个外部落的土著人来到这里, 悄悄地把这张树皮画带走了。虽然其他部落的土著人看不懂画的意思,但开始有人仿效这一方法在树皮上作画了。树皮在丛林里取之不尽,而且体积小,便于携带保存,大家开始把它当成一种传达信息的工具。后来树皮画的范围扩大了,部落中的各种传说故事像画岩画一样被画在了树皮上。
一连几天,周小平每天都去帮布龙磨颜色,那是一种由时间和耐心交织而成的艺术。每一个图案都是由许多线条组成,而那线条都是慢工细活一根一根画上去的,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土著画家的耐力与恒心。布龙是一个典型的丛林画家,他的绘画题材都是与土地和梦幻时代的故事有关,而那些梦彷佛遥在天际,又近在眼前……
有一天他突然对周小平说,“Gojok(这是他的土著名字),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一只大海龟。”他指着面前树皮画上的一只龟说,“就和这只一样。”他专注而深情地看着自己的作品,表情严肃地说:“在我们的文化里,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图腾,从现在起,龟就是你的图腾!”
接着他用双手将画捧到周小平面前, 郑重其事地说:“它现在属于你的,Gojok,我的兄弟。”没有客套、没有仪式,有的是人与人之间真挚流露的感情。树皮画可以说是北部澳洲土著画家的专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在发展变化着, 土著画家使用的工具材料也在发生变化。
20世纪90年代初,有人开始向土著艺术家推荐纸,希望以此来代替树皮。此事曾引起轩然大波。大家认为,对传说故事产生的梦幻色彩无法和树皮分开,否则将失去其神秘的光彩。从砍下树皮、加工成型到成画, 整个过程都反映着土著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所以必须倡议土著画家共同抵制以纸代替树皮的做法。
倡议在短时间里得到了响应,可时间一久, 个别画家还是偷偷摸摸地在纸上作画, 但不敢署名, 低价出售。首先,得到一张纸比一张树皮要容易得多, 其次是给购买者带来方便,适合游客们卷起来带走, 最重要的是保护森林资源,每年将有成千上万棵树免于剥皮死掉。今天,纸绘作品和布面作品已很普遍,但仍有部分土著区的画家还继续在树皮上作画,这对继承传统艺术来说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土著绘画艺术中的四种传统颜色也已不能充分表现新的生活题材,土著人也在接受教育,他们有新生活,就有新思想、新作品出现。在过去的20年里,周小平用自己的创作展现着土著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他用画笔展现着澳洲土著生活的亮丽色彩。
“李小龙”的澳洲“初体验”
作为打开澳大利亚土著文化神秘面纱的中国艺术家,周小平总是用艺术的视角看世界,总想了解那些与众不同的文化。1988年,他受悉尼当地政府邀请第一次去澳洲举办画展。画展结束,他被这个美丽漂亮的国家所吸引。为了用绘画去表现澳洲文化的深层内涵,他开始了环澳旅行,想通过旅游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寻觅艺术的灵感。大城市没能吸引住他的眼球,偶遇澳洲中部沙漠区的土著黑人成为了他眼中的一抹亮色。如此不同的人群,如此奇特的生活方式,深深地牵引着他好奇的神经。周小平英语不好,就用几个单词和肢体语言交流,没想到的是土著黑人见到周小平,就说“李小龙!李小龙”。由于长相酷似,他们把周小平当成了李小龙的亲戚。周小平拉几个功夫架势,立马就赢得了他们的笑容,一下子拉近了距离。
第一次走进澳洲大沙漠和土著人一起生活,并没有想象的容易。城市里呆惯的人,刚一去如同野营,当几天的新鲜感退去,几个星期、几个月下来,让你真正体验“天为被、地为床”的日子,每天的生活就变得异常艰难了。
上世纪80年代末,澳洲的土著人只有简易的铁皮房子可住,很少有土著人愿意在房子里过夜,他们一天的生活都围绕在篝火边,每天早上一醒来就围着篝火煮早餐,一天下来晚上围绕着一堆篝火,交流、吃饭、睡觉,长期在没有任何视线遮挡的自然界里生活,他们的文化也在生活中展现开来。土著人要靠打猎为生,袋鼠、蛇、蜥蜴、虫子都成为了他们的美食,绿色植物却是少之又少。西部沙漠里,虫子可是美味,从树里掏出来能生着吃,也能放篝火下的沙子里烤着吃,常常是一家人分食。沙漠里大部落周边,都散布着一个个以家庭为单位的小部落,像是个小星系。
周小平曾在沙漠中感冒发烧动弹不得,土著人用自己的自然医学救了他。人们专门采集来像树叶一样的草药,放在水里煮,喂他喝,没想到第二天就退烧了。沙漠里他挨虫子咬,身上长疹子怎么也退不去,土著人就从树上找几只绿色的蚂蚁用烟一熏,用手搓成粉末,为他抹上很快就好了。这些神奇的土著人用他们的医术治好了这个爱冒险的艺术家。长时间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土著人已经不再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周小平了,他得到了土著居民的认可。
澳洲土著人自古以来就在世界第一大岛上繁衍生息,其悠久文明与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同样璀璨,都是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由于没有文字,土著人的口头文化特别丰富。特定的历史和环境,使他们养成了特有的思维方法:土著人习惯把过去的幽灵与将来的子孙一起置身丛林荒野,通过祭祀对话、谚语传说表达出特殊的内涵与智慧。近年来,土著人对外部的态度较为开放,希望与一切能平等相待的人分享祖传文明。但是,还是有许多传统的典礼仪式绝对禁止“异族”参加。
黑白红黄的自然绘画
澳大利亚土著民族是世界现存的最古老文化的守护者,这些古老文化是通过艺术、故事、舞蹈、音乐以及这片土地本身来表达和诠释的。而古老的传说遍布在澳大利亚各地,其中不少就映射在了土著人的树皮画中,充斥着各种梦幻时期的故事。土著人认为,远古时宇宙还处于混沌状态, 地球上什么也没有,后来出现了圣灵, 圣灵创造了人、 动物、土地、山峰、河川、风雨……当这一切来到地球上时,便是万物之始,称为梦幻时代,圣灵被尊为始祖。在土著人的心目中,梦幻时代发生的事不但存在于过去,而且一直延续至今天和未来,它们超越了时光的限制。
1991年,周小平和一位著名的澳洲土著画家布龙在Maningrida相遇。当时布龙正为在一张加工过的小树皮上画些什么而陷入苦思。刚剥下的树皮比较湿, 需要经过火烤将其水分烤去, 再剥皮打磨压平, 过程需要好几天。除了树皮之外在他的面前还摆放了几块石头,它们是澳大利亚土著传统绘画(树皮画)所使用的特殊用料,那是黄、红两种石料加上白色石膏粉和黑色木炭所组成的4种颜料。这些东西丛林里到处可见,但要得到上好的,还是需要花些精力去找。
布龙在一块石板上倒点水,拣起一块红石料在上面磨了起来,并不时加上一点胶水。布龙说:“过去,大家用的是树胶, 以防颜色干后脱落。”他在石板上磨颜色,让周小平不由得想起中国书画所常用的墨块和砚台,一种温暖熟悉的感觉瞬间又回到他的心中。
周小平告诉布龙:“让我为你磨颜色,你画画就行了。”“从他手里接过石料,周小平感觉和磨了20多年的墨块一样熟悉。”接着,布龙随手在地上拾起一块树皮,撕下一条,用石头砸了几下,再放进嘴里咬咬,几个摆弄,一支排笔形成了。紧接着他又随手在身边拔了一束鲜艳的黄色花瓣的草花。碧绿的草茎,夺目的花苞,在一双粗黑的手里来回搓着,直到只剩下一根茎,头前留下一撮细软的草茎皮,最后变成一支只剩几根毛的特细“长毫”,一支草茎笔也做成了。这种笔很轻很细,最初画出的线条粗细不一,颜色堆积在一起, 那是运笔速度问题,每画一根线条都要蘸上一次颜色。
布龙开始用红色在树皮上打上底色。几分钟干了之后又开始画几个图案……阳光在林间闪烁,远处吹来的风夹杂着丛林的干热,他一边绘画,一边介绍有关树皮画的作画过程和有关树皮画的故事。除了草茎之外,树皮、毛发也是土著人制笔的常用材料,而且新的工具材料也开始引进到他们中间去。
土著的树皮画,通常都是先用红色打底, 再用白线画满, 然后再按白、红、黄、黑线交替重复第一次布局的线,非常程式化。他曾在丛林里看见一位画家完成了一幅树皮画。他先横竖拉出一个个大小相同的小方格,各个小方格对角画上一条线,他说这是荷花,这一构图是从他父亲那里传下来的。之后的许多年里,每次见到他,总是在重复这几个相同或相似的图案。同样的构图可以画许多幅。对于那些排列有序的线条,看似平均呆板,如细加体会,还是会发现它们是有一定变化的,因为这些线条毕竟是用手一根根画出来的。
树皮画的题材和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大家把各种图腾和宗教仪式内容经过变形,画在树皮上。还有袋鼠、蜥蜴、鳄鱼等动物题材的绘画,过去只是在岩画中出现的X光绘画方式也在树皮画中有所体现,它能够把内脏都表现出来。虽然他们描绘的内脏的位置不一定那么准确,但是最原始的解剖的感觉已经有了。
树皮?纸?传统的新挑战
有关树皮画的来历已无法考证。土著人有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土著人想把他的故事传给下一辈,苦于土著文化中没有文字语言。他把部落的许多秘密偷偷地画在一块树皮上,用的是形象化语言。画完之后他不敢示人,放着又怕被人发现——当时还没有人这么做过,这是犯忌讳的。后来有一个外部落的土著人来到这里, 悄悄地把这张树皮画带走了。虽然其他部落的土著人看不懂画的意思,但开始有人仿效这一方法在树皮上作画了。树皮在丛林里取之不尽,而且体积小,便于携带保存,大家开始把它当成一种传达信息的工具。后来树皮画的范围扩大了,部落中的各种传说故事像画岩画一样被画在了树皮上。
一连几天,周小平每天都去帮布龙磨颜色,那是一种由时间和耐心交织而成的艺术。每一个图案都是由许多线条组成,而那线条都是慢工细活一根一根画上去的,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土著画家的耐力与恒心。布龙是一个典型的丛林画家,他的绘画题材都是与土地和梦幻时代的故事有关,而那些梦彷佛遥在天际,又近在眼前……
有一天他突然对周小平说,“Gojok(这是他的土著名字),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一只大海龟。”他指着面前树皮画上的一只龟说,“就和这只一样。”他专注而深情地看着自己的作品,表情严肃地说:“在我们的文化里,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图腾,从现在起,龟就是你的图腾!”
接着他用双手将画捧到周小平面前, 郑重其事地说:“它现在属于你的,Gojok,我的兄弟。”没有客套、没有仪式,有的是人与人之间真挚流露的感情。树皮画可以说是北部澳洲土著画家的专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在发展变化着, 土著画家使用的工具材料也在发生变化。
20世纪90年代初,有人开始向土著艺术家推荐纸,希望以此来代替树皮。此事曾引起轩然大波。大家认为,对传说故事产生的梦幻色彩无法和树皮分开,否则将失去其神秘的光彩。从砍下树皮、加工成型到成画, 整个过程都反映着土著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所以必须倡议土著画家共同抵制以纸代替树皮的做法。
倡议在短时间里得到了响应,可时间一久, 个别画家还是偷偷摸摸地在纸上作画, 但不敢署名, 低价出售。首先,得到一张纸比一张树皮要容易得多, 其次是给购买者带来方便,适合游客们卷起来带走, 最重要的是保护森林资源,每年将有成千上万棵树免于剥皮死掉。今天,纸绘作品和布面作品已很普遍,但仍有部分土著区的画家还继续在树皮上作画,这对继承传统艺术来说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土著绘画艺术中的四种传统颜色也已不能充分表现新的生活题材,土著人也在接受教育,他们有新生活,就有新思想、新作品出现。在过去的20年里,周小平用自己的创作展现着土著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他用画笔展现着澳洲土著生活的亮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