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2-044-01
新世纪的数学教育必须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作为课改的首要问题。科学的动态发展数学观认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包含错误、尝试和改进的过程,它必然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正是因为数学这一性质要求,我们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在知识和思维的双重互动中优化学习活动,以科学的动态发展观引领数学课堂。
一、让学生在操作中生成概念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动作发展在儿童智能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手是脑的老师”,让孩子动手操作可以增进他们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数学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活动过程,小学数学中许多概念是在古人无数次实践中生成的,对小学生来讲又是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概念,在实践中再现概念的生成过程,成为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关键一环。例如:圆周率是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研究车轮时发现的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率,并最早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七位。这一概念对小学生来讲是很难理解的,我在教学中借助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再现概念的生成过程。先让学生用圆和线测量每个圆的直径和周长的长度,再让学生自制学具,测量不同大小圆的周长和直径,然后比较每组数据的特点,发现其中的规律。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很快发现;圆不管大小,它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得出圆周率的概念。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知识形成的动态过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体会,促使学生更好的发现。
二、在主动构建中深化概念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性质、规律和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心理特点,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通过典型实例和直观操作,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先创设给同学分饼的生活情景,2个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怎样分?如果将一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又怎样分?如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呢?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动手去分。从而得出将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1/2,平均分成三份每分就是1/3;再将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就是l/4;再将一根线段平均分成五份,每份就是1/5,从而抽象出将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在学生初步感知单位“1”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主动构建中深化概念。如果将一堆苹果(4只)、8面小旗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有表示几分之几?问题一提出,学生自我探究的欲望高涨,自己动手摆放、思考,得出:将一堆物体平均分成四份,每份还表示1/4,从而深化出单位“1”的概念不仅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学生在做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及相互作用,真正理解、深化数学。
三、在合作中感悟概念
由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和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学生自主探索所获得的数学知识也不一致,有的学生一下子就能理解,而有的学生却似懂非懂,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交流合作,采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大组合作等多种形式,在合作中求感悟,在交流中求发展。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认识》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自学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了解到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自主探究: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特征。此时好的学生能够想出用尺量的方法、用尺和三角板平推的方法进行验证,但少数学生却不能想到这些方法。教师应指导学生分工合作,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一个人测量,一个人记录,然后交换,在合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讨论解决。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自主探索的数学方法和他人所获得的数学方法相互启发、相互撞击,激发学生灵感的火花,从而使教师指导的学法更富个性特征。师生的团结协作,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动态的自主参与的方法体系,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数学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数学实践活动,是课堂的继续、扩展和延伸,是知识和能力的结合点。为此,教师应打破课内和课外的界限,确立大数学思想,让数学回归生活,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运用和深化所学知识。
数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多向的动态过程,以科学的动态发展数学观引领数学课堂,会使数学课堂更加生动。
新世纪的数学教育必须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作为课改的首要问题。科学的动态发展数学观认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包含错误、尝试和改进的过程,它必然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正是因为数学这一性质要求,我们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在知识和思维的双重互动中优化学习活动,以科学的动态发展观引领数学课堂。
一、让学生在操作中生成概念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动作发展在儿童智能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手是脑的老师”,让孩子动手操作可以增进他们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数学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活动过程,小学数学中许多概念是在古人无数次实践中生成的,对小学生来讲又是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概念,在实践中再现概念的生成过程,成为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关键一环。例如:圆周率是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研究车轮时发现的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率,并最早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七位。这一概念对小学生来讲是很难理解的,我在教学中借助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再现概念的生成过程。先让学生用圆和线测量每个圆的直径和周长的长度,再让学生自制学具,测量不同大小圆的周长和直径,然后比较每组数据的特点,发现其中的规律。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很快发现;圆不管大小,它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得出圆周率的概念。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知识形成的动态过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体会,促使学生更好的发现。
二、在主动构建中深化概念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性质、规律和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心理特点,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通过典型实例和直观操作,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先创设给同学分饼的生活情景,2个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怎样分?如果将一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又怎样分?如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呢?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动手去分。从而得出将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1/2,平均分成三份每分就是1/3;再将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就是l/4;再将一根线段平均分成五份,每份就是1/5,从而抽象出将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在学生初步感知单位“1”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主动构建中深化概念。如果将一堆苹果(4只)、8面小旗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有表示几分之几?问题一提出,学生自我探究的欲望高涨,自己动手摆放、思考,得出:将一堆物体平均分成四份,每份还表示1/4,从而深化出单位“1”的概念不仅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学生在做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及相互作用,真正理解、深化数学。
三、在合作中感悟概念
由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和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学生自主探索所获得的数学知识也不一致,有的学生一下子就能理解,而有的学生却似懂非懂,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交流合作,采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大组合作等多种形式,在合作中求感悟,在交流中求发展。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认识》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自学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了解到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自主探究: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特征。此时好的学生能够想出用尺量的方法、用尺和三角板平推的方法进行验证,但少数学生却不能想到这些方法。教师应指导学生分工合作,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一个人测量,一个人记录,然后交换,在合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讨论解决。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自主探索的数学方法和他人所获得的数学方法相互启发、相互撞击,激发学生灵感的火花,从而使教师指导的学法更富个性特征。师生的团结协作,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动态的自主参与的方法体系,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数学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数学实践活动,是课堂的继续、扩展和延伸,是知识和能力的结合点。为此,教师应打破课内和课外的界限,确立大数学思想,让数学回归生活,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运用和深化所学知识。
数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多向的动态过程,以科学的动态发展数学观引领数学课堂,会使数学课堂更加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