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进入新时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也面临新的发展和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和重要目标,有助于丰富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有助于探索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新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学校面向全体学生,以弘扬“桂工精神”为路径,深化人文素养、拓展精神视野、激发创造活力,营造了具有鲜明人文特色和丰富内涵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了能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关键词: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人文素质教育;立德树人;价值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最初是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就人的发展,马克思提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人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独立性”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社会财富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即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100多年来,人类社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新技术革命、信息技术进步等将人类带人知识经济时代、数字生活时代,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形式也产生了重大变革。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阶段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具体到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新时代相对以往更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正确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对全党、全民族都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新时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时代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要经历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阶段和现代化的全新征程,发展思路由扩大规模向质量提升转变,评价方式由单一指标向系统综合转化,以往的“实施素质教育”也在向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发展素质教育”转化。当前,“双一流”建设要融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首先就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要求大学生知识结构合理,能力素质协调:既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既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既具有强健的体魄,又拥有健康的人格。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这些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自然力和社会能力、现实能力和潜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砥砺前行,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供了新的实践基础,而高等教育的深刻变化也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中国人民大学陈先达教授指出:“以问题为导向的理论思维方法,为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和空间.因为问题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历史阶段性。”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的主体意识逐渐强化,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亟待在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三个维度上形成量与质的统一。
(二)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更需要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
新时代高等教育要求受教育者更加全面地发展,而人文素质全面提升无疑是实现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我们更需坚定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为中心,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培养具有优秀人文素质和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讲过一段话:“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 ‘单向度’的人。”时代发展让影响大学生素质的因素日益多元化。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既是新时代的呼唤,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更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要素、明辨慎思的前提和切问笃行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深刻诠释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并非空洞的口号,而要从现实人手,紧密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成长环境和时代背景,以新时代的人文素质教育解决他们在全面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新时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更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工作者要不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初心,牢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书写新时代立德树人新篇章。高校既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塑造和培养学生价值观的“熔炉”。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对青年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重要的意义。强调德性成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立德树人揭示了道德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党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灵魂,对其他素质与能力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应将个人的前途与民族的未来结合起来,增强服务祖国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四)新时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更凸显意识形态的中心地位
新时代人类社会面临深刻转型:放眼全球,世界战略格局和治理体系正在经历变革,以价值观引领为核心的软实力竞争愈加激烈:审视国内,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和社会转型期,同时涉及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文化思潮为获得话语权和影响力激烈交锋,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复杂的局面和考验。一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尚待提高,受社会泛娱乐化的潮流和西方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可能出现理想信念与价值观淡化的问题。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在意识形态工作的统领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學素质、实践素质、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也进一步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必须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理论体系不动摇,坚持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科学性和方向性的统一。 二、新时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实践
(一)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建设新时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新机制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实现高校“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内在需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全面发展是人的劳动能力(体力和智力)、才能和社会关系等多方面充分的、和谐的、自由的发展。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要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高校改革发展与学科建设,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构建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新时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在具体的机制建设层面,高校管理者应积极探索新时代人文素质教育新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科学研究、考核激励等方面优化育人机制,营造人文氛围,推动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发展。
桂林理工大学作为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非常重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专门成立了人文素质教育教学部、高校美育研究所等人文素质专门教研机构。同时学校在组织领导、教学平台、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等各方面加强机制建设,确立了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学校实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紧密衔接第一课堂教学环节,建设“第二课堂”科学人文素养体验中心,开展跨专业人文素质普及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本质原则,实现新时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时代有三个特征与高等教育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其中,第一个特征就是中国的创造活力将得到更加充分的释放,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将是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的发展。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创新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没有人文精神的传承就谈不上真正的创新发展。就学生个人而言,全面发展能够促进个人创造潜能最充分、最自由、最全面的发展。1841年,马克思以“自我意识”原则改造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阐释了人的“自我意识”等本体作用。与自我意识相关,马克思赞赏伊壁鸠鲁学派的原则,将其称为“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认为“人能够在自由发展中完善自己”。马克思通过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论证了文化是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物,人以自己的方式存在,文化创造就是其中最重要的表现之一。马克思又通过探讨人的本质,确认了文化与创造的逻辑起点——“人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可以说,人的创造能力的充分发展既是马克思的崇高价值理想,也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和重要特点。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高校人文教育实践开启了新的篇章,桂林理工大学近年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和要求,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深厚的人文底蕴、系统的综合知识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基础,激发学生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个教育目标。比如,学校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就是启航教育,从“‘桂工精神’的形成”和“做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两部分内容展开,为刚踏人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解答如何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重要问题。
(三)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价值目标,构建新时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内容
作为不断发展的时代精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指向与核心。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探讨和传承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人文意蕴。根据中国国情、中国高等教育实际及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必将一步步接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立足于这个终极价值目标,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立场和方法构建新时代的教学内容,要涵盖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质、人生态度、道德修养、价值观念等,实现文、史、哲、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深度融合。致敬马克思主义原典,涵泳古今中外文艺经典,高校要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传统人文素质教育基础之上不断丰富新的内容。在这方面,桂林理工大学注重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等学科的交叉培养,让大学生在人文知识的海洋中汲取全面发展的经验和智慧,涵养人文素质底蕴,真正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四)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思想内涵,丰富新时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形式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仍然要在社会劳动和社会实践中获得。新时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地位日益增强,尤其伴随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大学生成为最先接受“数字化生活”的群体之一,科学技术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也为人的全面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思想内涵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目标高度一致,强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当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应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思想内涵,结合新时代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学生实际,创新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桂林理工大学综合运用“互动式”“讨论式” “启发式”教学方式,开展各种人文素质的教育活动,提升了教学的吸引力。学校专门设立了“桂工讲坛”,邀请校内外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广大桂工学子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讲座、情境教学。比如,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教学部借助“桂工讲坛”组织的“形象美学——美育教育校园行”“万年智慧出桂林”等讲座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五)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多元视角,营造新时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氛围
实践的丰富性决定了文化的多样化。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仅坚持唯物史观,同时也主张多元辩证的文化发展观,其视角囊括劳动实践、时代精神和外在环境。新时代高校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大学生人文情操的培养,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与人文环境。近年,桂林理工大学在这个领域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起弘扬“桂工精神”,加强特色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将校园文化纳入人文素质教育的总体框架。学校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在人文知识学習过程中发挥自主思维和潜力,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校团委和学生会的组织下,剪纸协会、书画协会、舞蹈协会,音乐协会、读者协会、武术协会、南国风文学社、大学生戏剧社、明德学社、烙印动漫社等学生社团相继成立。这些学生团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社团的影响力,又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果。
三、结语
马克思在他所处的时代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他一生都致力于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新时代,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建设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机制,实现新时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构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内容,丰富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形式,营造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氛围等,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涂刚鹏,傅若云.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2).
[3]靳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鲜亮底色[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9).
[4]秦宏毅,谢斯玮.新媒体影响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5]方光华.高等教育如何回应新时代的新要求[N].光明日报,2018-01-09.
[6]张传民.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发展观及其当代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2013,(3).
[7]陈刚.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及其当代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2005,(6).
[8]王伟志,周启杰,李树学.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对大学教育的启示[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9]孔祥娟.工科院校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策略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8).
责编:清 欢
关键词: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人文素质教育;立德树人;价值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最初是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就人的发展,马克思提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人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独立性”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社会财富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即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100多年来,人类社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新技术革命、信息技术进步等将人类带人知识经济时代、数字生活时代,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形式也产生了重大变革。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阶段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具体到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新时代相对以往更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正确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对全党、全民族都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新时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时代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要经历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阶段和现代化的全新征程,发展思路由扩大规模向质量提升转变,评价方式由单一指标向系统综合转化,以往的“实施素质教育”也在向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发展素质教育”转化。当前,“双一流”建设要融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首先就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要求大学生知识结构合理,能力素质协调:既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既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既具有强健的体魄,又拥有健康的人格。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这些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自然力和社会能力、现实能力和潜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砥砺前行,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供了新的实践基础,而高等教育的深刻变化也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中国人民大学陈先达教授指出:“以问题为导向的理论思维方法,为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和空间.因为问题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历史阶段性。”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的主体意识逐渐强化,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亟待在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三个维度上形成量与质的统一。
(二)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更需要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
新时代高等教育要求受教育者更加全面地发展,而人文素质全面提升无疑是实现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我们更需坚定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为中心,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培养具有优秀人文素质和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讲过一段话:“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 ‘单向度’的人。”时代发展让影响大学生素质的因素日益多元化。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既是新时代的呼唤,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更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要素、明辨慎思的前提和切问笃行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深刻诠释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并非空洞的口号,而要从现实人手,紧密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成长环境和时代背景,以新时代的人文素质教育解决他们在全面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新时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更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工作者要不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初心,牢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书写新时代立德树人新篇章。高校既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塑造和培养学生价值观的“熔炉”。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对青年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重要的意义。强调德性成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立德树人揭示了道德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党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灵魂,对其他素质与能力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应将个人的前途与民族的未来结合起来,增强服务祖国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四)新时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更凸显意识形态的中心地位
新时代人类社会面临深刻转型:放眼全球,世界战略格局和治理体系正在经历变革,以价值观引领为核心的软实力竞争愈加激烈:审视国内,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和社会转型期,同时涉及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文化思潮为获得话语权和影响力激烈交锋,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复杂的局面和考验。一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尚待提高,受社会泛娱乐化的潮流和西方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可能出现理想信念与价值观淡化的问题。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在意识形态工作的统领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學素质、实践素质、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也进一步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必须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理论体系不动摇,坚持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科学性和方向性的统一。 二、新时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实践
(一)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建设新时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新机制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实现高校“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内在需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全面发展是人的劳动能力(体力和智力)、才能和社会关系等多方面充分的、和谐的、自由的发展。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要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高校改革发展与学科建设,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构建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新时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在具体的机制建设层面,高校管理者应积极探索新时代人文素质教育新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科学研究、考核激励等方面优化育人机制,营造人文氛围,推动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发展。
桂林理工大学作为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非常重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专门成立了人文素质教育教学部、高校美育研究所等人文素质专门教研机构。同时学校在组织领导、教学平台、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等各方面加强机制建设,确立了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学校实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紧密衔接第一课堂教学环节,建设“第二课堂”科学人文素养体验中心,开展跨专业人文素质普及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本质原则,实现新时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时代有三个特征与高等教育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其中,第一个特征就是中国的创造活力将得到更加充分的释放,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将是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的发展。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创新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没有人文精神的传承就谈不上真正的创新发展。就学生个人而言,全面发展能够促进个人创造潜能最充分、最自由、最全面的发展。1841年,马克思以“自我意识”原则改造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阐释了人的“自我意识”等本体作用。与自我意识相关,马克思赞赏伊壁鸠鲁学派的原则,将其称为“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认为“人能够在自由发展中完善自己”。马克思通过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论证了文化是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物,人以自己的方式存在,文化创造就是其中最重要的表现之一。马克思又通过探讨人的本质,确认了文化与创造的逻辑起点——“人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可以说,人的创造能力的充分发展既是马克思的崇高价值理想,也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和重要特点。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高校人文教育实践开启了新的篇章,桂林理工大学近年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和要求,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深厚的人文底蕴、系统的综合知识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基础,激发学生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个教育目标。比如,学校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就是启航教育,从“‘桂工精神’的形成”和“做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两部分内容展开,为刚踏人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解答如何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重要问题。
(三)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价值目标,构建新时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内容
作为不断发展的时代精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指向与核心。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探讨和传承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人文意蕴。根据中国国情、中国高等教育实际及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必将一步步接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立足于这个终极价值目标,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立场和方法构建新时代的教学内容,要涵盖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质、人生态度、道德修养、价值观念等,实现文、史、哲、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深度融合。致敬马克思主义原典,涵泳古今中外文艺经典,高校要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传统人文素质教育基础之上不断丰富新的内容。在这方面,桂林理工大学注重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等学科的交叉培养,让大学生在人文知识的海洋中汲取全面发展的经验和智慧,涵养人文素质底蕴,真正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四)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思想内涵,丰富新时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形式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仍然要在社会劳动和社会实践中获得。新时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地位日益增强,尤其伴随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大学生成为最先接受“数字化生活”的群体之一,科学技术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也为人的全面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思想内涵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目标高度一致,强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当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应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思想内涵,结合新时代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学生实际,创新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桂林理工大学综合运用“互动式”“讨论式” “启发式”教学方式,开展各种人文素质的教育活动,提升了教学的吸引力。学校专门设立了“桂工讲坛”,邀请校内外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广大桂工学子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讲座、情境教学。比如,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教学部借助“桂工讲坛”组织的“形象美学——美育教育校园行”“万年智慧出桂林”等讲座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五)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多元视角,营造新时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氛围
实践的丰富性决定了文化的多样化。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仅坚持唯物史观,同时也主张多元辩证的文化发展观,其视角囊括劳动实践、时代精神和外在环境。新时代高校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大学生人文情操的培养,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与人文环境。近年,桂林理工大学在这个领域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起弘扬“桂工精神”,加强特色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将校园文化纳入人文素质教育的总体框架。学校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在人文知识学習过程中发挥自主思维和潜力,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校团委和学生会的组织下,剪纸协会、书画协会、舞蹈协会,音乐协会、读者协会、武术协会、南国风文学社、大学生戏剧社、明德学社、烙印动漫社等学生社团相继成立。这些学生团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社团的影响力,又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果。
三、结语
马克思在他所处的时代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他一生都致力于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新时代,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建设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机制,实现新时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构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内容,丰富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形式,营造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氛围等,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涂刚鹏,傅若云.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2).
[3]靳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鲜亮底色[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9).
[4]秦宏毅,谢斯玮.新媒体影响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5]方光华.高等教育如何回应新时代的新要求[N].光明日报,2018-01-09.
[6]张传民.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发展观及其当代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2013,(3).
[7]陈刚.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及其当代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2005,(6).
[8]王伟志,周启杰,李树学.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对大学教育的启示[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9]孔祥娟.工科院校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策略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8).
责编:清 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