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xinyu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作为工具,是和人、人的生命,具体的人、社会历史的人紧紧地联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了人,语文就不复存在,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语文离不开人,它富于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语文为个体的人所掌握,又显示个性、具有灵性,是智慧之泉,是创造之源。语文反映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社会文明的精粹,散发民族文化思想的光辉。因此,语文又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到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关于语文的工具性,过去我们讲得很多。语文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
  如果认识到此为止,语文就可能陷入“纯工具论”的误区或“工具理性主义”的泥潭。只是工具,就可以因为某种需要而转换职能、失却本我,嬗变为和其他工具等同的工具,语文就异化了。
  语文在具有工具性、知识性特质的同时,还具有思想与艺术性的属性。从更广的范围讲,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依赖于人类自身的和谐相处。需要人类群体及个人进行频繁的交际,即思想、感情、观点、概念等的互相交流,这又是建立在语文基本技能的运用基础上。语文的思想性主要就在于通过对语文篇章的研读,学习者可从中获取、认知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到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和态度,促进自我人生观、世界观等的发展与完善,形成个体的道德信念、公民意识、人生目的等。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也需要出现个体精神价值体系的趋向,形成和弘扬正确的社会思想,这就赋予语文教学以提高学习者的思想修养,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的作用。语言艺术性的特质也决定语文教学应该达到和完成提高学习者的艺术修养与艺术创造能力的目的。
  语文教育有其特殊性。语文,教会我们的应是做人的准则,并以此修养每个人的性情,而不应该只剩下疲于应付的试题。语文不应是一门枯燥而乏味的学科。语文是最需要倾注感情的,作为一种语言,它是鲜活的、有生命的;作为人们的母语,它是亲切的、动人的。你得把思想、情感融入其中。每当你读到一篇好作品,或写出一篇好文章,你便会有一种莫名的快感。许多人在回顾自己一生时,都会发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往往是语文教育,或者是语文老师。尽管人文教育不只是语文教育,但是语文教育应当占有一个特殊甚至是核心的位置,因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对青少年更富有感染的力量。中学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教育上时就是给人一种精神底蕴、文化内涵,即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突出语文学科人文教育的地位,提升人文素养,对于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学生的终身发展来说,其意义甚至远远超越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随着世界教育“学术性——人文性——学术·人文性”的潮流,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者必须具备浓厚的人文情怀,即尊重学生这一教育主体,遵循师生平等原则。素质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思想与观念”的养成。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体心理素质是本钱。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改革,关键是将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社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自然科学教育侧重培养科学素质、创新意识、创造力,人文教育则熏陶人的高尚情操和文化功底。而培养人的创新力,是两者的一致性,也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之一。
  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更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特点,应该以培养学生驾驭语言文字能力、提高文化兴趣及品位为目的。语文教学,在各学科教学中,教师个人的主观色彩最浓,个人的品学烙印最深,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也最大。因此,语文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才识、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很深。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在不影响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开拓学生视野,着重培养学生的感受和思维,把自己的关于人生、文学、艺术、历史、社会的各种经历、感受随时粘合到课堂里来。追求个性和创造,每一篇课文的理解和讲解不拘泥于教参,使学生不仅面对知识,而且面对生命问题,以逐渐开发他们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法制知识、道德情操,特别是时时把他们引到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遗产上去,引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4)“语文是一门最辩证、最灵活的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各种教学程序的系列化、教学方式的模式化、考试命题的标准化,这些科学化手段固然解决了一些传统语文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但又违背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特质,是以牺牲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为代价的。学生的思想情趣、爱好、想象、意志全都淹没在“标准化”的冰水之中,学生成了一台解题机器。语文教学要用教师的感情去促使学生与周围的人接近与合作,为学生将来步入现代社会做好准备。而把学生当作机器人来训练是缺乏人道主义的表现,因为标准化习题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两条绳索束缚了广大语文教师的手脚,使本来应当充满活力也变得十分枯燥。没有爱,没有人道主义,这是语文教育忽视“人文性”的失败。
  中学语文教育在引进文学教育时必须考虑到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中学生思想和感情的发展需要文学教育。文学是人学,表现人性、人道、人权和人生,表现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情。文学给中学生打开了认识人生和自然的天地,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中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需要文学教育。文学展开形象思维,激发创造意识。文学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中学生只有吸收文学作品中形象思维和艺术语言的滋养,才能更好地发展思维和语言。
  时代在进步,事物在发展,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惟有创新型的教师才有教学的创新研究;惟有教学的创新研究,才会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我们只有遵循语文学生的性质,重视加强人文教育,针对文学作品的特点,根据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学生文学教育的路子,才能确实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造就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高素质人才。
其他文献
目的:综合评价绝经后妇女使用鲑鱼降钙素的治疗效果。  方法:对Pubmed,Embase,Ovid, SpringerLink,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鲑鱼降钙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随机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