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保拉·麦克莱恩在创作前经过了详细的资料查找,也许她更有理由对于海明威与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的爱情倾心赞颂。但作为普通人来说,在其中看到更多的是只谈激情不说责任的负心,以及满心欢喜终成凄凉的无奈。
在最初的日子里,哈德莉和海明威总是出双入对地流连在巴黎的各个文化艺术沙龙。
以书论书:
没有什么不可以
如果单纯从评论一本书的角度来说,《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没有任何可供诟病的把柄——全文细腻流畅,擅用通感,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把一位女性从遇见自己的爱人到感情破裂的经过描写得细致入微。
“我闭上眼,彻底放开自己,震震颠颠地往下滚去。……长这么大,这是我首次感受到害怕所引起的刺激,而我真爱这种感觉。”
“进了房间后,我冲洗掉身上的泥沙,带着仍湿漉漉的身躯爬上床,干净而疲惫。床褥洁白浆挺,闻起来像我脸上的海盐气味。我闭上眼,希望醒来后还能像刚刚一样,坚强而明白透彻地面对一切。”
两段文字都摘自小说中的原文,第一段是海明威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莉刚刚陷入爱河时候的亢奋心情,第二段是当哈德莉和海明威的婚姻走入了匪夷所思的“三人行”的痛苦挣扎。从直观的文字感觉即可知道,这种形象化而又有画面感的描写,只有想象力丰富的女性才能胜任。
作者麦克莱恩为密歇根大学诗学硕士,目前在新英格兰大学任教。她说,写作本书,是源于阅读《流动的盛宴》时的感动与灵感。海明威对与哈德莉婚姻的回忆如此温柔、深邃而充满悔意,这促使麦克莱恩去寻找关于哈德莉的传记,去搜集、研究哈德莉与海明威之间曾经热烈的交往细节与动人的书信(他们互相写过几百页美好的信),以及曾经与他们相交的人们的回忆录,并拜访了肯尼迪图书馆海明威收藏中心及许多海明威研究者。
在这个过程中,麦克莱恩渐渐明白,海明威与哈德莉的婚姻故事本身就已经是一部成熟而极吸引人的小说,只等有心人采摘了。她说:“我不需要再为他们创造什么莫须有的情节,我也一点儿都不想那么做。我所做的,是用这些故纸中的材料来走进这些人物的内心,发现他们的动机,以及最深的渴望。”
而最终,这样的用心,不仅照亮了海明威与哈德莉在巴黎的共处时光,也带读者回到那个耀眼的巴黎爵士时代。
才情不是负心的保护伞
“透过哈德莉以及年轻的海明威的眼睛,我无法自拔地爱上了哈德莉。在他们初遇时,海明威只有20岁,英俊迷人、敏感、富有激情与梦想。而他们扣人心弦的感情故事更是席卷我心。”在宣传《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这本书的各大网站上,作者保拉·麦克莱恩的这句话总是被放在显要的位置。
这种对于双方都倍加赞赏的心态,基本上也奠定了麦克莱恩的书写态度——全书读过,似乎每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伤害都是可以被原谅和遗忘的,尤其是对哈德莉,作者更是给予了浓重的悲悯。
嫁给21岁的海明威时,哈德莉28岁,她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个性压抑、封闭,热情而才华横溢的海明威为她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而年轻的海明威也能从她身上获得安稳的感觉。
一切看上去都顺理成章,他们很快走入了婚姻殿堂。可是情感当前理智殆尽的姑娘忽略了一点,从来才子多薄情。海明威一直以来对于热烈恋情的向往和从属关系的恐惧符合艺术家的一贯风格,这一点,海明威如此,罗丹如此,卡佛也如此。
让麦克莱恩唏嘘不已的,是晚年的海明威在想起哈德莉的时候,表达的还是无限的留恋和怅惘,似乎这就是他们的爱值得歌颂的重要理由。但是对于哈德莉本人来说,海明威的伤害始终还是刻骨铭心,她原谅只能说明她宽厚,她不说并不代表会遗忘。
“1933年,哈德莉嫁给了保罗,一位记者、诗人,他们共同将邦比(海明威与哈德莉长子)抚养成人。他们先是住在欧洲,后来移居到芝加哥郊区。对于哈德莉来说,邦比能有一个稳固安全的家庭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她嫁给保罗的原因之一。哈德莉说,她并没有很快地爱上保罗,但保罗一直对她很好,保罗是她所认识的人中最和善的,也是她生命中坚实稳固的支撑。”麦克莱恩这样述说离开海明威之后哈德莉的生活,也只有在这样的描述中,才有一丝温暖的光投射到一个女人的世界里。
麦克莱恩的情感语录:
海明威求婚的时候还非常年轻,但他似乎内心明了,为了在野心勃勃的创作之路有所追求,他需要一个类似哈德莉这样的人使自己安稳下来。哈德莉不仅稳定、可靠,而且绝对真实。后来哈德莉说过,当她决定嫁给海明威后,她才真正开始生活。
海明威与哈德莉的爱意,点亮了圣路易斯市与芝加哥之间的邮政线路。几百页信件往返于两城,他们陶醉于这种传递感情的方式。海明威写给哈德莉的大部分信件都已经遗失或被毁掉了,但他保留下了哈德莉写给他的每一封信。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哈德莉的魅力,以及令人折服的直率与幽默感。比如,在给海明威的第一封信里,哈德莉这样写道:“你想来厨房找我抽根烟吗?希望你想。”我也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她。
在最初的日子里,哈德莉和海明威总是出双入对地流连在巴黎的各个文化艺术沙龙。
以书论书:
没有什么不可以
如果单纯从评论一本书的角度来说,《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没有任何可供诟病的把柄——全文细腻流畅,擅用通感,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把一位女性从遇见自己的爱人到感情破裂的经过描写得细致入微。
“我闭上眼,彻底放开自己,震震颠颠地往下滚去。……长这么大,这是我首次感受到害怕所引起的刺激,而我真爱这种感觉。”
“进了房间后,我冲洗掉身上的泥沙,带着仍湿漉漉的身躯爬上床,干净而疲惫。床褥洁白浆挺,闻起来像我脸上的海盐气味。我闭上眼,希望醒来后还能像刚刚一样,坚强而明白透彻地面对一切。”
两段文字都摘自小说中的原文,第一段是海明威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莉刚刚陷入爱河时候的亢奋心情,第二段是当哈德莉和海明威的婚姻走入了匪夷所思的“三人行”的痛苦挣扎。从直观的文字感觉即可知道,这种形象化而又有画面感的描写,只有想象力丰富的女性才能胜任。
作者麦克莱恩为密歇根大学诗学硕士,目前在新英格兰大学任教。她说,写作本书,是源于阅读《流动的盛宴》时的感动与灵感。海明威对与哈德莉婚姻的回忆如此温柔、深邃而充满悔意,这促使麦克莱恩去寻找关于哈德莉的传记,去搜集、研究哈德莉与海明威之间曾经热烈的交往细节与动人的书信(他们互相写过几百页美好的信),以及曾经与他们相交的人们的回忆录,并拜访了肯尼迪图书馆海明威收藏中心及许多海明威研究者。
在这个过程中,麦克莱恩渐渐明白,海明威与哈德莉的婚姻故事本身就已经是一部成熟而极吸引人的小说,只等有心人采摘了。她说:“我不需要再为他们创造什么莫须有的情节,我也一点儿都不想那么做。我所做的,是用这些故纸中的材料来走进这些人物的内心,发现他们的动机,以及最深的渴望。”
而最终,这样的用心,不仅照亮了海明威与哈德莉在巴黎的共处时光,也带读者回到那个耀眼的巴黎爵士时代。
才情不是负心的保护伞
“透过哈德莉以及年轻的海明威的眼睛,我无法自拔地爱上了哈德莉。在他们初遇时,海明威只有20岁,英俊迷人、敏感、富有激情与梦想。而他们扣人心弦的感情故事更是席卷我心。”在宣传《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这本书的各大网站上,作者保拉·麦克莱恩的这句话总是被放在显要的位置。
这种对于双方都倍加赞赏的心态,基本上也奠定了麦克莱恩的书写态度——全书读过,似乎每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伤害都是可以被原谅和遗忘的,尤其是对哈德莉,作者更是给予了浓重的悲悯。
嫁给21岁的海明威时,哈德莉28岁,她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个性压抑、封闭,热情而才华横溢的海明威为她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而年轻的海明威也能从她身上获得安稳的感觉。
一切看上去都顺理成章,他们很快走入了婚姻殿堂。可是情感当前理智殆尽的姑娘忽略了一点,从来才子多薄情。海明威一直以来对于热烈恋情的向往和从属关系的恐惧符合艺术家的一贯风格,这一点,海明威如此,罗丹如此,卡佛也如此。
让麦克莱恩唏嘘不已的,是晚年的海明威在想起哈德莉的时候,表达的还是无限的留恋和怅惘,似乎这就是他们的爱值得歌颂的重要理由。但是对于哈德莉本人来说,海明威的伤害始终还是刻骨铭心,她原谅只能说明她宽厚,她不说并不代表会遗忘。
“1933年,哈德莉嫁给了保罗,一位记者、诗人,他们共同将邦比(海明威与哈德莉长子)抚养成人。他们先是住在欧洲,后来移居到芝加哥郊区。对于哈德莉来说,邦比能有一个稳固安全的家庭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她嫁给保罗的原因之一。哈德莉说,她并没有很快地爱上保罗,但保罗一直对她很好,保罗是她所认识的人中最和善的,也是她生命中坚实稳固的支撑。”麦克莱恩这样述说离开海明威之后哈德莉的生活,也只有在这样的描述中,才有一丝温暖的光投射到一个女人的世界里。
麦克莱恩的情感语录:
海明威求婚的时候还非常年轻,但他似乎内心明了,为了在野心勃勃的创作之路有所追求,他需要一个类似哈德莉这样的人使自己安稳下来。哈德莉不仅稳定、可靠,而且绝对真实。后来哈德莉说过,当她决定嫁给海明威后,她才真正开始生活。
海明威与哈德莉的爱意,点亮了圣路易斯市与芝加哥之间的邮政线路。几百页信件往返于两城,他们陶醉于这种传递感情的方式。海明威写给哈德莉的大部分信件都已经遗失或被毁掉了,但他保留下了哈德莉写给他的每一封信。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哈德莉的魅力,以及令人折服的直率与幽默感。比如,在给海明威的第一封信里,哈德莉这样写道:“你想来厨房找我抽根烟吗?希望你想。”我也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