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中三角地区的经济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根据相应的统计数据,运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法,对中三角地区4个省的经济实力综合运用静态和动态分析进行综合评价,并就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促进中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因子分析;中三角地区;经济环境;综合评价
一、引言
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能力和支出模式的因素,它包括收入的变化,消费者支出模式的变化等。近年来,中三角地区的发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中三角地区即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经济圈、江淮城市群等中部经济发展地区,以浙赣线、长江中游交通走廊为主轴,呼应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而打造的国家规划重点地区和全国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本文以中三角地区四省为例,进行相关研究。从而对中三角地区经济环境进行客观、准确、科学的综合评估与比较,为改善中三角各地区的经济环境提出相关建议。
二、中三角地区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选择
经济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表现也是多方面的。在选择解释变量时,一方面要考虑变量的相关性,另一方面要考虑数据的基础性和可得性。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本文依据的主要原则:①该指标是否对经济环境影响较大;②该指标是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互相重复;③该指标是否具有较大的地区差异性;④全部指标是否能够基本反映各地区的经济环境。
根据上述原则,结合考虑指标的可收集度及可量化等特点,本文选取的指标包括生产总值X1、就业人数X2、固定资产投资X3、工业总产值X4、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X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6、农林牧副渔总产值X7、社会消费品零售额X8、地方财政性支出X9、地方财政预算收入X10在内的共10项指标。
本文从中三角四省中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8个城市(县),分别为湖北(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湖南(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娄底)、江西(南昌、景德镇、九江、新余、鹰潭、宜春、抚州、上饶)、安徽(合肥、淮南、安庆、六安、蚌埠、池州、铜陵、芜湖)构建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区域经济学理论、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三、对中三角地区经济环境的分析
(一)数据处理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由于各评价指标数值大小相差较大,单位不统一,因此,为了消除量纲和数量因大小不同的影响,对各指标作了标准化处理。选择了Z-Score 法,其计算公式为:
于对数据的分析。
(二)投资环境实证分析
1.中三角地区经济环境静态分析。
以2011年的各项评价指标数据为基础,利用上述因子分析方法对四省共32个市、县当前的投资环境优劣进行分析比较。数据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2011)》、《湖北统计年鉴(2011)》、《湖南统计年鉴(2011)》、《江西统计年鉴(2011)》
进行KMO and Bartlett检验,由检验的结果可知,KMO统计量为0.569>0.5,说明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第一, 计算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前两个特征值均值大于1的,且累计贡献率为79.251%,它们保留了原始变量大部分的信息,可以用以近似地替代原来的10个指标对投资环境的情况进行描述和反映, 从而达到简化指标的目的。
第二,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为了进一步分析各变量对因子的作用, 我们对旋转后的载荷矩阵中各元素的数值向0-1分化, 同时保持同一行中各元素平方和(公因子方差) 不变, 使各变量的因子载荷更加明显, 有利于对公因子做出合理的解释。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分析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发现,第一因F1子主要反映规模水平、财政收支水平和投资水平包括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农林牧副渔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业人数、地方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第二因子F2主要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包括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且因子F1的方差贡献率为65.666%,因子F2的方差贡献率为13.585%。
计算中三角各地区经济环境得分。基于上述提取的公因子,利用回归法计算各因子的因子得分,以各因子方差贡献率所占的比重为权数加权汇总综合得分。公式如下:
通过计算汇总得分值,即中三角地区四省经济环境综合评价结果值,可以将其按经济环境排名(下表提取前5位的城市)
通过排名结果及上表可以看出,中三角四省中经济环境最好的是武汉,其次是合肥、长沙、黄冈、南昌,相对较差的是仙桃、天门、鄂州、铜陵。尽管湖北省中的武汉市投资环境最好的,但是与此同时在经济环境较差的城市中湖北省依然占据了不小的比例。可见,湖北省各城市的经济环境优劣分布很不均匀。主要表现在省内各城市建设程度不一,作为湖北省的省城,武汉城市圈的中心的武汉,其经济环境得分最高,这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作为九省通衢之武汉,交通条件得天独厚;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城市,武汉的工商业传统之深厚是其他地方无法企及的;武汉是一个人才密集的城市,武汉云集了众多的大学、科研机构等,其在校学生人数和科技能力在全国可以排到前三、四名;此外,武汉位于长江、汉江交汇处,水源充沛,亦为其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这些均造就了武汉较优的经济环境。总体来说,江西省的经济综合环境较差,其主要原因是江西省的软件硬件有待提高,此外政府的制度也仍需要改善。经济总量较小、实力企业少、产业层次低、总体的效益不高、城市核心竞争力不强;“三农”和就业矛盾突出,群众生活还不宽裕,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和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任务繁重等问题都是导致江西省整体经济环境较差的原因。当然,作为江西省的省城南昌排名却位于黄冈之后,这里面很有可能存在偶然因素,这里就不再对其中的偶然因素多做分析。 2.中三角地区经济环境动态分析。
各地区的经济是在不断发展的,因此,经济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要全面了解中三角四省的经济环境,仅仅做静态评价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动态的对比分析。由于统计指标数据连续性要求的限制,选取2007 ~ 2011年共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在因子分析中,由于提取的公因子个数不同,会使以公因子方差贡献率加权计算的投资环境综合得分不同。各年份统计,指标数据的差异造成在对其进行因子分析时各公共因子方差贡献率不一样。如果我们继续用上面的规则提取公共因子,即使各年提取的因子个数相同,其解释方差贡献率也不同,由此计算的各年投资环境综合因子得分之间也会存在较大差异。而且,由于各年提取的公因子所涵盖的信息量不一样,也使得各年投资环境综合因子得分之间不具有可比性。因此,本文在对我国中三角四省的投资环境做动态对比分析时,虽采用客观加权的因子分析法计算各年投资环境综合得分,但在计算综合得分时将所有公因子都考虑在内,即利用方差贡献率提取公共因子时提取100% 的信息量,并加权计算各年各地区经济环境综合得分,并将其得分运用功效系数得分进行转换,所有得分均位于60—100之间,位次最高的得分为100分,位次最低的得分为60分,这样既不会丢失原始变量所表达的信息,也使最终计算出的各地区各年经济环境综合得分纵向可比,所得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中三角地区的四个省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在2007年到2011年的经济环境的综合得分都在上升,且湖北省从2008年开始始终保持在各年第一的位置。而江西省连续5年始终排在四省中的最后一位。安徽和湖南省的综合得分除了2009年,其余年份相差并不大。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中三角地区近5年来的经济环境在不断地改善,其中以湖北省为首,湖南,安徽紧随其后,江西省的经济环境改善最慢。
3.改善中三角经济环境的建议。
一是发挥武汉、长沙、合肥、南昌这四个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充分发挥它们的经济辐射和吸引能力,带动周边城镇的发展,以缩小和逐步消除周边不发达地区,实行空间整合发展,充分发挥它们在区域整合中的作用。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硬环境。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是决定投资硬环境优劣的首要因素。湖北省尽管在中三角四省中投资环境相对较好,但是湖北省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病,即除了武汉等个别城市外,湖北大部分地区的投资环境还较薄弱,有待进一步改善。尤其是很多地区仍需要加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大规模开展能源、交通、通讯、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对于安徽、湖南、江西三省也仍需要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优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全国生态安全屏障,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促发展。
四是树立超前意识,全力改善投资软环境,进而达到改善经济环境的目的。在政策方面,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各类资金的进驻。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市场信用,维护交易安全。规范行政收费标准,完善收费监督机制。在服务环境方面,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各级政府联合办公中心的职能,切实精简办事机构,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另外,继续发挥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加在科技和教育方面的投入,培养具有扎实专业技术的人员,实行更多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政策,留住高校学生,同时多吸引各地人才为中三角的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明隆,SPSS 统计应用实务 [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2]徐琳,基于因子分析的长三角城市群综合经济实力评价[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7,(9)
[3]曹振,基于层次分析的中国省区投资环境评价 [J]. 探索,2005 ,(3)
[4]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5]邸晶鑫,西部地区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 . 求索,2009 ,(9)
[6]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关键词:因子分析;中三角地区;经济环境;综合评价
一、引言
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能力和支出模式的因素,它包括收入的变化,消费者支出模式的变化等。近年来,中三角地区的发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中三角地区即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经济圈、江淮城市群等中部经济发展地区,以浙赣线、长江中游交通走廊为主轴,呼应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而打造的国家规划重点地区和全国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本文以中三角地区四省为例,进行相关研究。从而对中三角地区经济环境进行客观、准确、科学的综合评估与比较,为改善中三角各地区的经济环境提出相关建议。
二、中三角地区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选择
经济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表现也是多方面的。在选择解释变量时,一方面要考虑变量的相关性,另一方面要考虑数据的基础性和可得性。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本文依据的主要原则:①该指标是否对经济环境影响较大;②该指标是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互相重复;③该指标是否具有较大的地区差异性;④全部指标是否能够基本反映各地区的经济环境。
根据上述原则,结合考虑指标的可收集度及可量化等特点,本文选取的指标包括生产总值X1、就业人数X2、固定资产投资X3、工业总产值X4、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X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6、农林牧副渔总产值X7、社会消费品零售额X8、地方财政性支出X9、地方财政预算收入X10在内的共10项指标。
本文从中三角四省中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8个城市(县),分别为湖北(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湖南(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娄底)、江西(南昌、景德镇、九江、新余、鹰潭、宜春、抚州、上饶)、安徽(合肥、淮南、安庆、六安、蚌埠、池州、铜陵、芜湖)构建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区域经济学理论、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三、对中三角地区经济环境的分析
(一)数据处理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由于各评价指标数值大小相差较大,单位不统一,因此,为了消除量纲和数量因大小不同的影响,对各指标作了标准化处理。选择了Z-Score 法,其计算公式为:
于对数据的分析。
(二)投资环境实证分析
1.中三角地区经济环境静态分析。
以2011年的各项评价指标数据为基础,利用上述因子分析方法对四省共32个市、县当前的投资环境优劣进行分析比较。数据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2011)》、《湖北统计年鉴(2011)》、《湖南统计年鉴(2011)》、《江西统计年鉴(2011)》
进行KMO and Bartlett检验,由检验的结果可知,KMO统计量为0.569>0.5,说明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第一, 计算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前两个特征值均值大于1的,且累计贡献率为79.251%,它们保留了原始变量大部分的信息,可以用以近似地替代原来的10个指标对投资环境的情况进行描述和反映, 从而达到简化指标的目的。
第二,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为了进一步分析各变量对因子的作用, 我们对旋转后的载荷矩阵中各元素的数值向0-1分化, 同时保持同一行中各元素平方和(公因子方差) 不变, 使各变量的因子载荷更加明显, 有利于对公因子做出合理的解释。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分析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发现,第一因F1子主要反映规模水平、财政收支水平和投资水平包括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农林牧副渔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业人数、地方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第二因子F2主要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包括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且因子F1的方差贡献率为65.666%,因子F2的方差贡献率为13.585%。
计算中三角各地区经济环境得分。基于上述提取的公因子,利用回归法计算各因子的因子得分,以各因子方差贡献率所占的比重为权数加权汇总综合得分。公式如下:
通过计算汇总得分值,即中三角地区四省经济环境综合评价结果值,可以将其按经济环境排名(下表提取前5位的城市)
通过排名结果及上表可以看出,中三角四省中经济环境最好的是武汉,其次是合肥、长沙、黄冈、南昌,相对较差的是仙桃、天门、鄂州、铜陵。尽管湖北省中的武汉市投资环境最好的,但是与此同时在经济环境较差的城市中湖北省依然占据了不小的比例。可见,湖北省各城市的经济环境优劣分布很不均匀。主要表现在省内各城市建设程度不一,作为湖北省的省城,武汉城市圈的中心的武汉,其经济环境得分最高,这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作为九省通衢之武汉,交通条件得天独厚;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城市,武汉的工商业传统之深厚是其他地方无法企及的;武汉是一个人才密集的城市,武汉云集了众多的大学、科研机构等,其在校学生人数和科技能力在全国可以排到前三、四名;此外,武汉位于长江、汉江交汇处,水源充沛,亦为其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这些均造就了武汉较优的经济环境。总体来说,江西省的经济综合环境较差,其主要原因是江西省的软件硬件有待提高,此外政府的制度也仍需要改善。经济总量较小、实力企业少、产业层次低、总体的效益不高、城市核心竞争力不强;“三农”和就业矛盾突出,群众生活还不宽裕,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和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任务繁重等问题都是导致江西省整体经济环境较差的原因。当然,作为江西省的省城南昌排名却位于黄冈之后,这里面很有可能存在偶然因素,这里就不再对其中的偶然因素多做分析。 2.中三角地区经济环境动态分析。
各地区的经济是在不断发展的,因此,经济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要全面了解中三角四省的经济环境,仅仅做静态评价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动态的对比分析。由于统计指标数据连续性要求的限制,选取2007 ~ 2011年共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在因子分析中,由于提取的公因子个数不同,会使以公因子方差贡献率加权计算的投资环境综合得分不同。各年份统计,指标数据的差异造成在对其进行因子分析时各公共因子方差贡献率不一样。如果我们继续用上面的规则提取公共因子,即使各年提取的因子个数相同,其解释方差贡献率也不同,由此计算的各年投资环境综合因子得分之间也会存在较大差异。而且,由于各年提取的公因子所涵盖的信息量不一样,也使得各年投资环境综合因子得分之间不具有可比性。因此,本文在对我国中三角四省的投资环境做动态对比分析时,虽采用客观加权的因子分析法计算各年投资环境综合得分,但在计算综合得分时将所有公因子都考虑在内,即利用方差贡献率提取公共因子时提取100% 的信息量,并加权计算各年各地区经济环境综合得分,并将其得分运用功效系数得分进行转换,所有得分均位于60—100之间,位次最高的得分为100分,位次最低的得分为60分,这样既不会丢失原始变量所表达的信息,也使最终计算出的各地区各年经济环境综合得分纵向可比,所得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中三角地区的四个省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在2007年到2011年的经济环境的综合得分都在上升,且湖北省从2008年开始始终保持在各年第一的位置。而江西省连续5年始终排在四省中的最后一位。安徽和湖南省的综合得分除了2009年,其余年份相差并不大。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中三角地区近5年来的经济环境在不断地改善,其中以湖北省为首,湖南,安徽紧随其后,江西省的经济环境改善最慢。
3.改善中三角经济环境的建议。
一是发挥武汉、长沙、合肥、南昌这四个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充分发挥它们的经济辐射和吸引能力,带动周边城镇的发展,以缩小和逐步消除周边不发达地区,实行空间整合发展,充分发挥它们在区域整合中的作用。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硬环境。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是决定投资硬环境优劣的首要因素。湖北省尽管在中三角四省中投资环境相对较好,但是湖北省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病,即除了武汉等个别城市外,湖北大部分地区的投资环境还较薄弱,有待进一步改善。尤其是很多地区仍需要加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大规模开展能源、交通、通讯、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对于安徽、湖南、江西三省也仍需要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优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全国生态安全屏障,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促发展。
四是树立超前意识,全力改善投资软环境,进而达到改善经济环境的目的。在政策方面,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各类资金的进驻。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市场信用,维护交易安全。规范行政收费标准,完善收费监督机制。在服务环境方面,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各级政府联合办公中心的职能,切实精简办事机构,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另外,继续发挥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加在科技和教育方面的投入,培养具有扎实专业技术的人员,实行更多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政策,留住高校学生,同时多吸引各地人才为中三角的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明隆,SPSS 统计应用实务 [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2]徐琳,基于因子分析的长三角城市群综合经济实力评价[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7,(9)
[3]曹振,基于层次分析的中国省区投资环境评价 [J]. 探索,2005 ,(3)
[4]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5]邸晶鑫,西部地区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 . 求索,2009 ,(9)
[6]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