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语文都是学生必修且主修课程之一,作为树立学生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素质的重要学科,语文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其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渠道,而阅读能力又是学生语文素养、综合素质形成的必要条件。要知道,语文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夯实学生的知识积累,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是一种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的学习活动。基于此,本文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为媒介、以阅读的“进去”与“出来”为核心展开思考,结合具体的教学策略阐述这一思考主题的研究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多层次活动糅合的学习活动,兼具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双重特点,学生在参与语文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到文学中的人文情怀、丰富自己的阅读方式与手段、窥探到作者赋予文章的主题思想、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还能锻炼自己的行文脉络分析能力、明确自己的阅读目标、积累自己的写作素材。因此,语文教师应注重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着重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确保学生既可以读“进去”,又可以读“出来”。
一、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读进去”的策略
(一)从文章背景读进去
高中语文教材编排具有一定的可推敲性,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其中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是一篇有深度的文章所必备的创作特色。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文章、读懂文章,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和探究文章创作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分析文章创作的初衷 ,并以此为切入点进入到课文当中。以人教版必修四《念奴娇· 赤壁怀古》举例,在初读文章时,学生可以通过其中的环境描写对古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怀产生一定的感悟,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深入了解古词的写作背景,学生很难读出词人的愤慨之情。因此,教師应主动为学生丰富阅读学习的辅助材料,拉近学生与词人的距离,体会其真实意图。
(二)从学生个体读进去
教师应通过阅读教学的开展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理解体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依据学生的主体差异性,帮助学生将阅读态度调试到匹配文章的语境,加强阅读深度,达到灵魂的契合,实现有效阅读。以必修三《师说》举例,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一学习观点,教师可以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以《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辅助学生进行理解,领悟韩愈关于师与生关系的高明见解。
(三)从教学方法读进去
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事半功倍,诵读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走进文章、直面文章、体会文章,品味文章的真滋味。以必修一《沁园春·长沙》举例,如果学生使用平淡的语调朗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句话,将很难体会到青年毛泽东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但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以诵读法进行朗读,结合毛泽东此时的意气风华与踌躇满志,学生就可以轻易感知到毛泽东此时的内心。
二、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出来”的策略
(一)从文章分析中读出来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文章分析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梳理文章结构、鉴赏修辞手法、探究重点语句的技能技巧,让学生产生自觉读“出来”的意识,在学生掌握阅读重点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文章框架的理解掌握,以便于学生对文章展开深层次的认识。以必修二《故都的秋》举例,全文以秋味为线索,描述了几个关于秋天的场景,展现了北国之秋的纷繁复杂,体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限眷恋。在阅读分析这篇散文的时候,教师应引导学生依据文章总分总结构梳理文章内容,明晰作者明明是怀念北国之秋、却又提了南国之秋,站在理性的角度,客观分析作者的复杂情感,从深度思考中读“出来”。
(二)从问题导向中读出来
实践证明,“一帆风顺”的阅读是没有深度的,有问题的阅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是学生深入阅读的产物,也是学生全面理解文本、达到个性化解读的基础。问题对阅读有着导向作用,可以让学生反复揣摩文章语句,尝到文章的内在味道。以必须三《老人与海》举例,很多学生在阅读这一课文时产生了不解,人在自然面前是极其渺小的,人怎么会是鲨鱼的对手,很多人认为桑迪亚哥的抗争毫无意义。对此,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不解整合为问题:桑迪亚哥也应该明白自己不是鲨鱼的对手,那他为什么一再反抗呢?以此组织学生展开合作探究,深入体会到桑迪亚哥无与伦比的勇气与力量,以及在他身上闪闪发光的人性尊严,永远无法被击败的精神,这一问题的解读可以在结构与主题的双层含义上焕新学生关于文章的认知,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从读写结合中读出来
读写结合是基于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而提出的有效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自然而然从阅读过渡到写作,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到了极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对文章解读的舞台,真正实现读“出来”。仍以《老人与海》举例,在读完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应该对抗自然还是妥协自然?”,并以此为命题鼓励学生展开写作,不限文体,阐述自己的见解,从阅读中读“出来”。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当学生读“进去”以后,自己的阅读教学目标就算达成了,其实此时的学生只是到了迁移这一步,只有加上读“出来”这一步阅读教学,才能让学生达到内化,进而实现迁移内化的阅读目标。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读“进去”,让学生与作者促膝长谈,还要引导学生读“出来”,让学生学有所得,感受意犹未尽的阅读美感。
【参考文献】
[1]彭春山.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高考,2021(04):49-50.
[2]杨静. 基于学生立场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 中学教学参考,2021(03):1-2.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多层次活动糅合的学习活动,兼具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双重特点,学生在参与语文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到文学中的人文情怀、丰富自己的阅读方式与手段、窥探到作者赋予文章的主题思想、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还能锻炼自己的行文脉络分析能力、明确自己的阅读目标、积累自己的写作素材。因此,语文教师应注重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着重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确保学生既可以读“进去”,又可以读“出来”。
一、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读进去”的策略
(一)从文章背景读进去
高中语文教材编排具有一定的可推敲性,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其中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是一篇有深度的文章所必备的创作特色。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文章、读懂文章,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和探究文章创作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分析文章创作的初衷 ,并以此为切入点进入到课文当中。以人教版必修四《念奴娇· 赤壁怀古》举例,在初读文章时,学生可以通过其中的环境描写对古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怀产生一定的感悟,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深入了解古词的写作背景,学生很难读出词人的愤慨之情。因此,教師应主动为学生丰富阅读学习的辅助材料,拉近学生与词人的距离,体会其真实意图。
(二)从学生个体读进去
教师应通过阅读教学的开展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理解体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依据学生的主体差异性,帮助学生将阅读态度调试到匹配文章的语境,加强阅读深度,达到灵魂的契合,实现有效阅读。以必修三《师说》举例,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一学习观点,教师可以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以《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辅助学生进行理解,领悟韩愈关于师与生关系的高明见解。
(三)从教学方法读进去
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事半功倍,诵读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走进文章、直面文章、体会文章,品味文章的真滋味。以必修一《沁园春·长沙》举例,如果学生使用平淡的语调朗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句话,将很难体会到青年毛泽东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但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以诵读法进行朗读,结合毛泽东此时的意气风华与踌躇满志,学生就可以轻易感知到毛泽东此时的内心。
二、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出来”的策略
(一)从文章分析中读出来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文章分析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梳理文章结构、鉴赏修辞手法、探究重点语句的技能技巧,让学生产生自觉读“出来”的意识,在学生掌握阅读重点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文章框架的理解掌握,以便于学生对文章展开深层次的认识。以必修二《故都的秋》举例,全文以秋味为线索,描述了几个关于秋天的场景,展现了北国之秋的纷繁复杂,体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限眷恋。在阅读分析这篇散文的时候,教师应引导学生依据文章总分总结构梳理文章内容,明晰作者明明是怀念北国之秋、却又提了南国之秋,站在理性的角度,客观分析作者的复杂情感,从深度思考中读“出来”。
(二)从问题导向中读出来
实践证明,“一帆风顺”的阅读是没有深度的,有问题的阅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是学生深入阅读的产物,也是学生全面理解文本、达到个性化解读的基础。问题对阅读有着导向作用,可以让学生反复揣摩文章语句,尝到文章的内在味道。以必须三《老人与海》举例,很多学生在阅读这一课文时产生了不解,人在自然面前是极其渺小的,人怎么会是鲨鱼的对手,很多人认为桑迪亚哥的抗争毫无意义。对此,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不解整合为问题:桑迪亚哥也应该明白自己不是鲨鱼的对手,那他为什么一再反抗呢?以此组织学生展开合作探究,深入体会到桑迪亚哥无与伦比的勇气与力量,以及在他身上闪闪发光的人性尊严,永远无法被击败的精神,这一问题的解读可以在结构与主题的双层含义上焕新学生关于文章的认知,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从读写结合中读出来
读写结合是基于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而提出的有效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自然而然从阅读过渡到写作,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到了极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对文章解读的舞台,真正实现读“出来”。仍以《老人与海》举例,在读完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应该对抗自然还是妥协自然?”,并以此为命题鼓励学生展开写作,不限文体,阐述自己的见解,从阅读中读“出来”。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当学生读“进去”以后,自己的阅读教学目标就算达成了,其实此时的学生只是到了迁移这一步,只有加上读“出来”这一步阅读教学,才能让学生达到内化,进而实现迁移内化的阅读目标。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读“进去”,让学生与作者促膝长谈,还要引导学生读“出来”,让学生学有所得,感受意犹未尽的阅读美感。
【参考文献】
[1]彭春山.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高考,2021(04):49-50.
[2]杨静. 基于学生立场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 中学教学参考,202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