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学科,对于小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从具体教学来看,问题探究式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形式。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开展问题探究式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學有所得,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在此,本文从“利用问题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小组合作,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对于学生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四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具体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探究;情境;实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无时无刻都存在知识困惑,所以数学教师可以使用问题探究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积极思考、探究去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答疑解惑的目的。而为了更好地促进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开展,教师要注意一定的方式,如设计问题,营造问题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布置实践任务等,从而提升问题探究式教学的效果。下面,本文也对此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一、利用问题导入,创设问题情境
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总是习惯性地直接就开始讲解知识,没有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创设一定的问题导入情境,争取有效激发起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使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引导下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效把握问题的难度,同时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来提出一定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能够产生思考的兴趣,积极地去调动自己的经验认知。
例如,在教学“圆”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在课堂上这样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生活中发现有哪些事物是圆形的?大家可以说一说吗?”这样的问题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并且难度不大,有效促使学生产生了表达的欲望,有的学生说:“盘子是圆形的。”有的学生说:“包子是圆形的。”大家都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积极思考。教师再引导道:“那么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些事物是圆形的呢?”这一问题让学生陷入了思考,有的学生觉得圆形就是圆的,但是他们又对“圆”这一概念难以具体地描述。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去总结圆形的特点,有效促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圆形的相关知识。
二、利用小组合作,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从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形式来看,师生始终保持着“一对多”的互动教学关系。在很多时候,教师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的秩序,通常不允许小学生在课上交流。这样的教学难以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一定的碰撞、发散、提高等。为此,在开展问题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促使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从而产生思维方面的碰撞,最大程度地发挥问题探究式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分数乘除法和整数乘除法的异同点。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定的计算题、应用题,从而让学生通过合作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问学生:“分数乘除法和整数乘除法的异同点是什么?”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大部分学生可以知道分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的算理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但是需要注意在分数除法中同分母和异分母两种不同的方式。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有效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又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亲自制作实物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点,更为直观地理解知识。
三、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问题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把教学拓展到课堂外,促使学生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这也可以促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布置实践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也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需要学生去通过实践才能理解的,而有的数学内容就非常适合学生去实践中加以掌握、理解。
例如,在学习“扇形统计图”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统计全校各年级人数,求出其中六年级所占的百分比(或者男、女生人数的百分比),并绘制一定的扇形统计图。学生只要有效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去完成这样的实践任务并没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为此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地结合课上所学知识去分析数据,从而得出自己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定的问题和阻碍,他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解决,真正体会到数学实践的乐趣。
四、注重对于学生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在问题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对于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一定的评价,从而促使学生可以产生思考的积极性,能够更为乐于去分析、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保证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去考虑自己的评价语言,尽量选择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
例如,在针对“扇形统计图”这部分知识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时,教师要肯定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积极表现,比如有的学生能够不怕辛苦地去了解每个班的人数,从而得出了十分正确、准确的数据,将“扇形统计图”的知识有效应用。为此,教师需要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表扬,鼓励这些能够认真完成的学生。又如,在教学“圆”的课上,有的学生能够积极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虽然他们的答案有不完美之处,但是教师也要对于学生给予鼓励。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越来越愿意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由此可见,教师要注意运用鼓励性的评价去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总而言之,问题探究式教学可以有效地启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促使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所以教师要有效开展问题探究式教学,通过营造数学问题导入情境,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实践等,来提升问题探究式教学效果,从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以上就是本文的相关论述,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珠华.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问题意识[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2):158.
[2]李冬辉.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7(S1):66-67.
[3]林琦桐.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实践与思考[J].农家参谋,2017(17):43.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探究;情境;实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无时无刻都存在知识困惑,所以数学教师可以使用问题探究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积极思考、探究去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答疑解惑的目的。而为了更好地促进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开展,教师要注意一定的方式,如设计问题,营造问题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布置实践任务等,从而提升问题探究式教学的效果。下面,本文也对此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一、利用问题导入,创设问题情境
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总是习惯性地直接就开始讲解知识,没有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创设一定的问题导入情境,争取有效激发起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使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引导下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效把握问题的难度,同时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来提出一定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能够产生思考的兴趣,积极地去调动自己的经验认知。
例如,在教学“圆”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在课堂上这样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生活中发现有哪些事物是圆形的?大家可以说一说吗?”这样的问题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并且难度不大,有效促使学生产生了表达的欲望,有的学生说:“盘子是圆形的。”有的学生说:“包子是圆形的。”大家都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积极思考。教师再引导道:“那么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些事物是圆形的呢?”这一问题让学生陷入了思考,有的学生觉得圆形就是圆的,但是他们又对“圆”这一概念难以具体地描述。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去总结圆形的特点,有效促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圆形的相关知识。
二、利用小组合作,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从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形式来看,师生始终保持着“一对多”的互动教学关系。在很多时候,教师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的秩序,通常不允许小学生在课上交流。这样的教学难以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一定的碰撞、发散、提高等。为此,在开展问题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促使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从而产生思维方面的碰撞,最大程度地发挥问题探究式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分数乘除法和整数乘除法的异同点。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定的计算题、应用题,从而让学生通过合作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问学生:“分数乘除法和整数乘除法的异同点是什么?”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大部分学生可以知道分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的算理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但是需要注意在分数除法中同分母和异分母两种不同的方式。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有效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又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亲自制作实物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点,更为直观地理解知识。
三、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问题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把教学拓展到课堂外,促使学生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这也可以促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布置实践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也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需要学生去通过实践才能理解的,而有的数学内容就非常适合学生去实践中加以掌握、理解。
例如,在学习“扇形统计图”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统计全校各年级人数,求出其中六年级所占的百分比(或者男、女生人数的百分比),并绘制一定的扇形统计图。学生只要有效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去完成这样的实践任务并没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为此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地结合课上所学知识去分析数据,从而得出自己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定的问题和阻碍,他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解决,真正体会到数学实践的乐趣。
四、注重对于学生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在问题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对于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一定的评价,从而促使学生可以产生思考的积极性,能够更为乐于去分析、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保证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去考虑自己的评价语言,尽量选择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
例如,在针对“扇形统计图”这部分知识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时,教师要肯定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积极表现,比如有的学生能够不怕辛苦地去了解每个班的人数,从而得出了十分正确、准确的数据,将“扇形统计图”的知识有效应用。为此,教师需要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表扬,鼓励这些能够认真完成的学生。又如,在教学“圆”的课上,有的学生能够积极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虽然他们的答案有不完美之处,但是教师也要对于学生给予鼓励。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越来越愿意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由此可见,教师要注意运用鼓励性的评价去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总而言之,问题探究式教学可以有效地启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促使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所以教师要有效开展问题探究式教学,通过营造数学问题导入情境,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实践等,来提升问题探究式教学效果,从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以上就是本文的相关论述,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珠华.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问题意识[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2):158.
[2]李冬辉.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7(S1):66-67.
[3]林琦桐.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实践与思考[J].农家参谋,2017(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