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整个社会越来越文明的今天,谈“暴力”这个词似乎有些不合时宜。语言暴力是什么?顾名思义,就是使用一些带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心理上遭到侵害。笔者通过采访发现,很多经常对孩子使用语言暴力的家长并不认为自己教育孩子的语言有任何不妥。扫描二维码,沈阳看守所的六个
少年犯通过亲述他们的故事,告诉
你:我们听起来似乎很熟悉的训斥,
都是威力无边的“杀人武器”。
著名教育学者、畅销书作家尹建莉女士用“穿着西装的野蛮人”一词来形容那些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弱者面前,最能流露一个人的真性情。许多人,他们在单位、在朋友中表现得温柔、谦和、有教养,唯独在他们最亲爱的孩子面前,不自觉地流露出粗野。
对于幼儿园孩子的家长来说,不见得会有视频中“就没见过你这么笨的,白痴都比你强”“去死”“猪脑子”“废物”这么过分的说法,但可能说过“这么简单你都不会”“你看人家怎么个个都比你强”“别丢人了”“你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等。如今,有些教育常识的家长都知道,不应该用暴力对待孩子,应该尊重孩子,但是却在用语言不自觉地对孩子施暴而不自知。
语言暴力的伤害到底有多大?
对此,我们鹿爸博士有话说:
语言暴力也是暴力的一种形式,它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但不能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却不能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
孩子小的时候,训斥能够取得暂时性的效果,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行为。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叛逆越来越不好管,家长对教育也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
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镜子》,最近在朋友圈被大量转发。纪录片共三集,九十分钟,由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十年策划、两年摄制。纪录片里孩子这样说:“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这些孩子都是所谓的“问题少年”。多么讽刺,家长们认为孩子完全失控,只能将他们交给社会上的矫正机构,以期待孩子能够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在孩子眼里,如今的自己只是父母的翻版。孩子反映,他们的父母普遍都是脾气比较急躁,没有什么耐心的家长。可想而知,平时他们的沟通方式是怎样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孩子形容的是他的父亲。就是这位父亲,在参加父母课堂时还在对老师说他的孩子没这个胆量跳楼。多么麻木!他就是这样一次次用语言羞辱、刺激、伤害自己的孩子,把孩子一次又一次推入绝望的深渊。他们不爱孩子吗?不是的,孩子出现逃学、自残、早恋等行为的时候,他们哭得比谁都伤心,他们比谁都期待孩子能够变好。为什么他们对孩子满满的爱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虽然不能把所有的“锅”都甩给父母,但父母的确是影响孩子最深的人。每个戾气很重的孩子背后,往往都有一个不良的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與其等孩子“没法管”“管不了”的时候,再去求助各种矫正机构,为什么不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还能“管”的时候,多花点时间,多一些耐心,不要再用家长的权威去“欺负”弱小的孩子,不要做“穿着西装的野蛮人”呢?
孩子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而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当孩子跟家长的意见不一致时,家长应该做的是用温和的态度找到彼此都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在孩子小的时候要求完全“听话”,用家长权威、用语言暴力去压制孩子,等孩子到了叛逆期又因为害怕孩子做出极端的事情而一味地顺着孩子。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告诉你如何正确倾听孩子的诉求,什么才是与孩子沟通的正确方式,让你不打不骂也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我们从书中选取了几段话(如下),也许会给你一些启发。
●当孩子难过的时候,我们说“看起来你好像很难过”对孩子会很有帮助。而不是“怎么了?”或者“你为什么有那样的感受?”。孩子更容易和一个接纳他们感受的成人沟通,而不是逼着他们做出解释。
●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1.描述你所看到的。2.提示。3.用简单的词语表达。4.说出你的感受。5.写便条。
●你越想让孩子摆脱不愉快的感受,孩子越沉浸在其中;相反,你越能坦然接受他们不好的感受,孩子越容易摆脱烦恼。
●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1.请孩子帮忙。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3.表明你的期望。4.提供选择。5.告诉孩子怎么弥补自己的失误。6.采取行动。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1.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2.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3.一起讨论,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4.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不带任何评论)。5.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要付诸行动。
●鼓励孩子独立:1.让孩子自己做选择。2.尊重孩子的努力。3.不问太多问题。4.别急着告诉他们答案。4.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6.别毁掉孩子希望。
●赞赏孩子的方法(用描述代替评论):1.描述你所看见的。2.描述你的感受。3.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
少年犯通过亲述他们的故事,告诉
你:我们听起来似乎很熟悉的训斥,
都是威力无边的“杀人武器”。
著名教育学者、畅销书作家尹建莉女士用“穿着西装的野蛮人”一词来形容那些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弱者面前,最能流露一个人的真性情。许多人,他们在单位、在朋友中表现得温柔、谦和、有教养,唯独在他们最亲爱的孩子面前,不自觉地流露出粗野。
对于幼儿园孩子的家长来说,不见得会有视频中“就没见过你这么笨的,白痴都比你强”“去死”“猪脑子”“废物”这么过分的说法,但可能说过“这么简单你都不会”“你看人家怎么个个都比你强”“别丢人了”“你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等。如今,有些教育常识的家长都知道,不应该用暴力对待孩子,应该尊重孩子,但是却在用语言不自觉地对孩子施暴而不自知。
语言暴力的伤害到底有多大?
对此,我们鹿爸博士有话说:
语言暴力也是暴力的一种形式,它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但不能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却不能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
孩子小的时候,训斥能够取得暂时性的效果,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行为。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叛逆越来越不好管,家长对教育也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
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镜子》,最近在朋友圈被大量转发。纪录片共三集,九十分钟,由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十年策划、两年摄制。纪录片里孩子这样说:“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这些孩子都是所谓的“问题少年”。多么讽刺,家长们认为孩子完全失控,只能将他们交给社会上的矫正机构,以期待孩子能够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在孩子眼里,如今的自己只是父母的翻版。孩子反映,他们的父母普遍都是脾气比较急躁,没有什么耐心的家长。可想而知,平时他们的沟通方式是怎样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孩子形容的是他的父亲。就是这位父亲,在参加父母课堂时还在对老师说他的孩子没这个胆量跳楼。多么麻木!他就是这样一次次用语言羞辱、刺激、伤害自己的孩子,把孩子一次又一次推入绝望的深渊。他们不爱孩子吗?不是的,孩子出现逃学、自残、早恋等行为的时候,他们哭得比谁都伤心,他们比谁都期待孩子能够变好。为什么他们对孩子满满的爱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虽然不能把所有的“锅”都甩给父母,但父母的确是影响孩子最深的人。每个戾气很重的孩子背后,往往都有一个不良的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與其等孩子“没法管”“管不了”的时候,再去求助各种矫正机构,为什么不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还能“管”的时候,多花点时间,多一些耐心,不要再用家长的权威去“欺负”弱小的孩子,不要做“穿着西装的野蛮人”呢?
孩子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而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当孩子跟家长的意见不一致时,家长应该做的是用温和的态度找到彼此都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在孩子小的时候要求完全“听话”,用家长权威、用语言暴力去压制孩子,等孩子到了叛逆期又因为害怕孩子做出极端的事情而一味地顺着孩子。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告诉你如何正确倾听孩子的诉求,什么才是与孩子沟通的正确方式,让你不打不骂也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我们从书中选取了几段话(如下),也许会给你一些启发。
●当孩子难过的时候,我们说“看起来你好像很难过”对孩子会很有帮助。而不是“怎么了?”或者“你为什么有那样的感受?”。孩子更容易和一个接纳他们感受的成人沟通,而不是逼着他们做出解释。
●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1.描述你所看到的。2.提示。3.用简单的词语表达。4.说出你的感受。5.写便条。
●你越想让孩子摆脱不愉快的感受,孩子越沉浸在其中;相反,你越能坦然接受他们不好的感受,孩子越容易摆脱烦恼。
●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1.请孩子帮忙。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3.表明你的期望。4.提供选择。5.告诉孩子怎么弥补自己的失误。6.采取行动。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1.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2.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3.一起讨论,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4.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不带任何评论)。5.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要付诸行动。
●鼓励孩子独立:1.让孩子自己做选择。2.尊重孩子的努力。3.不问太多问题。4.别急着告诉他们答案。4.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6.别毁掉孩子希望。
●赞赏孩子的方法(用描述代替评论):1.描述你所看见的。2.描述你的感受。3.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