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塑造巧用象征

来源 :中学生百科·高中语数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hh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象征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艺术家常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某种深邃的思想,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象征手法的运用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并获得意味无穷的感觉。《红楼梦》风格含蓄,整个作品蕴藏了无穷的韵味,这和它广泛使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是分不开的。
  《红楼梦》的这种象征手法,主要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尤其以宝玉、黛玉、宝钗等最为突出。
  宝玉之“玉”,本是青埂峰下一块顽石,幻形为玉,因此兼有玉石二性。贾府视“玉”为命根,黛玉视“玉”为克星,宝玉并不爱惜却伴其终生,“玉”同宝玉的精神、心理乃至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作者围绕“玉”创作出了:砸玉、看玉、叹玉、络玉、失玉、送玉等一系列情节,并且赋予了“玉”以丰富的象征意蕴:“玉”之为宝,富贵、尊贵,象征宝玉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由此引出以“金玉”为象征的家族联姻;“玉”之为石,顽劣、坚硬,象征宝玉执拗难驯的叛逆性格,由此引出以“木石”为象征的叛逆爱情;“玉”之为洁,洁白无瑕,象征宝玉纯洁真挚的爱情;“玉”之为欲,象征宝玉的情感和人生追求,“石—玉—石”的人生历程寄予作者“空—色—情—色—空”的“情缘皆幻”的人生观。《红楼梦》中“金玉”和“木石”的冲突贯穿始终,“玉石”同体的宝玉只认“木石前盟”,家族的婚姻选择却是“金玉姻缘”,“木石”是爱情论,“金玉”是婚姻观,“木石”和“金玉”的对立是情与理的对立,象征着以家族利益为纽带的婚姻与以个性自由为基础的爱情的对立,家长意志决定与当事人情感自主的对立。最终木石成梦金玉终离,从而烘托出《红楼梦》的整体悲剧主题。
  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黛玉无“金”无“玉”,常常自伤是“草木之人”,她的前身是绛珠小草,在还泪的神话中,绛珠小草得到神瑛侍者的灌溉,得以“久延岁月”,“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修成女体成为绛珠仙子。绛珠仙草“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仙草”是自然的象征,空灵、纯洁、飘逸、脱俗,柔弱但不软弱,纤细却执著。“草木之人”的黛玉秉承着这种自然的天性,她体质柔弱,多愁多病,她气质空灵,聪慧敏感,她直率、真诚,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愿受到束缚,具有独立的人格意识。
  除此之外,作者还巧妙地借用竹子、芙蓉、菊花等象征黛玉的个性。她住的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黛玉曾对宝玉说道:“我爱那几竿竹子……”在宝玉眼中潇湘馆翠竹是“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美不胜收;当宝玉大承笞挞,黛玉痛彻肺腑时,室外“竹影参差,苔痕浓淡”,“竹影映入纱来,满室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这竹影透出的是冷寂,是悲凉。四十五回,黛玉病卧在床,听那雨滴竹梢之声,不觉心有所感,写下《秋窗风雨夕》词:“……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雨滴竹梢,似黛玉心在哭泣。竹的外形,竹的神韵,与黛玉交融、叠印。翠竹清秀质朴,孤峭劲直,不与群芳为伍,傲霜斗雪,宁折不弯,竹是潇湘馆的标志,更是黛玉品格的象征。
  第六十三回“怡红夜宴”,众人掣花名儿签子行酒令,每人所掣的花名,都有象征意义,黛玉掣的是芙蓉花;大观园诗社举行的几次诗会,黛玉的诗都有杰出表现,作者有意安排“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芙蓉花风露清愁,清香雅洁,出淤泥而不染;菊花清高超逸,斗霜傲俗。这种种品性正是黛玉性格的写照。
  宝玉有“玉”,他钟情的黛玉并无所谓的“金”与之相配,而宝钗却有“金锁”,“金锁”在《红楼梦》中也是一个象征性的饰物,象征着宝钗的性格和命运。这是一块晶莹灿烂的璎珞,篆刻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文字,再配以黄金灿烂的项圈,沉甸甸地挂在薛宝钗的脖子上。法国作家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有句名言:“黄金做的枷锁是最重的。”这沉重的“金锁”是和尚送的,文字也是个和尚给的,宝钗及家人笃信金锁会给她带来好运。这“金锁”与宝玉的“玉”和黛玉的“草木”大不相同。“木石”是自然的产物,而“金锁”是人为锻造而成,它是人世俗物,它代表的择偶标准对人是一种束缚。因此宝玉、黛玉身上有一种自然的天性,有率性的可爱,宝玉有着“天然一段风韵”,黛玉则有种“自然的风流态度”;而宝钗“天性从礼合节”,处处恪守封建道德、封建礼教,时不时用“混帐话”规劝宝玉。“金锁”不仅锁住了宝钗的率真,压抑着宝钗的自然天性,也锁住了宝钗的幸福,它能锁住“宝玉”的身,但却锁不住宝玉的心。宝钗虽能实现婚姻,却得不到宝玉的爱情,“锁”带给她的是“金簪雪里埋”的悲哀。
  生活中的宝钗爱好、性情与众有别,吃的是“冷香丸”,浑身散发着一股“冷香”,她配药丸所用的药物都是大寒大冷之物,还要雨露霜雪来合药;宝钗的住处蘅芜苑,“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摇,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香草虽不艳丽,但有沁人心脾的芳香,表面无华而暗香浮动,衬托出宝钗的朴素大方;奇草仙藤的穿石绕檐,努力向上生长,象征宝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理想;“蘅芷清芬”如香草君子般,恰似她恪守人情礼教,处处体现一种自我的修为;雪洞似的卧室,寒气袭人,青春年少的宝钗竟如此冷情寡欲;一色玩器全无,配上青色的帐幔,则透出她内心的淡漠,有意的自我约束,“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香却冷这正是宝钗性格的象征。
  在作者笔下宝钗又是一朵艳冠群芳的牡丹,“任是无情亦动人”。牡丹,花大丰腴,浓艳芳香,冠绝群芳。花开之时,雍容华贵,在众香国里素有“国色天香”之誉,在百花之中,总领群芳,被称为“花王”。牡丹之美,美得雍容博大,美得大俗大雅,能得众人之爱,雅俗共赏。宝钗,贾母、王夫人赞赏她,丫鬟、老婆子喜欢她,连孤僻清高的妙玉都邀她品茶;对待人人都嫌恶的贾环她“素习看他亦如宝玉”;她用她的宽厚和关爱感染着对她心生“悒郁不忿”的黛玉;宝钗扑蝶时有牡丹的热情浪漫;宝钗探望宝玉时“那一种娇羞怯怯”有着牡丹的羞赧妩媚。无疑宝钗是美的,美在端庄,美在随和,美在理性。
  宝钗冷而香,雍容而宽厚,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巧用象征写出了宝钗性格的多样和复杂。
  《红楼梦》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人物与饰物、人物与环境、人物与事理相融相交,浑然一体,焕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小说史》刘上生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红楼梦引论》曾扬华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正解金陵十二钗》周思源
  中华书局2006年版
  编辑/姚晟
其他文献
  
期刊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D)中,选出最佳选项。    Ad. 1 April fool’s party    On Friday, April 1, Inner Affair goes back to the days of funk! Classic Tunes from the 70’s and 80’s by DJs Den & Sion. 9pm till late
期刊
  
期刊
  
期刊
《三国演义》的语言半文半白,叙述风格十分简练,细节描写处惜墨如金,颇有史书的味道,但总能通过细微具体的典型情节和生动细致的描写勾勒,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的性格,从而达四两拨千斤之效。现将《三国演义》中细节描写的方法作一归纳:     一、动态造型     运用动词,对描写对象作动态造型,是细节描写中十分常见的方法。第五十八回写潼关之战曹操败于马超,当曹操吃败仗被追赶时,小说这样写道:“马超、庞
期刊
有一些词组和more有关,这些词组的意思很容易混淆,特别是有时候会理解成相反的意思。下面把它们列举出来,希望大家明白每个词组的意思,这样才不会把整句话的意思弄错。  {1} more than不只是,非常  She is more than kind to us all. 她对我们所有人都非常好。  {2} nothing more than 仅仅,只不过  It was nothing more
期刊
一、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某网络评出了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感人之“最”,其中有以下感人事迹:  1. 最美的老师:汶川震灾发生时,袁文婷所在的民主中心小学的校舍也遭遇了严重的破坏,袁文婷一次又一次冲进教室,柔弱的双手抱出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当她最后一次冲进去后,三层的教学楼轰然倒塌……媒体用这样的语言美丽地记录了袁文婷最后的时光——“青春定格在26岁”。   2. 最小的幸存
期刊
If the population of the earth goes on increasing at its present rate, there will eventually not be enough resources left to sustain life on the planet. By the middle of the 21st century, if present t
期刊
原文欣赏    岳起,鄂济氏,满洲镶白旗人。乾隆三十六年举人。五十六年,迁奉天府尹。前官贪黩,岳起至,屋宇器用遍洗涤之,曰:“勿染其污迹也!”逾年,擢内阁学士,寻出为江西布政使。殚心民事,值水灾,行勘圩堤,落水致疾。诏嘉其勤,许解任养疴。嘉庆四年,特起授山东布政使。未几,擢江苏巡抚。清介自矢,僮仆仅数人,出屏驺从,禁游船声伎,无事不许宴宾演剧。吴下奢俗为之一变。疏陈漕弊,略曰:“京漕积习相因,惟弊
期刊
上期从中西方的思维差异方面简单分析了阅读与写作时在文章框架分析和构建时应当注意的问题,这里,我们从细节方面来看由英语与汉语的表达习惯差异引起的一些问题,这些细节方面,主要指语序及句子的组成结构。  众所周知,中文的句子结构一般为:  定语+主语+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英语与之不同,主要的句子结构为:  主语+谓语+宾语+方式状语+时间状语+地点状语  例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