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产生于特定经济社会变革时期的房地产,自身具有的属性使起成为社会阶层分层的经济基础,受多重利益影响的房地产逐渐走向金融化,原来作为居民栖息的载体被异化,住房在市场化过程中逐渐变为确立社会阶层的助推器。
关键词:社会阶层;房地产;定型
以前,我们常听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而如今,有些人会说这是一个看房的时代,我们常常会根据一个人居住的社区或拥有的房产来判断其社会阶层。住房,由一个安家栖息的场所变成了财富、社会地位的象征。雷克斯(J. Rex)和摩尔(R. Moore)的“住房阶级”理论指出:城市居民面对住房资源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即人人都希望拥有一套高级住宅或郊区住宅,但优质的住房资源很有限,于是,城市内部的不同群体按照获取住房途径的差异分为6类人1。而我国在1998年住房市场改革后,房地产市场逐渐开始分离出层次,形成了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以富人为代表的高档社区和以穷人为代表的“弱势群体聚居区”居住的有形边界。
如果说一眼望去疯涨不停的房价是个经济问题,那我觉得在价格背后反映出的高档别墅和低端住宅差异,到不如算是一个社会问题,由住房衍生出的社会不平等问题昭然若揭,这究竟是“阶层固化”还是阶层“定型化”?“阶层固化”在中国是既成现实还是言过其实?住房是否成为代替职业作为阶层划分的关键因素呢?这些问题都有必要值得商榷。
一、住房之于当代中国人的意义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安家置业”一直是个人生命历程的必经阶段,因此,“家”对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而住房则是家的物质载体。近些年来,绝大多数中国人将目光投向了房地产市场,而一个家庭拥有的房产面积、数量和档次在下是生活中已经成为判定一个家庭社会与境地地位的最直接指标。无论是古代还是在“房产热”的当下,住房不仅具有居住的属性,更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而没有住房或者住房对生活造成的压力过大则会直接影响个人的主观感受。此外,通过“房地产热”等投机现象,我们可以看到,自中国住房市场改革以来,房地产已成为居民的重要财产或资产,租售房屋已成为居民从房地产银行获得收入的重要手段,房产具有可以作为财富传给下一代的继承属性。住房作为一种商品,具有投资和消费的双重属性,不同于一般的金融投资资本和普通商品。因此,在当今社会分化日益明显的今天,住宅具有符合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意义2。对于广大城市居民而言,购买一套属于自己的額住房往往需耗尽终生的基础,或是背负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房贷压力,导师社会上流传着“一套房子消灭一个中产”的说法。这是大众对于住房影响阶层认同感和身份建构最为朴素、直接的回应。因此,本文研究尝试提出将住房作为阶层之间符号区隔的标志,分析住房因素对居民阶层分化的影响性。
二、社会阶层分层的标准
建国以来,我们逐步经历了以政治标准为主到以经济标准为主的社会阶层分层体系,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人的身份性的分层影响因素逐渐多样化。回归具体的社会阶层分层标准,理论渊源主要以古典理论为代表的社会阶层和社会分层,大致分为三种:
1.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以阶级为标准的社会阶层分层,他指出,社会阶级是由经济生产方式的所有权或非所有权决定的,整个社会成员可以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韦伯(Max Weber)以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关键纬度为标准的社会阶层分层。即财富与收入(经济地位)、权力(政治地位)和声望(社会地位),这基本上奠定了此后的社会分层标准的基本框架。
三 社会阶层的封闭:社会自行运行规则
社会阶层认同逐渐定型,虽然我们在潜意识里有时候并不认同属于同一阶层,但对于买房时面对日益飞涨的房价而焦虑找到共鸣时,或许那时就已经默认为同一阶层。除此以外,社会阶层的存续逐渐定型,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社会分层是好的,因为不平等能确保我们不断的提升自己,并且,他们也相信世界上只存在有限的天才,所以,当社会阶层发展成为一个稳定有序的状态,不同贫富的人群按合理的比例存续时,那么此时的社会阶层会呈现封闭状态。
结语
有房阶层、无房阶层是历史时空的特定阶段显现,众多条件促成了房地产在社会阶层中作用的发挥,各种利益的汇聚选择了房地产的负外部性,使得本来是公民住房权载体的房地产成为了压制人权、散化社会阶层整体和谐的介质。面对房价泡沫的危害,结合我国最近几年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经验教育,填补社会阶层分化造成的裂隙,溶解社会阶层定型化造成的耿结,使得房地不再成为社会阶层流动的阻碍。
参考文献
[1] 张杨波,吴喜. 西方“住房阶级”理论演变与经验争辩[J]. 国外社会科学,2011(2)
[2] 李强. 转型时期城市“住房地位群体”[J]. 江苏社会科学,2009(4)
[3] [法] Emile Durkheim. 渠东译. 社会分工论[M]. 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
[4] 刘升. 房地产的社会阶层固化性[J].河北法学,2014(5).
[5] 芦恒. 房地产与阶层定型化社会:读《房地产阶级社会》[J]. 社会,2014(4).
[6] 霍尔.世界大城市[M].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 卡斯泰尔. 流动空间:资讯化社会的空理论[J]. 王志弘,译. 城市与设计学报,1997(1)
[8] 王兴中. 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9] 刘升. 房地产的社会阶层固化性[J].河北法学,2014(5).
[10] 计亚萍. “内卷化”理论研究综述[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
作者简介:韩耀锋(1994-),女,河南郑州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社会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流动人口与社会融合。
关键词:社会阶层;房地产;定型
以前,我们常听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而如今,有些人会说这是一个看房的时代,我们常常会根据一个人居住的社区或拥有的房产来判断其社会阶层。住房,由一个安家栖息的场所变成了财富、社会地位的象征。雷克斯(J. Rex)和摩尔(R. Moore)的“住房阶级”理论指出:城市居民面对住房资源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即人人都希望拥有一套高级住宅或郊区住宅,但优质的住房资源很有限,于是,城市内部的不同群体按照获取住房途径的差异分为6类人1。而我国在1998年住房市场改革后,房地产市场逐渐开始分离出层次,形成了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以富人为代表的高档社区和以穷人为代表的“弱势群体聚居区”居住的有形边界。
如果说一眼望去疯涨不停的房价是个经济问题,那我觉得在价格背后反映出的高档别墅和低端住宅差异,到不如算是一个社会问题,由住房衍生出的社会不平等问题昭然若揭,这究竟是“阶层固化”还是阶层“定型化”?“阶层固化”在中国是既成现实还是言过其实?住房是否成为代替职业作为阶层划分的关键因素呢?这些问题都有必要值得商榷。
一、住房之于当代中国人的意义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安家置业”一直是个人生命历程的必经阶段,因此,“家”对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而住房则是家的物质载体。近些年来,绝大多数中国人将目光投向了房地产市场,而一个家庭拥有的房产面积、数量和档次在下是生活中已经成为判定一个家庭社会与境地地位的最直接指标。无论是古代还是在“房产热”的当下,住房不仅具有居住的属性,更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而没有住房或者住房对生活造成的压力过大则会直接影响个人的主观感受。此外,通过“房地产热”等投机现象,我们可以看到,自中国住房市场改革以来,房地产已成为居民的重要财产或资产,租售房屋已成为居民从房地产银行获得收入的重要手段,房产具有可以作为财富传给下一代的继承属性。住房作为一种商品,具有投资和消费的双重属性,不同于一般的金融投资资本和普通商品。因此,在当今社会分化日益明显的今天,住宅具有符合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意义2。对于广大城市居民而言,购买一套属于自己的額住房往往需耗尽终生的基础,或是背负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房贷压力,导师社会上流传着“一套房子消灭一个中产”的说法。这是大众对于住房影响阶层认同感和身份建构最为朴素、直接的回应。因此,本文研究尝试提出将住房作为阶层之间符号区隔的标志,分析住房因素对居民阶层分化的影响性。
二、社会阶层分层的标准
建国以来,我们逐步经历了以政治标准为主到以经济标准为主的社会阶层分层体系,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人的身份性的分层影响因素逐渐多样化。回归具体的社会阶层分层标准,理论渊源主要以古典理论为代表的社会阶层和社会分层,大致分为三种:
1.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以阶级为标准的社会阶层分层,他指出,社会阶级是由经济生产方式的所有权或非所有权决定的,整个社会成员可以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韦伯(Max Weber)以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关键纬度为标准的社会阶层分层。即财富与收入(经济地位)、权力(政治地位)和声望(社会地位),这基本上奠定了此后的社会分层标准的基本框架。
三 社会阶层的封闭:社会自行运行规则
社会阶层认同逐渐定型,虽然我们在潜意识里有时候并不认同属于同一阶层,但对于买房时面对日益飞涨的房价而焦虑找到共鸣时,或许那时就已经默认为同一阶层。除此以外,社会阶层的存续逐渐定型,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社会分层是好的,因为不平等能确保我们不断的提升自己,并且,他们也相信世界上只存在有限的天才,所以,当社会阶层发展成为一个稳定有序的状态,不同贫富的人群按合理的比例存续时,那么此时的社会阶层会呈现封闭状态。
结语
有房阶层、无房阶层是历史时空的特定阶段显现,众多条件促成了房地产在社会阶层中作用的发挥,各种利益的汇聚选择了房地产的负外部性,使得本来是公民住房权载体的房地产成为了压制人权、散化社会阶层整体和谐的介质。面对房价泡沫的危害,结合我国最近几年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经验教育,填补社会阶层分化造成的裂隙,溶解社会阶层定型化造成的耿结,使得房地不再成为社会阶层流动的阻碍。
参考文献
[1] 张杨波,吴喜. 西方“住房阶级”理论演变与经验争辩[J]. 国外社会科学,2011(2)
[2] 李强. 转型时期城市“住房地位群体”[J]. 江苏社会科学,2009(4)
[3] [法] Emile Durkheim. 渠东译. 社会分工论[M]. 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
[4] 刘升. 房地产的社会阶层固化性[J].河北法学,2014(5).
[5] 芦恒. 房地产与阶层定型化社会:读《房地产阶级社会》[J]. 社会,2014(4).
[6] 霍尔.世界大城市[M].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 卡斯泰尔. 流动空间:资讯化社会的空理论[J]. 王志弘,译. 城市与设计学报,1997(1)
[8] 王兴中. 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9] 刘升. 房地产的社会阶层固化性[J].河北法学,2014(5).
[10] 计亚萍. “内卷化”理论研究综述[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
作者简介:韩耀锋(1994-),女,河南郑州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社会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流动人口与社会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