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组文阅读重在选材,教师应该根据学情,根据学生的需要,有机整合所选组文;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同一作家的作品,纵横比较其风格与情感,通过阅读同一题材作品,对比其情感和认知,可以通过写作手法对比阅读一组文章。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应在学法上有所点拨,力求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以本为本,把课内、课外相关的系列文章组织起来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形成语文能力,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并且获得思想的启迪,最后享受审美的乐趣。
【关键词】群文阅读;对比阅读;群文选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所谓“组文阅读”,就是把相关的一组文章,就某些共同元素组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这样可以在品读赏析中让学生有所领悟,也可以很好地扩大学生阅读面,从而逐步积累,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比较阅读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但最好依托于教材,以本为本,把课内、课外相关的系列文章组织起来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形成语文能力。
一、走进作者:以作者写作特色为议题选取同一作家的作品组文对比阅读
(一)对同个作家的多部作品组文确立议题,横向比较
如学习鲁迅作品,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然而,因为思想的差异、时代的久远,学生觉得鲁迅的作品太沉重太难懂。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怎样的鲁迅形象?该如何把握鲁迅作品的深度呢?这些问题,可以依托人教版八下第一课的课文《藤野先生》,把学生自初中以来已经学过的鲁迅多篇文章,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还有未学的《雪》《孔乙己》等文章组合起来,进行专题阅读,拓展探究。学习流程可以分为两个环节进行:
专题一:阅读、赏析《藤野先生》。指导学生鉴赏作品,走进鲁迅。
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生平,感悟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感情;(2)学习抓住人物特征、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3)学习鲁迅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问题设计:(1)联系背景,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初读文章有什么感受?(2)文章中是选取哪些典型事例和人物特征来表现人物品质的?(3)课文除了写藤野先生还写了哪些内容?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专题二:品读其余作品,领会其独特文学魅力,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人物和作者。
学习目标:(1)品读文学作品,抓住描写人物的方法;(2)学会鉴赏鲁迅文学作品。
问题设计:(1)你最喜欢的文章是哪一篇?为什么?(2)鲁迅的文学作品在人物塑造上有哪些独特的魅力?(3)你认为在写作上有哪些可以借鉴之处?(4)你对鲁迅有了哪些全面而深刻的认识?(5)今后你如何面对自己的理想?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学习,对鲁迅不同风格的作品比较赏析,学生对鲁迅作品有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了作品内涵,培养了阅读兴趣,增加了阅读量,还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探究精神。同时对鲁迅的精神世界、思想魅力、行文风格有所了解,唤醒沉睡国民的忧国忧民情怀,能更好地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对同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组文确立议题,纵向比较
由于作家个人境遇的变化、社会的变动以及作家生活阅历的积累、文字表达功力的日渐成熟,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和语言风格。
比如《望岳》《春望》《石壕吏》这三首诗,是诗人杜甫在游学时不同年龄阶段的代表作,其选材不同,创作背景不同,所体现的风格也不同。在学习之前,我就事先布置学生上网搜集资料,了解时代背景,遵循作者人生变化轨迹,以情感基调、内容、体裁等多方面为议题引领学生比较赏析,再小組讨论、课堂展示。教师稍作点拨,学习效果比教师一味地说教好许多。
学生有了这样的阅读体验,今后学到李清照等诗人词人风格的前后变化,自然就会联系时代背景、作者身世等,主动理解探究了。所以,对组文的比较阅读,教学生以方法,学生就能知人论世,举一反三,联系实际,活学活用了。
二、归类甄别:选取相同题材的组文构建议题对比阅读
(一)从情感表达角度去比较
在学习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上,我抛出“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这个话题,引导学生激活记忆,从日常的积累进行搜索,大家纷纷发言,我选择了学生比较熟知的《赠汪伦》《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这几首诗组文比较,拓展阅读。“都是送别诗,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接着我抛出第二个问题,这时学生发言的答案肯定是不完整的,这就需要教师点拨,引导归纳,指出这几首诗虽然以离别为题材,表达惜别之情,但诗人表达的情感在细微处千差万别,有的以诗言志,有的深情祝福,有的虽有离愁却透着几分洒脱,有的还充满豪迈的气概。通过甄别体味,让学生明白:送别诗不仅可以写离愁别绪,还可以表达出更丰富更细致的情感,比如鼓励之意、祝愿之情、胸中之志等。教师引导学生用“情感表达”这条主线,把零散的送别类古诗织成一张网,网里又有不同的情感表达点。这样,通过量的积累,使学生在赏析古诗的情感表达上产生质的飞跃。
引导学生从情感的表达去比较学习一组诗,学生收获到的,不仅是对一首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在比较的过程中,勾联起对以往若干首诗的回忆,在原来的认知基础上,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又重新以比较的视角,丰厚了对这一类诗情感表达的理解。学生通过对相同主题诗的分类归纳,情感上细微甄别,由表及里、主动探究的精神得以挖掘,他们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对某一首诗、几首诗的感悟,而是习得了一种研究学习的方法。
(二)从写作认知角度构建议题去比较
同题材的作品,我们还可将眼光放在写作角度上进行组文比较阅读,以读促写。有的文章所写景物、场景相同或相似,但因写作角度不同,效果也就不同,正如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编辑:郭恒)
【关键词】群文阅读;对比阅读;群文选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所谓“组文阅读”,就是把相关的一组文章,就某些共同元素组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这样可以在品读赏析中让学生有所领悟,也可以很好地扩大学生阅读面,从而逐步积累,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比较阅读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但最好依托于教材,以本为本,把课内、课外相关的系列文章组织起来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形成语文能力。
一、走进作者:以作者写作特色为议题选取同一作家的作品组文对比阅读
(一)对同个作家的多部作品组文确立议题,横向比较
如学习鲁迅作品,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然而,因为思想的差异、时代的久远,学生觉得鲁迅的作品太沉重太难懂。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怎样的鲁迅形象?该如何把握鲁迅作品的深度呢?这些问题,可以依托人教版八下第一课的课文《藤野先生》,把学生自初中以来已经学过的鲁迅多篇文章,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还有未学的《雪》《孔乙己》等文章组合起来,进行专题阅读,拓展探究。学习流程可以分为两个环节进行:
专题一:阅读、赏析《藤野先生》。指导学生鉴赏作品,走进鲁迅。
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生平,感悟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感情;(2)学习抓住人物特征、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3)学习鲁迅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问题设计:(1)联系背景,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初读文章有什么感受?(2)文章中是选取哪些典型事例和人物特征来表现人物品质的?(3)课文除了写藤野先生还写了哪些内容?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专题二:品读其余作品,领会其独特文学魅力,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人物和作者。
学习目标:(1)品读文学作品,抓住描写人物的方法;(2)学会鉴赏鲁迅文学作品。
问题设计:(1)你最喜欢的文章是哪一篇?为什么?(2)鲁迅的文学作品在人物塑造上有哪些独特的魅力?(3)你认为在写作上有哪些可以借鉴之处?(4)你对鲁迅有了哪些全面而深刻的认识?(5)今后你如何面对自己的理想?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学习,对鲁迅不同风格的作品比较赏析,学生对鲁迅作品有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了作品内涵,培养了阅读兴趣,增加了阅读量,还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探究精神。同时对鲁迅的精神世界、思想魅力、行文风格有所了解,唤醒沉睡国民的忧国忧民情怀,能更好地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对同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组文确立议题,纵向比较
由于作家个人境遇的变化、社会的变动以及作家生活阅历的积累、文字表达功力的日渐成熟,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和语言风格。
比如《望岳》《春望》《石壕吏》这三首诗,是诗人杜甫在游学时不同年龄阶段的代表作,其选材不同,创作背景不同,所体现的风格也不同。在学习之前,我就事先布置学生上网搜集资料,了解时代背景,遵循作者人生变化轨迹,以情感基调、内容、体裁等多方面为议题引领学生比较赏析,再小組讨论、课堂展示。教师稍作点拨,学习效果比教师一味地说教好许多。
学生有了这样的阅读体验,今后学到李清照等诗人词人风格的前后变化,自然就会联系时代背景、作者身世等,主动理解探究了。所以,对组文的比较阅读,教学生以方法,学生就能知人论世,举一反三,联系实际,活学活用了。
二、归类甄别:选取相同题材的组文构建议题对比阅读
(一)从情感表达角度去比较
在学习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上,我抛出“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这个话题,引导学生激活记忆,从日常的积累进行搜索,大家纷纷发言,我选择了学生比较熟知的《赠汪伦》《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这几首诗组文比较,拓展阅读。“都是送别诗,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接着我抛出第二个问题,这时学生发言的答案肯定是不完整的,这就需要教师点拨,引导归纳,指出这几首诗虽然以离别为题材,表达惜别之情,但诗人表达的情感在细微处千差万别,有的以诗言志,有的深情祝福,有的虽有离愁却透着几分洒脱,有的还充满豪迈的气概。通过甄别体味,让学生明白:送别诗不仅可以写离愁别绪,还可以表达出更丰富更细致的情感,比如鼓励之意、祝愿之情、胸中之志等。教师引导学生用“情感表达”这条主线,把零散的送别类古诗织成一张网,网里又有不同的情感表达点。这样,通过量的积累,使学生在赏析古诗的情感表达上产生质的飞跃。
引导学生从情感的表达去比较学习一组诗,学生收获到的,不仅是对一首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在比较的过程中,勾联起对以往若干首诗的回忆,在原来的认知基础上,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又重新以比较的视角,丰厚了对这一类诗情感表达的理解。学生通过对相同主题诗的分类归纳,情感上细微甄别,由表及里、主动探究的精神得以挖掘,他们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对某一首诗、几首诗的感悟,而是习得了一种研究学习的方法。
(二)从写作认知角度构建议题去比较
同题材的作品,我们还可将眼光放在写作角度上进行组文比较阅读,以读促写。有的文章所写景物、场景相同或相似,但因写作角度不同,效果也就不同,正如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