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史记》为研究对象,从三个方面对大禹传说进行探讨。一是研究《史记》所载大禹传说的时代背景。二是《夏本纪》、《河渠书》中记载的大禹治水的功绩,辑佚大禹对的天下划分。三是从司马迁的角度分析大禹治水的影响,包括禅让制的转变和大禹治水的精神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关键词】《史记》;大禹;传说
在中华历史上,和大禹有关的传说也众说纷纭。中国历代学者对《史记》中的神话传说研究,一派对作者司马迁的批评,另一派为司马迁的创作进行辩解。上世纪以来关于大禹传说的學术研究成果颇丰,先是上世纪初的疑古思潮,再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了新的和大禹传说有关的研究趋势。本论文从大禹治水的时代背景、主要事件以及司马迁论大禹治水影响,三个方面对《史记》中大禹传说进行探讨。
一、《史记》所载大禹传说的时代背景
自大禹治水传说产生以来,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一般认为,大禹在东周之前是人的形象,从东周开始大禹的形象被逐渐神华,之后到近代的疑古学派则认为大禹这个人物形象并不存在,现在随着出土文物的发现与研究,大禹在人们的心中还是人神兼具的。司马迁所作的《史记》中对大禹的形象描述,与先秦时期所记载的形象相比而言,有所提升。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他自己是“年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说明司马迁在写大禹传说时是经过一系列考证的,在此基础上对大禹人物形象进行加工提升,使大禹传说以正史的形式被记载传承下来。
因此,要研究《史记》中的大禹传说,就得先了解《史记》的成书背景。《史记》成书于汉武帝时期,作者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是这样评价自己的这本书的,他认为自己将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上发生的所有的遗闻古事,全都收录了进来。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不仅记载一些亡佚的文献资料,还会大致地考证一些历史人物事迹。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曾经提到过,司马迁在创作《史记》的时候,参考了《春秋左传》和《国语》,并且还有《世本》、《战国策》等书,以便写作。因此《史记》中详细记录了有关于大禹的传说,由此确立了正史类型的大禹传说。
二、 《夏本纪》、《河渠书》中所论大禹事功传说
在《大禹治水是中华文明史的曙光》一文中,作者认为从大禹治水到夏朝建立期间,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都是由大禹治水发生之后一系列事件推动的,因此大禹治水可称得上是中华文明史的曙光。司马迁采纳整理了先秦文献中关于大禹治水的资料,形成了写作《史记·夏本纪》的重要素材。《史记·河渠书》中记载大禹根据山形地势,对淤积的河流进行疏浚,根据土地物产确定每个地区不同的纳税等级。大禹不断进行的一系列对水患的治理,解决了百姓的生存问题,也为国家积累更多的物资财富,更为自己积累了声望和人气。从此华夏各国得到了安定,大禹的治水功绩也同样使后世夏、商、周三代受益颇多。
大禹对九州的划分在《山海经》、《禹贡》中都有记载,但是现在的学术界并没有把这个和大禹联系在一起,顾颉刚先生也不认为大禹有过对天下的划分,而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基本上采纳了《禹贡》的说法,有其时代局限性。在《史记·夏本纪》中保留了以大禹为山川神主和治理水患等传说的记载,将大禹塑造成了定九州,统领天下的“君王”形象。大禹将天子管理的地区全都划分了出来,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和荒服。由近到远,并详细地规定了各个地区了职责,以便天子进行管理。《史记·河渠书》中记载大禹在治水工程中走遍了全国各地,行陆路,过水路,趟泥路,跨山路,在多年的长途跋涉中划分出了九州的边界。正是因为大禹治水的成功,百姓才会认可大禹对天下的划分。对司马迁而言,大禹解决了威胁华夏民族的水患问题,划分了九州,使天下从此得到了安定,他的功绩是值得赞扬的。
三、 司马迁论大禹治水的影响
大禹所处的时代是原始社会时期,最高首领是在激烈的争夺中产生的,还必须借助着“禅让”,来压服其它的部落首领。但《史记》中记载的禅让制向世袭制转变中没有争斗流血。司马迁认为是治水的功绩使得大禹能够成功收服人心,以成为部落联盟的最高首领。大禹治水的功绩使他确立声望,确立世袭制度的条件也开始成熟。《史记》记载大禹曾举用了益,益把帝位谦让给了大禹的儿子启。因为启的贤德已为天下百姓所熟知,所以诸侯才会在朝拜启的时候说“吾君帝禹之子也”。启继承了天子之位,开启了夏朝的历史。深究其原因,是大禹早已尽其所能为子孙后代创造了世袭的条件。大禹曾多次带着儿子启行走各地,还将各种要职安排给了儿子启的人。启才敢废除禅让制,创立世袭制,将 “公天下”,变成了为“家天下”。尽管启这样做,也遭到了传统残余势力的拼死抵抗。但最后启还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成为夏王朝的开国之君,揭开了阶级社会的序幕。
大禹治水时,还有一些得力助手。如《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大禹在接受舜帝赏赐时候说过,治水并不是他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史记·河渠书》中记载大禹在治理洪水经历十三年间,即使路过家门口也不回家看望亲人,由此产生“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至今为人们所传颂,可见大禹的形象深入人心。《史记》作为正史,司马迁赞赏大禹一生为公,大公无私的精神,为解决百姓之苦竭尽全力治理洪水。
总之,《史记》中记载的大禹所有的治水事迹,都反映了大禹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司马迁认为正是大禹在治理水患上获得成功,确立了大禹的名望,收服天下民心,为夏朝的开创奠定基础。大禹传说凭借《史记》正史模式流传下来,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大禹治水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对于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叶庆兵.《史记》中的神话传说研究综述[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
[2]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3] 张永雷,刘丛译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6.
[4] 范颖.论大禹治水及其影响[D].武汉大学,2005.
[5] 李亚光.大禹治水是中华文明史的曙光[J].史学集刊,2003.
【关键词】《史记》;大禹;传说
在中华历史上,和大禹有关的传说也众说纷纭。中国历代学者对《史记》中的神话传说研究,一派对作者司马迁的批评,另一派为司马迁的创作进行辩解。上世纪以来关于大禹传说的學术研究成果颇丰,先是上世纪初的疑古思潮,再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了新的和大禹传说有关的研究趋势。本论文从大禹治水的时代背景、主要事件以及司马迁论大禹治水影响,三个方面对《史记》中大禹传说进行探讨。
一、《史记》所载大禹传说的时代背景
自大禹治水传说产生以来,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一般认为,大禹在东周之前是人的形象,从东周开始大禹的形象被逐渐神华,之后到近代的疑古学派则认为大禹这个人物形象并不存在,现在随着出土文物的发现与研究,大禹在人们的心中还是人神兼具的。司马迁所作的《史记》中对大禹的形象描述,与先秦时期所记载的形象相比而言,有所提升。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他自己是“年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说明司马迁在写大禹传说时是经过一系列考证的,在此基础上对大禹人物形象进行加工提升,使大禹传说以正史的形式被记载传承下来。
因此,要研究《史记》中的大禹传说,就得先了解《史记》的成书背景。《史记》成书于汉武帝时期,作者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是这样评价自己的这本书的,他认为自己将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上发生的所有的遗闻古事,全都收录了进来。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不仅记载一些亡佚的文献资料,还会大致地考证一些历史人物事迹。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曾经提到过,司马迁在创作《史记》的时候,参考了《春秋左传》和《国语》,并且还有《世本》、《战国策》等书,以便写作。因此《史记》中详细记录了有关于大禹的传说,由此确立了正史类型的大禹传说。
二、 《夏本纪》、《河渠书》中所论大禹事功传说
在《大禹治水是中华文明史的曙光》一文中,作者认为从大禹治水到夏朝建立期间,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都是由大禹治水发生之后一系列事件推动的,因此大禹治水可称得上是中华文明史的曙光。司马迁采纳整理了先秦文献中关于大禹治水的资料,形成了写作《史记·夏本纪》的重要素材。《史记·河渠书》中记载大禹根据山形地势,对淤积的河流进行疏浚,根据土地物产确定每个地区不同的纳税等级。大禹不断进行的一系列对水患的治理,解决了百姓的生存问题,也为国家积累更多的物资财富,更为自己积累了声望和人气。从此华夏各国得到了安定,大禹的治水功绩也同样使后世夏、商、周三代受益颇多。
大禹对九州的划分在《山海经》、《禹贡》中都有记载,但是现在的学术界并没有把这个和大禹联系在一起,顾颉刚先生也不认为大禹有过对天下的划分,而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基本上采纳了《禹贡》的说法,有其时代局限性。在《史记·夏本纪》中保留了以大禹为山川神主和治理水患等传说的记载,将大禹塑造成了定九州,统领天下的“君王”形象。大禹将天子管理的地区全都划分了出来,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和荒服。由近到远,并详细地规定了各个地区了职责,以便天子进行管理。《史记·河渠书》中记载大禹在治水工程中走遍了全国各地,行陆路,过水路,趟泥路,跨山路,在多年的长途跋涉中划分出了九州的边界。正是因为大禹治水的成功,百姓才会认可大禹对天下的划分。对司马迁而言,大禹解决了威胁华夏民族的水患问题,划分了九州,使天下从此得到了安定,他的功绩是值得赞扬的。
三、 司马迁论大禹治水的影响
大禹所处的时代是原始社会时期,最高首领是在激烈的争夺中产生的,还必须借助着“禅让”,来压服其它的部落首领。但《史记》中记载的禅让制向世袭制转变中没有争斗流血。司马迁认为是治水的功绩使得大禹能够成功收服人心,以成为部落联盟的最高首领。大禹治水的功绩使他确立声望,确立世袭制度的条件也开始成熟。《史记》记载大禹曾举用了益,益把帝位谦让给了大禹的儿子启。因为启的贤德已为天下百姓所熟知,所以诸侯才会在朝拜启的时候说“吾君帝禹之子也”。启继承了天子之位,开启了夏朝的历史。深究其原因,是大禹早已尽其所能为子孙后代创造了世袭的条件。大禹曾多次带着儿子启行走各地,还将各种要职安排给了儿子启的人。启才敢废除禅让制,创立世袭制,将 “公天下”,变成了为“家天下”。尽管启这样做,也遭到了传统残余势力的拼死抵抗。但最后启还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成为夏王朝的开国之君,揭开了阶级社会的序幕。
大禹治水时,还有一些得力助手。如《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大禹在接受舜帝赏赐时候说过,治水并不是他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史记·河渠书》中记载大禹在治理洪水经历十三年间,即使路过家门口也不回家看望亲人,由此产生“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至今为人们所传颂,可见大禹的形象深入人心。《史记》作为正史,司马迁赞赏大禹一生为公,大公无私的精神,为解决百姓之苦竭尽全力治理洪水。
总之,《史记》中记载的大禹所有的治水事迹,都反映了大禹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司马迁认为正是大禹在治理水患上获得成功,确立了大禹的名望,收服天下民心,为夏朝的开创奠定基础。大禹传说凭借《史记》正史模式流传下来,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大禹治水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对于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叶庆兵.《史记》中的神话传说研究综述[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
[2]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3] 张永雷,刘丛译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6.
[4] 范颖.论大禹治水及其影响[D].武汉大学,2005.
[5] 李亚光.大禹治水是中华文明史的曙光[J].史学集刊,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