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农村中学培养的学生,首先是为农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但就目前来看,毕业生是很难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的实用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过去的农村中学教育更不能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要求,农村中学的教育转向已成必然之势。
教育理念的转向
强化热爱家乡,树立为建设杜会主义新农村而学习的理念。由于种种原因,“应试教育”的思想在农村根深蒂固。一方面广大农村家长迫切希望子女能跳出“农”门,脱离农村。另一方面,社会评价单纯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工作的标准,另外,我国目前教育答理体制中也存在着提倡、鼓励、暗示教师努力提高“分数”的倾向,如晋级晋升、年度考核、年终奖惩、竞争上岗等等,都与学生的考试分数密切相关。在这么一种氛围的笼罩下,教师探索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挫伤。
素质教育为人才观诠释了新的含义。人才是多层次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这一人才观和价值观的支配下,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热爱农村的思想教育活动。在“应试教育”影响下,重工轻农,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有一定的市场,学生总想通过升学去走“衣锦还乡”之路。针对这些思想认识,学校通过毕业生中靠科学技术发家致富的专业户的典型事例说明农村建设需要人才,更离不开具有科技知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使学生认识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从而使学生树立学好本领在农村同样能建功立业的思想意识和新的人才观意识,不再厌恶农村,而是决心学好知识,立志农村,做一名新型劳动者,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
师资结构的转向
目前农村中学的师资结构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农村中学要想真正有效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培养锻造出自己独具特色的农村牌教师,以确保农村中学办学目标的科学性、连续性和实用性,坚持开好国家课程前提下,通过外出培训和自我培训、向外聘请农艺师、畜牧师及有专长的优秀大中专毕业生、请当地种植、养殖致富示范户等途径优化组合各农村中学独具特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以解决农村中学现有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从而有效利用农村中学得天独厚的“三农”资源、环境资源、土地资源、人文资源等,构建农村中学每个学生展现自我、完善自我的平台,以促进农村学生最大限度地成长与成才。
教学内容的转向
农村中学教育的关键在于是否培养了学生的一技之长。我国是农业大国,提高农村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中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是对农村中学实施人文教育。“农村学生不进农田,不会做农话,不爱农民,不知农业,不识五谷”的状况,确实令人深思。造成此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就地取材,结合农村实际,有的放矢的人文教育。因此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热爱家乡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二是应精简学科门类,整合课程内容,增加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课程的设置。三是应按国家有关普职招生的比例强力推进初二后分流工作、进行分流教学。四是改变农村中学教育的城市化模式,自觉服务农村城镇化进程,切切实实为农村学生的全面、持续、终身发展奠基。
农村中学教育只有从农村中学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出发,从农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把升学期望放在提高人才素质的附属地位,实行基础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走生产劳动与教学相结合的道路,扎扎实实地培养农村需要的各方面人才,才能越办越有自己的特色,越办越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育理念的转向
强化热爱家乡,树立为建设杜会主义新农村而学习的理念。由于种种原因,“应试教育”的思想在农村根深蒂固。一方面广大农村家长迫切希望子女能跳出“农”门,脱离农村。另一方面,社会评价单纯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工作的标准,另外,我国目前教育答理体制中也存在着提倡、鼓励、暗示教师努力提高“分数”的倾向,如晋级晋升、年度考核、年终奖惩、竞争上岗等等,都与学生的考试分数密切相关。在这么一种氛围的笼罩下,教师探索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挫伤。
素质教育为人才观诠释了新的含义。人才是多层次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这一人才观和价值观的支配下,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热爱农村的思想教育活动。在“应试教育”影响下,重工轻农,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有一定的市场,学生总想通过升学去走“衣锦还乡”之路。针对这些思想认识,学校通过毕业生中靠科学技术发家致富的专业户的典型事例说明农村建设需要人才,更离不开具有科技知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使学生认识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从而使学生树立学好本领在农村同样能建功立业的思想意识和新的人才观意识,不再厌恶农村,而是决心学好知识,立志农村,做一名新型劳动者,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
师资结构的转向
目前农村中学的师资结构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农村中学要想真正有效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培养锻造出自己独具特色的农村牌教师,以确保农村中学办学目标的科学性、连续性和实用性,坚持开好国家课程前提下,通过外出培训和自我培训、向外聘请农艺师、畜牧师及有专长的优秀大中专毕业生、请当地种植、养殖致富示范户等途径优化组合各农村中学独具特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以解决农村中学现有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从而有效利用农村中学得天独厚的“三农”资源、环境资源、土地资源、人文资源等,构建农村中学每个学生展现自我、完善自我的平台,以促进农村学生最大限度地成长与成才。
教学内容的转向
农村中学教育的关键在于是否培养了学生的一技之长。我国是农业大国,提高农村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中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是对农村中学实施人文教育。“农村学生不进农田,不会做农话,不爱农民,不知农业,不识五谷”的状况,确实令人深思。造成此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就地取材,结合农村实际,有的放矢的人文教育。因此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热爱家乡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二是应精简学科门类,整合课程内容,增加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课程的设置。三是应按国家有关普职招生的比例强力推进初二后分流工作、进行分流教学。四是改变农村中学教育的城市化模式,自觉服务农村城镇化进程,切切实实为农村学生的全面、持续、终身发展奠基。
农村中学教育只有从农村中学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出发,从农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把升学期望放在提高人才素质的附属地位,实行基础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走生产劳动与教学相结合的道路,扎扎实实地培养农村需要的各方面人才,才能越办越有自己的特色,越办越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