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医药膳历史发展悠久,经过远古、先秦秦汉、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中医药膳逐渐发展起来的,是经过劳动人民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创建,经过多个时代的医家总结出来的。如今,人们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药膳,并把它当作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药膳食疗在临床试验中取到了显著的成效,在应用的过程中,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和药物的性味归经并结合人的体质、病证情况等方面进行调养。
【关键词】中医药;药膳
1 背景
中医药膳的历史发展悠久。远古时期,人类祖先为了生存,四处觅食,发现了许多植物、动物不仅可以作为食物充饥,且具有药用价值。这就形成了“药食同源”。先秦时期,金文和甲骨文出现了“药”字和“膳”字。《周礼》中记载了“食医”和有关食疗内容,《周礼·天宫》中记载了疾医和疡医的主张内容,这些主张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药膳原则。《黄帝内经》中出现了很多关于药膳的方剂,这个时期中国的药膳理论已经有了雏形。秦汉时期,成书了《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进一步丰富了药膳内容,并且结合了疾病,奠定了我国药膳的发展基础。晋唐时期,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梁代刘休的《食方》等著作,它们对药膳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宋元时期,当时修订的《太平圣惠方》专设“食治门”,饮膳太医忽思慧编著的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这本书对营养学有着巨大的贡献并有重要意义。在这个时期,中医药膳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关于食疗的著作,例如李时珍写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朱棣的《救荒本草》,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卢和的《食草本草》,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曹廷栋的《老老恒言》,宁原的《食鉴本草》等。
中医药膳是从古至今逐渐发展起来的,是经过劳动人民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创建,经过多个时代的医家总结出来的。如今,人们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药膳,并把它当作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临床应用
2.1药膳的营养价值
药膳食疗与食物不同,它既拥有食物的美味,又有药材的治疗保健作用,它是食物与药物的结合体。药膳食疗做到了药食同用,通常可以食助药威,药增食性产生更好的提高疗效,增强健体的功用。许多药膳也有很大的营养价值,例如,健脾三仁粥具有健脾除湿,化痰的功效,适用于胃炎,结肠炎的病人。黄芪山药粥具有养阴润燥,补益肺气的作用,适用于心悸气短,手足心热,少气懒言,舌红少苔,脉细数的病人。香菇木耳雞蛋汤具有养阴活血,补益正气的功效,适用于心悸气短,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暗紫有瘀斑,脉弦细涩的患者,此种患者多数属于身体正气不足或经过化疗放疗后导致的阳气不足。
药膳食疗在临床试验中取到了显著的成效,在应用的过程中,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和药物的性味归经并结合人的体质、病证情况等方面进行调养,把药膳的营养价值以及治病功效尽可能发挥到最好。
2.2药膳对健康的影响
随着物质生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注重自身的健康。在现代医学中,健康是一个人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上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而在中医学中,健康即《黄帝内经》中所述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也就是人体的阴阳调和,人的精和神才能化生。这是我们健康的保障。而中医药膳因其制作方法,其内包含的中药有不同的药性、药味、归经等独特性,使其发挥出有别于日常食物的效果。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饱腹的作用,而且因其口感优于中药汤剂以及一些中成药,又能起到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等作用,其大众的接受和应用程度明显高于中药汤剂等药物。倘若人体仅有一些正气亏虚,我们可以通过服用药膳使正气生化有源,气血津液得到充实。药膳可加快疾病的痊愈,调节体质。正是如此,中药药膳值得我们传承及不断发展,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
与健康相对的,则是疾病。而在这两者之间,为亚健康,即既不处于一个健康的状态,也不处于一个可以称之为疾病的状态。处于这种状态时,倘若我们不能及时调节或治疗,那么这个亚健康就很有可能会逐渐转变为疾病状态。若我们能够及早处理,则能重新恢复健康。这符合我们常说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2.3药膳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黄帝内经》中阐述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 ...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可见脾能运化水谷精微物质,胃能受纳水谷,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可见脾胃对于人体的重要性。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李杲,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这些都说明了脾胃对生理和病理有很大的影响。
查伟在运用中药药膳治疗慢性胃炎患者,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型, 予以橘皮粥、玫代二花枣的中医药膳进行治疗,每日2次,10天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观察发现治疗组14例患者治愈,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见,中药药膳对脾胃病的治愈有较大成效。
参考文献:
[1]王宝丽.中医药膳调理亚健康状态的理论研究[C].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
[2]顾晓瑜;查伟;汪燕.中医药膳在慢性胃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01):100-101.
【关键词】中医药;药膳
1 背景
中医药膳的历史发展悠久。远古时期,人类祖先为了生存,四处觅食,发现了许多植物、动物不仅可以作为食物充饥,且具有药用价值。这就形成了“药食同源”。先秦时期,金文和甲骨文出现了“药”字和“膳”字。《周礼》中记载了“食医”和有关食疗内容,《周礼·天宫》中记载了疾医和疡医的主张内容,这些主张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药膳原则。《黄帝内经》中出现了很多关于药膳的方剂,这个时期中国的药膳理论已经有了雏形。秦汉时期,成书了《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进一步丰富了药膳内容,并且结合了疾病,奠定了我国药膳的发展基础。晋唐时期,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梁代刘休的《食方》等著作,它们对药膳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宋元时期,当时修订的《太平圣惠方》专设“食治门”,饮膳太医忽思慧编著的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这本书对营养学有着巨大的贡献并有重要意义。在这个时期,中医药膳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关于食疗的著作,例如李时珍写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朱棣的《救荒本草》,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卢和的《食草本草》,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曹廷栋的《老老恒言》,宁原的《食鉴本草》等。
中医药膳是从古至今逐渐发展起来的,是经过劳动人民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创建,经过多个时代的医家总结出来的。如今,人们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药膳,并把它当作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临床应用
2.1药膳的营养价值
药膳食疗与食物不同,它既拥有食物的美味,又有药材的治疗保健作用,它是食物与药物的结合体。药膳食疗做到了药食同用,通常可以食助药威,药增食性产生更好的提高疗效,增强健体的功用。许多药膳也有很大的营养价值,例如,健脾三仁粥具有健脾除湿,化痰的功效,适用于胃炎,结肠炎的病人。黄芪山药粥具有养阴润燥,补益肺气的作用,适用于心悸气短,手足心热,少气懒言,舌红少苔,脉细数的病人。香菇木耳雞蛋汤具有养阴活血,补益正气的功效,适用于心悸气短,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暗紫有瘀斑,脉弦细涩的患者,此种患者多数属于身体正气不足或经过化疗放疗后导致的阳气不足。
药膳食疗在临床试验中取到了显著的成效,在应用的过程中,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和药物的性味归经并结合人的体质、病证情况等方面进行调养,把药膳的营养价值以及治病功效尽可能发挥到最好。
2.2药膳对健康的影响
随着物质生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注重自身的健康。在现代医学中,健康是一个人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上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而在中医学中,健康即《黄帝内经》中所述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也就是人体的阴阳调和,人的精和神才能化生。这是我们健康的保障。而中医药膳因其制作方法,其内包含的中药有不同的药性、药味、归经等独特性,使其发挥出有别于日常食物的效果。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饱腹的作用,而且因其口感优于中药汤剂以及一些中成药,又能起到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等作用,其大众的接受和应用程度明显高于中药汤剂等药物。倘若人体仅有一些正气亏虚,我们可以通过服用药膳使正气生化有源,气血津液得到充实。药膳可加快疾病的痊愈,调节体质。正是如此,中药药膳值得我们传承及不断发展,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
与健康相对的,则是疾病。而在这两者之间,为亚健康,即既不处于一个健康的状态,也不处于一个可以称之为疾病的状态。处于这种状态时,倘若我们不能及时调节或治疗,那么这个亚健康就很有可能会逐渐转变为疾病状态。若我们能够及早处理,则能重新恢复健康。这符合我们常说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2.3药膳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黄帝内经》中阐述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 ...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可见脾能运化水谷精微物质,胃能受纳水谷,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可见脾胃对于人体的重要性。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李杲,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这些都说明了脾胃对生理和病理有很大的影响。
查伟在运用中药药膳治疗慢性胃炎患者,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型, 予以橘皮粥、玫代二花枣的中医药膳进行治疗,每日2次,10天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观察发现治疗组14例患者治愈,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见,中药药膳对脾胃病的治愈有较大成效。
参考文献:
[1]王宝丽.中医药膳调理亚健康状态的理论研究[C].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
[2]顾晓瑜;查伟;汪燕.中医药膳在慢性胃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01):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