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观察醒脑静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部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4例脑部后循环梗死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患者给予静脉注射醒脑静注射液(20ml/d)和口服阿司匹林(0.1g/d)治疗,对照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0.1g/d)治疗,疗程均为14d。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血液流变学、脑血流速度及住院天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均轻微。 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部后循环缺血优于单服阿司匹林的患者。
【关键词】醒脑静注射液;阿司匹林;脑部后循环缺血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3-0037-02
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脑血管疾病占到全部脑血管疾病的20%~30%,脑部后循环缺血(PCI)的主要症状之一是眩晕发作,主要原因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椎基底动脉系统是由脑干、小脑和大脑半球的后部及内耳等部分组成,其中内听动脉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如发生部分或完全缺血就可出现眩晕症状[1]。笔者采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治疗PCI,取得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3讨论
PCI是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是临床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由于对PCI的认识尚不够全面、深入,因此治疗上具有一定的难度[4]。眩晕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PCI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为血管腔内的血栓形成、脂质沉积和纤维斑块钙化等因素使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内形成血管腔内突起的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内径狭窄;也可能是由于高血脂、血黏度增高造成血流减缓、血管壁弹性降低及层流紊乱等血液流变学改变,导致后循环血栓形成,诱发眩晕[5]。因此,对PCI治疗应从改善患者脑部的血液循环和血液流变、降低高凝状态为主要目标。阿司匹林可以拮抗血小板聚集、降低高凝状态,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由于与大脑后循环血管相连的前循环血管较细,且口服阿司匹林起效时间长,不能迅速、有效缓解眩晕等症状,故疗效欠佳。本研究以阿司匹林联合中成药醒脑静注射液进行治疗,期望能寻找出一条治疗PCI的新的有效方法。
中医认为,中老年人随年龄增长机体各项功能逐渐衰弱,突出表现为肾阳不足、脾胃之气虚败以致气血运行障碍、水谷之精微不能输布,易凝结阻滞形成痰饮、瘀血、水湿等病理产物,且肝风化火、风阳内动、风火相煽、上扰清窍,即所谓“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头目为之眩晕而旋转”(《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也多合并痰浊这一病理因素。所以治疗此病症,当平降上逆之冲气、化解有形壅滞,化痰降浊、活血化瘀,兼行气。醒脑静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有麝香、冰片、栀子和郁金等。麝香气味芳香,可开窍通闭;冰片行气,升散郁火,可助麝香之力,“独行则势弱、佐使则有功”;栀子清泻上、中、下三焦邪热,可行气、凉血、解毒;郁金除痰开郁、活血行气。四药合用,共奏开窍醒脑、清热豁痰、活血行气之功。药理研究证明[6],麝香、冰片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的耐受能力;栀子的有效成分熊果酸具有中枢镇静作用,并能增强延髓交感中枢紧张度,并维持血压的平稳。近期研究表明[7],醒脑静注射液可抑制炎症细胞因子、改善血液流变学参数、调节血浆ET和一氧化氮(NO)、改善神经内分泌功能、拮抗自由基损伤、缓解脑神经细胞凋亡及保护脑组织超微结构等多种功效,从分子水平改善脑神经元的功能。由此可见,醒脑静注射液可从多个靶点、通路改善脑循环功能和血液流变状态。本研究显示,采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治疗PCI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阿司匹林,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学源.后循环缺血研究进展[J].上海医学,2010,33(12):1110-1112.
[2]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86-787.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9.
[4]王健俐,闫卫静,李国臣.后循环缺血临床报告[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80-81.
[5]施国文,熊昕丽,林岩,等.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8,21(4):263.
[6]李惠萍,陈寿权,黄唯佳,等.醒脑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ET和NO含量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8):473-474.
[7]孟智宏.醒脑静治疗脑梗死近况[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92-94.
(收稿日期:2014.09.04)
【关键词】醒脑静注射液;阿司匹林;脑部后循环缺血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3-0037-02
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脑血管疾病占到全部脑血管疾病的20%~30%,脑部后循环缺血(PCI)的主要症状之一是眩晕发作,主要原因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椎基底动脉系统是由脑干、小脑和大脑半球的后部及内耳等部分组成,其中内听动脉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如发生部分或完全缺血就可出现眩晕症状[1]。笔者采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治疗PCI,取得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3讨论
PCI是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是临床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由于对PCI的认识尚不够全面、深入,因此治疗上具有一定的难度[4]。眩晕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PCI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为血管腔内的血栓形成、脂质沉积和纤维斑块钙化等因素使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内形成血管腔内突起的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内径狭窄;也可能是由于高血脂、血黏度增高造成血流减缓、血管壁弹性降低及层流紊乱等血液流变学改变,导致后循环血栓形成,诱发眩晕[5]。因此,对PCI治疗应从改善患者脑部的血液循环和血液流变、降低高凝状态为主要目标。阿司匹林可以拮抗血小板聚集、降低高凝状态,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由于与大脑后循环血管相连的前循环血管较细,且口服阿司匹林起效时间长,不能迅速、有效缓解眩晕等症状,故疗效欠佳。本研究以阿司匹林联合中成药醒脑静注射液进行治疗,期望能寻找出一条治疗PCI的新的有效方法。
中医认为,中老年人随年龄增长机体各项功能逐渐衰弱,突出表现为肾阳不足、脾胃之气虚败以致气血运行障碍、水谷之精微不能输布,易凝结阻滞形成痰饮、瘀血、水湿等病理产物,且肝风化火、风阳内动、风火相煽、上扰清窍,即所谓“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头目为之眩晕而旋转”(《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也多合并痰浊这一病理因素。所以治疗此病症,当平降上逆之冲气、化解有形壅滞,化痰降浊、活血化瘀,兼行气。醒脑静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有麝香、冰片、栀子和郁金等。麝香气味芳香,可开窍通闭;冰片行气,升散郁火,可助麝香之力,“独行则势弱、佐使则有功”;栀子清泻上、中、下三焦邪热,可行气、凉血、解毒;郁金除痰开郁、活血行气。四药合用,共奏开窍醒脑、清热豁痰、活血行气之功。药理研究证明[6],麝香、冰片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的耐受能力;栀子的有效成分熊果酸具有中枢镇静作用,并能增强延髓交感中枢紧张度,并维持血压的平稳。近期研究表明[7],醒脑静注射液可抑制炎症细胞因子、改善血液流变学参数、调节血浆ET和一氧化氮(NO)、改善神经内分泌功能、拮抗自由基损伤、缓解脑神经细胞凋亡及保护脑组织超微结构等多种功效,从分子水平改善脑神经元的功能。由此可见,醒脑静注射液可从多个靶点、通路改善脑循环功能和血液流变状态。本研究显示,采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治疗PCI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阿司匹林,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学源.后循环缺血研究进展[J].上海医学,2010,33(12):1110-1112.
[2]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86-787.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9.
[4]王健俐,闫卫静,李国臣.后循环缺血临床报告[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80-81.
[5]施国文,熊昕丽,林岩,等.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8,21(4):263.
[6]李惠萍,陈寿权,黄唯佳,等.醒脑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ET和NO含量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8):473-474.
[7]孟智宏.醒脑静治疗脑梗死近况[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92-94.
(收稿日期:201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