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朝时中国书法史上极为繁荣的时期,楷书有初唐四家,盛唐颜真卿,晚唐柳公权,草书有张旭、怀素、孙过庭,篆书有斯翁之后直至小生的李阳冰,行书有天下第二行书之伟作,还有如象的李北海。但很少人关注过陆柬之,但是不得不说,陆柬之的行书带着很纯正的王字气息,并且有自己的特点,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本文主要阐释陆柬之在书法艺术上取得成就及其艺术特点。
【关键词】陆柬之文赋王羲之兰亭序传承唐代
陆柬之,生卒年不详,约为唐太宗、高宗时人,虞世南甥,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仪郎,崇文侍书学士。少时学书从虞世南,虞世南学书于智永,其舅书法带有正统的王字用笔,虞世南以右军嫡系,誉为书绝。当时的文人诸如杨师道、上官仪、刘伯庄、褚遂良等无不师法于他。陆柬之有着很好的家教环境。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由于唐太宗的政治的需要,被引入唐代的书坛,风靡一时。王字可以说是初唐的风气,陆柬之后乃上溯魏晋而专攻王羲之,。
朱长文《墨池编》语:
“柬之以书专家,与欧、禇齐名,隶行入妙,草入能,隶行於今骀绝遗迹,尝观其草书,意古笔老,信乎名不虚得也。”
其行书虽出于虞世南,而风气过之,笔法飘纵,妍媚动人,大有“晚擅出蓝之誉”(见《书史会要》)。然而由于陆柬之不擅长碑板书和楷书,而无缘列入初唐四家之群。传世墨迹有《陆柬之文赋》、《五言兰亭诗》及刻本《头陀寺碑》。
张怀瓘称其书有
“一览未案,沉研始精”之妙,
李嗣真《书后品》称之:
“学虞草体,用笔则青出于蓝”,
张怀瓘在《书断》中又云:
“柬之少学舅氏,临写结合,亦犹张翼换羲之表奏,蔡邕为平之后身。晚习二王,犹尚其古,中年之迹犹有怯懦,总章已后,乃备筋骨,殊矝质朴,耻夫绮靡,故暴露瑕疵……虽为时所鄙,四时不愚,拙于自媒,有者达人君子。尤善运笔,或至兴会,则穷理极趣矣……然工于仿效,劣于独断,以此为少也。”
《文赋》一文为西晋陆机撰写,使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是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地论述文学创作问题的理论作品,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伟作。
《文赋》前有李东阳所写篆书“二陆文翰”,沈度所书隶书“陆机文赋,陆柬之书”。后有赵孟頫、李倜、揭傒斯、危素、宋濂、孙泽承等人的跋记。此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其为纸本墨迹,是初唐时期少有的几部名家真迹之一。
《文赋》可以说是为陆机呕心代表作,而陆机又为陆柬之的先祖,因而陆柬之则以极为崇敬的心态书写文赋,整体显得严谨工整,充分显示了陆柬之在书法上的投入和境界。
元代书法家揭傒斯在其跋中论之:
“右陆柬之文赋行书一卷,唐人法书结体遒劲有晋人风格者,惟见此卷耳。虽者隋僧智永,犹恨妩媚太多,齐整太过也,独于此卷为之叹。”
赵孟頫亦在跋中评价甚高:
“右唐陆柬之行书真文赋真迹,唐初善书者称欧虞褚薛,以书法论之,岂在四子下耶。”
文赋一卷,可见参之较多为《兰亭序》,同为手卷式作品,《兰亭序》很形象的体现了晋人的风度气韵。《兰亭序》是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稧事也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可谓是酒后挥洒尽兴后的佳作,此景此心交合之作。
前文所提,《文赋》是陆柬之先祖陆机撰写,而以当时孝观念在中国文人心中的地位,陆柬之是以极为崇敬严谨的态度书写这篇文字。因而本文文字书写工整,不敢有丝毫懈怠。严谨有法是初唐书法界在唐朝政府统治些需求的结果。这也注定了此卷的变化不如《兰亭序》丰富,行距相对统一,而是工谨的控制着,但是陆柬之的追求的魏晋风韵,对王羲之作品有深入的临写和研究,因而也不拘泥也仅仅的工整方面。陆柬之《文赋》字法同样主要是行楷,偶有草法参入,并无突兀之感。整体粗细均衡,偶有粗字数个连贯,或单个其中,能相互协应未有不美之处。
可能与陆柬之用的纸质有关,《文赋》的用笔没有和《兰亭序》那样的细腻。这样显得更为古拙。其用笔修饰较少,尤在其捺画和横画上体现明显。《文赋》起头切的极方,显得刚硬凝重,带出笔画干净挺拔,将《兰亭序》线条的块面感体现得淋漓尽致。其转折处干脆直接,使用按转较多,显得沉稳浑厚扎实,陆柬之的用笔以外拓方式较多,这些体现都与《兰亭序》相近。
相较《兰亭序》,《文赋》的用笔较为含蓄,更接近于王羲之尺牍之类之作,应是受虞世南的影响。《文赋》肉感较少,骨感明显,挺拔遒劲,可以说是得王羲之之骨。
陆柬之生活的年代是,唐继隋后,国势强盛。唐太宗酷爱书法,帝王染指,一方面足以助推风气,另一方面帝权无边,天下尽仰一人好尚。
唐人尚法,是以尊崇晋人的法度,用理性抑制情感溢放。这种体系的创立不仅仅只是唐太宗的原因,唐初生平盛世,上层士大夫的精神生活是雍容儒雅的,而王羲之的风范,实在也是上层士大夫的精神理想。
因而唐朝士大夫书家追求晋人的风韵,但有阻挡于当时稳定政局文化而造就的法度之中,陆柬之也是其中的代表。
白蕉也曾在论书中提出虽然陆柬之才书写的才情潇洒上没有达到像魏晋人的境界,但是《文赋》一作也是其强大功力的体现。唐代时期没有收到宋体字的影响,其造型不如宋人般刻意为之,也保留有原本的古朴气质,极大的保留了魏晋妍美而古拙的特色,这些都是《文赋》的强大所在。
陆柬之书法风格也是综合了尚法和求韵的中庸。唐朝行书大家,李邕的险绝,颜真卿的盛唐气概,与他们相比,陆柬之少了突破性的特色。
众多的原因使陆柬之的影响力不大。但是书法大法,基本传承方式,二王体系,至僧智永,至虞世南,至陆柬之,其后褚遂良大改二王之法所以不计于内,至张彦远,至张旭,至颜真卿等等而云。所以绝对不能忽略其传承作用。
以宋濂一句结尾:
“唐人之书,论者以其临晋,往往少之,殊不察其变化之妙也。柬之此笔,神俊超诣,尤非诸家所能及。”
【参考文献】
[1]《历代书法论文选》华东师范大学估计整理研究室选编
[2]《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崔尔平选编
[3]《文赋》陆柬之
[4]《书林藻鉴》马宗霍编
【关键词】陆柬之文赋王羲之兰亭序传承唐代
陆柬之,生卒年不详,约为唐太宗、高宗时人,虞世南甥,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仪郎,崇文侍书学士。少时学书从虞世南,虞世南学书于智永,其舅书法带有正统的王字用笔,虞世南以右军嫡系,誉为书绝。当时的文人诸如杨师道、上官仪、刘伯庄、褚遂良等无不师法于他。陆柬之有着很好的家教环境。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由于唐太宗的政治的需要,被引入唐代的书坛,风靡一时。王字可以说是初唐的风气,陆柬之后乃上溯魏晋而专攻王羲之,。
朱长文《墨池编》语:
“柬之以书专家,与欧、禇齐名,隶行入妙,草入能,隶行於今骀绝遗迹,尝观其草书,意古笔老,信乎名不虚得也。”
其行书虽出于虞世南,而风气过之,笔法飘纵,妍媚动人,大有“晚擅出蓝之誉”(见《书史会要》)。然而由于陆柬之不擅长碑板书和楷书,而无缘列入初唐四家之群。传世墨迹有《陆柬之文赋》、《五言兰亭诗》及刻本《头陀寺碑》。
张怀瓘称其书有
“一览未案,沉研始精”之妙,
李嗣真《书后品》称之:
“学虞草体,用笔则青出于蓝”,
张怀瓘在《书断》中又云:
“柬之少学舅氏,临写结合,亦犹张翼换羲之表奏,蔡邕为平之后身。晚习二王,犹尚其古,中年之迹犹有怯懦,总章已后,乃备筋骨,殊矝质朴,耻夫绮靡,故暴露瑕疵……虽为时所鄙,四时不愚,拙于自媒,有者达人君子。尤善运笔,或至兴会,则穷理极趣矣……然工于仿效,劣于独断,以此为少也。”
《文赋》一文为西晋陆机撰写,使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是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地论述文学创作问题的理论作品,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伟作。
《文赋》前有李东阳所写篆书“二陆文翰”,沈度所书隶书“陆机文赋,陆柬之书”。后有赵孟頫、李倜、揭傒斯、危素、宋濂、孙泽承等人的跋记。此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其为纸本墨迹,是初唐时期少有的几部名家真迹之一。
《文赋》可以说是为陆机呕心代表作,而陆机又为陆柬之的先祖,因而陆柬之则以极为崇敬的心态书写文赋,整体显得严谨工整,充分显示了陆柬之在书法上的投入和境界。
元代书法家揭傒斯在其跋中论之:
“右陆柬之文赋行书一卷,唐人法书结体遒劲有晋人风格者,惟见此卷耳。虽者隋僧智永,犹恨妩媚太多,齐整太过也,独于此卷为之叹。”
赵孟頫亦在跋中评价甚高:
“右唐陆柬之行书真文赋真迹,唐初善书者称欧虞褚薛,以书法论之,岂在四子下耶。”
文赋一卷,可见参之较多为《兰亭序》,同为手卷式作品,《兰亭序》很形象的体现了晋人的风度气韵。《兰亭序》是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稧事也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可谓是酒后挥洒尽兴后的佳作,此景此心交合之作。
前文所提,《文赋》是陆柬之先祖陆机撰写,而以当时孝观念在中国文人心中的地位,陆柬之是以极为崇敬严谨的态度书写这篇文字。因而本文文字书写工整,不敢有丝毫懈怠。严谨有法是初唐书法界在唐朝政府统治些需求的结果。这也注定了此卷的变化不如《兰亭序》丰富,行距相对统一,而是工谨的控制着,但是陆柬之的追求的魏晋风韵,对王羲之作品有深入的临写和研究,因而也不拘泥也仅仅的工整方面。陆柬之《文赋》字法同样主要是行楷,偶有草法参入,并无突兀之感。整体粗细均衡,偶有粗字数个连贯,或单个其中,能相互协应未有不美之处。
可能与陆柬之用的纸质有关,《文赋》的用笔没有和《兰亭序》那样的细腻。这样显得更为古拙。其用笔修饰较少,尤在其捺画和横画上体现明显。《文赋》起头切的极方,显得刚硬凝重,带出笔画干净挺拔,将《兰亭序》线条的块面感体现得淋漓尽致。其转折处干脆直接,使用按转较多,显得沉稳浑厚扎实,陆柬之的用笔以外拓方式较多,这些体现都与《兰亭序》相近。
相较《兰亭序》,《文赋》的用笔较为含蓄,更接近于王羲之尺牍之类之作,应是受虞世南的影响。《文赋》肉感较少,骨感明显,挺拔遒劲,可以说是得王羲之之骨。
陆柬之生活的年代是,唐继隋后,国势强盛。唐太宗酷爱书法,帝王染指,一方面足以助推风气,另一方面帝权无边,天下尽仰一人好尚。
唐人尚法,是以尊崇晋人的法度,用理性抑制情感溢放。这种体系的创立不仅仅只是唐太宗的原因,唐初生平盛世,上层士大夫的精神生活是雍容儒雅的,而王羲之的风范,实在也是上层士大夫的精神理想。
因而唐朝士大夫书家追求晋人的风韵,但有阻挡于当时稳定政局文化而造就的法度之中,陆柬之也是其中的代表。
白蕉也曾在论书中提出虽然陆柬之才书写的才情潇洒上没有达到像魏晋人的境界,但是《文赋》一作也是其强大功力的体现。唐代时期没有收到宋体字的影响,其造型不如宋人般刻意为之,也保留有原本的古朴气质,极大的保留了魏晋妍美而古拙的特色,这些都是《文赋》的强大所在。
陆柬之书法风格也是综合了尚法和求韵的中庸。唐朝行书大家,李邕的险绝,颜真卿的盛唐气概,与他们相比,陆柬之少了突破性的特色。
众多的原因使陆柬之的影响力不大。但是书法大法,基本传承方式,二王体系,至僧智永,至虞世南,至陆柬之,其后褚遂良大改二王之法所以不计于内,至张彦远,至张旭,至颜真卿等等而云。所以绝对不能忽略其传承作用。
以宋濂一句结尾:
“唐人之书,论者以其临晋,往往少之,殊不察其变化之妙也。柬之此笔,神俊超诣,尤非诸家所能及。”
【参考文献】
[1]《历代书法论文选》华东师范大学估计整理研究室选编
[2]《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崔尔平选编
[3]《文赋》陆柬之
[4]《书林藻鉴》马宗霍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