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季是肝“主事”的季节,不少人会出现肝火旺盛的情况。此時不妨做做艾灸来降火气。
不论寒热虚实都可艾灸
●本刊记者:很多人认为,艾灸阳热,艾火燥化,会耗人津血,引起上火。那本身就肝火旺的人,还适合做艾灸吗?
【袁敏哲】其实,古籍名著《医学入门》早就告诉我们:“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可见,只要艾灸应用得法,可治寒热虚实一切症状,而不只是针对寒证和虚证。
要“灭火”,先分清虚实
●本刊记者:做艾灸时,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袁敏哲】因为肝火有虚实之分,施灸的穴位也各异,所以在艾灸前须辨明是肝实火还是肝虚火。虚火多为阴虚火旺,过度劳累、久病耗损、肝肾阴虚都是“导火索”,主要症状包括手脚心发热、盗汗、小便色淡且气味清、大便稀软或腹泻、身体消瘦、舌淡红、苔泛白且舌苔少等。而实火多是阳热亢盛之火邪,主要症状包括面红耳赤、舌质红且舌苔厚腻、小便色黄且气味重、口干舌燥、大便干燥、情绪不稳定等。大家可以通过上述症状做一个初步辨识。
艾灸时该如何取穴
●本刊记者:肝实火和肝虚火在施灸取穴时有哪些不同呢?
【袁敏哲】对于肝有实火的人,取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和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当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行间穴是足厥阴肝经荥火穴,荥主身热,艾灸这两个穴位,可以有效地清泻肝火,消怒气。
对于肝有虚火的人,可以取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四横指处)、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处)、涌泉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艾灸这三个穴位,可以把虚火从上面引下来,藏到肾水里面,引火归元。
艾灸以上穴位时,可以采用温和灸的方式:将艾条点燃置于穴位上,距离皮肤2—3厘米处进行施灸,每次艾灸5—20分钟,每天一次。
不论寒热虚实都可艾灸
●本刊记者:很多人认为,艾灸阳热,艾火燥化,会耗人津血,引起上火。那本身就肝火旺的人,还适合做艾灸吗?
【袁敏哲】其实,古籍名著《医学入门》早就告诉我们:“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可见,只要艾灸应用得法,可治寒热虚实一切症状,而不只是针对寒证和虚证。
要“灭火”,先分清虚实
●本刊记者:做艾灸时,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袁敏哲】因为肝火有虚实之分,施灸的穴位也各异,所以在艾灸前须辨明是肝实火还是肝虚火。虚火多为阴虚火旺,过度劳累、久病耗损、肝肾阴虚都是“导火索”,主要症状包括手脚心发热、盗汗、小便色淡且气味清、大便稀软或腹泻、身体消瘦、舌淡红、苔泛白且舌苔少等。而实火多是阳热亢盛之火邪,主要症状包括面红耳赤、舌质红且舌苔厚腻、小便色黄且气味重、口干舌燥、大便干燥、情绪不稳定等。大家可以通过上述症状做一个初步辨识。
艾灸时该如何取穴
●本刊记者:肝实火和肝虚火在施灸取穴时有哪些不同呢?
【袁敏哲】对于肝有实火的人,取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和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当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行间穴是足厥阴肝经荥火穴,荥主身热,艾灸这两个穴位,可以有效地清泻肝火,消怒气。
对于肝有虚火的人,可以取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四横指处)、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处)、涌泉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艾灸这三个穴位,可以把虚火从上面引下来,藏到肾水里面,引火归元。
艾灸以上穴位时,可以采用温和灸的方式:将艾条点燃置于穴位上,距离皮肤2—3厘米处进行施灸,每次艾灸5—20分钟,每天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