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腹腔脏器外淋巴管瘤的CT、MRI及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检查影像学特征。
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和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5例腹腔脏器外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CT、MRI、18F-FDG PET/CT检查。观察指标:(1)影像学检查情况。(2)CT和MRI检查影像学特征。(3)18F-FDG PET/CT检查影像学特征。(4)治疗及随访情况。全组患者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后,遵循患者及家属意愿行手术治疗,术后行病理学检查。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术后每6~12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为淋巴管瘤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7月。
结果(1)影像学检查情况:16例患者中,行CT平扫+增强扫描检查12例;MRI平扫+增强扫描检查5例,MRI平扫2例;18F-FDG PET/CT扫描检查1例。其中1例同时行CT、MRI和PET/CT检查,2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2)CT和MRI检查影像学特征:16例患者中,①淋巴管瘤的分型:单房型淋巴管瘤6例,多房型淋巴管瘤9例,淋巴管瘤病1例。②淋巴管瘤的部位: 9例淋巴管瘤位于一个区域内(单房型淋巴管瘤6例、多房型淋巴管瘤3例),7例淋巴管瘤累及2个及以上区域(多房型淋巴管瘤6例、淋巴管瘤病1例)。③淋巴管瘤的直径:16例患者病变直径为4~25 cm,平均直径为12 cm,其中9例淋巴管瘤直径>10 cm。④淋巴管瘤的形状: 3例淋巴管瘤形态规则,呈类圆形改变;13例淋巴管瘤形态不规则,具有"塑形"性改变。⑤淋巴管瘤的内部结构:内容物:12例行CT平扫检查,病变呈液性低密度,密度均匀一致,CT值为-10~19 HU;7例行MRI检查T1加权成像(T1WI)呈低信号、T2加权成像(T2WI)呈高亮信号,信号基本均匀一致。16例患者腹腔脏器外淋巴管瘤内均未见出血。1例淋巴管瘤病患者肝脏病变内因出血呈"液-液平面"表现。囊壁及间隔:15例患者淋巴管瘤的囊壁厚度<2 mm;1例多房型淋巴管瘤囊壁及间隔较厚,部分厚度>3 mm,呈等密度,T1WI、T2WI等信号。16例患者淋巴管瘤均未见壁结节、钙化。⑥淋巴管瘤的边界:15例患者淋巴管瘤边缘光整,与毗邻组织边界清晰;1例患者多房型淋巴管瘤与毗邻的十二指肠、胰头部及升结肠边界不清晰。⑦淋巴管瘤的毗邻器官关系: 10例患者淋巴管瘤被反挤压而局部内凹,呈弧形压迹、"脐凹"样表现;4例患者淋巴管瘤包绕血管;2例患者淋巴管瘤内部见脂肪密度或信号。16例患者淋巴管瘤均未见包绕肠管,周围均未见肿大淋巴结。⑧淋巴管瘤的强化模式:14例行增强扫描患者中,13例淋巴管瘤囊壁及间隔轻度强化,1例中度强化;淋巴管瘤内容物均无强化。(3)18F-FDG PET/CT检查影像学表现:1例多房型淋巴管瘤呈18F-FDG不均匀摄取增加,代谢活性略高于肝脏,最大标准摄取值=3.71。(4)治疗及随访情况:14例患者行单纯淋巴管瘤切除术(6例单房型、8例多房型);1例多房型淋巴管瘤患者行淋巴管瘤+十二指肠降部+胰头部+升结肠切除术;1例淋巴管瘤病患者因腹腔脏器外病变较小,仅行脾脏切除术。16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均确诊为淋巴管瘤。16例淋巴管瘤患者中,1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3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随访期间,12例患者未复发,疗效满意;1例淋巴管瘤病患者,因复发多次行右肩部腋下、颈胸部淋巴管瘤切除术及硬化治疗。
结论腹腔脏器外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常表现为多房、"塑形" 、液性密度或信号、囊壁及间隔菲薄、边界清晰的较大病变,多房型淋巴管瘤可以摄取18F-F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