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泛文化时代的到来,高校的校园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确保和提升高校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核心地位,是摆在高校甚至是国家层面的重大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影像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本文试图从高校校园教育影像文化、公共影像文化、互动影像文化等层面进行探讨,为当下高校校园的文化建设提供思考。
【关键词】泛文化;教育影像文化;公共影像文化;互动影像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造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任务,同时也承担着传播、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使命,其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在高校里,对影像文化进行科学建构以及有效利用,可以推动高校文化的建设,提升教书育人的水平,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以及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打造提供思想和文化上的保障。
一、泛文化时代与影像大众化
近现代以来,科学技术特别是传播媒介的发展,使文化发生了质的变化。文化,成为了一种商品化的生活方式,时空的同步性、大量复制性、文化产品的商品化、广泛的流行性等特征使文化不再呈现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二元对立的模式,它们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甚至消失,最终出现一种多元的、多样化的状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泛文化”形态的出现。
在泛文化时代里,最重要的形式是以商业为主要目的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说到底是一种感官享乐性消费文化,也是一种鼓励物欲的商业促销手段,其时尚性具有裹挟压迫的塑造力,使人在心甘情愿的从众中,按照它的模式生存、感觉、消费。而影像大众文化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打文化样式。影像是集文学、绘画、摄像、戏剧、音乐等几乎所有艺术因素以及一系列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影像是这个时代艺术与技术的产物,也是一种新的审美文化样式。影像大众化俨然已成为大众文化的主要文化形态。
近些年,泛文化现象严重,影像大众化日益凸显,各种文化思潮相继出现,文化碰撞也在加剧。大学生,由于身份特殊以及生理年龄等因素,其对新鲜事物较敏感,接触各种文化的机会较频繁。但由于其心智又不够成熟,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等原因,使得其在各种良莠不齐的传媒文化中,难免容易迷失方向。在高校进行影像文化建设势在必行,本文将从如何构建高校校园影像文化的途径入手,来探寻高校影像文化的建构。
二、合理利用教育影像文化
教育影像,是指传统的教育教学内容,通过现代的多媒体等手段使之影像化的新型教育资源和内容,包括影像类课件、影像视频、精品课程影像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板书配合讲授为主,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以PPT、图片和视频等形式的教学被广泛使用。教学资料的影像化,可以将抽象、高深的理论知识和学术观点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提高教学效果。如今,教育教学资料的影像化已经成为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形式。除此之外,教育教学环节中,可以通过影像展示优秀文化作品,从而起到传播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目的。通过影像进行辅助教学、进行文化普及应当成为各个高校重点建设的内容。自20世纪50、60年代始,英、美、法、意、日等国的影像教育就开始在大学中普及,其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影像从业人员,而且是将其作为一门文化学科教育而纳入大学的通识教育体系之中,使学生掌握影像这一文化形态多维的视听思维方式。不难看出,教育资源的影像化以及利用影像进行文化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保障。
三、有效整合公共影像资源
高校校园里,公共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比如,举办的各类学术讲座、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等;用于学习的公共教学资源,诸如公共文化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等;以及学生创作的各类影像作品等,这些恰恰是高校校园独有的文化和教育资源,是取之不竭的文化宝藏。如果对其加以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那么将会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构起到重要的作用。而现实情况恰恰相反,就拿学术交流活动来说,很多高校仅限于现场的讲座和报告,而忽略了对报告等影像的记录,因而,很多有价值的文化活动和学术思想,没有被保存下来,丧失了在校内二次传播的机会。因此,在高校校园有效整合公共影像资源,是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关键性任务。
经过整理,笔者认为高校可用于建构的公共影像资源包括如下:
公共学术类,包括主题讲座、学术报告、科研成果、文化交流等;
公共教学类,包括文化公共课、思政教育基础课、精品示范课等;
公共传媒类,包括校园电视台、校网视频平台、校园公共播映室等;
公共作品类,包括校园影像比赛作品、学生自创的影像作品等。
在这些公共资源中,渗透着多维的文化形态,有学术科研方面的,有意识形态方面,有传媒文化方面以及草根文化方面的。这些文化形态里面包容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中去粗存精的部分,这些可以有效构建出具有高校校园价值的文化万象和精神土壤,对提升高校软文化和塑造大学生价值观都意义非凡。
四、积极开发互动影像平台
如今,以手机媒体、互联网媒体为主导的新媒介已经快速占据了媒介的制高点。在影像文化并不成熟的今天,大量的娱乐影像讯息、商业影像符号甚至低俗影像文化充斥在新媒体平台里。影像大众文化的“文化”本质,已经变成了一种“反文化”,大学生的精神追求急剧缩减,转而用可以捉摸的实在物去代替原先那些遥不可及的理想和追求,一切精神价值都开始向实用价值转换,官能的享受取代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追寻之路。影像大众化已经成了以新媒体进行信息交流为主导的大学生难以把控的精神枷锁甚至是毒害。因此,积极开发校园自身的新媒体互动影像平台,是有效抵制大众影像文化侵蚀,提升校园文化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之一。
校园VOD互动平台,主要以学生点播、选播或预约的影像资源为主。包括电影、电视剧、动漫、纪录片、教育资源以及短视频等,由于这些资源都是以学生为主参与建设和提供上传的,因此这里面大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影像作品。作为高校,适当地把关与议程设定可以将这部分影像资源为校园影像文化建设所用。比如添加近期热播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主旋律影片等资源,提供以传播传统文化为主的《诗词大会》等综艺节目、以弘扬主流文化为主的《教学大讲堂》等节目,来提升校园影像文化的构建与传播深度和广度。 微信是大学生使用最为频繁的交流平台,建设校园微信公共平台,进行影像作品的推送与互动,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关注度。比如,推送校园新闻视频、校园好人好事视频;推送重大国内国际讯息;推送校园文化活动、优秀学生影视作品等。也可建立二级单位甚至是班级的微信公共平台,让学生自己推送和发布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和事件,提升学生参与微信平台内容建设和关注微信平台信息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校园间影像资源的共享,也是校园互动影像平台建设的重点之一。同类高校、同省(城)高校间有着诸多共通的人文理念和专业建设等资源优势,在高校间建立网络平台的互通,尤其是影像资源的互通,可以延展本校大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需求,有效拓展学校间学术、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从而消除了信息障碍和文化传播的壁垒,实现高校间教育教学以及文化交流资源的共享与共同发展。
五、充分拓展影像大赛潜能
当下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由于DV设备的便携性和价格低廉等,它正逐渐成为大学生实践影像创作的首选方式。作为国内影响最大的大学生电影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其举办的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到目前为止已经18届了,每年都有几百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參赛。影片中所展现的影像文化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从中可以窥探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精神世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左衡说过,大学生电影节为校园影像文化的展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其实还可以做许多深入的调查研究。鉴于大学校园向来与影视事业有着特殊而密切的联系,有必要认真总结至今为止的种种现象,为下一个阶段做好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可见,大学生影视作品比赛,可以有效促进校园影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可以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大学生参与影像创作、投身影像文化建构的热情与积极性,除了国家层面的专业比赛之外,应该积极举办省级、校级以及同类高校间的影视作品大赛。
总之,在泛文化与影像大众化并重的时代,各种文化现象弥漫在高校校园中,作为培养高素质接班人的高校,所面临的挑战是不可言喻的。如何在当下泛文化的裹挟中突围,如何建构起校园自身的影像文化,如何更好地塑造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将是今后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黄崇超.大众文化转型背景下文学的“泛文化”转向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2][3]李培林.影像大众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之关系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6(6).
[4]左衡.校园影像文化的发育[J].电影艺术,2005(4).
作者简介:金明明(1974-),硕士,副教授,现任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主任,主要从事电视、电影与纪录片的研究。
【关键词】泛文化;教育影像文化;公共影像文化;互动影像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造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任务,同时也承担着传播、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使命,其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在高校里,对影像文化进行科学建构以及有效利用,可以推动高校文化的建设,提升教书育人的水平,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以及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打造提供思想和文化上的保障。
一、泛文化时代与影像大众化
近现代以来,科学技术特别是传播媒介的发展,使文化发生了质的变化。文化,成为了一种商品化的生活方式,时空的同步性、大量复制性、文化产品的商品化、广泛的流行性等特征使文化不再呈现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二元对立的模式,它们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甚至消失,最终出现一种多元的、多样化的状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泛文化”形态的出现。
在泛文化时代里,最重要的形式是以商业为主要目的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说到底是一种感官享乐性消费文化,也是一种鼓励物欲的商业促销手段,其时尚性具有裹挟压迫的塑造力,使人在心甘情愿的从众中,按照它的模式生存、感觉、消费。而影像大众文化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打文化样式。影像是集文学、绘画、摄像、戏剧、音乐等几乎所有艺术因素以及一系列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影像是这个时代艺术与技术的产物,也是一种新的审美文化样式。影像大众化俨然已成为大众文化的主要文化形态。
近些年,泛文化现象严重,影像大众化日益凸显,各种文化思潮相继出现,文化碰撞也在加剧。大学生,由于身份特殊以及生理年龄等因素,其对新鲜事物较敏感,接触各种文化的机会较频繁。但由于其心智又不够成熟,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等原因,使得其在各种良莠不齐的传媒文化中,难免容易迷失方向。在高校进行影像文化建设势在必行,本文将从如何构建高校校园影像文化的途径入手,来探寻高校影像文化的建构。
二、合理利用教育影像文化
教育影像,是指传统的教育教学内容,通过现代的多媒体等手段使之影像化的新型教育资源和内容,包括影像类课件、影像视频、精品课程影像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板书配合讲授为主,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以PPT、图片和视频等形式的教学被广泛使用。教学资料的影像化,可以将抽象、高深的理论知识和学术观点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提高教学效果。如今,教育教学资料的影像化已经成为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形式。除此之外,教育教学环节中,可以通过影像展示优秀文化作品,从而起到传播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目的。通过影像进行辅助教学、进行文化普及应当成为各个高校重点建设的内容。自20世纪50、60年代始,英、美、法、意、日等国的影像教育就开始在大学中普及,其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影像从业人员,而且是将其作为一门文化学科教育而纳入大学的通识教育体系之中,使学生掌握影像这一文化形态多维的视听思维方式。不难看出,教育资源的影像化以及利用影像进行文化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保障。
三、有效整合公共影像资源
高校校园里,公共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比如,举办的各类学术讲座、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等;用于学习的公共教学资源,诸如公共文化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等;以及学生创作的各类影像作品等,这些恰恰是高校校园独有的文化和教育资源,是取之不竭的文化宝藏。如果对其加以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那么将会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构起到重要的作用。而现实情况恰恰相反,就拿学术交流活动来说,很多高校仅限于现场的讲座和报告,而忽略了对报告等影像的记录,因而,很多有价值的文化活动和学术思想,没有被保存下来,丧失了在校内二次传播的机会。因此,在高校校园有效整合公共影像资源,是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关键性任务。
经过整理,笔者认为高校可用于建构的公共影像资源包括如下:
公共学术类,包括主题讲座、学术报告、科研成果、文化交流等;
公共教学类,包括文化公共课、思政教育基础课、精品示范课等;
公共传媒类,包括校园电视台、校网视频平台、校园公共播映室等;
公共作品类,包括校园影像比赛作品、学生自创的影像作品等。
在这些公共资源中,渗透着多维的文化形态,有学术科研方面的,有意识形态方面,有传媒文化方面以及草根文化方面的。这些文化形态里面包容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中去粗存精的部分,这些可以有效构建出具有高校校园价值的文化万象和精神土壤,对提升高校软文化和塑造大学生价值观都意义非凡。
四、积极开发互动影像平台
如今,以手机媒体、互联网媒体为主导的新媒介已经快速占据了媒介的制高点。在影像文化并不成熟的今天,大量的娱乐影像讯息、商业影像符号甚至低俗影像文化充斥在新媒体平台里。影像大众文化的“文化”本质,已经变成了一种“反文化”,大学生的精神追求急剧缩减,转而用可以捉摸的实在物去代替原先那些遥不可及的理想和追求,一切精神价值都开始向实用价值转换,官能的享受取代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追寻之路。影像大众化已经成了以新媒体进行信息交流为主导的大学生难以把控的精神枷锁甚至是毒害。因此,积极开发校园自身的新媒体互动影像平台,是有效抵制大众影像文化侵蚀,提升校园文化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之一。
校园VOD互动平台,主要以学生点播、选播或预约的影像资源为主。包括电影、电视剧、动漫、纪录片、教育资源以及短视频等,由于这些资源都是以学生为主参与建设和提供上传的,因此这里面大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影像作品。作为高校,适当地把关与议程设定可以将这部分影像资源为校园影像文化建设所用。比如添加近期热播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主旋律影片等资源,提供以传播传统文化为主的《诗词大会》等综艺节目、以弘扬主流文化为主的《教学大讲堂》等节目,来提升校园影像文化的构建与传播深度和广度。 微信是大学生使用最为频繁的交流平台,建设校园微信公共平台,进行影像作品的推送与互动,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关注度。比如,推送校园新闻视频、校园好人好事视频;推送重大国内国际讯息;推送校园文化活动、优秀学生影视作品等。也可建立二级单位甚至是班级的微信公共平台,让学生自己推送和发布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和事件,提升学生参与微信平台内容建设和关注微信平台信息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校园间影像资源的共享,也是校园互动影像平台建设的重点之一。同类高校、同省(城)高校间有着诸多共通的人文理念和专业建设等资源优势,在高校间建立网络平台的互通,尤其是影像资源的互通,可以延展本校大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需求,有效拓展学校间学术、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从而消除了信息障碍和文化传播的壁垒,实现高校间教育教学以及文化交流资源的共享与共同发展。
五、充分拓展影像大赛潜能
当下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由于DV设备的便携性和价格低廉等,它正逐渐成为大学生实践影像创作的首选方式。作为国内影响最大的大学生电影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其举办的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到目前为止已经18届了,每年都有几百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參赛。影片中所展现的影像文化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从中可以窥探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精神世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左衡说过,大学生电影节为校园影像文化的展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其实还可以做许多深入的调查研究。鉴于大学校园向来与影视事业有着特殊而密切的联系,有必要认真总结至今为止的种种现象,为下一个阶段做好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可见,大学生影视作品比赛,可以有效促进校园影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可以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大学生参与影像创作、投身影像文化建构的热情与积极性,除了国家层面的专业比赛之外,应该积极举办省级、校级以及同类高校间的影视作品大赛。
总之,在泛文化与影像大众化并重的时代,各种文化现象弥漫在高校校园中,作为培养高素质接班人的高校,所面临的挑战是不可言喻的。如何在当下泛文化的裹挟中突围,如何建构起校园自身的影像文化,如何更好地塑造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将是今后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黄崇超.大众文化转型背景下文学的“泛文化”转向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2][3]李培林.影像大众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之关系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6(6).
[4]左衡.校园影像文化的发育[J].电影艺术,2005(4).
作者简介:金明明(1974-),硕士,副教授,现任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主任,主要从事电视、电影与纪录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