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战前西欧社会民主党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

来源 :上海党史与党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dowhigh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大多建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与科学社会主义同根同源到分道扬镳,最终融入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西欧社会民主党以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展示着政党的自身魅力,贯穿于其中的几次政党转型为战后社会民主党的大规模上台执政奠定了基础,更为后来社会民主党面临的“两难困境”埋下了伏笔。
  战前;社会民主党;发展历程;主要特点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D5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3)11-0060-04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的建立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一百多年间,西欧社会民主党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69年德国社会民主党诞生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这一期间社会主义开始从思想演变为行动。社会民主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同义词,由于历史传统和各国国情不同,这些政党多数取名为社会民主党,少数叫社会党、工人党或劳动党。马克思、恩格斯当时也曾自称为社会民主党人,同时注意揭露某些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往往利用这一称谓来掩盖自己的特殊利益。第二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劳工待遇进行调整,对西欧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及其领导人产生了影响,改良主义逐渐演变成为西欧工人运动的主流。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围绕革命还是改良展开理论论争,产生了左中右三派,并随之带来组织的分化。第三阶段从1899年伯恩斯坦发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这一时期西欧社会民主党发生了大分化、大改组。第二国际后期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的主流派不同程度的支持本国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反对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道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社会民主党的左派在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带领下,纷纷成立主要以共产党命名的新党,放弃社会民主党的称谓,并联合建立了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这一时期的社会民主主义代表了国际工人运动中的右倾机会主义派别和修正主义派别。两次大战之间,德国、奥地利、法国和北欧国家的社会民主党曾经先后上台执政或参政,进行过一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良实践,并取得一定成绩。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国家社会民主党遭到法西斯反动政府的镇压和取缔,各国社会民主党大多和共产党合作,参加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一、战前西欧社会民主党的发展历程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导下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的成立。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欧洲工人运动处于低潮期。但是劳工改善自身经济状况的呼声,也使统治者认识到应该适当让步。作为妥协的信号,法国允许组织工会和进行罢工活动。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也不断壮大。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工人运动开始复苏,到19世纪60年代,欧洲产业工人人数达到874万人。各国工人在运动中越来越认识到建立统一的工人阶级组织和加强各国工人之间的援助和合作的必要性。在英国、法国等工人组织的努力下,1864年9月28日,在伦敦圣·马丁教堂召开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的成立大会,奥哲尔当选为国际工人协会主席,马克思当选为德国通讯书记和中央委员会(1866年改名为总委员会)委员。第一国际存在了12年,为欧洲工人运动的开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的各种思想的斗争中战胜了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和各种无政府思潮,成为领导各国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在第一国际期间,德国社会民主党于1869年建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民族国家范围内建立的以社会民主党命名的无产阶级政党。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强调各国效仿德国建立工人政党的必要性,他们指出,各地的经验证明,要使工人摆脱旧政党的影响和支配,“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每一个国家里面建立一个无产阶级的政党,这个政党要有它自己的政策,这种政策显然与其他政党的政策不同,因为它必须表现出工人阶级解放的条件”。[1]“无产阶级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独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2]在这期间,西欧各国先后有近20个社会民主党成立。这一时期各国成立的社会民主党,和19世纪40年代最初成立的法国社会民主党有着明显的不同,它们一般都在纲领中提出了改造资本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的主张,注意对工人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注重积极组织工会在资本主义体制内开展议会斗争。尽管这些党在思想上、组织上还不够成熟,在纲领中充满改良主义的词句,缺乏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奋斗目标,但总体看来,社会民主党已经逐渐成为工人阶级政治组织的代名词,社会民主党人也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约定俗成的概念。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社会民主党的分化。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西欧国家发生了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给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更大的变化。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生产力迅猛发展,资本积聚和集中的速度大大加快,资本主义开始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各国经济实力明显提高,加之工人阶级持续不断的斗争,西欧各国统治阶级先后通过了缩短工作日、实行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的相关立法,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工作待遇得到改善,受教育程度和政治地位得到提高。随着资本主义国家上层建筑的调整,国家的职能由过去的暴力镇压转变为以社会经济职能为主,到20世纪初西欧主要国家的社会民主党大都得到了资本主义政权的认可,它们开始参加议会,一些政党甚至在议会斗争中成为大党,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力量。如19世纪80年代以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就在恩格斯的指导下,采取合法的斗争手段,在帝国议会选举中不断获得胜利。议会斗争的胜利无疑表明了西欧社会民主党力量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实力。然而,西欧社会民主党内多数人对当时的社会认同感日益增强,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议会斗争中来,希望通过议会道路平等地取得政权,进而向社会主义过渡。在这样的背景下,从19世纪末开始,尤其是1895年恩格斯逝世以后,各国社会民主党围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目标和道路、革命和改良等重大问题展开理论论争,有着统一称谓的社会民主党组织开始分化。   组织的分化首先就表现为正统马克思主义派和内部修正主义右派之间的对立。社会民主党内的分化首先体现在改良主义思潮的泛滥上,1891年,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福尔马尔在慕尼黑两次发表演说,公开宣称议会斗争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德国社会民主党应当将工作重心放到争取眼前的社会改良上。福尔马尔的主张甚至得到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的赞许,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党内很有市场。作为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家之一,伯恩施坦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曾经有过突出的贡献,但自1896年秋天开始,伯恩施坦在考茨基主编的《新时代》上发表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的文章,对马克思主义提出全面修正。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民主机构的增加,无产阶级斗争的方式将趋向缓和,“在一百年以前需要进行流血革命才能实现的改革,我们今天只要通过投票、示威游行或类似的威逼手段就能实现了”。[3]由于所处客观条件的变化,资本主义能够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德国社会民主党应当抛弃暴力革命的口号,致力于社会改良,并提出了著名的“最终目的微不足道,运动就是一切”的口号。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的提出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1899年1月,伯恩施坦又发表了《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系统修正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理论、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理论都是不正确的,认为社会民主党的基本政策应该是“力图通过民主改良和经济改良的手段来实现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4]。《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的发表,标志着改良主义取向在社会民主党内已经发展为一种理论,社会民主党内部从此明显分裂为正统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两个派别。在法国,党内改良主义者迅速把修正主义理论应用于实践,1899年6月法国社会党人米勒兰在资产阶级内阁担任工商部长,米勒兰入阁事件将伯恩施坦的修正理论演变为实践,直接导致了法国社会党党内分裂为社会党和共产党,而且促使其他国家社会民主党也发生这种变化。社会民主党党内的左右分裂甚至扩大到第二国际,1900年巴黎大会起,第二国际分为修正主义右派、马克思主义正统派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派,并最终导致了20世纪初第二国际的组织分裂。
  (三)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欧社会民主党的演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社会民主党内各派在帝国主义战争以及社会革命问题上的尖锐对立加速了社会民主党的公开分裂,这次分裂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了第二国际内的组织分裂。1919年列宁领导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和各国社会民主党的左派成立了共产国际,到1922年共产国际四大上,已有58个国家的66个政党和组织出席大会,共产国际和各国共产党人用“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称号区别于“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认为社会民主党人已经蜕变为“资产阶级的主要社会支柱”、“资产阶级手中一个非常宝贵的政治工具”、“无产阶级的主要敌人”。[5]而各国社会民主党也开始进行活动,1919年2月,26个国家社会民主党的102名代表在伯尔尼召开战后第一次国际会议,成立了“伯尔尼国际”,或称“第二国际”。1921年2月,20个中派的社会民主党代表在维也纳召开会议,成立国际工人联合会,这个组织被称为“维也纳国际”,也被称为“第二个半国际”。而1923年5月,“伯尔尼国际”和“维也纳国际”成员在德国汉堡召开国际社会民主党代表大会,成立“社会主义工人国际”,至此,社会民主党的队伍实现了统一,原本同源的社会民主党出现了左派和中右派分道扬镳的局面。
  与社会民主党国际组织分裂同时进行的是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内部各个派别之间的分裂,1916年1月,以李卜克内西、卢森堡、梅林等人为代表的党内左派成员召开会议,建立以古罗马奴隶起义领袖斯巴达克名字命名的“斯巴达克派”,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和党内沙文主义的政治主张,1916年9月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斯巴达克派和以考茨基为代表的中派联合起来,与右派正式分裂,并且组成了党内的反对派。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分裂迅速蔓延到其他欧洲社会民主党内,各国社会民主党左派开始纷纷打出旗号,反对右派赞同本国政府参加战争的妥协立场,典型的有法国的盖得派、荷兰的马克思主义左派和论坛派以及英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家社会党内的左派小组、团体和国际主义者等。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左派开始正式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竞相建立共产党的高潮,从1918年到1921年,西欧先后出现20多个共产党。这些共产党与国内社会民主党针锋相对,至此西欧社会民主党内左右派彻底分裂,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成为两个完全不同的政治身份标签。
  1919到1929年,西欧社会民主党除了展开和本国共产党的政治斗争外,继续强化走社会改良的议会民主道路。在这期间,西欧社会民主党开始在一些国家执政或参与执政,如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1917年就开始和自由党联合组阁,两次世界大战间隔期间,执政的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在国内实行了一些促进社会生活民主化,提高劳动者物质状况和社会地位的改革,在1918—1919年推行了新的选举改革,实现议会的民主化;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实行了八小时工作制。总体看来,西欧社会民主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执政实践,通过推行社会主义取向的经济社会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人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尤其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西欧许多社会民主党把握机遇,通过议会选举取得政权或参与联合政府,运用计划经济的一些理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社会经济改革,形成了初步成型的社会民主党的经济理论纲领,并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二战前夕和二战期间,西欧绝大多数社会民主党由于被法西斯政府镇压或取缔而转入地下活动,参加了多数由各国共产党领导的抵抗运动,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互相合作,共同对敌,也正是通过这一过程,西欧社会民主党深深植根于西欧的社会土壤中,逐渐成为西欧各国重要的政治力量,并为战后的重组和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西欧社会民主党在发展中形成的主要特点
  战前西欧社会党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具有形态各异的特点,但从整体来看,它们都是在欧洲工业革命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和工人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参与政治活动中都认可议会政治的合法性,强调在现行国家的政治体制框架内走改良主义的道路,这些共同特点构成了西欧社会民主党的基本特征,进而影响到战后西欧社会民主党的执政历程。
  (一)西欧社会民主党都是欧洲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都是在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劳资双方对抗日益尖锐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工人阶级中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同各国工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后来社会民主党内发生了分裂,各国社会党纷纷走上了社会改良的道路,加入资产阶级政府并恶毒攻击共产党和苏联政权,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反对者”,[6]但总体来看,西欧社会民主党一直没有放弃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工人阶级的基本立场,它本身也认为和共产党的区别就是实现目标的道路和途径的不同而已,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一直是社会党的基本价值追求。这种历史渊源,使得西欧社会民主党都把工会组织作为自身的政治同盟者,把维护劳工利益作为政党活动的主要目标,这样就在政坛中形成了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右翼和以社会民主党为主体的左翼,为战后西欧各国政治角逐构建了基本的政党政治格局。
  (二)在自身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西欧社会民主党形成了复杂的思想理论体系。战前西欧社会民主党在自身演变过程中一方面坚持它们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传统有着紧密联系,同时也不否认或回避其指导思想多样化的特点。出于现实需要,西欧社会民主党几乎把当时欧洲各种思想流派都尽收囊中作为政党的指导思想,这包括了基督教文明、人道主义和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学说,还涵盖了欧洲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妇女解放思想、凯恩斯经济理论、地方分权理论、和平主义思潮等。不容否认,社会民主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特点实际上反映了近一百年欧洲在政治、经济、社会结构诸方面的深刻变革,因而有人把欧洲的民主社会主义描绘为“一种实用主义的思想理论”。
  (三)在对共同政治事务的处理中,各国政党始终具有国际合作的传统。在19世纪60年代起,随着社会民主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不断扩大,单一的社会民主党开始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其势力不断扩大,随着第二国际的发展,西欧各国进入社会民主党建党和发展的高峰期。19世纪后期,由于各国社会党和共产党的分裂,原来社会民主党内的左派和中派又集合起来成立社会主义工人国际。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国社会民主党都非常重视党际之间的国际合作,就共同关心的事项进行交流,并注意团结起来联合开展行动和斗争。
  (四)在同共产党的统一和分离中,常态政治的分歧和危机关头的一致成为两党关系的主要特点。回顾社会民主党的内部分裂和1923—1933年间社会党和共产党的十年敌对状态可以看到,在和平环境和议会体制中各国社会党和共产党之间由于长期积怨、道路分歧,对立对峙成为双方关系的常态。同时由于方向的基本一致,在整体的对抗状态中双方也曾有过接触和妥协。1933年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先后上台掌握政权,尤其是希特勒上台并实施白色恐怖,使共产党、社会民主党以及工会组织无一例外地遭到打击和镇压,严酷的斗争形势使两党从工人运动分裂的教训中清醒过来,逐渐放弃敌对的立场,携手共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二战期间各国社会民主党先后参加了主要由共产党领导的抵抗组织,这为社会民主党战后发展和上台执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通过参与本国议会政治的进程,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执政风格。各国社会民主党在参加议会选举的过程中逐渐提出了一些反映工人运动目标和要求的纲领和政策,在联合中下层群众和平反对本国资产阶级政府的斗争中逐渐积累了人气,一些社会民主党开始上台执政或联合执政,并形成具有社会民主主义色彩的执政风格。如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社会党与共产党在1934年联合成立人民战线,1936年1月人民阵线提出了“面包、和平、自由”的政治纲领,体现了法国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同年5月人民阵线赢得大选,组成了社会党领袖勃鲁姆组织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人民阵线政府时期,法国工人运动发展迅猛,社会党领导的政府进行了法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经济社会改革,提出了包括40小时工作周、劳资集体合同、军火企业国有化等内容的施政纲领,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改善劳动者生活产生了积极意义。同一时期,丹麦、瑞典和挪威的社会民主党也先后通过选举获得执政地位,北欧各国执政的社会民主党遵循民主原则和议会制度,在资本主义框架内部进行改革,在社会公正和个人自由之间做出妥协,建立了混合经济体制和新的劳动市场关系,保障了经济自由和国家调节,实行了公民之间的机会平等,普遍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西欧社会民主党早期的执政实践逐渐开始显现出工人阶级政党的特点和优势,在广大选民中树立了立足中下层阶级、关注社会公正、注意协商妥协的政治形象,在西欧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社会党逐渐成为能够与传统势力的政党分庭抗礼的主要政治力量,并为战后西欧社会党大范围上台执政提供了榜样和参考。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639.611.
  [3]德国社会民主党关于伯恩施坦问题的争论[M].三联书店,1981.71.
  [4][德]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M].三联书店,1958.1.
  [5][匈]库恩·贝拉.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一册)[M].三联书店,1965.141.
  [6][匈]贝拉·库恩.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一册)[M].新知三联出版社,1965.520.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省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中良
其他文献
我的读书经历与轧麦苗有着一段不可分割的缘分。轧麦苗就是在北方为了将土轧实免得使麦苗的根须被寒风吹干冻伤,确保来年的丰收,每十个劳力为一组,每人肩头负一条粗麻绳做成
期刊
《诗经》有云,“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曾经以为这只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种古老而坚定的承诺,是浪漫而美丽的传说,然而在我们平实的日常生活中,却有一位老人用
甲乙酮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是一种优良的低沸点溶剂,在涂料、炼油、油墨、医药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国内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各行业对于甲乙酮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传统的
期刊
我的家乡杭州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日本鬼子的铁蹄却把杭州这一美丽的天堂变成了人间地狱。1937年12月24日日本鬼子攻陷杭州后,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对杭
期刊
儒家虽然在伦理上实现了个体依附于群体之中,然而对个体的道德要求却使人的自我与匿名的公共生活剥离开来,使个人居于高度的孤独之中。在儒家理性规划的生活之外,人必须寻找
苏联共产党的失败有多方面原因,如果从党建角度来认识,长期缺乏党内民主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其导致苏联共产党逐渐丧失了思想活力、在组织上完成了官僚化的蜕变,因而在失去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