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李正一提出“古典舞新里程”的起点就是抓住“民族性”这一关键,此后中国古典舞“民族化”的求索就从未止步。庞丹老师扎根中国古典舞教学20多年,坚持走在教学实践第一线,一直以“民族化”为导向砥砺求索。笔者学习其《中国古典舞教学谚诀汇编》后有所感思,特此共享。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谚诀;“民族化”
关于中国古典舞基訓的“民族化”,庞丹老师强调要“正视民族文化基因”,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戏曲、武术当中仍有丰富的素材及训练方法可以借鉴,我们应当正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继续充分地去挖掘和提炼,并根据舞蹈的特性,从创造性发展转化为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中国古典舞的立身之本。”[1]本书正是在庞丹老师对于戏曲、武术和舞蹈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基础上,进行个人对经验和理论的转化与表达所凝结而成的实用性书目,既有对传统文化的追溯,也有个人对于戏曲、武术、舞蹈的认知表达,还有对中国古典舞人学习、教学、修养能力提升路径的归纳与总结。也正如谚诀“始于成法,终于无法;有法之极,归于无法”所言,文化的继承、发展、创造的三步骤是古今一律,在基础的学习之上要进行一番“师法造化之功”,通过“化”与“变”才能够再创造而达到表演艺术的高峰。对于此谚诀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于机械的记忆背诵层面,要将其融入到日常的学习与工作当中,才能够最终“归于无法”。笔者对于传统谚诀的学习尚浅,正是这本“汇编”给笔者提供了联通舞蹈和传统戏谚的桥梁,在此特将习后感思阐述分享。
1 谚诀转用,习之有典
中国古典舞不仅是一个舞蹈艺术门类,更是一种人体文化,一种历史传统的继承、转化和再造。因此,对过去成果的传承和总结以及对当下舞蹈实践性运用的落实,都是这本谚诀撰写和出版的重要宗旨。
从1960年《中国古典舞教学法》(大绿本)诞生以来,中国古典舞就打开了向戏曲、武术历史资源开掘的历程。这部谚诀汇编经过前期的采访、搜集文献、筛选信息,集合了戏曲、武术、舞蹈领域的多位专家意见,最后在庞丹老师严谨细致的整合之下,几经调整校对才终于出版。从王萍《古典舞教材——古典舞身法规律初稿》,夏天《戏谚一千条》到钟海明与马若愚的《中华武道概论》等,谚诀的文献覆盖面基本囊括了舞蹈、戏曲、武术的经典资源。在谚诀的内容上,能看出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与转化的关系,诸如“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是传统戏曲中面部和眼部表现力的重要性体现;“上虚下实、前虚后实”是武术太极中内在身体气息流转的口诀要领;“头顶虚空千斤重,气沉丹田自挺胸;两肩轻松臂应用,左右旋转凭腰拧”是武术中身法运用的要义。从谚诀的文化内容继承上来看,中国古典舞对戏曲、武术的传统延续上做到了一种融会贯通。
文化源头的追溯是这本谚诀流传的根本,而它的实用性又为传统谚诀的生命力延续寻找到了一种新的意义。朗朗上口是传统谚诀的一个突出亮点,也是本书谚诀实用性的表现之一。例如,“腰为大轴,颈为小轴;大轴运身,小轴运神”比较对称和工整,一大一小,押韵而有致。谚诀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语用,将一对反义词放在一句谚诀当中,一方面是易于记忆,提高了谚诀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是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体动”和“离合始返”的人体运动规律。而这种“口诀”和“戏谚”相结合的方式,也正是拉近学生与传统之间距离的重要桥梁。通过对这本谚诀的学习,不仅可以对中国古典舞的人体运动方式有更加深刻到位的认知,还能够对传统文化有较为初步的新理解。
2 以谚修身,文舞德备
纵观整本书的结构,是以“手”“眼”“身”“步”“法”“德”
“艺”“综合”八个部分为整体架构,涵盖了中国古典舞从训练到表演、从课堂到舞台、从学生到教师该有的静态舞姿、动态表现、课堂教学、舞台呈现、技术要点、艺术修养等多方面的内容。
正是这种内容的多样性,为学生深入学习中国古典舞和认识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谚诀从戏曲和武术中来,最后到中国古典舞中去,需要经过一个内在转化的过程,庞丹老师将他对于舞蹈、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悟运用到了这本谚诀的撰写当中,在全面掌握文献资源的前提下,将不适合中国古典舞的、实用性不强的传统谚诀进行了删除,最后剩下将近一百多条谚诀,每一条都兼具舞蹈性、民族性、文化性、实用性以及各自的系统性。例如,“四指如卷饼,外大里头空,拇指压食指,筋骨向外绷”则是将整个男拳的手型从里到外、从形到神的一种全面的描述,既有舞蹈的美感,又有动作的规范,还有关于男拳内在之“神”的意象比喻,使学习的人能够产生一种内在的想象,从而完成规范的手型。所以这种结构的严整性在于谚诀的选取和编排,使每一句谚诀都能自成其圆满独立的小系统,而小系统与小系统之间又相互联动产生微妙且紧密的联系。
这本谚诀结构的整一性不仅表现在对局部动作训练的系统性,还在于培养中国古典舞人才的完整性,包含了从学生学习阶段到教师教学阶段所应具有的全面的能力与素养。诸如强调学生学习刻苦态度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人不负功,功不负人”,强调学生要文舞兼修的“文修其心,舞练其神”,强调教师培养学生要注重门徒道德品行和为人修养锻造的“浇花要浇根,教舞要教人”,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的“识才善教,引路搭桥”等。
3 意象引导,体动有因
正如谚诀所言,“意象”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是客体之“对象”与主体之“意象”碰撞后的合流。而中国古典舞之所以要从意象论角度来思考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深层结构,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舞者内在之“气”转化为外在之“势”的时候,往往是成象在心的。由于舞者注重内心的“象”,其外部动态也就相应地会呈现出某种“象”,这本谚诀就将这种“成象在心”而“行于体表”的中国古典舞表现形式贯彻到底了。最典型的是“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鹤、立如鸡、坐如钟、站如松、转如轮、脱如免、折如弓、落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的谚诀,以景物、动物等形象为依托,将他们作为一种舞者内在模拟的对象进行表述,能够使读者对动作的规范和呈现的意象有一个潜在的理解,在完成规范动作的同时,实现舞者自我的个性化表现。此外,在这种谚诀所阐述的自由的动态中,也呈现出中国文化追求以“气”为身体基本质素构成的潇洒飘逸的自然、自由、自在之境。
4 结语
正如《中国古典舞教学谚诀汇编》中谚诀“明其理、精其势、得其法”所言,对于中国古典舞的学习,要先“明其理”,了解文化特征的内在根源,掌握其内在的运动原理,再“精其势”,磨练好自身的专业技能,最后“得其法”,才能够将所学进行传承和传播。这本“汇编”是庞丹老师“民族化”求索的路标之一,也是我们追随传统的路向导引,而这样的“求索”必然是一个艰辛的历程,但我们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庞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民族化的再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增刊),2014(S2).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谚诀;“民族化”
关于中国古典舞基訓的“民族化”,庞丹老师强调要“正视民族文化基因”,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戏曲、武术当中仍有丰富的素材及训练方法可以借鉴,我们应当正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继续充分地去挖掘和提炼,并根据舞蹈的特性,从创造性发展转化为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中国古典舞的立身之本。”[1]本书正是在庞丹老师对于戏曲、武术和舞蹈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基础上,进行个人对经验和理论的转化与表达所凝结而成的实用性书目,既有对传统文化的追溯,也有个人对于戏曲、武术、舞蹈的认知表达,还有对中国古典舞人学习、教学、修养能力提升路径的归纳与总结。也正如谚诀“始于成法,终于无法;有法之极,归于无法”所言,文化的继承、发展、创造的三步骤是古今一律,在基础的学习之上要进行一番“师法造化之功”,通过“化”与“变”才能够再创造而达到表演艺术的高峰。对于此谚诀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于机械的记忆背诵层面,要将其融入到日常的学习与工作当中,才能够最终“归于无法”。笔者对于传统谚诀的学习尚浅,正是这本“汇编”给笔者提供了联通舞蹈和传统戏谚的桥梁,在此特将习后感思阐述分享。
1 谚诀转用,习之有典
中国古典舞不仅是一个舞蹈艺术门类,更是一种人体文化,一种历史传统的继承、转化和再造。因此,对过去成果的传承和总结以及对当下舞蹈实践性运用的落实,都是这本谚诀撰写和出版的重要宗旨。
从1960年《中国古典舞教学法》(大绿本)诞生以来,中国古典舞就打开了向戏曲、武术历史资源开掘的历程。这部谚诀汇编经过前期的采访、搜集文献、筛选信息,集合了戏曲、武术、舞蹈领域的多位专家意见,最后在庞丹老师严谨细致的整合之下,几经调整校对才终于出版。从王萍《古典舞教材——古典舞身法规律初稿》,夏天《戏谚一千条》到钟海明与马若愚的《中华武道概论》等,谚诀的文献覆盖面基本囊括了舞蹈、戏曲、武术的经典资源。在谚诀的内容上,能看出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与转化的关系,诸如“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是传统戏曲中面部和眼部表现力的重要性体现;“上虚下实、前虚后实”是武术太极中内在身体气息流转的口诀要领;“头顶虚空千斤重,气沉丹田自挺胸;两肩轻松臂应用,左右旋转凭腰拧”是武术中身法运用的要义。从谚诀的文化内容继承上来看,中国古典舞对戏曲、武术的传统延续上做到了一种融会贯通。
文化源头的追溯是这本谚诀流传的根本,而它的实用性又为传统谚诀的生命力延续寻找到了一种新的意义。朗朗上口是传统谚诀的一个突出亮点,也是本书谚诀实用性的表现之一。例如,“腰为大轴,颈为小轴;大轴运身,小轴运神”比较对称和工整,一大一小,押韵而有致。谚诀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语用,将一对反义词放在一句谚诀当中,一方面是易于记忆,提高了谚诀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是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体动”和“离合始返”的人体运动规律。而这种“口诀”和“戏谚”相结合的方式,也正是拉近学生与传统之间距离的重要桥梁。通过对这本谚诀的学习,不仅可以对中国古典舞的人体运动方式有更加深刻到位的认知,还能够对传统文化有较为初步的新理解。
2 以谚修身,文舞德备
纵观整本书的结构,是以“手”“眼”“身”“步”“法”“德”
“艺”“综合”八个部分为整体架构,涵盖了中国古典舞从训练到表演、从课堂到舞台、从学生到教师该有的静态舞姿、动态表现、课堂教学、舞台呈现、技术要点、艺术修养等多方面的内容。
正是这种内容的多样性,为学生深入学习中国古典舞和认识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谚诀从戏曲和武术中来,最后到中国古典舞中去,需要经过一个内在转化的过程,庞丹老师将他对于舞蹈、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悟运用到了这本谚诀的撰写当中,在全面掌握文献资源的前提下,将不适合中国古典舞的、实用性不强的传统谚诀进行了删除,最后剩下将近一百多条谚诀,每一条都兼具舞蹈性、民族性、文化性、实用性以及各自的系统性。例如,“四指如卷饼,外大里头空,拇指压食指,筋骨向外绷”则是将整个男拳的手型从里到外、从形到神的一种全面的描述,既有舞蹈的美感,又有动作的规范,还有关于男拳内在之“神”的意象比喻,使学习的人能够产生一种内在的想象,从而完成规范的手型。所以这种结构的严整性在于谚诀的选取和编排,使每一句谚诀都能自成其圆满独立的小系统,而小系统与小系统之间又相互联动产生微妙且紧密的联系。
这本谚诀结构的整一性不仅表现在对局部动作训练的系统性,还在于培养中国古典舞人才的完整性,包含了从学生学习阶段到教师教学阶段所应具有的全面的能力与素养。诸如强调学生学习刻苦态度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人不负功,功不负人”,强调学生要文舞兼修的“文修其心,舞练其神”,强调教师培养学生要注重门徒道德品行和为人修养锻造的“浇花要浇根,教舞要教人”,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的“识才善教,引路搭桥”等。
3 意象引导,体动有因
正如谚诀所言,“意象”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是客体之“对象”与主体之“意象”碰撞后的合流。而中国古典舞之所以要从意象论角度来思考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深层结构,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舞者内在之“气”转化为外在之“势”的时候,往往是成象在心的。由于舞者注重内心的“象”,其外部动态也就相应地会呈现出某种“象”,这本谚诀就将这种“成象在心”而“行于体表”的中国古典舞表现形式贯彻到底了。最典型的是“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鹤、立如鸡、坐如钟、站如松、转如轮、脱如免、折如弓、落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的谚诀,以景物、动物等形象为依托,将他们作为一种舞者内在模拟的对象进行表述,能够使读者对动作的规范和呈现的意象有一个潜在的理解,在完成规范动作的同时,实现舞者自我的个性化表现。此外,在这种谚诀所阐述的自由的动态中,也呈现出中国文化追求以“气”为身体基本质素构成的潇洒飘逸的自然、自由、自在之境。
4 结语
正如《中国古典舞教学谚诀汇编》中谚诀“明其理、精其势、得其法”所言,对于中国古典舞的学习,要先“明其理”,了解文化特征的内在根源,掌握其内在的运动原理,再“精其势”,磨练好自身的专业技能,最后“得其法”,才能够将所学进行传承和传播。这本“汇编”是庞丹老师“民族化”求索的路标之一,也是我们追随传统的路向导引,而这样的“求索”必然是一个艰辛的历程,但我们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庞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民族化的再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增刊),2014(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