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儿莎莎已经3岁,我们便送她去托儿所。第一次入托,莎莎经常哭闹、睡眠不安,没过多久就感冒了。经过咨询,我们才知道孩子患了“入托综合征”。经过我们细心呵护、逐步调整后,去年9月又送莎莎进托儿所。经过两次入托,我们有了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入托三个月前:灌输托儿所的优点
鉴于初次上托儿所的经历,我们提前三个月开始进行“托儿所运动”。首先对她说去托儿所的好处:“那里有许多小朋友,可以和大家一起玩。”莎莎立即问:“妈妈去吗?”我说:“妈妈早晨送你去,下午接你,好不好?”接着我带着莎莎去选托儿所。莎莎爱玩滑梯,我便引导她:“你想不想每天玩?”莎莎说:“想!”我说:“那就送你进托儿所吧。”送托的日期确定后,我说:“妈妈真为你高兴呀,我们一起拍巴掌庆贺吧!”此时,她关于托儿所的印象,便与快乐、喜事等概念联在一起了。我再问:“去托儿所好不好?”她点点头:“好。”
经验分享入托前要给孩子多讲讲集体生活中有趣的事情,也可以带孩子参观托儿所,看看别的孩子是怎样做游戏、学儿歌、学画画的。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激发起他想过集体生活的愿望。入托前要强化语言训练.让孩子能够大声地、大胆地、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妈妈当老师,让孩子当小朋友,请“小朋友”对“老师”说“我要小便”、“我要喝水”等。同时,应该带孩子进行一次体格检查。如发现有什么不适症应及时治疗。
入托15天:妥协答应孩子的讨价还价
莎莎入托后,前三天接她,我总是第一个出现在教室门口的家长。星期五下午,我像往常一样去接莎莎,发现教室里只剩她坐在老师的膝头。莎莎哭起来:“我再也不来托儿所了!”原来,我不知道星期五中午便可以接孩子。此后,莎莎早晨都要大哭,哀求不要送她去托儿所。我们知道,一次妥协意味着以后将经历更多的不便,但要给孩子妥协的空间。所以,当她哭着不去托儿所时,我拿出两套衣服问她喜欢穿哪套。这时,莎莎会提出要穿这两套之外的另一套衣服。这说明她已经妥协,同时也会自我安慰:“虽然妈妈坚持让我去托儿所,但她同意我穿另一套衣服,说明她是爱我的。”
经验分享 孩子刚进托儿所,会产生分离性焦虑,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因此,父母不应该用简单、粗暴甚至打骂的态度对待孩子,要在精神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安慰。要按时接送孩子,尤其不要晚接,否则会加重其焦虑和不安全感。如果孩子突然要求不戴遮阳帽,或突然要求先在院子里玩一会儿,不妨答应,因为孩子的心理处于艰难的过渡与适应期,他们有权利讨价还价。在这些非原则问题上,我们不妨多给孩子一点回旋的余地。
入托正常后:培养独自动手能力
孩子上托儿所最大的益处是进入初级的社会生活,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技能。我们此前对莎莎采取的是纵容的家教方法,渐渐导致她成为“家庭中心”。有天,老师告诉我,莎莎中午吃饭的时候突然站起来满屋子跑。我们明白,莎莎这样做是想吸引老师的注意,而当她目的没达到,自然感到失落。我向所长请教,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这种家庭现实与社会秩序的冲突。所长说,孩子总要有个适应的过程。以后的几天里,老师依然平常对待莎莎,并培养她独自动手的能力,穿脱衣服时先帮她脱下一个袖子,另一个袖子就让她自己拉下来;帮她解开大部分衣扣,留下最下面的一粒扣子让她自己试,等等。有几次,莎莎脱口而出:“我喜欢自己穿衣服。”
经验分享 刚入所的孩子大都不会穿脱衣服,年龄小是一个因素.但大人的包办式的溺爱,不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是主要原因。托儿所里老师面对十几个孩子,分身乏术,不可能总是关注一个孩子。虽然缺少关注是影响孩子愉快接受托儿所生活的重要原因,但这又是需要孩子学会接受与适应的,因为社会毕竟不是家庭,我们必须让孩子懂得这之间的差别。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讲,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懂得爱的概念。
(编辑/李贤平)
入托三个月前:灌输托儿所的优点
鉴于初次上托儿所的经历,我们提前三个月开始进行“托儿所运动”。首先对她说去托儿所的好处:“那里有许多小朋友,可以和大家一起玩。”莎莎立即问:“妈妈去吗?”我说:“妈妈早晨送你去,下午接你,好不好?”接着我带着莎莎去选托儿所。莎莎爱玩滑梯,我便引导她:“你想不想每天玩?”莎莎说:“想!”我说:“那就送你进托儿所吧。”送托的日期确定后,我说:“妈妈真为你高兴呀,我们一起拍巴掌庆贺吧!”此时,她关于托儿所的印象,便与快乐、喜事等概念联在一起了。我再问:“去托儿所好不好?”她点点头:“好。”
经验分享入托前要给孩子多讲讲集体生活中有趣的事情,也可以带孩子参观托儿所,看看别的孩子是怎样做游戏、学儿歌、学画画的。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激发起他想过集体生活的愿望。入托前要强化语言训练.让孩子能够大声地、大胆地、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妈妈当老师,让孩子当小朋友,请“小朋友”对“老师”说“我要小便”、“我要喝水”等。同时,应该带孩子进行一次体格检查。如发现有什么不适症应及时治疗。
入托15天:妥协答应孩子的讨价还价
莎莎入托后,前三天接她,我总是第一个出现在教室门口的家长。星期五下午,我像往常一样去接莎莎,发现教室里只剩她坐在老师的膝头。莎莎哭起来:“我再也不来托儿所了!”原来,我不知道星期五中午便可以接孩子。此后,莎莎早晨都要大哭,哀求不要送她去托儿所。我们知道,一次妥协意味着以后将经历更多的不便,但要给孩子妥协的空间。所以,当她哭着不去托儿所时,我拿出两套衣服问她喜欢穿哪套。这时,莎莎会提出要穿这两套之外的另一套衣服。这说明她已经妥协,同时也会自我安慰:“虽然妈妈坚持让我去托儿所,但她同意我穿另一套衣服,说明她是爱我的。”
经验分享 孩子刚进托儿所,会产生分离性焦虑,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因此,父母不应该用简单、粗暴甚至打骂的态度对待孩子,要在精神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安慰。要按时接送孩子,尤其不要晚接,否则会加重其焦虑和不安全感。如果孩子突然要求不戴遮阳帽,或突然要求先在院子里玩一会儿,不妨答应,因为孩子的心理处于艰难的过渡与适应期,他们有权利讨价还价。在这些非原则问题上,我们不妨多给孩子一点回旋的余地。
入托正常后:培养独自动手能力
孩子上托儿所最大的益处是进入初级的社会生活,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技能。我们此前对莎莎采取的是纵容的家教方法,渐渐导致她成为“家庭中心”。有天,老师告诉我,莎莎中午吃饭的时候突然站起来满屋子跑。我们明白,莎莎这样做是想吸引老师的注意,而当她目的没达到,自然感到失落。我向所长请教,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这种家庭现实与社会秩序的冲突。所长说,孩子总要有个适应的过程。以后的几天里,老师依然平常对待莎莎,并培养她独自动手的能力,穿脱衣服时先帮她脱下一个袖子,另一个袖子就让她自己拉下来;帮她解开大部分衣扣,留下最下面的一粒扣子让她自己试,等等。有几次,莎莎脱口而出:“我喜欢自己穿衣服。”
经验分享 刚入所的孩子大都不会穿脱衣服,年龄小是一个因素.但大人的包办式的溺爱,不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是主要原因。托儿所里老师面对十几个孩子,分身乏术,不可能总是关注一个孩子。虽然缺少关注是影响孩子愉快接受托儿所生活的重要原因,但这又是需要孩子学会接受与适应的,因为社会毕竟不是家庭,我们必须让孩子懂得这之间的差别。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讲,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懂得爱的概念。
(编辑/李贤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