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当前大同市正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向“博物馆之城”迈进。大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博物馆之城”的创建中必能发挥资源优势,如何梳理和科学合理利用更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大同;“博物馆之城”;文化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论述,将文化建设提升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核心位置。各省市、地区都把发展文化纳入地方发展规划或重点民生工程中,在此过程中不少城市希望通过发展博物馆事业来挖掘和展示城市历史,参观博物馆逐渐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休闲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博物馆的数量和质量能够反映城市的文化品位,因此博物馆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各地博物馆建设风起云涌。近年来,大同市正大力推进“博物馆之城”的建设,充分发挥“博物馆大学校”的使命,以新的方法、新的方式积极探索与公众的连接,展示和传播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故事,着力打造大同文化新IP。
1 梳理现有内容,优化整合资源
大同市现有各类博物馆22座,其中国有博物馆16座,非国有博物馆6座。
1.1 国有博物馆
国有博物馆中以大同市博物馆为代表,大同市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馆藏文物7万余件,以北魏、辽金时期的展品为最。大同市博物馆下辖明堂遗址陈列馆、魁星文化博物馆、梁思成纪念馆、平城记忆馆、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北朝艺术博物馆、红色记忆馆和古代铜造艺术博物馆8个分馆,将大同各个时期的城市记忆串联起来。中国雕塑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以雕塑专业为主题的艺术博物馆;云冈博物馆位于云冈石窟景区,馆藏文物500余件,以历次云冈石窟窟前、山顶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为主;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是记录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以现代科技和艺术手段展示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的历史;张霭堂故居纪念馆展示张霭堂生前书法、字画及部分生活用品;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煤炭博物馆以“煤矿、地质、资源、人类、和谐”为展示主线;大同城墙遗址陈列馆展示北魏至明代城墙的建筑结构、修复历程及历史演变。这16座国有博物馆以丰富多彩的展览活动,拉近民众和文物的距离,是大同市文博事业发展的基础。
1.2 非国有博物馆
非国有博物馆中,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专门展示各式风格的剪纸;大同市德聚老酒博物馆以收藏和展示老酒为主;广灵平舒民俗博物馆以讲述明清至民国以来的民俗为主;大同古城地质博物馆通过矿物标本和化石来展示大同的地质地貌;吉家窑古陶瓷博物馆以交流和展示山西古陶瓷历史遗存和文化为目的;乾楼文化艺术博物馆也开始对外开放,展示不同时期的艺术品。
这些不同类别的博物馆拥有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为各类展览的筹办提供了资源保障。将上述资源按照不同的思路进行整合,可以通过联合办馆、独立策划和专题展馆的形式展示不同的主题。
2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合理
从上述博物馆概况中可以看出,大同市以历史、文物类博物馆居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专题类博物馆还有待进一步充实,博物馆分布处于古城多新区少、市区多县城少的状态。“博物馆之城”的创建既是宏伟的目标,又是艰巨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是主导,要在引领城市精神的文化功能上有担当,可推出博物馆精品作为城市服务的终极目标。政府要从战略全局出发,结合古城修复项目对大同市适合建设博物馆的地点或集聚区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在博物馆选址、建筑构造、外观形象和使用功能上强调最大的性价比,体现出城市文脉特征,将古城内闲置的四合院、文物建筑、街巷体系、特色民居、城市内闲置的空地和废弃的工业遗址等有效利用起来,盘活市内的现有资源。
2.1 建立完善的博物馆体系
以“博物馆之城”建设为新起点,重新梳理大同市现有的博物馆资源,谋划全市博物馆建设格局,考虑结构、分布的合理性,推进国有博物馆建设。大力发展非国有博物馆,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出资建设博物馆,逐渐形成有特色的、专题的或综合类型齐全的博物馆,构建出既能展示古代器物,又能表现现代艺术的展览体系,使展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推动大同市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以大同市博物馆为代表的国有博物馆,在利用馆藏资源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在1个总馆8个分馆的基础上,可再建若干主题鲜明、内容新颖、富有地域特色的专题博物馆。同时政府还应鼓励非国有博物馆、行业博物馆等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融入大同城市发展和公众生活中,为大同市“博物馆之城”建设注入新动力。
2.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博物馆之城”建设工作需要政府重点扶持,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又需要完善促进博物馆建设发展的优惠政策和相关配套设施,制定出臺各项管理办法、鼓励性政策,上下联动解决难题,促使社会各界尤其是有实力、有情怀的企业家积极投身博物馆事业,形成主动型、引领型的文化建设格局。
政府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博物馆之城”创建工作与城市规划、古城修复、景区建设、老字号建设等进行衔接,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博物馆集群,从政府顶层设计到具体项目落地,从整体规划到分步实施,都要贯穿始终。政府还应主动为企业“牵线搭桥”构建平台,对应征申请建设的博物馆,要组织各方面专家仔细甄别和判断,深入论证博物馆的运营和产生的效能,为创建“博物馆之城”积极建言献策。同时要全力推进文博人才落户大同,鼓励支持各博物馆引进更多高水平的文博专业人才,强化文博专业人才存量,提升博物馆在业务及管理方面的水平。
2.3 深入挖掘地域文化
大同地理位置独特,“内跨中原,外联朔漠”,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融合的聚居地,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誉。从10万年前许家窑人开始进入人类文明,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建成立郡,是人类文明在大同的飞跃;北魏建都,辽金陪都,大同曾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走向;明清边贸重镇,大同士马甲天下,大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讲述城市的发展变迁。
“博物馆之城建设”要立足大同市实际,转变思路,以地方历史文化为根,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并使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依托大同市丰富的自然、人文、民俗、环境等资源,融入新打造的“博物馆之城”内,复兴老大同文化记忆,丰富博物馆的文化内涵,搞活市场运营,塑造多元融合的文化生态。有力推进博物馆建设,“要通过一座博物馆讲述一段历史、一个展厅讲述一个故事、一件展品讲述一个情节”①,要在“独”“特”“新”等方面下功夫,“让每一位生活在大同、每一位前来大同的人,都能感受到大同的历史厚重感,体会到大同的精神内涵与人文气息”,为千年古城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3 促进文旅融合,助推博物馆建设
“博物馆之城”建设既是大同市公共服务体系的新名片,又是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载体。大同市要紧抓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机遇,以此为契机积极展示博物馆藏品,让沉寂在库房中的文物“活”起来、“火”起来,让博物馆参观具有艺术观赏、历史溯源功能的同时,也起到科学研究和教育推广的功能,使服务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力发展博物馆研学旅游、亲子游等多业态产品,做大、做强文创产业,通过文化交流和品牌旅游提升旅游品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创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和管理规范的“博物馆之城”,让博物馆文化融入市民生活,让文化惠及更多的人,构建出更美好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王革,陈晶.武汉市自然类博物馆运营状况研究[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8(3):208-210.
[2]尚尔靓.城市博物馆的个性塑造与责任担当[J].博物馆研究,2018(3):61-64.
[3]单霁翔.博物馆建设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的思考[J].博物馆研究,2013(2):21-24.
[4]李钧.“博物馆与城市发展”学术圆桌会议综述[J].城市观察,2014(5):190-192.
关键词:大同;“博物馆之城”;文化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论述,将文化建设提升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核心位置。各省市、地区都把发展文化纳入地方发展规划或重点民生工程中,在此过程中不少城市希望通过发展博物馆事业来挖掘和展示城市历史,参观博物馆逐渐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休闲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博物馆的数量和质量能够反映城市的文化品位,因此博物馆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各地博物馆建设风起云涌。近年来,大同市正大力推进“博物馆之城”的建设,充分发挥“博物馆大学校”的使命,以新的方法、新的方式积极探索与公众的连接,展示和传播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故事,着力打造大同文化新IP。
1 梳理现有内容,优化整合资源
大同市现有各类博物馆22座,其中国有博物馆16座,非国有博物馆6座。
1.1 国有博物馆
国有博物馆中以大同市博物馆为代表,大同市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馆藏文物7万余件,以北魏、辽金时期的展品为最。大同市博物馆下辖明堂遗址陈列馆、魁星文化博物馆、梁思成纪念馆、平城记忆馆、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北朝艺术博物馆、红色记忆馆和古代铜造艺术博物馆8个分馆,将大同各个时期的城市记忆串联起来。中国雕塑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以雕塑专业为主题的艺术博物馆;云冈博物馆位于云冈石窟景区,馆藏文物500余件,以历次云冈石窟窟前、山顶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为主;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是记录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以现代科技和艺术手段展示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的历史;张霭堂故居纪念馆展示张霭堂生前书法、字画及部分生活用品;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煤炭博物馆以“煤矿、地质、资源、人类、和谐”为展示主线;大同城墙遗址陈列馆展示北魏至明代城墙的建筑结构、修复历程及历史演变。这16座国有博物馆以丰富多彩的展览活动,拉近民众和文物的距离,是大同市文博事业发展的基础。
1.2 非国有博物馆
非国有博物馆中,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专门展示各式风格的剪纸;大同市德聚老酒博物馆以收藏和展示老酒为主;广灵平舒民俗博物馆以讲述明清至民国以来的民俗为主;大同古城地质博物馆通过矿物标本和化石来展示大同的地质地貌;吉家窑古陶瓷博物馆以交流和展示山西古陶瓷历史遗存和文化为目的;乾楼文化艺术博物馆也开始对外开放,展示不同时期的艺术品。
这些不同类别的博物馆拥有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为各类展览的筹办提供了资源保障。将上述资源按照不同的思路进行整合,可以通过联合办馆、独立策划和专题展馆的形式展示不同的主题。
2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合理
从上述博物馆概况中可以看出,大同市以历史、文物类博物馆居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专题类博物馆还有待进一步充实,博物馆分布处于古城多新区少、市区多县城少的状态。“博物馆之城”的创建既是宏伟的目标,又是艰巨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是主导,要在引领城市精神的文化功能上有担当,可推出博物馆精品作为城市服务的终极目标。政府要从战略全局出发,结合古城修复项目对大同市适合建设博物馆的地点或集聚区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在博物馆选址、建筑构造、外观形象和使用功能上强调最大的性价比,体现出城市文脉特征,将古城内闲置的四合院、文物建筑、街巷体系、特色民居、城市内闲置的空地和废弃的工业遗址等有效利用起来,盘活市内的现有资源。
2.1 建立完善的博物馆体系
以“博物馆之城”建设为新起点,重新梳理大同市现有的博物馆资源,谋划全市博物馆建设格局,考虑结构、分布的合理性,推进国有博物馆建设。大力发展非国有博物馆,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出资建设博物馆,逐渐形成有特色的、专题的或综合类型齐全的博物馆,构建出既能展示古代器物,又能表现现代艺术的展览体系,使展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推动大同市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以大同市博物馆为代表的国有博物馆,在利用馆藏资源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在1个总馆8个分馆的基础上,可再建若干主题鲜明、内容新颖、富有地域特色的专题博物馆。同时政府还应鼓励非国有博物馆、行业博物馆等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融入大同城市发展和公众生活中,为大同市“博物馆之城”建设注入新动力。
2.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博物馆之城”建设工作需要政府重点扶持,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又需要完善促进博物馆建设发展的优惠政策和相关配套设施,制定出臺各项管理办法、鼓励性政策,上下联动解决难题,促使社会各界尤其是有实力、有情怀的企业家积极投身博物馆事业,形成主动型、引领型的文化建设格局。
政府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博物馆之城”创建工作与城市规划、古城修复、景区建设、老字号建设等进行衔接,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博物馆集群,从政府顶层设计到具体项目落地,从整体规划到分步实施,都要贯穿始终。政府还应主动为企业“牵线搭桥”构建平台,对应征申请建设的博物馆,要组织各方面专家仔细甄别和判断,深入论证博物馆的运营和产生的效能,为创建“博物馆之城”积极建言献策。同时要全力推进文博人才落户大同,鼓励支持各博物馆引进更多高水平的文博专业人才,强化文博专业人才存量,提升博物馆在业务及管理方面的水平。
2.3 深入挖掘地域文化
大同地理位置独特,“内跨中原,外联朔漠”,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融合的聚居地,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誉。从10万年前许家窑人开始进入人类文明,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建成立郡,是人类文明在大同的飞跃;北魏建都,辽金陪都,大同曾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走向;明清边贸重镇,大同士马甲天下,大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讲述城市的发展变迁。
“博物馆之城建设”要立足大同市实际,转变思路,以地方历史文化为根,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并使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依托大同市丰富的自然、人文、民俗、环境等资源,融入新打造的“博物馆之城”内,复兴老大同文化记忆,丰富博物馆的文化内涵,搞活市场运营,塑造多元融合的文化生态。有力推进博物馆建设,“要通过一座博物馆讲述一段历史、一个展厅讲述一个故事、一件展品讲述一个情节”①,要在“独”“特”“新”等方面下功夫,“让每一位生活在大同、每一位前来大同的人,都能感受到大同的历史厚重感,体会到大同的精神内涵与人文气息”,为千年古城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3 促进文旅融合,助推博物馆建设
“博物馆之城”建设既是大同市公共服务体系的新名片,又是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载体。大同市要紧抓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机遇,以此为契机积极展示博物馆藏品,让沉寂在库房中的文物“活”起来、“火”起来,让博物馆参观具有艺术观赏、历史溯源功能的同时,也起到科学研究和教育推广的功能,使服务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力发展博物馆研学旅游、亲子游等多业态产品,做大、做强文创产业,通过文化交流和品牌旅游提升旅游品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创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和管理规范的“博物馆之城”,让博物馆文化融入市民生活,让文化惠及更多的人,构建出更美好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王革,陈晶.武汉市自然类博物馆运营状况研究[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8(3):208-210.
[2]尚尔靓.城市博物馆的个性塑造与责任担当[J].博物馆研究,2018(3):61-64.
[3]单霁翔.博物馆建设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的思考[J].博物馆研究,2013(2):21-24.
[4]李钧.“博物馆与城市发展”学术圆桌会议综述[J].城市观察,2014(5):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