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政课实现知识教育向信仰升华是必然要求,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这一目标的实现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新理念”,对解决思政课所遇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发展新理念;新媒体;思政课;知识教育;信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为总书记结合当代中国发展新局面,进一步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新理念,这既是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发展,也是新时期中国发展方式的战略性构想。在这种发展新理念的影响带动下,为解决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知识教育向信仰转化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知识教育向信仰升华的矛盾冲突
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基本要素主要有“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实现受教育者的“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就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就是要实现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教育到信仰升华的过程,简单地说,是一个“教而知”——“亲而信”——“信必行”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必须是“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共同起作用,而四要素中“环体”要素是最活跃,最难把握的。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与介入,思想政治教育“环体”要素影响更加凸显,使高校思政课知识教育向信仰转化的矛盾冲突更加激烈,具体表现为:
1.新媒体介入,使“教而知”的传统方式受阻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是随着多媒体终端的普及而逐渐显现的。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信息承载量大、时效快、交互性强。因此它既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也冲击着旧媒体时代大众主流媒体——广播、报纸、书刊、杂志信息传播的地位,更对传统式的高校思政课知识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仅是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各种网络新媒体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获取知识的空间及可能。新闻旧实的内容反差使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玩手机现象频出,“教而知”环节无法有效落实。
2.新媒体介入,使“亲而信”情感交互、价值认可受阻
“知行合一”,一定是在情感上的认同、价值上的认可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的。高校思政课知识教育向信仰升华的过程,同样需要有情感上的认同,价值上的认可。新媒体时代传媒的个性化、自由化、传播性更强,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各种社会思潮涌动,对于价值认可的标准也由单一走向多元。因此冲击了思政课知识教育向信仰升华的“亲而信”的过程。
3.新媒体介入,使“信必行”的立场坚定性受考验
当人们进行了信仰的选择,必然会为之付出行动,高校思政课最终也是要培养出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新媒体由于其发展的监管性弱,在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矛盾冲击下,共产主义信仰已经不再是当今学生选择的唯一信仰,这对信仰立场的坚定性形成了严峻的考验。
二、发展新理念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知识教育向信仰升华启示
事物的发展是源于事物的自我否定。要解决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知识教育向信仰升华的难题,进一步地发展高校思政课,使之能够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发展新要求,必然要从其自身找寻出路。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五大”发展新理念的提出也为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
1. 创新发展,丰富教学,搭建新媒体平台
习近平的谈话中曾多次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正如《礼记·大学》中指出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要求思政课必须对旧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加以丰富创新,同时利用现有平台、网络社交工具搭建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关注平台等,增强师生互动,实现知其所想,教其所需。
2.协调发展,正视冲突,敢于给出鲜明正确的政治态度
协调发展,强调的是发展的“协调”性,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求同存异”。承如上文所述新媒体的出现是时代发展,技术前行的必然产物,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声音,其中不乏有一些反对甚至是诋毁的声音。当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参与热情又很高,所以面对这些声音,难免不会出现判断失误、思想过激的现象。当出现问题,寻求帮助时,一定要正视冲突,与他们热情地讨论,并敢于给出鲜明的,正确的政治态度表明立场。高校思政课是要通过知识教育进而培养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人才的。而一个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敢于直面问题的思政老师会让学生对思政课所学的理论产生认同进而实现“亲而信”。
3.绿色发展,循循善诱,建构以思政课为融合点全方位路径
绿色发展,突出“绿色”,指的是发展的可持续性。思政课受教育者的“内化”到“外化”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育者的循循善诱,建构以思政课为融合点的全方位路径,利用新媒体的互通,把学生的课堂与课下,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以实现教学效果的可持续性。
4.开放发展,不拘一格,让新媒体为我所用
开放发展,就是发展不拘一格。思政课由其很强的政治性,课堂往往多以讲授为主,给学生一种冗长、沉闷、死板的感觉,学习兴趣不高。课程内容及授课形式的多元化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新媒体的灵便性、交互性强的特点,可以充分的加以利用,采取拍客、微课等多种形式使课堂成为“行走的”课堂,随时向学生传递知识,传递正能量。
5.共享发展,广泛参与,坚定信仰
共享发展,就是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而在新媒体时代思政课知识教育到信仰升华所面临的最大的窘境就是学生的参与度低,其主要原因是思政课现有教学平台有限,且技术手段有限,媒体交互性差。因此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爆发期,舆论阵地的抢占是至关重要的。新阵地的拓展,对教学成果的体现及成果的推广都十分的重要,同时也为广泛参与提供物质技术保障,为高校思政课从知识教育到信仰升华的“信必行”奠定基础。
项目基金:本文为2015年度辽宁省社科联与高校社科联合作立项课题“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识教育到信仰升华实现路径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lslgslhl-148。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邱伟光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毕京京.全面把握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基本内涵.[N].光明日报.2016.3.21.
[4]吴倩.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知——信”转化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21.
【关键词】发展新理念;新媒体;思政课;知识教育;信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为总书记结合当代中国发展新局面,进一步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新理念,这既是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发展,也是新时期中国发展方式的战略性构想。在这种发展新理念的影响带动下,为解决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知识教育向信仰转化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知识教育向信仰升华的矛盾冲突
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基本要素主要有“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实现受教育者的“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就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就是要实现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教育到信仰升华的过程,简单地说,是一个“教而知”——“亲而信”——“信必行”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必须是“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共同起作用,而四要素中“环体”要素是最活跃,最难把握的。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与介入,思想政治教育“环体”要素影响更加凸显,使高校思政课知识教育向信仰转化的矛盾冲突更加激烈,具体表现为:
1.新媒体介入,使“教而知”的传统方式受阻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是随着多媒体终端的普及而逐渐显现的。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信息承载量大、时效快、交互性强。因此它既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也冲击着旧媒体时代大众主流媒体——广播、报纸、书刊、杂志信息传播的地位,更对传统式的高校思政课知识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仅是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各种网络新媒体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获取知识的空间及可能。新闻旧实的内容反差使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玩手机现象频出,“教而知”环节无法有效落实。
2.新媒体介入,使“亲而信”情感交互、价值认可受阻
“知行合一”,一定是在情感上的认同、价值上的认可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的。高校思政课知识教育向信仰升华的过程,同样需要有情感上的认同,价值上的认可。新媒体时代传媒的个性化、自由化、传播性更强,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各种社会思潮涌动,对于价值认可的标准也由单一走向多元。因此冲击了思政课知识教育向信仰升华的“亲而信”的过程。
3.新媒体介入,使“信必行”的立场坚定性受考验
当人们进行了信仰的选择,必然会为之付出行动,高校思政课最终也是要培养出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新媒体由于其发展的监管性弱,在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矛盾冲击下,共产主义信仰已经不再是当今学生选择的唯一信仰,这对信仰立场的坚定性形成了严峻的考验。
二、发展新理念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知识教育向信仰升华启示
事物的发展是源于事物的自我否定。要解决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知识教育向信仰升华的难题,进一步地发展高校思政课,使之能够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发展新要求,必然要从其自身找寻出路。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五大”发展新理念的提出也为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
1. 创新发展,丰富教学,搭建新媒体平台
习近平的谈话中曾多次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正如《礼记·大学》中指出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要求思政课必须对旧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加以丰富创新,同时利用现有平台、网络社交工具搭建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关注平台等,增强师生互动,实现知其所想,教其所需。
2.协调发展,正视冲突,敢于给出鲜明正确的政治态度
协调发展,强调的是发展的“协调”性,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求同存异”。承如上文所述新媒体的出现是时代发展,技术前行的必然产物,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声音,其中不乏有一些反对甚至是诋毁的声音。当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参与热情又很高,所以面对这些声音,难免不会出现判断失误、思想过激的现象。当出现问题,寻求帮助时,一定要正视冲突,与他们热情地讨论,并敢于给出鲜明的,正确的政治态度表明立场。高校思政课是要通过知识教育进而培养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人才的。而一个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敢于直面问题的思政老师会让学生对思政课所学的理论产生认同进而实现“亲而信”。
3.绿色发展,循循善诱,建构以思政课为融合点全方位路径
绿色发展,突出“绿色”,指的是发展的可持续性。思政课受教育者的“内化”到“外化”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育者的循循善诱,建构以思政课为融合点的全方位路径,利用新媒体的互通,把学生的课堂与课下,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以实现教学效果的可持续性。
4.开放发展,不拘一格,让新媒体为我所用
开放发展,就是发展不拘一格。思政课由其很强的政治性,课堂往往多以讲授为主,给学生一种冗长、沉闷、死板的感觉,学习兴趣不高。课程内容及授课形式的多元化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新媒体的灵便性、交互性强的特点,可以充分的加以利用,采取拍客、微课等多种形式使课堂成为“行走的”课堂,随时向学生传递知识,传递正能量。
5.共享发展,广泛参与,坚定信仰
共享发展,就是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而在新媒体时代思政课知识教育到信仰升华所面临的最大的窘境就是学生的参与度低,其主要原因是思政课现有教学平台有限,且技术手段有限,媒体交互性差。因此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爆发期,舆论阵地的抢占是至关重要的。新阵地的拓展,对教学成果的体现及成果的推广都十分的重要,同时也为广泛参与提供物质技术保障,为高校思政课从知识教育到信仰升华的“信必行”奠定基础。
项目基金:本文为2015年度辽宁省社科联与高校社科联合作立项课题“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识教育到信仰升华实现路径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lslgslhl-148。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邱伟光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毕京京.全面把握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基本内涵.[N].光明日报.2016.3.21.
[4]吴倩.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知——信”转化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