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无锡吃早餐,原来能吃到王兴记的馄饨、拱北楼的小笼、新万兴的银丝面以及皇亭里的豆腐花,已是心满意足了。这次东道主盛情安排我们到中山路的一家酒楼饮早茶。
饮早茶,一是要饮出独特的情趣,二是要能吃到别具一格的美点。在上海,我到过不少供应早茶的店家,能符合这两个要求的实在是凤毛麟角。吃的几乎是清一色的皮蛋粥、菜包、小笼、马拉糕、萝卜丝酥饼……久而久之,我就有了成见,总觉得饮早茶不大实惠。而此家酒楼的早茶,却使我大开眼界。跨进二楼餐厅,那安排得错落有致的圆桌方台,那熨烫得洁白笔挺的台布,那服务小姐含笑脉脉、温文尔雅的接待,等等,营造出了一种饮早茶特别需要的温馨氛围。茶客置身其间,或轻声细语,或浅笑频频,或举杯品茗,或落箸评说,如堕入明朝孙一元《饮龙井》的诗意画境中:“眼底闲云乱不开,偶随麋鹿入云来。平生于物元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
饮早茶,还得搭配可口的美食,这个风气不知始于广州,还是兴于扬州,已经很难查考了。但是,广州的著名茶馆潘溪、南园、北园供应的早茶点心,突出了广帮风味。如明末清初屈大均所著《广东新语》记载,“以糯米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祀先祖及馈亲友者也”的“煎堆”,吃来酥脆香甜;再如用芋泥作皮,猪瘦肉、虾肉、冬菇等炒熟作馅儿,包成角形油炸而成的蜂巢芋角,外酥脆,内软滑,馅儿有微汁,鲜美香浓;又如已有近百年历史的艇仔粥,是珠江渔民将所捕鱼鲜洗净后投入粥中演化而来的;用鱼片、鱼丝、油炸花生和粉丝煮成粥,色泽口味均大胜于皮蛋粥,等等。因此,饮过广东早茶,享受过当地“天未亮孵茶馆,吃的盆碟堆得比山高”的情趣,确实让人难以忘怀。
扬州富春茶社的早茶,也以清茶细点著称于世,它的三丁包、翡翠烧卖、荠菜包、雪笋包、冬瓜烧卖,都做得精细讲究,竟不下三四十种。特别是蟹黄包子,皮薄,馅儿足,汁多,咬一口,蟹黄油的香卤漫溢齿颊,至今想来,仍然垂涎欲滴。
用广州和扬州自成一格的早茶,来衡量上海的早茶,差距实在是何止千里?我看毛病是出在重引进、轻创造,而且有的只引进了皮毛,似是而非,实在不敢恭维。
我之所以要推崇该酒楼的早茶点心,是它创造了自己的特色,创造或者引进提高了别的店家所没有的美食佳点。虽然这一类的点心占它所供应的点心中的比例还不高,但从这些点心中,可以“见一斑而及全豹”,点心师们的苦心孤诣,跃然于餐桌之上。
油煎虾饼就是一例。这虾饼乍一看其貌不扬,大小如杯口,厚薄半厘米,色泽棕褐油亮,如此而已;但入口细嚼,那鲜虾的滋味缓缓溢出,是那么鲜美,那么清纯,我不禁暗暗叫绝。我认为此饼绝在点心师能正确地把握住无锡特定的地理环境:它位于太湖之滨,以盛产鱼虾而名噪天下,因此,用虾作料辅以面粉浆制饼,自然地奉献了当地的特色。由此可见,原来是一件极平常的点心,却因融合了本乡本土特色,结果迎来了食客们的称赞。
最让我倾倒的是鱼汤面,这碗面一上桌,只见汤白似奶,面条根根清晰,碧绿葱花漂浮汤中,大有“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的意境。再入口细品,那汤自呈鲜鱼滋味,鲜美可口,那面条柔韧耐嚼,与一般面条大不相同。
原来鱼汤面是江苏东台的传统名点,相传两百多年前有个被赶出皇宫的御厨开设的面铺专卖这种面,从此享誉天下。
按照传统做法,鱼汤的熬制工艺复杂,第一道汤将河鲫鱼炸酥脆,将黄鳝骨油锅煸炒后用清水熬得汤色发白,加入熟猪油;第二道汤,是将第一道汤滗出的鱼骨渣先小火焙干再用豬油煸炒,加水熬制;第三道汤是将上道汤滗出的渣滓,用同样方法熬制。最后三道汤拼入一起,加虾仔、酒、姜后,继续熬制到呈奶白色为止,再用它煮成面条。难怪这面条的美味让人赞不绝口了。
我一返回上海,便急于要为无锡那家酒楼的早茶说几句好话,以不负它赐予我的一次美的享受。但愿它供应的点心,精益求精,美味长存!
(选自《能吃是福》)
【赏析】
本文介绍的是无锡的早茶。说是早茶,实际介绍的是无锡一家酒楼的点心。这篇文章的特点一:善于营造一个饮早茶的环境气氛,把人们引进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化氛围之中。特点二:善于运用对比方法来衬托无锡这家酒楼早茶的别具特色,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发展各地的早茶业,贵在创新。特点三:对早茶的各式点心制作和品尝作了细腻的描述,如对“煎堆”“艇仔粥”“蟹黄包子”“油煎虾饼”“鱼汤面”等的描述,给人以身临其境,亲尝其味的感觉。特点四: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引用前人诗文与民间传说,使文章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相得益彰。
(孙晓利)
饮早茶,一是要饮出独特的情趣,二是要能吃到别具一格的美点。在上海,我到过不少供应早茶的店家,能符合这两个要求的实在是凤毛麟角。吃的几乎是清一色的皮蛋粥、菜包、小笼、马拉糕、萝卜丝酥饼……久而久之,我就有了成见,总觉得饮早茶不大实惠。而此家酒楼的早茶,却使我大开眼界。跨进二楼餐厅,那安排得错落有致的圆桌方台,那熨烫得洁白笔挺的台布,那服务小姐含笑脉脉、温文尔雅的接待,等等,营造出了一种饮早茶特别需要的温馨氛围。茶客置身其间,或轻声细语,或浅笑频频,或举杯品茗,或落箸评说,如堕入明朝孙一元《饮龙井》的诗意画境中:“眼底闲云乱不开,偶随麋鹿入云来。平生于物元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
饮早茶,还得搭配可口的美食,这个风气不知始于广州,还是兴于扬州,已经很难查考了。但是,广州的著名茶馆潘溪、南园、北园供应的早茶点心,突出了广帮风味。如明末清初屈大均所著《广东新语》记载,“以糯米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祀先祖及馈亲友者也”的“煎堆”,吃来酥脆香甜;再如用芋泥作皮,猪瘦肉、虾肉、冬菇等炒熟作馅儿,包成角形油炸而成的蜂巢芋角,外酥脆,内软滑,馅儿有微汁,鲜美香浓;又如已有近百年历史的艇仔粥,是珠江渔民将所捕鱼鲜洗净后投入粥中演化而来的;用鱼片、鱼丝、油炸花生和粉丝煮成粥,色泽口味均大胜于皮蛋粥,等等。因此,饮过广东早茶,享受过当地“天未亮孵茶馆,吃的盆碟堆得比山高”的情趣,确实让人难以忘怀。
扬州富春茶社的早茶,也以清茶细点著称于世,它的三丁包、翡翠烧卖、荠菜包、雪笋包、冬瓜烧卖,都做得精细讲究,竟不下三四十种。特别是蟹黄包子,皮薄,馅儿足,汁多,咬一口,蟹黄油的香卤漫溢齿颊,至今想来,仍然垂涎欲滴。
用广州和扬州自成一格的早茶,来衡量上海的早茶,差距实在是何止千里?我看毛病是出在重引进、轻创造,而且有的只引进了皮毛,似是而非,实在不敢恭维。
我之所以要推崇该酒楼的早茶点心,是它创造了自己的特色,创造或者引进提高了别的店家所没有的美食佳点。虽然这一类的点心占它所供应的点心中的比例还不高,但从这些点心中,可以“见一斑而及全豹”,点心师们的苦心孤诣,跃然于餐桌之上。
油煎虾饼就是一例。这虾饼乍一看其貌不扬,大小如杯口,厚薄半厘米,色泽棕褐油亮,如此而已;但入口细嚼,那鲜虾的滋味缓缓溢出,是那么鲜美,那么清纯,我不禁暗暗叫绝。我认为此饼绝在点心师能正确地把握住无锡特定的地理环境:它位于太湖之滨,以盛产鱼虾而名噪天下,因此,用虾作料辅以面粉浆制饼,自然地奉献了当地的特色。由此可见,原来是一件极平常的点心,却因融合了本乡本土特色,结果迎来了食客们的称赞。
最让我倾倒的是鱼汤面,这碗面一上桌,只见汤白似奶,面条根根清晰,碧绿葱花漂浮汤中,大有“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的意境。再入口细品,那汤自呈鲜鱼滋味,鲜美可口,那面条柔韧耐嚼,与一般面条大不相同。
原来鱼汤面是江苏东台的传统名点,相传两百多年前有个被赶出皇宫的御厨开设的面铺专卖这种面,从此享誉天下。
按照传统做法,鱼汤的熬制工艺复杂,第一道汤将河鲫鱼炸酥脆,将黄鳝骨油锅煸炒后用清水熬得汤色发白,加入熟猪油;第二道汤,是将第一道汤滗出的鱼骨渣先小火焙干再用豬油煸炒,加水熬制;第三道汤是将上道汤滗出的渣滓,用同样方法熬制。最后三道汤拼入一起,加虾仔、酒、姜后,继续熬制到呈奶白色为止,再用它煮成面条。难怪这面条的美味让人赞不绝口了。
我一返回上海,便急于要为无锡那家酒楼的早茶说几句好话,以不负它赐予我的一次美的享受。但愿它供应的点心,精益求精,美味长存!
(选自《能吃是福》)
【赏析】
本文介绍的是无锡的早茶。说是早茶,实际介绍的是无锡一家酒楼的点心。这篇文章的特点一:善于营造一个饮早茶的环境气氛,把人们引进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化氛围之中。特点二:善于运用对比方法来衬托无锡这家酒楼早茶的别具特色,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发展各地的早茶业,贵在创新。特点三:对早茶的各式点心制作和品尝作了细腻的描述,如对“煎堆”“艇仔粥”“蟹黄包子”“油煎虾饼”“鱼汤面”等的描述,给人以身临其境,亲尝其味的感觉。特点四: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引用前人诗文与民间传说,使文章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相得益彰。
(孙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