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新大纲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语言,陶冶情感等方面的作用。”翻开小学语文课本,你会发现在每课的作业要求中都有这样一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文质兼美,内容丰富,通过有感情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欣赏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低年级正是朗读训练的起步阶段,可塑性较强,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优化低年级的朗读教学,我做了一点尝试,得到了一些启示。
一、整体感知,诱发朗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的语感发展还不成熟,对朗读的技巧不甚了解,缺乏朗读热情,因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文的初读阶段,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让形象生动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并有效地创设教学氛围,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浓厚的朗读兴趣。如我在执教《草原的早晨》一课时,事先考虑到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离得较远,全班学生没有一个去过大草原,学生的头脑中就缺乏这方面的感性材料,且课文中生词较多。因此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显得较费劲,朗读热情不高。于是我就在学生朗读课文之前,利用多媒体向大家展现草原的大好风光:伴随着悠扬的草原乐曲,眼前看到蓝天白云、满眼绿色、牛羊成群、野花盛开的大草原,形象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大草原的美丽,于是我对学生说:“我们看到的草原多美呀,作者还用优美的文字把它写下来了,赶快去读一读吧!”学生的朗读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个个读得津津有味。
二、创设情境,在体验中精读
精读就是进入课文情境细读课文,它需要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需要学生视觉与听觉、情感与思维的全方位的投入,才能读出“情”,读出“味”。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少,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单靠对教师的朗读模仿,很难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读水平。利用多媒体,可以丰富和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课文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课文,从字面到内涵,层层深入,体会情感,读出感情。
如《2008,北京》这篇课文生动再现了2003年7月13日的晚上我国获悉申奥成功的喜讯后北京人民欣喜若狂,聚集到天安门广场热烈庆祝的欢乐场面。而对于当时人们的欣喜和激动,如果单靠老师的讲,我想是不能打动孩子的心灵的。我选择了运用多媒体。在教重点段第三段时,在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播放了7月13日晚天安门广场上庆祝申奥成功的热烈场面的录像。这样,学生受到画面的感染,具体而清晰地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节,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我又引导学生说说如果你在天安门广场,你会干些什么?学生情绪高涨、众说纷纭,此后的朗读水到渠成,实现了感情的自然流露。
三、情感升华,在诵读中提升
诵读是对课文音韵美、形象美、蕴涵美等多层面进行整体性全面欣赏、品味的过程。课本中文质兼美的诗歌、美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如果能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定能有效积累语言材料,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如学生学习《江南》这首古诗,体会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后,我对学生说:“江南真是个好地方,有盛开的莲花,有田田的荷叶,有饱满的莲蓬,有快乐的小鱼,有喜悦的采莲姑娘,还有优美的音乐呢(多媒体播放音乐和相应的画面),请你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伴着音乐美美地读几遍。”在学生争相展示朗读时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得到了语感和美感双重训练。
当然多媒体服务于语文朗读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但是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只有恰当使用,找准使用的最佳切入点,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其一、母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在朗读中,如果一味追求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的效果,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很难真心投入,真情投入,读出“情”、读出“味”。其二、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图式”教学方式。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指导学生朗读,忽略了语文学科的特点,限制了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很难真正得到提高。
(祝乔娣,扬中市油坊中心校,212218)
一、整体感知,诱发朗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的语感发展还不成熟,对朗读的技巧不甚了解,缺乏朗读热情,因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文的初读阶段,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让形象生动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并有效地创设教学氛围,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浓厚的朗读兴趣。如我在执教《草原的早晨》一课时,事先考虑到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离得较远,全班学生没有一个去过大草原,学生的头脑中就缺乏这方面的感性材料,且课文中生词较多。因此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显得较费劲,朗读热情不高。于是我就在学生朗读课文之前,利用多媒体向大家展现草原的大好风光:伴随着悠扬的草原乐曲,眼前看到蓝天白云、满眼绿色、牛羊成群、野花盛开的大草原,形象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大草原的美丽,于是我对学生说:“我们看到的草原多美呀,作者还用优美的文字把它写下来了,赶快去读一读吧!”学生的朗读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个个读得津津有味。
二、创设情境,在体验中精读
精读就是进入课文情境细读课文,它需要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需要学生视觉与听觉、情感与思维的全方位的投入,才能读出“情”,读出“味”。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少,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单靠对教师的朗读模仿,很难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读水平。利用多媒体,可以丰富和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课文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课文,从字面到内涵,层层深入,体会情感,读出感情。
如《2008,北京》这篇课文生动再现了2003年7月13日的晚上我国获悉申奥成功的喜讯后北京人民欣喜若狂,聚集到天安门广场热烈庆祝的欢乐场面。而对于当时人们的欣喜和激动,如果单靠老师的讲,我想是不能打动孩子的心灵的。我选择了运用多媒体。在教重点段第三段时,在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播放了7月13日晚天安门广场上庆祝申奥成功的热烈场面的录像。这样,学生受到画面的感染,具体而清晰地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节,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我又引导学生说说如果你在天安门广场,你会干些什么?学生情绪高涨、众说纷纭,此后的朗读水到渠成,实现了感情的自然流露。
三、情感升华,在诵读中提升
诵读是对课文音韵美、形象美、蕴涵美等多层面进行整体性全面欣赏、品味的过程。课本中文质兼美的诗歌、美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如果能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定能有效积累语言材料,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如学生学习《江南》这首古诗,体会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后,我对学生说:“江南真是个好地方,有盛开的莲花,有田田的荷叶,有饱满的莲蓬,有快乐的小鱼,有喜悦的采莲姑娘,还有优美的音乐呢(多媒体播放音乐和相应的画面),请你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伴着音乐美美地读几遍。”在学生争相展示朗读时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得到了语感和美感双重训练。
当然多媒体服务于语文朗读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但是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只有恰当使用,找准使用的最佳切入点,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其一、母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在朗读中,如果一味追求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的效果,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很难真心投入,真情投入,读出“情”、读出“味”。其二、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图式”教学方式。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指导学生朗读,忽略了语文学科的特点,限制了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很难真正得到提高。
(祝乔娣,扬中市油坊中心校,21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