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成功的催化剂,只有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语文是一门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丰富多彩的生活。总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自身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 语文 教学 兴趣 培养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只有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语文是一门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枯燥,读课文、抄生字、分段、归纳中心就像每天都肯馒头,味同嚼蜡,学生难免会产生厌烦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尽量使用生动的语言、动作、表情外,还可以使用一些教具(挂图、幻灯片、录像等)。如:在教学《春》一课时,播放了一段有关春天的美丽画面,让学生有一个感官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美丽的春天的向往。于是,春景就像一幅幅的画呈现在大家的眼前,通过画面意境的引导,学生便很自然地进入了春天的意境中。比如:《苏州园林》是篇优美的说明文,可抓住苏州园林的特点:“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导入。为此,上课之前,我先展示一组“苏州园林”的图片,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再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让他们掌握”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样,便有“水到渠成”之感。又如:在教《中国石拱桥》时,可以借助投影仪打出赵州桥的外形图,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备课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语文教学方式。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形式单一僵化,就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让学生感到厌烦,产生厌学情绪。相反,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学生的积极性就能很好地被调动,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转换形式,使课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而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不断的满足。这样,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的提高。
常言道:“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可见,一个好的导语会对一节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起抑制作用,语文教师应格外重视开场白的设计,它既是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体现,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每当上课开始,学生首先听到的是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定能精神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也就随之产生了。例如:在分析《鸿门宴》人物形象时,教师设计的导语是:“鸿门宴上假如项羽杀了刘邦,历史会怎样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争先恐后的重温历史画卷。教师富有感染力、激发力的语言,为下面的语文学习创造了良好氛围,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又如: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我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先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分男女两组比赛完成。学生的发言非常踊跃,绘声绘色,学生自然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与此同时,也创造了一种竞争氛围,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争先恐后地发表见解。再如:讲到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时,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搜集关于春天的诗歌或画片。在课上,让学生在朗读这些优美诗句的同时,欣赏一幅幅美丽的春景。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和对图片的感悟,使学生自然地进入了春天的意境中。当然,有条件的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生动的语文课堂上享受到学习的乐趣。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讲故事演小品等形式导入。创造各种情景导入新课,就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
三、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丰富多彩的生活
课程改革的春风已吹遍全国各地,但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喜欢习惯性地把学生禁锢在课本中、课堂内,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的培养。就拿语文教学来说,在课堂上,整天做字、词、句、段、篇的基础训练,而不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只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忽视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实践。这样的语文课堂,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还说过:“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这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教学应走进生活。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是在教课本,而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设计与展开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难以成为丰富学生生活的渠道,反而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架起生活与语文学习的桥梁,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和活力。语文课堂绝不仅局限在教室内,而是现实生活本身,学习语文就是感悟生活。因此,应让语文课真正回到现实生活中,让语文生活在课堂中得到体现,我们可以设置情境进行教学,可以把课文改编成舞台剧,也可以播放电影辅助教学,因此生活实践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手段。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既要不断地提高个人素质并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引导学生亲自参加语文实践活动,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语文的意识,保持学生对语文的长期兴趣。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得好:“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与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虽然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能认真地去研究、去创新,就能与时俱进,在语文教学上开辟出一条阳光大道。
(作者单位:731607甘肃省永靖县回民中学)
【关键词】中学生 语文 教学 兴趣 培养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只有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语文是一门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枯燥,读课文、抄生字、分段、归纳中心就像每天都肯馒头,味同嚼蜡,学生难免会产生厌烦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尽量使用生动的语言、动作、表情外,还可以使用一些教具(挂图、幻灯片、录像等)。如:在教学《春》一课时,播放了一段有关春天的美丽画面,让学生有一个感官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美丽的春天的向往。于是,春景就像一幅幅的画呈现在大家的眼前,通过画面意境的引导,学生便很自然地进入了春天的意境中。比如:《苏州园林》是篇优美的说明文,可抓住苏州园林的特点:“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导入。为此,上课之前,我先展示一组“苏州园林”的图片,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再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让他们掌握”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样,便有“水到渠成”之感。又如:在教《中国石拱桥》时,可以借助投影仪打出赵州桥的外形图,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备课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语文教学方式。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形式单一僵化,就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让学生感到厌烦,产生厌学情绪。相反,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学生的积极性就能很好地被调动,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转换形式,使课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而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不断的满足。这样,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的提高。
常言道:“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可见,一个好的导语会对一节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起抑制作用,语文教师应格外重视开场白的设计,它既是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体现,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每当上课开始,学生首先听到的是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定能精神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也就随之产生了。例如:在分析《鸿门宴》人物形象时,教师设计的导语是:“鸿门宴上假如项羽杀了刘邦,历史会怎样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争先恐后的重温历史画卷。教师富有感染力、激发力的语言,为下面的语文学习创造了良好氛围,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又如: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我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先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分男女两组比赛完成。学生的发言非常踊跃,绘声绘色,学生自然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与此同时,也创造了一种竞争氛围,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争先恐后地发表见解。再如:讲到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时,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搜集关于春天的诗歌或画片。在课上,让学生在朗读这些优美诗句的同时,欣赏一幅幅美丽的春景。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和对图片的感悟,使学生自然地进入了春天的意境中。当然,有条件的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生动的语文课堂上享受到学习的乐趣。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讲故事演小品等形式导入。创造各种情景导入新课,就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
三、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丰富多彩的生活
课程改革的春风已吹遍全国各地,但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喜欢习惯性地把学生禁锢在课本中、课堂内,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的培养。就拿语文教学来说,在课堂上,整天做字、词、句、段、篇的基础训练,而不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只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忽视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实践。这样的语文课堂,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还说过:“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这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教学应走进生活。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是在教课本,而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设计与展开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难以成为丰富学生生活的渠道,反而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架起生活与语文学习的桥梁,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和活力。语文课堂绝不仅局限在教室内,而是现实生活本身,学习语文就是感悟生活。因此,应让语文课真正回到现实生活中,让语文生活在课堂中得到体现,我们可以设置情境进行教学,可以把课文改编成舞台剧,也可以播放电影辅助教学,因此生活实践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手段。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既要不断地提高个人素质并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引导学生亲自参加语文实践活动,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语文的意识,保持学生对语文的长期兴趣。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得好:“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与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虽然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能认真地去研究、去创新,就能与时俱进,在语文教学上开辟出一条阳光大道。
(作者单位:731607甘肃省永靖县回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