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来源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ra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梳理】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如,闪烁的恒星、轮廓模糊的星云、行星、卫星、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巴的徽行等。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就形成了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级别:
  由上图可知,目前人类所知道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为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为地月系。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4)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1光年即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约为94605亿千米。
  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方向具有同向性、轨道面具有共面性、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
  (2)结构特征:可从质量、体积、距日远近来描述行星的结构特征。
  (3)距日由近到远歌诀: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4)行星分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3.存在生命的行星
  在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中,地球是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命?
  (1)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2)有液态水。
  (3)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因而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2)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②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提供矿物燃料:煤、石油。
  ④太阳辐射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2.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黑子、耀斑。
  ① 黑子:发生在光球层,黑子的温度比其他地方低。
  ② 耀斑:发生在色球层,色球的某些区域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
  ③ 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体现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地球磁场;等等。
  三、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运动。
  (2)地轴的方向: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自转的方向、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4)自转的周期:1日: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
  (5)自转角速度:除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相同,都约为15°/时。
  (6)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7)公转的轨道(近日点和远日点、快慢):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时,公转速度较快;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时,公转速度较慢。
  (8)公转周期:1年: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2)黄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
  (3)黄赤交角:23°26′。
  (4)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3.昼夜交替与时差
  (1)晨昏线(圈):昼半球和也半球的分界线。
  (2)地方时: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正午时,太阳高度角为一天中的最大值,地方时为12点。
  (3)区时: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4)国际日界线: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明天”的分界线。
  (5)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E的地方时。
  (6)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了昼夜交替、地方时。
  3.地球的公转与季节
  (1)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12点时,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
  (2)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太阳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图中红线为太阳直射线)
  (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4)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0-∣某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
  (5)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6)春分(秋分):
  ①侧视图:
  ② 日期:春分在3月21日前后,秋分在9月23日前后。
  ③ 该日太阳直射赤道。
  ④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
  ⑤ 地轴和晨昏线重合。
  ⑥ 全球昼夜等长。
  ⑦ 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7)夏至:
  ① 侧视图:
  ② 日期:6月22日前后。
  ③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④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
  ⑤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昼;南半球夜长昼短,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夜。赤道昼夜等长。
  ⑥ 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8)冬至:
  ① 日期:12月22日前后。
  ②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③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
  ④ 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夜;南半球夜短昼长,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昼。赤道昼夜等长。
  ⑤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9)夏半年与冬半年: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冬半年夜长大于昼长。
  (10)四季划分:夏季: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获得太阳辐射最多;冬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获得太阳辐射最少;春秋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北温带许多国家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划分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分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分为冬季。
  (1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的特性: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① 莫霍界面: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上,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 古登堡界面:在地面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3)地壳: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由岩石组成。
  (4)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的部分。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5)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包含地壳。
  (6)地核:以古登堡界面与地幔分界,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
  2.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
  (2)水圈: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3)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知识梳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能是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部分太阳辐射能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地面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
  2.从大气的受热过程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而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
  3.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
  二、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差异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2.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3.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单位距离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只要它存在于水平面上,就会产生促使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2.大气的水平运动叫做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其形成的直接原因。
  3.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离的力,叫做地转偏向力。
  4.理想状态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垂直等压线。高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向平行等压线。近地面: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四、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其形成的原因是不同纬度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
  2.赤道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气压降低。在这一地区就形成了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
  3.上升气流在赤道地区上空聚集,气压升高,大气向南、北运动。在北半球,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风在北纬30°附近上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气流不断堆积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南半球同样也形成了一个副热带高气压带。
  4.在北半球,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北运动,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南流动的气流偏转成东北风,向北流动的气流偏转成西南风。
  5.北极及附近地区,由于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终年寒冷,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北极大气向南流出,偏转形成东北风。它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致使北纬60°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五、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气压低,形成低气压中心;海洋相反,形成高气压中心。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气压高,形成高压中心;海洋相反,形成低压中心。
  2.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3.东亚位于亚洲东部,面临太平洋,海陆的气温差异比其他地区显著,所以海陆的气温差异和季节变化比较明显。
  六、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热带雨林气候是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的;温带海洋气候形成与西风带有很大关系;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下形成了地中海气候。
  七、锋与天气
  1.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2.锋面:当冷暖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倾斜的交界面。
  3.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叫锋线,锋面自地面向高空向冷气团一侧倾斜。
  4.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冷锋过境前,天气温暖晴朗;过境时,常有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过境后,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晴朗。
  5.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暖锋过境前,天气低温晴朗;过境时,出现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八、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和天气
  1.低气压:中心气压低于四周。高气压: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大气水平涡旋。低压槽: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高压脊: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2.在北半球,气旋区域内空气作逆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相反。反气旋区域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相反。气旋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环流系统。反气旋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辐散、高空辐合的环流系统。
  九、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2.近百年全球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
  十、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1.气候变化的影响是长远而巨大的,对于有些地区来说,许多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
  2.全球变暖的后果有:
  (1)海平面上升。
  (2)位于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减少,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的产量有可能增加。
  (3)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十一、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对策
  1.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增加。
  2.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十二、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十三、世界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和分布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知识小结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类型,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在地球淡水中,冰川是主体。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是指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大气降水、蒸发和蒸腾、水汽输送和下渗。
  2.水循环的类型:(1)海陆间循环(大循环)最为重要——它使陆地上淡水资源得以更新。
  (2)海上内循环(水量最大)。
  (3)陆地内循环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体的更新。
  (2)促进高低纬之间的热交换。
  (3)通过径流促进物质的迁移。
  (4)水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又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三、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海水运动的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
  2.洋流的定义: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
  3.洋流的分类:(1)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2)按性质分为暖流和寒流两种类型。
  4.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2.对气候的影响:①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影响;②南北半球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与寒流的关系,如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狭长的热带沙漠。③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港位于北极圈以内,却终年不冻;而其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位于43°N附近,却有长达近半年的结冰期,这主要是由于它们分别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和千岛寒流的影响所致。
  3.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有显著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处可形成渔场,如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凌兰寒流交汇)、纽芬兰渔场(墨西哥弯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秘鲁渔场是由于离岸风引起上升流补偿流形成的。
  4.影响航海:顺流快,逆流慢;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
  5.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使污染范围扩大。
  五、水资源的含义及分布
  1.水资源的含义。广义:地球上水圈内的水量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水和陆地水)。狭义: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水资源的分布。(1)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影响因素:降水量的时间与空间分布不均。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2)水资源的分布规律。① 从水循环角度看: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反之,水资源贫乏。② 从世界范围看:按大洲说,亚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州最少;按国家说,巴西最多,俄罗斯次之,我国居世界第六。(分析径流量时,不仅要看总量多少,还要看人均径流量)③从我国看:数量上: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空间分布上: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时间分布上: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六、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如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东部,西部很少)。
  2.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的效益(如酒厂、饮料厂的分布)。
  3.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七、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利用现状。(1) 需水量增长速度超过可供求量增长速度
  (2) 浪费与水污染严重
  2.合理利用水资源措施。(1)开源: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把大气降水以及洪水期多余的河水蓄积起来;开渠引水,把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的水调入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加强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调节;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等。
  (2)节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从农业和工业这两个用水大户中挖掘水资源的潜力等。
  2.外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
  (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
  (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4)堆积作用: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过程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海浪堆积:形成沙滩。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3)变质岩: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如大理岩、板岩等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如下图所示。
  4.褶皱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5.断块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6.火山。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五、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对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2.对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影响。由于山岳地区相对高度大,地表崎岖,因此线路选择时应避开陡坡和沼泽地,而是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对交通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如在陡坡上往往是“之”字形弯曲。
  六、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1.河流侵蚀的三种类型。
  七、河流堆积地貌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
  1.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颗粒由扇顶到扇缘越来越小。
  2.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的中下游。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3.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口。河流人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八、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
  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空间尺度划分:
  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区域性的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
  1.概念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由于受海洋水汽的影响,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随着海拔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谱相似。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纬度、高度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其他文献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检验与临床相关学科之间已形成不可分割的相互关系,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医学检验在医学领域尤其在医院中的地位.然而,要使医学检验在临床中充分发挥其
文章对39所985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情况进行网络调研,使用EXCEL表格进行汇总整理和统计分析985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现状,构建由新生教育、课程教学、讲座培训和个性化
高中政治主观题是政治试题中的一种重要题型。高中政治主观题又称材料分析题,一般由一两则材料和设问组成。主观题信息量大,能力要求高,能较好地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择题等客观题的形式固定,考查的知识单一,相比较而言主观题形式比较灵活,考查综合性的知识。  一、政治主观题的特点  1.材料紧跟时代步伐  政治主观题的材料紧跟时代步伐,涉及的都是近期发生的时政热点。有时候,命题者还围绕一
<正>热点就是指比较受广大群众关注的新闻等。提起时政热点,同学们肯定会第一时间想起思想政治学科。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时政性很强的学科,与时政热点联系非常紧密。虽然时政
期刊
2017年4月初湖南省教育厅再次下发了《关于2017年全省普通高校"一校一书"阅读推广活动的通知》(湘教通[2017]119号),从4月至11月的8个月中,有40所学校开展了(不含独立学院)以"一校一
2017年11月3日,首届"加强高校学术规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
考点一 抗日战争  1.抗日战争的主要特点。  (1)民族性:这场反帝斗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切抗日力量,是一场广泛的民族战争。  (2)持久性:中国的抗战坚持了八年,历经战略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较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3)以弱胜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面对的是亚洲最强大、最凶残的帝国主义国家,敌强我弱。抗日战争是中国
文章从图书馆在大学的定位、大学图书馆发展方向、大学图书馆的创新服务、图书馆内部管理改革、技术发展与图书馆关系、特色图书馆建设6个方面深度分析了20位馆长的访谈内容,
电子期刊数据库能很好地解决馆藏揭示和读者的检索与利用问题,而期刊目录因提供的是刊名而并不是读者真正需要的篇名,所以图书馆没必要去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去为电子期刊编目
自2001年以来我院护理部开展了星级护士的评选工作,此项工作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全院护士的积极性,焕发了昂扬的斗志,激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了护理质量,收到了良好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