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建设科学化体现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命题,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的一项重大任务。本文框架结构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节论述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含义;第二章节,探寻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特点;第三、四章节论述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构成要素及影响因素;第五章节有重点的探索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几条途径。
关键词:党的建设 科学化 研究
一、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含义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自身建设,重视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那么何为党的建设科学化呢?其逻辑起点应是“科学”二字。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科学化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在主观认识方面,人们的认识越来越接近客观规律的过程,二是在客观行为方面,人们的行为越来越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过程;
二、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特点
从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可以看出,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关键在于客观规律,即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客观规律是什么,如何认识这个规律以及如何使党的行动更加符合规律的要求等。这个特点具体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一)系统性
党的建设科学化绝非某一方面单独向前发展的过程,而是一个组织内外系统协调发展的过程。首先,中国共产党是由成千上万各个阶层有共同理想的党员个体通过基层组织、地方组织和中央组织构筑起来的有机整体。其次,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是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的。
(二)动态性
党的建设科学化具有动态特点,首先是因为党的建设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党的建设总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中进行的,而党的建设所处的环境和条件总是不断变化的,因而党的各项建设必须不断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党的建设科学化具有动态性特点,还因为党的建设的目标是不断提升的。党的建设科学化既是一个过程,更是一个目标。但这个目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三)适应性
适应性是党的建设科学化与生俱来的特性之一。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党的理论、实践以及自身建设不断适应内外环境变化,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适应性要求具有开放性。党的建设内部各系统之间要相互适应,内部各系统与党的建设整体要相互适应,党的建设与外部环境要相互适应,必然要求各部分、各系统间的信息交流是顺畅的。这就要求党的建设内部各系统之间要相互开放,内部各系统与党的建设整体要相互开放,党的建设与外部环境要相互开放。
三、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构成因素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和主要特点等基本概念明晰之后,就必须深入剖析其内外构成因素及相互关系。唯有如此,党的建设科学化衡量标准的科学确立和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才有了现实的依据。
(一)党的建设科学化外部构成因素
(二)党的建设科学化内部横向构成因素
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衡量标准及影响因素
党的建设科学化衡量标准体系的建设关系重大、涉及面广,既要如实反映党的自身建设的状况,又要把党的执政业绩纳入其中,还要坚持客观、合理的原则,综合以上考虑,将执政党作为一个整体的衡量标准至少应该包括满意度、参与度与感召度三个方面。
(一)满意度
所谓满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即需求被满足后的愉悦感,反映事前期望与实际感受的相对关系。将这种心理状态用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就是满意度。
(二)参与度
参与度就是党员群众参与党的活动的程度。参与的形式可以有党外参与和党内参与两种。
(三)感召度
所谓感召度是指社会主义的感召程度。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以全人类解放为目标的。
五、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也是一项艰巨的现实任务,更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具体实践过程,需要在把握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实现途径。
(一)提高党建研究科学化水平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说到底是要不断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而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就不只是实践层面的问题,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党建研究的科学化水平,增强我们认知和把握规律的能力。
(二)改革和完善党的制度体制
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就是因为我们根据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和创新。新时期,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同样需要在制度、体制方面做文章。
(三)推进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黨之所以强大,党的执政基础之所以稳固,就是因为有党的各级组织把广大党员组织了起来,形成了合力,发挥了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基本战斗单元,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党的基层组织处在党群关系的第一线,是党同群众直接联系的重要纽带,是使党的政策能符合人民利益,并转化为人民群众自觉行动的关键所在。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本文正是在党的建设科学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明晰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特点,分析其内外部的构成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衡量标准,从而确定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现实路径,力图构建一幅较为完整的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框架。
参考文献:
[1]王长江.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2]中央纪委研究室.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初探[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09(19).
[4]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关键词:党的建设 科学化 研究
一、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含义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自身建设,重视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那么何为党的建设科学化呢?其逻辑起点应是“科学”二字。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科学化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在主观认识方面,人们的认识越来越接近客观规律的过程,二是在客观行为方面,人们的行为越来越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过程;
二、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特点
从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可以看出,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关键在于客观规律,即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客观规律是什么,如何认识这个规律以及如何使党的行动更加符合规律的要求等。这个特点具体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一)系统性
党的建设科学化绝非某一方面单独向前发展的过程,而是一个组织内外系统协调发展的过程。首先,中国共产党是由成千上万各个阶层有共同理想的党员个体通过基层组织、地方组织和中央组织构筑起来的有机整体。其次,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是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的。
(二)动态性
党的建设科学化具有动态特点,首先是因为党的建设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党的建设总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中进行的,而党的建设所处的环境和条件总是不断变化的,因而党的各项建设必须不断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党的建设科学化具有动态性特点,还因为党的建设的目标是不断提升的。党的建设科学化既是一个过程,更是一个目标。但这个目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三)适应性
适应性是党的建设科学化与生俱来的特性之一。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党的理论、实践以及自身建设不断适应内外环境变化,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适应性要求具有开放性。党的建设内部各系统之间要相互适应,内部各系统与党的建设整体要相互适应,党的建设与外部环境要相互适应,必然要求各部分、各系统间的信息交流是顺畅的。这就要求党的建设内部各系统之间要相互开放,内部各系统与党的建设整体要相互开放,党的建设与外部环境要相互开放。
三、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构成因素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和主要特点等基本概念明晰之后,就必须深入剖析其内外构成因素及相互关系。唯有如此,党的建设科学化衡量标准的科学确立和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才有了现实的依据。
(一)党的建设科学化外部构成因素
(二)党的建设科学化内部横向构成因素
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衡量标准及影响因素
党的建设科学化衡量标准体系的建设关系重大、涉及面广,既要如实反映党的自身建设的状况,又要把党的执政业绩纳入其中,还要坚持客观、合理的原则,综合以上考虑,将执政党作为一个整体的衡量标准至少应该包括满意度、参与度与感召度三个方面。
(一)满意度
所谓满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即需求被满足后的愉悦感,反映事前期望与实际感受的相对关系。将这种心理状态用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就是满意度。
(二)参与度
参与度就是党员群众参与党的活动的程度。参与的形式可以有党外参与和党内参与两种。
(三)感召度
所谓感召度是指社会主义的感召程度。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以全人类解放为目标的。
五、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也是一项艰巨的现实任务,更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具体实践过程,需要在把握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实现途径。
(一)提高党建研究科学化水平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说到底是要不断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而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就不只是实践层面的问题,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党建研究的科学化水平,增强我们认知和把握规律的能力。
(二)改革和完善党的制度体制
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就是因为我们根据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和创新。新时期,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同样需要在制度、体制方面做文章。
(三)推进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黨之所以强大,党的执政基础之所以稳固,就是因为有党的各级组织把广大党员组织了起来,形成了合力,发挥了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基本战斗单元,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党的基层组织处在党群关系的第一线,是党同群众直接联系的重要纽带,是使党的政策能符合人民利益,并转化为人民群众自觉行动的关键所在。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本文正是在党的建设科学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明晰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特点,分析其内外部的构成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衡量标准,从而确定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现实路径,力图构建一幅较为完整的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框架。
参考文献:
[1]王长江.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2]中央纪委研究室.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初探[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09(19).
[4]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