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象牙雕
广州象牙雕至少有两千多年历史。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就曾出土一捆5支非洲大象牙,另外还有刻画象、象牙算筹和残牙雕器等,经鉴定,这些都作雕刻原料之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来的。
广州气候高热潮湿,象牙不易干燥脆裂,过去,此地人视象牙为吉祥之物,认为可以“辟邪除秽”,发展牙雕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过匠人代代钻研创新,逐渐凭借镶嵌、雕刻、编织三大技法称雄全国,使象牙雕成为广州的著名特产。
象牙街
建于明代的象牙街是广州最早进行象牙生产的历史见证。明朝时,广州越秀区象牙街一带还是江边,广州作为著名的通商口岸,南来北往的船只都在这里停泊靠岸,牙雕艺人购买从海外来的非洲象牙,在这里加工成艺术品出口或进贡,逐渐形成象牙原料贸易及加工的工艺品专门市场——象牙街。
清末,一批自立门户的艺人成立“大牙行”,选址在大新路上的小新街,人称“象牙会馆”,此后牙雕中心逐渐转移到大新路。从现在的街道分布来看,当时的规模不小,除了一条主干道贯穿其中,还有许多支干道,比如象牙一巷到四巷、象牙北街等。
民国14年,广州拆城开马路,原小新街一带的象牙商号纷纷搬到新开的大新路铺面营业,遂形成一条闻名世界的象牙工艺街。至今,大新路广州象牙工艺厂仍是驰名中外的象牙雕刻厂家之一。
象牙一巷
越秀区新发现的文物点——象牙街象牙一巷因房屋拆除而显露出来,象牙街建筑群原系一般殷实、有教养的中产阶层住宅,现大部分旧楼房已经拆除,只有象牙一巷的保存尚算完整。而在象牙街及附近这片街道,取代象牙雕刻的是新兴的皮革和制鞋业。地址:越秀区大德路走木街东侧内街。
翁家蛋
玲珑剔透的多层象牙球是象牙雕的代表作。据《格古要论》记载,早在宋代,广州工匠已能制作出内有三层且层层可转动的象牙球,被冠以“鬼工球”的美名。
广州象牙雕刻精品展,曾亮相一颗目前所知世界上层数最多、体积最大、分量最重的象牙球18.8厘米大的象牙球内藏60层。透过薄如蝉翼的镂空雕花,用手指轻轻一拨,重叠闭合的内层便神奇地自动旋转开来,可谓鬼斧神工。
这是广州的牙雕世家——翁氏家族的独门技艺。翁家世代的“鬼工球”被誉为“翁家蛋”。
清朝嘉庆年间,翁氏祖先翁五章镂雕多层可以转动的通花象牙球,成为广州近代象牙球镂雕工艺的创始人。至上世纪初,翁五章的精湛牙雕技艺,已传到第三代翁昭手中。1914年,翁昭给香港联盛象牙店车制完成了第一个25层象牙球,被业内公推为参加巴拿马赛会的代表作。当时,有日本人也以30层象牙球参赛。两个牙球产品的表层浮雕和内层通雕,各具民族特色。由于日本的作品层数更多,制作难度更大,眼看一等奖的奖项就要被他们夺去。却发现日本参赛者神色慌张不定,为了辨明真伪,赛会决定将两个象牙球放进水中加热验证。结果,日本的象牙球在水沸腾时层层散开,是一个粘合体中国的象牙球安然无恙,“翁家蛋”一举夺金,自此驰名世界。
由于自然生长出来的象牙,口径有限,按照传统的技法制作,很难再增加牙球的层次。到了翁荣标这一代,几经改革,努力减薄牙球外壳的厚度,使原制15-20层规格的牙料可多雕出3层,原制21层规格的牙料可多出4层以上,从而创造了“薄皮牙球”这一新品种。1976年,翁荣标又改进刀具,设法减薄牙球内层,使原制26层规格的牙料多出14层至16层。终于,他成功雕刻出40层和42层牙球,前者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后者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被罗马尼亚来宾称赞为“世界冠军”。在牙雕界,翁荣标当之无愧成为?球王至尊。
翁荣标的大儿子翁耀祥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可以把一个象牙球最多分成57层,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只有他能做到。
西关精艺馆
西关精艺馆位于广州市荔枝湾路自编28号之一(荔湾湖公园南门斜对面),是集中了广东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玉雕、象矛雕、骨雕、木雕、贝雕、水晶雕刻、宫灯、彩瓷、刺绣)的精品展览馆,里面收藏收集了广州大新象牙厂、中华骨睢厂、广州宝石厂、艺华木雕厂历次参加“民间工艺品”大奖赛部分获奖作品。这里亦是集中三雕一彩一绣等精湛工艺技术进行现场制作表演的惟一开放参观场所。
“神眼”冯公侠
广州的象牙雕刻工艺品,还有一类微雕作品扬名世界,它的创始人便是人称“神眼”的冯公侠。
冯公侠青年时代师从国画家徐砚农,并以“抄生”(即为死人画像)为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冯右眼患白内障失明,但他毫不气馁。他听说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创始人、绰号“鬼眼七”的陈启沅,能在一把扇面上全文写下《康熙字典》4万余字,受到启发,决心在象牙上微雕书法。历尽艰辛,终于创出了一种棱形的微刻工具,开创了广东象牙微雕的先河。
1925年,冯公侠在一粒“象牙米”(大米般大小的象牙粒)上刻上唐诗两首连题款共120余字,这件作品在大新街永亨象牙店陈列后,冯公侠被誉为“神眼”。1926年初,冯公侠又把孙中山遗嘱全文刻在象牙米上,连题款共154字。他还在64开纸页大小的象牙片上刻出长达25000字的《共产党宣言》。
冯公侠冲破微细雕刻难关后,又向巨型作品方面探索。经8年努力,巨型微雕《四书》全文插屏问世,共6万余字。此作问世后冯更名震中外。他的儿子冯少使也是一位微雕大师。冯少使继承父亲的技艺,在一粒象牙米上雕出形象各异、栩栩如生的十八罗汉像。这些巧夺天工的微雕作品代表了广州象牙微雕的最高水平,令人叹为观止。
广州市文史研究馆
广州市文史研究馆于1953年成立,位于广州大道中59号民主大楼二楼。冯公侠的《共产党宣言》象牙微雕作品为馆内珍藏。
牙雕的材料——象牙本身就很珍贵。1989年开始,联合国全面禁止象牙及其制品的国际贸易,这一纸禁令,广州的象牙雕刻行业遭受严重打击,很多牙雕成为空前绝后的艺术珍品,却也让象牙一路升值。广州牙雕更加身价不菲。
屈氏大宗祠
广州番禺区化龙镇的莘汀村是一条珠江边的僻静小村,距离村口不远,坐落着一座典型的明代祠堂,那是有着500多岁高龄的著名的屈氏大宗祠,作为广东明清著名诗人屈大均的祖祠,经修缮后的屈氏大宗祠还有一个岭南文化展览馆,目前活跃在创作一线的广东省历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荟萃此地,广彩、潮彩、矛雕、玉雕、木雕、石湾美陶、端砚、广绣、潮绣、仿明清古典家具等,共1000多件。其中最抢眼球的当属象牙雕刻。
玉雕
广州人认为玉与象牙一样,能辟邪消灾,如意吉祥,因此视玉为宝。广州街头随处可见佩戴玉石的男女老少。
广州玉雕在西汉时代已经达相当高的水平,兴盛于唐代中后 期,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广州玉雕艺术继承了宋代巧色玉的传统,创造了“留色”的特技,显出了原玉的天然颜色,特别精美。到清代道光年间,广州玉雕工艺制造业已成行成市,而且出现了玉器工商行会组织。
广州玉雕的主要原材料来自本省的信宜。信宜所产的玉称为“南方玉”。多呈草绿色,半透明,多自然斑纹,磨琢后晶莹通透,在玉石中别具一格。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1983年,在广州象岗山发现了西汉时期南越国文王赵昧墓,在原址兴建大型古墓遗址博物馆。陈列展出较全面地反映了2000多年前南越国时期岭南地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的概况,为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研究提供了生动翔实的信息。
博物馆展出出土的大量玉器,有玉壁、玉盒、丝褛玉衣、玉印、王佩、玉角杯等130多种“汉玉中的稀世之宝”。这些工饰精品均经精雕细刻,构思奇妙。说明广州的玉雕工艺,在西汉时代已达相当高的水平。
木雕
广州木雕与北京的京式木雕,江苏的苏式木雕构成我国木雕艺术三大流派。广州木雕以半立体通雕,满屏雕和多层次雕刻相结合的风格著称。
广州木雕以建筑装饰和家具雕刻为主,用酸枝木,花梨木雕刻的红木家具古雅大方,凝重油亮;用樟木,抽木等雕刻的建筑装饰,造型简练生动,刀法流畅,粗犷中深藏韵秀,厅堂屏门、花罩尤具特色。广州木雕题材广泛,除传统吉祥图案,人物故事之外,还以广东特有的花卉瓜果为图案,具有浓郁的岭南地方艺术特色。明末清初,濠畔街就是广州著名的酸枝工艺家具街。清代广式家具以工艺精湛,独具岭南特色而常被钦定进贡,名震京都。
值得一提的是,木雕的其中一个分支是榄雕,以广东地区所产之乌榄核为材精雕而成。
乌榄盛产于广东增城、番禺、中山等地,而广州增城区新塘的榄核,核大仁小、质地紧密、色泽较深、油脂含量高,制成之后经盘玩非常光滑,易上包浆,由黄至褐色至暗红,最终会盘玩成发亮的紫檀色,是最佳的榄雕材料,适于雕刻榄核船。
明、清期间,曾有寺院僧人以榄雕船售给香客,以示“普渡”之意。榄雕在清代属贡品,在新塘已流传了300多年。清咸丰四年,新塘乡艺人湛谷生(又称菊生)创作的榄核舫,名为“苏东坡夜游赤壁舫”,工艺十分精巧,所雕的人物情态各异,栩栩如生舫中置一桌、3人围案而坐,旁边还蹲着一个书僮煮茶,船后有船娘把舵,船的两旁有8扇通花窗,皆可开合:船头的小链条也以榄核雕成,环环相扣,船底刻有苏东坡《前赤壁赋》全文共537个字。该榄雕至今仍保存在增城文化馆。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依托广州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而设。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陈家祠,集中了木雕艺术的精华,特别是清代金漆木雕神亭、香炉罩等更体现了广州木雕工艺精巧、玲珑的独特风格。
广州象牙雕至少有两千多年历史。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就曾出土一捆5支非洲大象牙,另外还有刻画象、象牙算筹和残牙雕器等,经鉴定,这些都作雕刻原料之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来的。
广州气候高热潮湿,象牙不易干燥脆裂,过去,此地人视象牙为吉祥之物,认为可以“辟邪除秽”,发展牙雕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过匠人代代钻研创新,逐渐凭借镶嵌、雕刻、编织三大技法称雄全国,使象牙雕成为广州的著名特产。
象牙街
建于明代的象牙街是广州最早进行象牙生产的历史见证。明朝时,广州越秀区象牙街一带还是江边,广州作为著名的通商口岸,南来北往的船只都在这里停泊靠岸,牙雕艺人购买从海外来的非洲象牙,在这里加工成艺术品出口或进贡,逐渐形成象牙原料贸易及加工的工艺品专门市场——象牙街。
清末,一批自立门户的艺人成立“大牙行”,选址在大新路上的小新街,人称“象牙会馆”,此后牙雕中心逐渐转移到大新路。从现在的街道分布来看,当时的规模不小,除了一条主干道贯穿其中,还有许多支干道,比如象牙一巷到四巷、象牙北街等。
民国14年,广州拆城开马路,原小新街一带的象牙商号纷纷搬到新开的大新路铺面营业,遂形成一条闻名世界的象牙工艺街。至今,大新路广州象牙工艺厂仍是驰名中外的象牙雕刻厂家之一。
象牙一巷
越秀区新发现的文物点——象牙街象牙一巷因房屋拆除而显露出来,象牙街建筑群原系一般殷实、有教养的中产阶层住宅,现大部分旧楼房已经拆除,只有象牙一巷的保存尚算完整。而在象牙街及附近这片街道,取代象牙雕刻的是新兴的皮革和制鞋业。地址:越秀区大德路走木街东侧内街。
翁家蛋
玲珑剔透的多层象牙球是象牙雕的代表作。据《格古要论》记载,早在宋代,广州工匠已能制作出内有三层且层层可转动的象牙球,被冠以“鬼工球”的美名。
广州象牙雕刻精品展,曾亮相一颗目前所知世界上层数最多、体积最大、分量最重的象牙球18.8厘米大的象牙球内藏60层。透过薄如蝉翼的镂空雕花,用手指轻轻一拨,重叠闭合的内层便神奇地自动旋转开来,可谓鬼斧神工。
这是广州的牙雕世家——翁氏家族的独门技艺。翁家世代的“鬼工球”被誉为“翁家蛋”。
清朝嘉庆年间,翁氏祖先翁五章镂雕多层可以转动的通花象牙球,成为广州近代象牙球镂雕工艺的创始人。至上世纪初,翁五章的精湛牙雕技艺,已传到第三代翁昭手中。1914年,翁昭给香港联盛象牙店车制完成了第一个25层象牙球,被业内公推为参加巴拿马赛会的代表作。当时,有日本人也以30层象牙球参赛。两个牙球产品的表层浮雕和内层通雕,各具民族特色。由于日本的作品层数更多,制作难度更大,眼看一等奖的奖项就要被他们夺去。却发现日本参赛者神色慌张不定,为了辨明真伪,赛会决定将两个象牙球放进水中加热验证。结果,日本的象牙球在水沸腾时层层散开,是一个粘合体中国的象牙球安然无恙,“翁家蛋”一举夺金,自此驰名世界。
由于自然生长出来的象牙,口径有限,按照传统的技法制作,很难再增加牙球的层次。到了翁荣标这一代,几经改革,努力减薄牙球外壳的厚度,使原制15-20层规格的牙料可多雕出3层,原制21层规格的牙料可多出4层以上,从而创造了“薄皮牙球”这一新品种。1976年,翁荣标又改进刀具,设法减薄牙球内层,使原制26层规格的牙料多出14层至16层。终于,他成功雕刻出40层和42层牙球,前者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后者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被罗马尼亚来宾称赞为“世界冠军”。在牙雕界,翁荣标当之无愧成为?球王至尊。
翁荣标的大儿子翁耀祥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可以把一个象牙球最多分成57层,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只有他能做到。
西关精艺馆
西关精艺馆位于广州市荔枝湾路自编28号之一(荔湾湖公园南门斜对面),是集中了广东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玉雕、象矛雕、骨雕、木雕、贝雕、水晶雕刻、宫灯、彩瓷、刺绣)的精品展览馆,里面收藏收集了广州大新象牙厂、中华骨睢厂、广州宝石厂、艺华木雕厂历次参加“民间工艺品”大奖赛部分获奖作品。这里亦是集中三雕一彩一绣等精湛工艺技术进行现场制作表演的惟一开放参观场所。
“神眼”冯公侠
广州的象牙雕刻工艺品,还有一类微雕作品扬名世界,它的创始人便是人称“神眼”的冯公侠。
冯公侠青年时代师从国画家徐砚农,并以“抄生”(即为死人画像)为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冯右眼患白内障失明,但他毫不气馁。他听说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创始人、绰号“鬼眼七”的陈启沅,能在一把扇面上全文写下《康熙字典》4万余字,受到启发,决心在象牙上微雕书法。历尽艰辛,终于创出了一种棱形的微刻工具,开创了广东象牙微雕的先河。
1925年,冯公侠在一粒“象牙米”(大米般大小的象牙粒)上刻上唐诗两首连题款共120余字,这件作品在大新街永亨象牙店陈列后,冯公侠被誉为“神眼”。1926年初,冯公侠又把孙中山遗嘱全文刻在象牙米上,连题款共154字。他还在64开纸页大小的象牙片上刻出长达25000字的《共产党宣言》。
冯公侠冲破微细雕刻难关后,又向巨型作品方面探索。经8年努力,巨型微雕《四书》全文插屏问世,共6万余字。此作问世后冯更名震中外。他的儿子冯少使也是一位微雕大师。冯少使继承父亲的技艺,在一粒象牙米上雕出形象各异、栩栩如生的十八罗汉像。这些巧夺天工的微雕作品代表了广州象牙微雕的最高水平,令人叹为观止。
广州市文史研究馆
广州市文史研究馆于1953年成立,位于广州大道中59号民主大楼二楼。冯公侠的《共产党宣言》象牙微雕作品为馆内珍藏。
牙雕的材料——象牙本身就很珍贵。1989年开始,联合国全面禁止象牙及其制品的国际贸易,这一纸禁令,广州的象牙雕刻行业遭受严重打击,很多牙雕成为空前绝后的艺术珍品,却也让象牙一路升值。广州牙雕更加身价不菲。
屈氏大宗祠
广州番禺区化龙镇的莘汀村是一条珠江边的僻静小村,距离村口不远,坐落着一座典型的明代祠堂,那是有着500多岁高龄的著名的屈氏大宗祠,作为广东明清著名诗人屈大均的祖祠,经修缮后的屈氏大宗祠还有一个岭南文化展览馆,目前活跃在创作一线的广东省历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荟萃此地,广彩、潮彩、矛雕、玉雕、木雕、石湾美陶、端砚、广绣、潮绣、仿明清古典家具等,共1000多件。其中最抢眼球的当属象牙雕刻。
玉雕
广州人认为玉与象牙一样,能辟邪消灾,如意吉祥,因此视玉为宝。广州街头随处可见佩戴玉石的男女老少。
广州玉雕在西汉时代已经达相当高的水平,兴盛于唐代中后 期,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广州玉雕艺术继承了宋代巧色玉的传统,创造了“留色”的特技,显出了原玉的天然颜色,特别精美。到清代道光年间,广州玉雕工艺制造业已成行成市,而且出现了玉器工商行会组织。
广州玉雕的主要原材料来自本省的信宜。信宜所产的玉称为“南方玉”。多呈草绿色,半透明,多自然斑纹,磨琢后晶莹通透,在玉石中别具一格。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1983年,在广州象岗山发现了西汉时期南越国文王赵昧墓,在原址兴建大型古墓遗址博物馆。陈列展出较全面地反映了2000多年前南越国时期岭南地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的概况,为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研究提供了生动翔实的信息。
博物馆展出出土的大量玉器,有玉壁、玉盒、丝褛玉衣、玉印、王佩、玉角杯等130多种“汉玉中的稀世之宝”。这些工饰精品均经精雕细刻,构思奇妙。说明广州的玉雕工艺,在西汉时代已达相当高的水平。
木雕
广州木雕与北京的京式木雕,江苏的苏式木雕构成我国木雕艺术三大流派。广州木雕以半立体通雕,满屏雕和多层次雕刻相结合的风格著称。
广州木雕以建筑装饰和家具雕刻为主,用酸枝木,花梨木雕刻的红木家具古雅大方,凝重油亮;用樟木,抽木等雕刻的建筑装饰,造型简练生动,刀法流畅,粗犷中深藏韵秀,厅堂屏门、花罩尤具特色。广州木雕题材广泛,除传统吉祥图案,人物故事之外,还以广东特有的花卉瓜果为图案,具有浓郁的岭南地方艺术特色。明末清初,濠畔街就是广州著名的酸枝工艺家具街。清代广式家具以工艺精湛,独具岭南特色而常被钦定进贡,名震京都。
值得一提的是,木雕的其中一个分支是榄雕,以广东地区所产之乌榄核为材精雕而成。
乌榄盛产于广东增城、番禺、中山等地,而广州增城区新塘的榄核,核大仁小、质地紧密、色泽较深、油脂含量高,制成之后经盘玩非常光滑,易上包浆,由黄至褐色至暗红,最终会盘玩成发亮的紫檀色,是最佳的榄雕材料,适于雕刻榄核船。
明、清期间,曾有寺院僧人以榄雕船售给香客,以示“普渡”之意。榄雕在清代属贡品,在新塘已流传了300多年。清咸丰四年,新塘乡艺人湛谷生(又称菊生)创作的榄核舫,名为“苏东坡夜游赤壁舫”,工艺十分精巧,所雕的人物情态各异,栩栩如生舫中置一桌、3人围案而坐,旁边还蹲着一个书僮煮茶,船后有船娘把舵,船的两旁有8扇通花窗,皆可开合:船头的小链条也以榄核雕成,环环相扣,船底刻有苏东坡《前赤壁赋》全文共537个字。该榄雕至今仍保存在增城文化馆。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依托广州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而设。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陈家祠,集中了木雕艺术的精华,特别是清代金漆木雕神亭、香炉罩等更体现了广州木雕工艺精巧、玲珑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