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话嘉宾:
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桑新民
清华大学大规模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孙茂松
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研究中心主任 汪琼
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主任 陈玉琨
上海交通大学慕课研究院 余建波
北京文华在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CEO 金善国
一、围绕中国MOOC发展与对策,各位专家的看法
桑新民:对MOOC的看法我概括为四个主题词:舞台、博弈、回归、希望。
(1)舞台:MOOC提供的是一个新的教育创新的舞台,这个舞台首先把名牌大学前沿教师的课堂开放出来,所以这个舞台最大的特点是开放。教学是大中小学的基石,过去是封闭的,但MOOC是开放的,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看到MOOC的课程,这样更真实地展现了课程的内容。
(2)博弈:在MOOC舞台上推动大学教育有五个力量,它们是大学校长、大学名牌教师、资本、IT产业等等,但是每种力量都充满了不同的观点、流派、利益,所以它是一场博弈。到底MOOC怎么发展,我们将要看到在博弈中不断产生新的潮头,不断淘汰不受欢迎的东西,这是一场国际的博弈。
(3)回归:中国及世界的教育异化严重,大家感到没有出路没有希望,但是MOOC在这场开放的博弈的舞台上,它总的是返璞归真,是教育本质的回归,这个回归不是回到历史,而是回到历史、现在、未来的交汇口。
(4)希望:MOOC是充满希望的,现在对MOOC评价分两派,有乐观派和悲观派,我是走中间道路的,不可盲目乐观,也不必悲观。但是MOOC代表的是人类文明在依托教育走向未来的路,我觉得没有理由失望,所以我觉得未来是有希望的。
陈玉琨:大家知道2012年被美国称为是MOOC之年,但仅仅过了一年就有人提出反MOOC,反转MOOC,所以有中国学者认为西方已经有人剖析MOOC了,我们中国还是趋之若鹜。实际上,反MOOC的提出者也是MOOC的提出者是加拿大的乔治·西门子,大家知道乔治·西门子很热衷MOOC,但是当MOOC流行起来,他又提出了反MOOC。而仔细研究发现他所反对的MOOC是最知名的教授上最前沿的课程,但却是最传统的方式,把大头像放上去侃侃而谈,并没有改变我们教学模式的本质。所以我们现在把MOOC和翻转课堂结合在一起可以带来一场教育的变革。以往我们是依教而学,而MOOC这场变革是可以先学后教,甚至学不用教,学生们通过网上互相交流提升自己。所以说如果仅仅只是把MOOC的课程放到网上,而不改变大中小学的教学结构是没有意义的。
我的另外一个看法是在哈佛大学推出MOOC时,也推出了一个私MOOC,即小规模的私人定制的MOOC。哈佛大学在线教育委员会主席说:“哈佛大学的课程是一个俄罗斯套娃,它有面向巨量人群的MOOC,也有面向少数人的私人MOOC。”所以说MOOC只是一种教学模式,并非是一种万能的模式。MOOC有用,它能推动教育改革,但是千万不能认为它就是唯一的方法。我认为多种模式的并存才是教育能够服务于多种需求的本质所在。
金善国:作为一个专业的互联网服务企业,我们出发点会更中立一些,因为我们不代表高等教育里任何一方传统的力量。从我的角度谈三点:第一,站在产业的角度,我们感谢MOOC的概念。2000年前我们从事互联网教育的时候,基本是门可罗雀,而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光景,这样一个概念已经把全球的眼光吸引到传统教育的领域里来,首先不管它是什么因素,存在的既是合理的。第二,仍从产业的角度,我们作为一个信息技术的力量,在新IT这种架构下,产业的变革不管是什么,作为这样一种新的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概念,我们怎样能够重构学习系统里的一些要素,让信息系统变成教学系统里的一个元素而不是一个替代。从优化和重构的角度来看它是非常有意义的。第三点,虽然MOOC是在有十年开放教学运动上的一个升级,但比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异步教学系统模式比,它还是一个新的事物,所以我们要保护它、探讨它。在这个基础上,从产业的角度来说,我们也希望可以变成其中的一份子,找到切实可行的路,这只有自己去实践。学者、产业、教师、管理者、学生、学科组一起共同去推动这个事情,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余建波:MOOC学习其实最需要的是学生,多次会议都是参加的老师比参加的学生多,希望有更多的学生选修我们的课程。由于学校的课程压力很大,所以学生们只能等下课了才有时间到MOOC平台上学习,希望在未来,线上、线下的学习都可以在学校里走得更深入。
孙茂松:听到大家的报告,我感觉到MOOC在中国这一年来巨大的进步,这个情景是一年前难以想像的,无论是实践还是认识的深度上都有一个空前的发展,当然还仍然不够。我这一年来走了有十二、三个省市,到处在宣讲MOOC,但实际上了解的人还是比较少,还需要我们努力宣传。如果对MOOC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它一般不会让人失望,推进的速度需要有理性的激情。所以我呼吁大家一定要亲自尝试,才能更好地了解它。希望老师们都可以亲自尝试下使用MOOC教学,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二、现场观众提问
1.我们在使用MOOC教学的时候如何掌握它的关键点,同时它有什么禁忌需要我们在安排教学的时候能够想办法避免?
汪琼:通过教师培训,北大从今年开始每期20到25个老师办培训;另一方面,请一些有经验的专家来介绍经验。也做一些这类的手册给其他老师来避免一些问题。
桑新民:这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MOOC是个新概念,一个新时空里的新东西,现在MOOC是一个复杂大系统,也是一个复杂大混战。我觉得两条:一是要亲自去学MOOC,而且最好结伴甚至学校有组织地学习,包括学生也要去学;然后要采集MOOC的资源,让大家探讨,才能逐渐让这些问题提出来,探讨如何解决。要在互联网时代用互联网思维来解决所有问题。
2.清华大学的孙老师好,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会不会向普通学校开放?普通院校的老师是否可以把课程放上去?如果可以,时间表有么?费用如何收取?
孙茂松:现阶段由于这个课堂刚开始,我们还是采用名校名师这种方式,我们原则是名师,只要是讲的有特色的老师,效果好,我们都欢迎,我想我们很快会走到这个阶段。老师放课是免费的,如果好我们还要资助,学生在MOOC平台学习是免费的。
3.对于普通院校,如果要开展MOOC会耗掉大量的存储、计算及网络流量,如何让更多商业资本关注到我们普通的院校?让我们从技术及管理上让商业资本来运转,我们把更多精力放在MOOC课程制作上。
金善国: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个商业模式也就是运营模式,我们一直希望打造一个新的商业的新生态。回顾整个IT产业时,其实就是商业资本在推动,商业资本创造了整个信息技术前沿性的东西。我们这个体系也是希望可以创造这样一个平台,把运营商的力量、把云计算服务的中间派以及最上面的SaaS层的服务和外部的内容生态链联系起来。
(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桑新民
清华大学大规模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孙茂松
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研究中心主任 汪琼
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主任 陈玉琨
上海交通大学慕课研究院 余建波
北京文华在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CEO 金善国
一、围绕中国MOOC发展与对策,各位专家的看法
桑新民:对MOOC的看法我概括为四个主题词:舞台、博弈、回归、希望。
(1)舞台:MOOC提供的是一个新的教育创新的舞台,这个舞台首先把名牌大学前沿教师的课堂开放出来,所以这个舞台最大的特点是开放。教学是大中小学的基石,过去是封闭的,但MOOC是开放的,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看到MOOC的课程,这样更真实地展现了课程的内容。
(2)博弈:在MOOC舞台上推动大学教育有五个力量,它们是大学校长、大学名牌教师、资本、IT产业等等,但是每种力量都充满了不同的观点、流派、利益,所以它是一场博弈。到底MOOC怎么发展,我们将要看到在博弈中不断产生新的潮头,不断淘汰不受欢迎的东西,这是一场国际的博弈。
(3)回归:中国及世界的教育异化严重,大家感到没有出路没有希望,但是MOOC在这场开放的博弈的舞台上,它总的是返璞归真,是教育本质的回归,这个回归不是回到历史,而是回到历史、现在、未来的交汇口。
(4)希望:MOOC是充满希望的,现在对MOOC评价分两派,有乐观派和悲观派,我是走中间道路的,不可盲目乐观,也不必悲观。但是MOOC代表的是人类文明在依托教育走向未来的路,我觉得没有理由失望,所以我觉得未来是有希望的。
陈玉琨:大家知道2012年被美国称为是MOOC之年,但仅仅过了一年就有人提出反MOOC,反转MOOC,所以有中国学者认为西方已经有人剖析MOOC了,我们中国还是趋之若鹜。实际上,反MOOC的提出者也是MOOC的提出者是加拿大的乔治·西门子,大家知道乔治·西门子很热衷MOOC,但是当MOOC流行起来,他又提出了反MOOC。而仔细研究发现他所反对的MOOC是最知名的教授上最前沿的课程,但却是最传统的方式,把大头像放上去侃侃而谈,并没有改变我们教学模式的本质。所以我们现在把MOOC和翻转课堂结合在一起可以带来一场教育的变革。以往我们是依教而学,而MOOC这场变革是可以先学后教,甚至学不用教,学生们通过网上互相交流提升自己。所以说如果仅仅只是把MOOC的课程放到网上,而不改变大中小学的教学结构是没有意义的。
我的另外一个看法是在哈佛大学推出MOOC时,也推出了一个私MOOC,即小规模的私人定制的MOOC。哈佛大学在线教育委员会主席说:“哈佛大学的课程是一个俄罗斯套娃,它有面向巨量人群的MOOC,也有面向少数人的私人MOOC。”所以说MOOC只是一种教学模式,并非是一种万能的模式。MOOC有用,它能推动教育改革,但是千万不能认为它就是唯一的方法。我认为多种模式的并存才是教育能够服务于多种需求的本质所在。
金善国:作为一个专业的互联网服务企业,我们出发点会更中立一些,因为我们不代表高等教育里任何一方传统的力量。从我的角度谈三点:第一,站在产业的角度,我们感谢MOOC的概念。2000年前我们从事互联网教育的时候,基本是门可罗雀,而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光景,这样一个概念已经把全球的眼光吸引到传统教育的领域里来,首先不管它是什么因素,存在的既是合理的。第二,仍从产业的角度,我们作为一个信息技术的力量,在新IT这种架构下,产业的变革不管是什么,作为这样一种新的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概念,我们怎样能够重构学习系统里的一些要素,让信息系统变成教学系统里的一个元素而不是一个替代。从优化和重构的角度来看它是非常有意义的。第三点,虽然MOOC是在有十年开放教学运动上的一个升级,但比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异步教学系统模式比,它还是一个新的事物,所以我们要保护它、探讨它。在这个基础上,从产业的角度来说,我们也希望可以变成其中的一份子,找到切实可行的路,这只有自己去实践。学者、产业、教师、管理者、学生、学科组一起共同去推动这个事情,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余建波:MOOC学习其实最需要的是学生,多次会议都是参加的老师比参加的学生多,希望有更多的学生选修我们的课程。由于学校的课程压力很大,所以学生们只能等下课了才有时间到MOOC平台上学习,希望在未来,线上、线下的学习都可以在学校里走得更深入。
孙茂松:听到大家的报告,我感觉到MOOC在中国这一年来巨大的进步,这个情景是一年前难以想像的,无论是实践还是认识的深度上都有一个空前的发展,当然还仍然不够。我这一年来走了有十二、三个省市,到处在宣讲MOOC,但实际上了解的人还是比较少,还需要我们努力宣传。如果对MOOC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它一般不会让人失望,推进的速度需要有理性的激情。所以我呼吁大家一定要亲自尝试,才能更好地了解它。希望老师们都可以亲自尝试下使用MOOC教学,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二、现场观众提问
1.我们在使用MOOC教学的时候如何掌握它的关键点,同时它有什么禁忌需要我们在安排教学的时候能够想办法避免?
汪琼:通过教师培训,北大从今年开始每期20到25个老师办培训;另一方面,请一些有经验的专家来介绍经验。也做一些这类的手册给其他老师来避免一些问题。
桑新民:这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MOOC是个新概念,一个新时空里的新东西,现在MOOC是一个复杂大系统,也是一个复杂大混战。我觉得两条:一是要亲自去学MOOC,而且最好结伴甚至学校有组织地学习,包括学生也要去学;然后要采集MOOC的资源,让大家探讨,才能逐渐让这些问题提出来,探讨如何解决。要在互联网时代用互联网思维来解决所有问题。
2.清华大学的孙老师好,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会不会向普通学校开放?普通院校的老师是否可以把课程放上去?如果可以,时间表有么?费用如何收取?
孙茂松:现阶段由于这个课堂刚开始,我们还是采用名校名师这种方式,我们原则是名师,只要是讲的有特色的老师,效果好,我们都欢迎,我想我们很快会走到这个阶段。老师放课是免费的,如果好我们还要资助,学生在MOOC平台学习是免费的。
3.对于普通院校,如果要开展MOOC会耗掉大量的存储、计算及网络流量,如何让更多商业资本关注到我们普通的院校?让我们从技术及管理上让商业资本来运转,我们把更多精力放在MOOC课程制作上。
金善国: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个商业模式也就是运营模式,我们一直希望打造一个新的商业的新生态。回顾整个IT产业时,其实就是商业资本在推动,商业资本创造了整个信息技术前沿性的东西。我们这个体系也是希望可以创造这样一个平台,把运营商的力量、把云计算服务的中间派以及最上面的SaaS层的服务和外部的内容生态链联系起来。
(根据现场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