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的798艺术区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典范,可以说,它树立了一道变“腐朽”为“神奇”的风向标,引领着全国各地改造再利用闲置厂房的风潮。在青岛,也有这么一处地儿,代表青岛创智产业的地标符号,它就位于市北区,环境优美的榉林山下,原来是青岛元通电子厂、显像管厂旧厂房,后来独辟蹊径地重新定位在了另一种新业态-2.5产业,于是便有了今天的面貌中联U谷·2.5产业园。
2.5产业是指介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产业,既有服务、贸易、结算等第三产业管理中心的职能,又具备独特的研发中心、公司核心技术产品的生产中心和现代物流运行服务等第二产业运营的职能。它不仅仅是产业概念和口号,而是整个生产性服务集中性的表现。它突出生产^生服务,构架生产和服务一体化,突破过去产品传统的生产流通方式,以市场发展需要为支持,以生产性服务为主体,以研发设计、虚拟工厂为表现手法,从而把整个产业价值链连系起来。
作为省内首家2.5产业园,中联U谷·2.5产业园已运营了两年,其“成绩”远超过人们的预期:80多家入园企业年生产总值逾25亿元;其中还有一些企业已经将原本200平方米的“地盘”增租扩张到1000平方米不等…事实上,变“废”成“宝”的中联U谷·2.5产业园并非是将几间废弃厂房“装修”威办公区那么简单,更有深远谋略隐身其后……
智造工场
在中联U谷·2.5产业园中,有许多“小而强大”的企业,它们年轻却很有思想,青岛素维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这家公司半年前进入中联U谷·2.5产业园,便有种从鱼缸回到大海的感觉。“公司是2009年底2010年初成立的,虽然入园只有半年的时间,但发展是令人可喜的。”青岛素维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副经理田源告诉记者,园区开放后,他们便在此租用办公场地。当时看中这里是因为房租低廉,但真正搬进来后发现,这里有一种海阔天空、令人想要大展拳脚的氛围。现在,这间公司有动漫组、漫画组、设计组,拥有十几名员工。“我们承揽的项目,从单一的设计品项目到整条产业链上的动画制作、出版、发行和漫画制作、出版、发行等各个环节的项目都有,而且我们有自主知识产权,是原创的。我们的动漫培训班也马上要开始。”谁能想像,原本蜗居在居民楼内、只有四五人的工作室,已经成为业务涉及3D、平面等设计以及动漫行业衍生品的全智能手——和行业里那些只关注“一小块”动漫产业的企业相比,素维的视野比较大、触角比较长,涉及到整条产业链。围绕青岛奥帆赛的帆船热,素维曾制作过两部动画,并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设计、制作和社会发行,社会反响相当不错,如今,他们要在动漫领域做得更深——已经开始贴合青少年的需求制作原创作品,接下来还将开拓动漫教学培训。“2009年,是文化产业扶持力度比较大的一年,我们是借了产业政策的东风,才有今天的成绩。”作为青岛土生土长的文化企业,素维在发展中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挑战,难能可贵的是,它的核心团队善于去思考,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青岛动漫产业要想发展得好,就得发展整条产业链,要细化、具体化,特别是原创方面。如果只是单纯地为欧美国家做贸易加工,那是没有前途可言的。但现实却是,许多公司都在向有限的时间和金钱妥协。”田源表示,青岛的动漫产业除了环境狭窄外,人才短缺也是一大现实问题,素维的解决办法就是“文火熬慢药”——自我培养。“像动漫这种文化创意类产业不同于其他技术性产业,idea很重要,所以,我们选用人才时往往不拘一格,学历不是最重要的。我们看重的,一是要对动漫充满热情;二要看潜力,也就是想象力;三要看是否有执行力。”工作中,田源从来不去抹杀员工的想象力和个性,反而鼓励员工投入身心去做。这间只有80后和90后的公司,在长时间的探索和摸索中,寻找着中国动漫的将来。“我们注重过程也注重结果,我们的理想就是,员工们充满激情地从事着热爱的创作,企业获利的同时,社会能够受益。”田源说。
绿色GDP
中联U谷·2.5产业园是青岛本土文化创意企业的摇篮,也是“外来者”抢滩青岛文化市场的旗舰地带。曾经为《火红的年代》、《将爱情进行到底2》、《厂花》、《欢迎爱光临》(中国第一部网络剧)、《72小时》、《批捕》、《危机连线》等众多影视剧提供过设备租赁等相关配套服务,由山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广东艺影庄影视器材有限公司、青岛盛唐世纪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三家共同注资千万打造的青岛影视器材租赁与销售的基地——青岛鲁广盛唐影视器材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青岛鲁广盛唐影视器材有限公司董事长、青岛盛唐世纪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晓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自2009年在青岛成立以后,业务辐射整个山东地区——一方面接待省外剧组在山东境内拍摄,一方面协助省内剧组去省外拍摄。“最初我从事着与影视有关的行业,有一些朋友在剧组,他们经常抱怨,来青岛拍戏光设备就要拉好几车,如果设备坏掉,即便是坐飞机往返北京修理,也要将近一天的时间。后来我考察了青岛市场,发现当地的影视设备租赁等配套服务,也就是个补给站的水平,顶多是补个缺,没有一家正规的、有规模的影视器材租赁公司。我从中看到了前景,虽然投资大,但相信在未来的青岛,影视业将是爆发性行业,所以确定了这个项目。”盛唐影视的器材可供四五个大剧组同时使用,他们一年为10几部来山东、青岛拍摄的影视剧提供设备租赁、外联等相关服务,公司高效能的运转也让于晓梅亲密接触了青岛的影视圈,并发现了青岛影视产业发展中现实存在的、亟需解决的难题。“许多来青岛拍摄的剧组,都跟我说过同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影视之城’的产业链尚未形成。”外面来的影视公司、剧组认为,虽然青岛自然风光很优美,是个“天然的摄影棚”,但作为“影视之城”,它还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于晓梅发现,青岛在影视服务方面存在着配套不齐、外联不规范、服务不到位,甚至是脱节的问题。“我发现,青岛影视产业除了设备租赁行业是个空白外,服务人才也很缺,人文氛围很差。举个例子,很多提供联络服务的人不专业也不称职,有时因为他们不具备职业精神,用‘一切向钱看’的态度为剧组提供联络服务,导致一些剧组在景区、景点的拍摄,浪费了大量时间、金钱,这让来青剧组很头疼,有的剧组甚至改选去大连等城市拍摄,如果一直这样下去,青岛的口碑会越来越差。”盛唐影视及时将外联工作纳入进来,形成设备租赁、专人配套、外联一条龙服务,在于晓梅看来至少要让从事外联的人知道,青岛影视面临危机。
谈到打造“影视之城”,于晓梅认为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在税收、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就像横店影视基 地那样,当地政府在税收、政策、审批环节等方面都提供了最大便利。“影视剧制作投入大,产出也大,政府应该将文化产业中的相关企业更集中一点,可以让企业与企业之间彼此互相借力。”此外,于晓梅还表示,她有意联合北京50多家影视公司,大家洽谈并达成共识后会向青岛争取优惠条件。如果成功,这些影视产业链条各个环节上的企业机构都将落户青岛,大家在此扎堆,共同营造青岛的影视产业氛围。
目前,入驻中联U谷·2.5产业园的文化创意企业和“小巨人、大产值”的2.5企业不断增多,已入驻企业80多家,除了素维和盛唐影视,还有优合环境设计、木马工业设计、海之魂文化传播、唐帛服装设计、邦尼文化、德均景观设计、泰和环境设计休闲会所等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内的领军企业以及鲁诺电子、乾宇科技、百得威尔研发中心、润兴光电、瑞氏生物、黄海制药、海王星辰等大量的2.5产业内的企业机构。据初步统计,现入驻中联U谷·2.5产业园企业的年总产值已逾25亿元,入驻企业就业人数超过1000人,随着企业的不断入园,预计园区企业总产值将达到50亿元,按每家入园企业实现就业平均人数15人计算,园区全部投入使用后,将至少实现3000个就业机会,形成市北区乃至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和“2.5产业”的重要聚集区和产业平台、就业安置基地,对市北区乃至青岛市、山东省的文化创意产业、2.5产业的发展、就业人口的消化等都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企业社区
中联U谷·2.5产业园是难得的世外桃源——环境清幽,但又不与世隔绝,靠近台东商圈,接地气又便利。而企业在此享受到的,远不止这些。
U谷·2.5产业园原先是一片工厂的厂房。后来,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不动产租赁经营及物业管理的青岛中联建业集团有限公司看好此地的价值,通过考察、论证,最终决定结合区位优势,定位在创意偏产业化,介于二三产业之间,即2.5产业。中联U谷·2.5产业园总经理李琦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产业园的定位和配套要满足高素质、高学历、高收入“三高”人才的需要,既满足“三高”人群的创作工作又方便他们融入到城市的生活中。“园区只租不售,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把握业态。对于想入驻企业,我们要看对方做什么再决定是否邀请进园,以保证园区整体的人文气息。园区现在入驻的企业中,有一半是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U谷2.5创意产业园既有适合于创意办公的空间,又有可垂直分割、满足个性需求的TOWNHOUSE,还有部分满足对层高有特殊要求的LOFT,特别设置的SOHO空间,满足高素质人群工作、生活一体化要求。园区一直致力于打造成“企业社区”,要做到“社区”的功能,就要让入驻企业感到方便、不孤单。“为了解决或者说是更好地实现这一理想目标,我们在园区内完善了医疗卫生、保安保卫、停车场管理、收发室等后勤保障,还配备了公共会议室、会所、宾馆等,我们有不同档次的餐饮,既有满足企业员工就餐的食堂,又有方便企业接待、宴请的餐厅。我们为企业提供周到的管家式、一站式服务,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大大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U谷·2.5产业园里还有许多功能多样的公共场所——公共广场可以举行产品展示、交流活动、露天Party,健身会所、商务咨询中心等配套使企业成本更低、形象更突出,露天秀场为入园企业提供产品发布、娱乐公关空间。“接下来,我们将在服务上提升,结合企业的需要,针对园区内企业的特点来提升。”李琦介绍说。U谷·2.5产业园将继续通过联谊会、座谈会、洽谈会等形式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行业、企业与主管部门之间搭建沟通平台,入驻园区的银行、招聘机构、培训学校等中介服务机构,也会为企业提供相关配套服务。
“当时有许多质疑产业园定位和发展的声音,认为它不会成功,我们用一两年的时间论证当初的定位,现在看来,我们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李琦说。现在,中联U谷·2.5产业园这种成功的生产性服务业模式,吸引了许多外地考察团前来学习借鉴。“一座城市的发展,需要靠一些基础来支撑,其中就包括2.5产业。U谷·2.5产业园就是一个载体,文化创意产业、2.5产业等创智类企业集中在此,打破了他们单兵作战的状态,带来的效果是1+1>2,可以说,它带动区域发展、经济以及就业。我们想达到一种高度,那就是双赢——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完美结合。”
2.5产业是指介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产业,既有服务、贸易、结算等第三产业管理中心的职能,又具备独特的研发中心、公司核心技术产品的生产中心和现代物流运行服务等第二产业运营的职能。它不仅仅是产业概念和口号,而是整个生产性服务集中性的表现。它突出生产^生服务,构架生产和服务一体化,突破过去产品传统的生产流通方式,以市场发展需要为支持,以生产性服务为主体,以研发设计、虚拟工厂为表现手法,从而把整个产业价值链连系起来。
作为省内首家2.5产业园,中联U谷·2.5产业园已运营了两年,其“成绩”远超过人们的预期:80多家入园企业年生产总值逾25亿元;其中还有一些企业已经将原本200平方米的“地盘”增租扩张到1000平方米不等…事实上,变“废”成“宝”的中联U谷·2.5产业园并非是将几间废弃厂房“装修”威办公区那么简单,更有深远谋略隐身其后……
智造工场
在中联U谷·2.5产业园中,有许多“小而强大”的企业,它们年轻却很有思想,青岛素维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这家公司半年前进入中联U谷·2.5产业园,便有种从鱼缸回到大海的感觉。“公司是2009年底2010年初成立的,虽然入园只有半年的时间,但发展是令人可喜的。”青岛素维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副经理田源告诉记者,园区开放后,他们便在此租用办公场地。当时看中这里是因为房租低廉,但真正搬进来后发现,这里有一种海阔天空、令人想要大展拳脚的氛围。现在,这间公司有动漫组、漫画组、设计组,拥有十几名员工。“我们承揽的项目,从单一的设计品项目到整条产业链上的动画制作、出版、发行和漫画制作、出版、发行等各个环节的项目都有,而且我们有自主知识产权,是原创的。我们的动漫培训班也马上要开始。”谁能想像,原本蜗居在居民楼内、只有四五人的工作室,已经成为业务涉及3D、平面等设计以及动漫行业衍生品的全智能手——和行业里那些只关注“一小块”动漫产业的企业相比,素维的视野比较大、触角比较长,涉及到整条产业链。围绕青岛奥帆赛的帆船热,素维曾制作过两部动画,并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设计、制作和社会发行,社会反响相当不错,如今,他们要在动漫领域做得更深——已经开始贴合青少年的需求制作原创作品,接下来还将开拓动漫教学培训。“2009年,是文化产业扶持力度比较大的一年,我们是借了产业政策的东风,才有今天的成绩。”作为青岛土生土长的文化企业,素维在发展中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挑战,难能可贵的是,它的核心团队善于去思考,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青岛动漫产业要想发展得好,就得发展整条产业链,要细化、具体化,特别是原创方面。如果只是单纯地为欧美国家做贸易加工,那是没有前途可言的。但现实却是,许多公司都在向有限的时间和金钱妥协。”田源表示,青岛的动漫产业除了环境狭窄外,人才短缺也是一大现实问题,素维的解决办法就是“文火熬慢药”——自我培养。“像动漫这种文化创意类产业不同于其他技术性产业,idea很重要,所以,我们选用人才时往往不拘一格,学历不是最重要的。我们看重的,一是要对动漫充满热情;二要看潜力,也就是想象力;三要看是否有执行力。”工作中,田源从来不去抹杀员工的想象力和个性,反而鼓励员工投入身心去做。这间只有80后和90后的公司,在长时间的探索和摸索中,寻找着中国动漫的将来。“我们注重过程也注重结果,我们的理想就是,员工们充满激情地从事着热爱的创作,企业获利的同时,社会能够受益。”田源说。
绿色GDP
中联U谷·2.5产业园是青岛本土文化创意企业的摇篮,也是“外来者”抢滩青岛文化市场的旗舰地带。曾经为《火红的年代》、《将爱情进行到底2》、《厂花》、《欢迎爱光临》(中国第一部网络剧)、《72小时》、《批捕》、《危机连线》等众多影视剧提供过设备租赁等相关配套服务,由山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广东艺影庄影视器材有限公司、青岛盛唐世纪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三家共同注资千万打造的青岛影视器材租赁与销售的基地——青岛鲁广盛唐影视器材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青岛鲁广盛唐影视器材有限公司董事长、青岛盛唐世纪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晓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自2009年在青岛成立以后,业务辐射整个山东地区——一方面接待省外剧组在山东境内拍摄,一方面协助省内剧组去省外拍摄。“最初我从事着与影视有关的行业,有一些朋友在剧组,他们经常抱怨,来青岛拍戏光设备就要拉好几车,如果设备坏掉,即便是坐飞机往返北京修理,也要将近一天的时间。后来我考察了青岛市场,发现当地的影视设备租赁等配套服务,也就是个补给站的水平,顶多是补个缺,没有一家正规的、有规模的影视器材租赁公司。我从中看到了前景,虽然投资大,但相信在未来的青岛,影视业将是爆发性行业,所以确定了这个项目。”盛唐影视的器材可供四五个大剧组同时使用,他们一年为10几部来山东、青岛拍摄的影视剧提供设备租赁、外联等相关服务,公司高效能的运转也让于晓梅亲密接触了青岛的影视圈,并发现了青岛影视产业发展中现实存在的、亟需解决的难题。“许多来青岛拍摄的剧组,都跟我说过同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影视之城’的产业链尚未形成。”外面来的影视公司、剧组认为,虽然青岛自然风光很优美,是个“天然的摄影棚”,但作为“影视之城”,它还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于晓梅发现,青岛在影视服务方面存在着配套不齐、外联不规范、服务不到位,甚至是脱节的问题。“我发现,青岛影视产业除了设备租赁行业是个空白外,服务人才也很缺,人文氛围很差。举个例子,很多提供联络服务的人不专业也不称职,有时因为他们不具备职业精神,用‘一切向钱看’的态度为剧组提供联络服务,导致一些剧组在景区、景点的拍摄,浪费了大量时间、金钱,这让来青剧组很头疼,有的剧组甚至改选去大连等城市拍摄,如果一直这样下去,青岛的口碑会越来越差。”盛唐影视及时将外联工作纳入进来,形成设备租赁、专人配套、外联一条龙服务,在于晓梅看来至少要让从事外联的人知道,青岛影视面临危机。
谈到打造“影视之城”,于晓梅认为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在税收、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就像横店影视基 地那样,当地政府在税收、政策、审批环节等方面都提供了最大便利。“影视剧制作投入大,产出也大,政府应该将文化产业中的相关企业更集中一点,可以让企业与企业之间彼此互相借力。”此外,于晓梅还表示,她有意联合北京50多家影视公司,大家洽谈并达成共识后会向青岛争取优惠条件。如果成功,这些影视产业链条各个环节上的企业机构都将落户青岛,大家在此扎堆,共同营造青岛的影视产业氛围。
目前,入驻中联U谷·2.5产业园的文化创意企业和“小巨人、大产值”的2.5企业不断增多,已入驻企业80多家,除了素维和盛唐影视,还有优合环境设计、木马工业设计、海之魂文化传播、唐帛服装设计、邦尼文化、德均景观设计、泰和环境设计休闲会所等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内的领军企业以及鲁诺电子、乾宇科技、百得威尔研发中心、润兴光电、瑞氏生物、黄海制药、海王星辰等大量的2.5产业内的企业机构。据初步统计,现入驻中联U谷·2.5产业园企业的年总产值已逾25亿元,入驻企业就业人数超过1000人,随着企业的不断入园,预计园区企业总产值将达到50亿元,按每家入园企业实现就业平均人数15人计算,园区全部投入使用后,将至少实现3000个就业机会,形成市北区乃至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和“2.5产业”的重要聚集区和产业平台、就业安置基地,对市北区乃至青岛市、山东省的文化创意产业、2.5产业的发展、就业人口的消化等都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企业社区
中联U谷·2.5产业园是难得的世外桃源——环境清幽,但又不与世隔绝,靠近台东商圈,接地气又便利。而企业在此享受到的,远不止这些。
U谷·2.5产业园原先是一片工厂的厂房。后来,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不动产租赁经营及物业管理的青岛中联建业集团有限公司看好此地的价值,通过考察、论证,最终决定结合区位优势,定位在创意偏产业化,介于二三产业之间,即2.5产业。中联U谷·2.5产业园总经理李琦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产业园的定位和配套要满足高素质、高学历、高收入“三高”人才的需要,既满足“三高”人群的创作工作又方便他们融入到城市的生活中。“园区只租不售,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把握业态。对于想入驻企业,我们要看对方做什么再决定是否邀请进园,以保证园区整体的人文气息。园区现在入驻的企业中,有一半是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U谷2.5创意产业园既有适合于创意办公的空间,又有可垂直分割、满足个性需求的TOWNHOUSE,还有部分满足对层高有特殊要求的LOFT,特别设置的SOHO空间,满足高素质人群工作、生活一体化要求。园区一直致力于打造成“企业社区”,要做到“社区”的功能,就要让入驻企业感到方便、不孤单。“为了解决或者说是更好地实现这一理想目标,我们在园区内完善了医疗卫生、保安保卫、停车场管理、收发室等后勤保障,还配备了公共会议室、会所、宾馆等,我们有不同档次的餐饮,既有满足企业员工就餐的食堂,又有方便企业接待、宴请的餐厅。我们为企业提供周到的管家式、一站式服务,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大大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U谷·2.5产业园里还有许多功能多样的公共场所——公共广场可以举行产品展示、交流活动、露天Party,健身会所、商务咨询中心等配套使企业成本更低、形象更突出,露天秀场为入园企业提供产品发布、娱乐公关空间。“接下来,我们将在服务上提升,结合企业的需要,针对园区内企业的特点来提升。”李琦介绍说。U谷·2.5产业园将继续通过联谊会、座谈会、洽谈会等形式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行业、企业与主管部门之间搭建沟通平台,入驻园区的银行、招聘机构、培训学校等中介服务机构,也会为企业提供相关配套服务。
“当时有许多质疑产业园定位和发展的声音,认为它不会成功,我们用一两年的时间论证当初的定位,现在看来,我们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李琦说。现在,中联U谷·2.5产业园这种成功的生产性服务业模式,吸引了许多外地考察团前来学习借鉴。“一座城市的发展,需要靠一些基础来支撑,其中就包括2.5产业。U谷·2.5产业园就是一个载体,文化创意产业、2.5产业等创智类企业集中在此,打破了他们单兵作战的状态,带来的效果是1+1>2,可以说,它带动区域发展、经济以及就业。我们想达到一种高度,那就是双赢——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