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频发区域背景噪声提取格林函数的反褶积方法研究

来源 :地震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xy05js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云南这一地震频发区域记录到的地震背景噪声数据,设计了一种“最大值均一化”算法,该算法能有效地消除背景噪声中的地震信号、畸变信号及其它干扰信号。应用此算法对记录到的背景噪声数据进行预处理,对处理后的数据利用多窗谱反褶积计算方法可获得其具有较高信噪比和保留了相对幅值信息的格林函数。
  关键词:背景噪声;格林函数;反褶积;多窗谱分析;幅值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P315 文章编号:1000—0666(2012)01—0029—07
  引言
  近年来利用背景噪声研究地下结构已经成为一个热点。Aki(1957)提出地震动信号的空间相关能够得到一个用来研究地震序列相速度的贝塞尔函数;Claerbout(1968)推测可通过对两点记录到的散射地震背景噪声进行互相关计算提取脉冲响应,即通过互相关计算提取格林函数。该猜想最早在日震学领域得到证实和应用,通过对太阳表面噪声进行互相关计算得到太阳外层三维流速度结构(Rickett,Clarebout,1999)。随着计算技术的提高和这一理论的不断发展,直到2005年利用地震背景噪声提取台站格林函数的尝试才取得成功(Shapiro et of,2005)。随后,这种方法在地震学领域得到迅速发展,应用到面波层析成像(Shapiro eZ,2005;Sabra eZ,2005;Yao etZ,2006;)、火山监测(Sabra et。Z,2006;Brenguier2007)、地震波速变化监测(李军等,2009;刘志坤,黄金莉,2010)、背景噪声源分析(郑定昌等,2011)以及地壳介质的衰减测量分析(Pri,etoZ,2008,2009;LinZ,2011)等方面。
其他文献
阐述活血逐水法配合生物制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运用,从而对活血逐水法配合生物制剂在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将60例中医辨证为血瘀水停型恶性
通过对芦山7.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附近地壳水平变形的动态变化分析,认为汶川8.0级地震对芦山7.0级地震具有促进作用,芦山地震震前存在明显的中长期地壳水平形变孕震背景。并利用有限断层面解,借助球面位错模型,计算了芦山地震地表同震位移场,对比震中附近GPS基准站SCTQ高频观测资料处理结果,认为芦山地震同震影响范围较小。
摘要:以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5.8级等4组5次地震为主要对象,深入分析灾害损失评估和恢复重建规划编制涉及的地震烈度调查与恢复重建范围,失去住所人数与灾后过渡性安置人数,以及民房、教育、卫生、市政、电力、通信、水利等破坏与恢复重建的规模,探讨了相互间的关系,并提出建议,对科学客观合理评估地震直接灾害损失和恢复重建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地震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评估;恢复重建;地震烈
介绍了2011年8月11日新疆阿图什—伽师5.8级地震的震害现象。该地震使抗震安居房、铁路系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通过对震害现象的总结、震害原因的分析,指出今后抗震安居工程的关键点。
摘要:结合地震波记录原理,分析并讨论攀枝花台数字仪震相的一些物理特征,并使用MATLAB对攀枝花、长春台的地震资料做简单滤波分析,便于真实地反映地震波震相。参考川滇交界地区地质构造,总结出攀枝花台对多次地震记录震相分析的经验规律,为地震速报快速识别震相提供实用参考。  关键词:攀枝花地震台;数字地震仪;震相识别;地震速报  中图分类号:P31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
利用青海台网记录清晰的P波震相资料,根据单层地壳模型地震走时方程,计算了P波速度和震源深度,得到直达波速度正态分布置信区间为5.96~6.09 km/s,首波波速度置信区间为7.69~8.06 km/s,震源深度置信区间为5.6~5.8 km。
根据芦山7.0级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的最新研究结果,采用3个震源模型计算了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研究了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空间分布与余震活动分布的关系,探讨芦山地震的
刺血疗法是用三棱针、梅花针或其他针具刺破人体某些腧穴或病灶处,放出少量血液而治疗疾病的方法,是属于针灸疗法的传统治疗方法之一。刺血疗法对全身性疾病可选腧穴治疗,对
结合组学技术的时代背景,回顾应用组学技术进行的脾胃病证候的初步研究,浅析当前研究所面临的辨证标准、模型制备、数据处理等难点及研究思路。认为遵循中医整体观念,采用组
近年来,国外先后建立了多种抗御灾害的应急反应系统,如美围的“紧急事物管理系统”(EMS)、欧洲五国的“重大紧急事件智能管理系统”(MEMbrain)、日本的“灾害响应系统”(DRS)等,对于人类抗御各类灾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管友海等,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