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希特勒的传记和第三帝国的著作已达12万种。最新出版的这部使它们都显得逊色过时了。
有关希特勒身世的种种基本事实已然广为人知。他崇拜自己的母亲,而母亲也同样崇拜他。希特勒之父阿洛伊斯是一个冷酷无情、崇尚权力的人;他几乎每天都要毒打少年希特勒,以致这个男孩长年生活在对他的恐惧之中。这些事成为他童年记忆中的一个陈腐的标记。这种阴影所产生的扭曲性的负面影响,在这个聪明又富有想像力的男孩的成长道路上始终未能冲销。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贬低希特勒的才干,他被评论得仿佛只是平凡、懒惰、无知和政治上歇斯底里的人。而真相其实是——确如该书所叙述的那般:他是一个天赋超凡的人。由于有一个充满逆反心理的青年时代,他不完全懂得世间万物,但他肯定从少年时代起就知晓自己与众不同,卓尔不群。尽管他想成为一个画家的愿望显然仅仅是个幻想,他依然存在求知的渴望,拥有对读书的强烈爱好,以及近乎摄影般逼真的回忆。
我们不知道希特勒究竟何时开始产生了对知识的渴望。克肖推测,他可能只读那些肯定或证实了自己思想的著作,但根据我从他的知己那里获得的信息,以及他在《我的奋斗》中所做出的令人深感意外的微妙解释,他阅读的方法论是广泛而复杂的。他对德国和德国人的从年少时就萌发的热爱,特有的奥地利式的热爱,在他的林茨老家有很多人也执有同样的热爱,这种热爱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比反犹太情绪更为深远和支配性的影响。
如果未能理解奥地利人和哈布斯堡王朝的特质,便不可能了解希特勒早年的发展。5000万日耳曼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兰人、卢西尼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意大利人、罗马尼亚人,以及居住在维也纳的犹太人——比任何一个西欧国家的首都居住的犹太人都多。这些人在哈布斯堡王朝的“仁政”下过着艰辛的日子,处境十分悲惨。
在维也纳,虽然奥地利日耳曼人不足总人口的1/3,却掌握了政权中心绝大多数职权,成为响当当的少数民族;他们强烈呼吁例如成年的希特勒这样的外省奥地利日耳曼人去充当反哈布斯堡王朝、反对天主教、疯狂反对犹太人的活日耳曼民族主义者,煽动他们进行德意志帝国的统一。
1908年初期,年龄尚不足19岁的希特勒经历了丧母之痛,也获得了一笔小额的遗产,就终于离开林茨前往维也纳。在这里,他学到了政治艺术:以大众的社会改革为诱饵来吸引群众,使用宣传这一武器,实施阴谋诡计,以暴力和实用主义手段搞反犹太主义。在这一系列伎俩的推行过程中,这位自诩的维也纳人逐渐变成了领袖。
青年希特勒决没有穷得像他在《我的奋斗》中所虚构的那样,栖身简陋的小客栈,在维也纳变成了一个不可救药的反犹太主义者,并延续终身。实际上,虽然他在1909年晚期充当过夜间看门人和厨师助手,到1910年2月,他又在一个大而且相当舒适的男子疗养院谋得职位,并且在此度过近三年半时光,读书、向当地受到教育的精英鼓吹其正在形成的哲学体系,画维也纳风景的水彩画,且自产自销,买者大多是与之为友的犹太商人。他在旅馆中最亲密的朋友是一个年轻的犹太工匠。他最终影响到后世的与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主张的恰好相反。他早期的反犹太主义情绪是出人意料的非人个行为。只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它才发展为激情的政治武器并最终变成了病态的憎恶。
无论如何,以下事例是确凿无疑的:他在维也纳接受的政治观念增强了他的思想基础,为此他进行了写作并最终付诸行动。克肖证实,希特勒未来的所有行动都源于这五年间播下的种子。
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还不满一年,正当德国被政治纷争搞得全国沸沸扬扬时,希特勒意识到了自己的天职。他加入了规模很小的德国工人党。一年之内,他依靠蛊惑人心的演讲吸引了大批听众;到1921年仲夏时分,他被指定为这个集权性政党的领袖。
摘自《泰晤士报》的书评
有关希特勒身世的种种基本事实已然广为人知。他崇拜自己的母亲,而母亲也同样崇拜他。希特勒之父阿洛伊斯是一个冷酷无情、崇尚权力的人;他几乎每天都要毒打少年希特勒,以致这个男孩长年生活在对他的恐惧之中。这些事成为他童年记忆中的一个陈腐的标记。这种阴影所产生的扭曲性的负面影响,在这个聪明又富有想像力的男孩的成长道路上始终未能冲销。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贬低希特勒的才干,他被评论得仿佛只是平凡、懒惰、无知和政治上歇斯底里的人。而真相其实是——确如该书所叙述的那般:他是一个天赋超凡的人。由于有一个充满逆反心理的青年时代,他不完全懂得世间万物,但他肯定从少年时代起就知晓自己与众不同,卓尔不群。尽管他想成为一个画家的愿望显然仅仅是个幻想,他依然存在求知的渴望,拥有对读书的强烈爱好,以及近乎摄影般逼真的回忆。
我们不知道希特勒究竟何时开始产生了对知识的渴望。克肖推测,他可能只读那些肯定或证实了自己思想的著作,但根据我从他的知己那里获得的信息,以及他在《我的奋斗》中所做出的令人深感意外的微妙解释,他阅读的方法论是广泛而复杂的。他对德国和德国人的从年少时就萌发的热爱,特有的奥地利式的热爱,在他的林茨老家有很多人也执有同样的热爱,这种热爱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比反犹太情绪更为深远和支配性的影响。
如果未能理解奥地利人和哈布斯堡王朝的特质,便不可能了解希特勒早年的发展。5000万日耳曼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兰人、卢西尼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意大利人、罗马尼亚人,以及居住在维也纳的犹太人——比任何一个西欧国家的首都居住的犹太人都多。这些人在哈布斯堡王朝的“仁政”下过着艰辛的日子,处境十分悲惨。
在维也纳,虽然奥地利日耳曼人不足总人口的1/3,却掌握了政权中心绝大多数职权,成为响当当的少数民族;他们强烈呼吁例如成年的希特勒这样的外省奥地利日耳曼人去充当反哈布斯堡王朝、反对天主教、疯狂反对犹太人的活日耳曼民族主义者,煽动他们进行德意志帝国的统一。
1908年初期,年龄尚不足19岁的希特勒经历了丧母之痛,也获得了一笔小额的遗产,就终于离开林茨前往维也纳。在这里,他学到了政治艺术:以大众的社会改革为诱饵来吸引群众,使用宣传这一武器,实施阴谋诡计,以暴力和实用主义手段搞反犹太主义。在这一系列伎俩的推行过程中,这位自诩的维也纳人逐渐变成了领袖。
青年希特勒决没有穷得像他在《我的奋斗》中所虚构的那样,栖身简陋的小客栈,在维也纳变成了一个不可救药的反犹太主义者,并延续终身。实际上,虽然他在1909年晚期充当过夜间看门人和厨师助手,到1910年2月,他又在一个大而且相当舒适的男子疗养院谋得职位,并且在此度过近三年半时光,读书、向当地受到教育的精英鼓吹其正在形成的哲学体系,画维也纳风景的水彩画,且自产自销,买者大多是与之为友的犹太商人。他在旅馆中最亲密的朋友是一个年轻的犹太工匠。他最终影响到后世的与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主张的恰好相反。他早期的反犹太主义情绪是出人意料的非人个行为。只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它才发展为激情的政治武器并最终变成了病态的憎恶。
无论如何,以下事例是确凿无疑的:他在维也纳接受的政治观念增强了他的思想基础,为此他进行了写作并最终付诸行动。克肖证实,希特勒未来的所有行动都源于这五年间播下的种子。
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还不满一年,正当德国被政治纷争搞得全国沸沸扬扬时,希特勒意识到了自己的天职。他加入了规模很小的德国工人党。一年之内,他依靠蛊惑人心的演讲吸引了大批听众;到1921年仲夏时分,他被指定为这个集权性政党的领袖。
摘自《泰晤士报》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