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乡土的概念和知识很多得益于初中时代的地理课。福建的地形地貌,就像一个扁长型的簸箕,北西南三边隆起,唯东南低下敞开。那隆起的边框分别是北部的仙霞岭蜿蜒于闽赣边界附近的闽西大山带,由武夷山脉、杉岭山脉等组成,南连广东九连山,而那敞开的部分就是由奔流到海的闽江、晋江和九龙江冲积平原连绵而成的闽东南沿海地区。有了这个基本概念,在福建行走,无论山川港湾还是古道关隘的人文历史才有了诠释的依据。这种感觉在我走访闽浙之间的历史文化古迹仙霞古道时尤为强烈。
仙霞古道是隐藏在闽浙交界群山环抱中,北起浙江江山,南至闽北浦城, 延绵约120公里,曲折狭窄,两侧山高谷深,接岫连峰,从南向北依次有梨岭(五显岭)、枫岭(大竿岭)、小竿岭、仙霞岭、茶岭、窑岭、等险隘,合称仙霞六岭。六岭中以仙霞岭最为险峻。其间沿途又散点着浦南观前码头、二十八都镇、峡口古镇、清湖码头等因商业的繁荣而兴起的明清古镇聚落,因为现代交通不便的原因,这里尚未被都市商业文明所熏染,以振兴当地经济为名的旅游大开发也尚未如火如荼展开,这些古代历史生活现场几乎被原汁原味保留下来,殊为难得,不过也因此鲜为人知。
对我来说,仙霞古道是个乌托邦一样的存在,多年前开始就在文献典籍中时隐时现,时常给我带来邈远的遐想。从资料研究到亲临现场实地踏查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一大原因就是交通的不便,也可能是对长时间的舟车之劳心存抵触。随着连接厦门-福州-武夷山的福合高铁的开通,沿海到浦城距离一下子拉近,乘坐动车到武夷山,再从武夷山搭乘长途大巴到浦城,再开始仙霞古道之旅的自由自在行程成为可能。中秋小长假,利用三天时间从厦门北上闽北浦城,在那里稍作停留之后,一鼓作气,或徒步或包车搭车,从渔梁驿一直行到二十八都镇,住了一宿,原路返回浦城,走马看花也算游览了大条半仙霞古道。
这次寻访深山乌托邦之旅美好得如诗如梦,完全超乎我的预期,仙霞古道不仅是一条斑斓五色的画坊,也一条历史通道与人文景观走廊,归来至今不时在记忆中浮起。
“东南锁钥”与“入闽咽喉”:不折不扣的战争通道
历史上福建开发很晚,唐宋以前华夏文明中心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区域。福建被称为蛮荒之地,一大原因在于三边环绕的高山阻隔,迟迟没有进入中原文明世界的视野。这种状况直到唐朝末年随着仙霞古道的开通才有了实质性改变。不过一开始,仙霞古道就与战争这一主题结下不解之缘,一千多年来一直是一条不折不扣的战争通道。
仙霞古道的军事价值源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功能。仙霞岭是浙江省境内最高山脉,海拔1400多米,横亘在省域西南部与福建、江西为界,它与东北西南走向的武夷山系自古以来成了福建进出中原的天然屏障。随着官修古驿道的开通,福建在陆路上才和中原连为一体。中原入闽路线多经隋炀帝开挖的大运河达钱塘,然后溯须江至江山后越仙霞岭驿道到浦城,然后经南浦溪,下闽江,进入闽海各地。史载,唐总章二年(669年),闽粤两地土著暴乱,唐朝命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军从中原入闽平叛。中原军从浙江翻越仙霞岭进入浦城后一路南下,与另一支闽西南进入福建的部队在云霄漳浦会师,镇压了当地反叛。平定叛乱后这支来自中原的部队就地镇守福建,繁衍子孙,陈政父子就成了“开漳圣祖”,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部福建开发史,肇始于仙霞岭军需要道的开通。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采取流动作战避实击虚策略,避开中原唐军主力,谋略统治力量薄弱的区域。唐乾符5年(878年)9月,黄巢攻克浙江绍兴后本拟从海路进入福建,因为筹集不到足够的船只,只好取道山路。10月黄巢率军披荆斩棘,从衢州开始沿着陈政父子翻越的仙霞仙霞岭路线进行大规模拓宽修筑,“开山路七百里”直抵建州(今南平市建瓯),奠定了此后一千多年福建往来中原陆路干道的基础。后又在沿途上设关隘,扼守浙闽赣三省要冲,被称为“东南钥匙、八闽咽喉”,与剑门关、居庸关、雁门关合称“四大关隘”。至今在古道上的仙霞关附近伫立着一尊黄巢的全身造像,披甲冠盔挺身按剑威风凛凛直视远方连绵曲折的古驿道。
唐宋以降,国家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到广大江南地区,在对外贸易上,传统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因伊斯兰势力崛起而受阻,转移到海上,浙江宁波和福建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国际贸易港的地位在不断提升,为了加强管辖与贡赋运输,两宋政府都加大了对仙霞古道的改造和维修,尤其到了南宋,随着迁都浙江临安,政治中心南迁,福建由边鄙变成近畿,连接首都与闽海的古驿道使之成了名副其实的公务和商旅之道。所谓驿道,就是官营国道,除了将其纳入交通部门管辖,沿路还设置供邮差和政务人员换马、休息的旅宿设施,这些机构和基础设施正是滥觞于南宋时期。随着中原的人员物流往来纽带的进一步强化,福建的文化风貌也发生巨大变化。
宋元时期,仙霞古道主要价值主要体现在公务和商旅经贸上,而它军事上的巨大价值从明清易代的激烈的军事斗争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除了进出中原最重要的陆地通道这一职能外,仙霞古道位居浙闽赣三省要冲,沿途遍布雄关险隘,控制这一带,近可将三个省纳入掌中,偏安一隅徐图霸业;进可以凭借有利地形和丰饶的物产资源向周边辐射,所以一旦战火燃起就成兵家必争之地,自明清时代以降,硝烟烽火几乎没有停息过,一条蜿蜒曲折的深山古道,就是一部激越动荡的战争史。
据《明史》载:1644年6月5日,多尔衮率领清军攻陷北京城,明朝灭亡。随后挥师南下,很快攻入南京,明朝残余势力拥戴下仓促建立起来的南明弘光政权被剿灭。1645年6月,郑芝龙、郑鸿奎兄弟和礼部尚书黄道周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立隆武政权。鉴于仙霞古道的重要意义,朝廷先后命郑鸿奎、郑芝龙把守沿途设兵防范。凭借仙霞岭天险,福建南明政权偏安一时。但郑芝龙念念不忘闽海商贸的家业,让儿子郑成功把守,却不给兵卒,甚至把主要兵力都撤往闽南一带。同年11月,清朝大将军贝勒博洛挥师入闽,仙霞古道失守,在夺取浦城后,沿闽江南下,摧毁了隆武政权。
此后仙霞岭先后又经历了耿精忠反叛势力盘踞,太平天国内乱,民国北伐军与控制东南的大军阀孙传芳部激战,方志敏率领的红军在此浴血奋战等一系列著名戰事,甚至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过程中,写下仙霞古道历史上最为荡气回肠的篇章。 如今在仙霞关入口处不远,有一块落马桥,就记载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一段不平凡历史。据七十当地文化局出版的《江山市文史资料第九辑》载,抗战爆发后不久,浙江失手,仙霞古道发挥着抗战大后方的作用,大量政府机构、报社、学校、兵站医院等纷纷内迁到群山中的二十八都。1942年日军发动闽浙赣战役,在攻占衢州城之后,分兵南下,准备清洗山仙霞岭中的抗战基地并打通闽浙通道。8月驻扎浙江的日军7000余人凭借优势的兵力和武器,日军所向披靡一路夺关略地。但在国民革命军49军105师将防御重点设置在仙霞关,并在小竿岭布置第二道防线。日军在飞机、大炮的配合在下多轮次进攻仙霞关,未能突破半部,在付出千人伤亡代价的情况下,收兵撤回。
延绵千年的仙侠古驿道,是一条不折不扣的战争通道。雄关古道,城墙旧塞,经过烽火硝烟和风雨烈日的熏染洗礼,布满了苍然的古色,目之所及,足下所到,抚今追昔油然一种历史沧桑感。
“关山古道行不足”:琉球使臣笔下的仙霞古道
长久以来,仙霞古道对我而言只是地理书上干巴枯燥的名词解释。引发我强烈兴趣和向往的是在开始研究中琉交流史以后。它如此频繁地出现在琉球赴京朝贡使臣的各种文本中,有精确的水陆行程指南,有巨细无遗的公务差旅日记,有情景交融的汉诗歌咏,期间描摹的旅途之险与山水之胜,常常引发我无穷的悬想,也成了我了解仙霞古道的最初行旅入门读物。
明清两代,仙霞古道还成为自闽入京朝贡的琉球国使节指定“贡道”的必经之路。琉球国在洪武二十五年(1372年)开始与中国通交,加入以大明王朝主导的东亚册封朝贡体制,一直到1879年被日本并吞为止,五百年间一直是明清王朝册封朝贡体制中重要成员,与中国往来十分密切,几乎每年都有以进贡、庆贺、陈情、谢恩等各种名目来华晋京的使节。根据冲绳历史学者赤岭守的研究,明清两代琉球合计向中国派遣过八百多次使团。在这段漫长岁月中,福建的泉州和福州曾先后被政府指定为琉球人访华的出入境口岸。由于季风的原因,琉球派往中国的进贡使一般來说在每年初夏从那霸港启程出发,向西航行越过汪洋大海进入闽江口,逆流而上在福州入境。在福州休整数月后,八九月入秋开始在福建地方政府的安排照料下从福州溯闽江北上抵达浦城,陆路进入浙江,再由京杭大运河前往北京紫禁城朝贡,次年春天原途返回。这是明清政府为琉球使臣指定的进京传统线路,处于这条贡道一段的仙霞古道是必经之路。
对于连接闽浙的仙霞古道的行程,清道光年间曾随团来华的琉球通事魏学源经实地踏查写成的《福建进京水陆路程》所载甚详:从福州沿着闽江逆流北上到浦城,县西关到渔梁四十五里,再从渔梁到浙江境内的二十八都山行六十五里,中间经过九牧、五显岭、枫岭、大竿岭等关岭;从二十八都往江山峡口六十里,再经小竿岭、羊祜岭、仙霞岭、仙霞关后抵峡口镇,穿越江郎山,过石门镇、清湖镇越须江,抵达江山县城南门为止,全程约120公里。这条古驿道,沿途尽是高山峻岭,急流深谷,羊肠小道穿行其间,身负使命昼夜兼程的紧迫感,还要携带大量进贡物资,行路的艰辛和坎坷可以想象;但另一方面,沿途壮丽多姿的山河景观令远道而来的琉球人应接不暇,也给予他们耳目一新的感受。受中国文化熏陶,在赴华朝贡的琉球使节中,不少是精通汉文的学者或诗文能手,中国幅员辽阔,山河景物,风土人情,对僻居汪洋一隅的蕞尔岛国琉球人来说,固然引发无限的陶醉和感动,于是这一条满载历史沧桑记忆的古驿道在琉球诗人笔下便呈现出别样的色调与音响,情怀与想像,以致我觉得,借助他们沿描摹途歌咏,可以展示出驿道沿途的经典景观。
浦城是福建最北的县域,也是琉球使节进京的第一站。由于前途旅路艰辛超乎寻常,通常当地官府都会妥为安置,让他们充分休整后再赶路上京。南浦溪畔的观前村,是从闽江溯流北上的琉球使节居停之地。在相对宽余的居停期间内,琉球使臣充分饱览浦城周遭的山川、人文,他们留下来的诗文,为我们展现了山清水秀、人情淳厚的浦城。
琉球使节中与浦城渊源最深的要数程顺则。作为琉球国重臣和资深外交家,程顺则(1663-1734)曾五次赴京朝贡,每次过浦城必盘桓游览,写下诸多对浦城风物极尽描摹、咏叹的诗章,其中一笔峰、绿云岭、仙人床、红花石、石岩洞、石壁泉、仰天狮等小武当八景在他笔下形神兼备呼之欲出。
试看他眼中的一笔峰:
玉皇天案校书仙,侍草通明彩笔鲜。自赠墨池词赋客,山中含露已千年。
写仰天狮:
建水层峦断复连,中间一兽蹲青烟。去龙雾豹深藏久,不及狮峰得仰天。
写石壁泉:
石壁千寻峭到天,太虚一气涌千年。九重圣主当阳日,甘露香中出醴泉。
写红花石:
闲看石上太湖花,仿佛岩头落彩霞。岂是支机移织女,何看博望更浮槎?
程顺则笔下,眼前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与传说想象互为虚实,写实兼浪漫,颇有神游天外之致。其中位于县城附近的一笔峰就是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辞赋家江淹“梦笔生花”与“江郎才尽”的典故来源,也成了浦城之旅的一大看点。
[渔梁驿是浦城一大历史古迹,也是从福建经仙霞古道往浙江的首站,距城关二十多公里,旧址位于今天浦城县仙阳镇,至今还保留不少明清古镇聚落的风貌,身临其境很容易令人引发思古之幽情。作为一个重要地理名词,渔梁驿出现在琉球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汉诗集《中山诗文集》(成书于1725年)中的是蔡铎的《夜宿渔梁》:
看山一路到渔梁,客邸寒深月似霜。独对孤灯愁寂寞,为有梅影护匡床。
旅途中大地作床,周遭暗香浮动,梅影匝地,仿佛在守护着驿路旅人,羁旅的孤独与艰辛随之消融并升华,可谓是情景交融的驿道旅情。
从渔梁驿出发,就开始进入仙霞古道,驿道行旅昼夜兼程沿途尽是崇山峻岭,坎坷难行,但山川秀美,风光如画的景观也令人目不暇接,蔡铎《过仙霞岭》有云:
南天锁钥古仙霞,闽越相连百万家。鸟道千寻蝌蚪字,马蹄十里野棠花。 乡园飘渺浮云回,钊佩萧条夕照斜。且说九重多雨露,岭头翘首望京华。
仙霞古道因纵贯仙霞岭而得名,地势高峻,崎岖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清鼎革之际,仙霞古道军事意义凸显,后清军在廿八都设有浙闽枫岭营总府。途上的枫岭是闽浙边界,也是仙霞古道的重要关卡,又称为大竿岭,琉球国末期官生东国兴随使团到京师国子监留学,他的七言绝句《大竿岭逢雨》就是生动描绘在荒无人烟的古道上风雨兼程的艰辛:
荒林古寺使人愁,客路艰难雨未休。却畏云深行不得,孤灯野驿自勾留。
过了大竿岭进入浙江省界。山行十里抵达二十八都镇,是隐藏在仙霞岭群山中人烟辐辏商业繁华的街市,此后山行十里还有小竿岭。小竿岭是大竿岭连脉,位居要津,有兵营把守。山地气候,秋季气候变幻莫测,阴晴无定,给行路带来了很多困难,琉球国官生向克秀《过小竿岭》云:
一番风雨一番晴,客路千山不易行。况听鸣莺烟树外,声声频动别离情。
从二十八都行二十五里,这里是仙霞古道上最大的关隘仙霞关。清中期后闽浙承平无战事,但路过仙霞关依然可以感受严阵以待鼓角相闻,平时如战时的森严警戒气氛,且看东国兴的《渡仙霞关》:
春风吹角杂鸡声,九折悬崖看驿程。月落关山千里晓,天分粤越一峰横。
闽南烽火当年静,岭上轮蹄尽日行。最是承平多乐事,戎楼肃肃挂正旌。
过了仙霞关,最艰难的路程被抛在脑后,回首来路,欣慰之情油然而生,千磨百折都成了难忘的旅途记忆;站在岭上向北远眺,九重天外的帝京似乎遥遥在望了。蔡铎的《过仙霞岭》写的就是这种穿越雄关古道后喜笑颜开的的欣喜:
南天锁钥古仙霞,闽越相连百万家。鸟道千寻蝌蚪字,马蹄十里野棠花。
乡园飘渺浮云回,钊佩萧条夕照斜。且说九重多雨露,岭头翘首望京华。
仙霞古道,只是琉球使节漫漫进京长旅上短短的一程,曾在驿道往来奔途的琉球人身影早已远去,但他们的吟唱回响至今,为这条苔痕斑斑的古道增添另一种光彩和音色。这条古道,是连接中琉友好和交流的脐带,承载过历代无数琉球人的梦想和期待,也见证他们的艰辛和百折不饶的雄心,已经成了进入琉球国历史和文学史的文化地理名词。1879年,琉球被并入日本版图,琉球使臣的身影从此在仙霞古道上消失。但历史记忆不是那么容易被抹掉的,这条连接琉球和中国之间的纽带,已经在琉球国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开始又有琉球后人陆续踏上前往中国的旅程,其中有冲绳各界组成的重访朝贡之旅的壮举。1992年9月冲绳县知事大田昌秀、副知事仲井真弘多率领由学界、媒体、学生等两百多号人组成的“中国大陆三千公里徒步行考察团”来华访问。从浦城出发,经仙霞古道进入浙江沿京杭大运河北上紫禁城,全程三千公里,历时两个月,七十五中就有当年琉球使臣的后裔仲井真弘多等人,共有四十人走完全程。
深山藏闹市:海上丝绸之路”的陆上延长线
为何深山里会藏着一个繁华的集市?
从浦城出发,山行约50余公里,在进入浙江省界不远处,在群山环拥的开阔平地上眼前兀然冒出一个大集市,令人感到有如走入传说之中:整饬的明清建筑,屋舍街市井然有序,商铺作坊沿长街排开,虽然在岁月风雨凋蚀中古意苍然,但昔日曾经有过的辉煌,从鳞次栉比的街市到一幢幢设计考究,构造精妙的屋宇、桥梁、亭榭和宫庙中一览无余。
这个名叫二十八都是仙霞古道一个繁华城镇,位于浙江西南端的仙霞山脉中,是江山市辖下的一个镇,正好处在闽、浙、赣三省交汇处,当地人自称“一脚踏三省”或“鸡鸣三省响”之地,并非夸张。以城市发展要素的常识来说,地处内陆群山交界处,交通不便,又山地多耕地少,有没有矿产资源,无疑是经济发展落后的贫困山区。但二十八都却是个例外,据当地文史资料记载,二十八都在最鼎盛时期的清代中后期到民国抗战前夕,在本地商业街区就有洵里街和枫溪街两条延绵近一里长的街道,两旁的店铺和作坊二百多家,其规模比一个浙江平地上的任何一个县城都毫不逊色。借用一个老套的比喻,那是一颗藏在深山里闪闪发光的明珠啊。
深山藏闹市,也藏着一个城市发展的另类迷思。
仙霞古道的经济奇迹,是地理位置、交通功能和军事地位等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仙霞岭位于钱塘水系源头与闽江水系源头之间。闽浙陆上通道随着的开通,仙霞驿道成为连接福建浦城与浙江清湖这两大水系源头的最短陆路。而二十八都,剛好处在两大水系码头城镇的中间点上。古时,两地物流只能靠牲畜之力或人力挑担运输的情况下,从浦城到清湖之间无论往返都无法当日到达,必须中途停宿,而二十八都成了最佳的中点停靠站,甚至有的交易就在此进行。福建与浙江虽然是邻省,但因地理风土历史文化颇具差异性,因而物产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浙、赣、皖盛产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资,大都通过仙霞古道到浦城,然后经南浦溪下闽江,从福、泉、漳的对外贸易港输往东亚、印度洋乃至地中海沿岸。特别在明清时代,浙江的海外贸易由政府严格控制和垄断,但福建除了官方的朝贡贸易,民间的海外走私也相当繁盛,福建在国内跨地区贸易中,除了本地特产竹笋、香菇、土纸、蔗糖、纸张、蓝靛之外,受惠于海外贸易的繁盛,从日本、南洋甚至西洋进口各种奢侈品和药材,深受内陆人欢迎。明清时代,在连接浦城码头与江山清湖码头的仙霞驿道上,挑夫摩肩接踵,络绎不绝,“负担尽游估,攀缘如蚁集”。仙霞古道是“海上丝绸之路”伸向内陆的延长线,位于这条延长线中端的二十八都自明朝开始繁荣,在时间上,与大航海时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期重合就说明这一点。
造就二十八都繁荣的另一个独特因素是军事移民的结果。清朝以前,仙霞古道上集镇的繁荣主要是商业物流的因素居多,明清鼎革初期,福建接连经历了隆武政权割据、郑成功跨闽台势力,耿精忠叛乱等一连串事件,件件和仙霞古道有关,因此,在清朝战略家严重仙霞岭一下子成为准边疆地带,军事地位突然变得十分重要起来。军事上的需要,使得仙霞古道常年保持畅通和安全,客观上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达。顺治初年清廷将闽浙总督署迁移到衢州,其后又在闽浙交界的枫岭设置军事机构闽浙枫岭营,统领仙霞驿道防务同时监视闽台军情局势,兵员一下子增加到上千人。军营所在地就在二十八都洵里街北面。从此,二十八都作为一个军事重镇为朝廷所重,随着官银源源投入,受益于驻军带来的人口增加和消费需求的扩大,使得深山古镇迅速繁荣起来。 据当地政府公布的信息,目前镇上人口还有八百户四千多人,一百四十多个姓和十三种方言,这样另类的山镇在全国几乎是独有的没有之一。
二十八都镇是依靠军事要塞和交通要道等因素发展起来的,随着这两大功能的变迁,山中古镇不可避免走向式微和衰弱。晚清灭亡后,这里的军营被废弃,士兵回乡或就地转化成本地人。1933年,连接江山和浦城之间的江浦公路开通,直接从二十八都穿过,当日即可往返来回,挑担运输往来两地从此成为历史,而古镇作为半途歇脚中转的功能也随之消失。因为地处深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就像一个被世人遗忘的传说,长久不为人所知。
“美丽乡村计划”:让美梦在深山里诗意安居
我在二十八都镇外的一个叫枫桥的客栈住了一晚。馆名很有诗意,令人想起在唐诗中回千年的歌咏。旅馆是老宅装修改造的,房间不大,但很干净,完全不损色于都市便捷式酒店。从二楼的窗棂外还可以看见晚秋收割过的田畴、林地、旷野和起伏的山峦姿影,入夜周遭太古一般沉静,不远处流经此地的溪流之声在耳边清澈响起。长途跋涉的旅途劳累和晚餐两杯当地温热的米酒使我睡得特别酣畅。那一晚我做过一个很奇特的梦,梦见我变身为宽袍广袖的琉球国使节,肩负属国使命,一边在山区的羊肠小路上昼夜兼程直指天朝帝阙,一边不时回望来路美不胜收的关山古道亭台浮桥,流连忘返忘情绝赞,手里的手机长时间开启拍照,电池耗尽屏面漆黑,心想:才走了一半,前途还有更多美景无法拍摄了,但深山老林到那里去充电啊。一着急惊醒了,梦醒时分窗外还是黎明,溪流淙淙流泻幽冷,我才察觉在这样一个古代的夜晚我与一个遥远的梦境不期而遇。
我也才发觉,长时间生活在嘈杂的都市里,我已經很久没有做过梦了。
在浦城,我曾看到一份《闽北日报》,报道在浦城某村落发现了被埋在地下的仙霞古道某段在当地村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复旧如旧”重见天日的光景,将这一事迹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成果加以点赞。和二十八都镇一样,历史上浦城也是因仙霞古道而繁荣一时的古镇,因为地处闽北山区,交通不便,相对沿海城镇,经济较为落后,但许多历史古迹文物由此得以保留下来,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
跟浦城当地导游兼司机闲聊,他家所在的村落以前因为闭塞和落后,很多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村里只有老人和孩子,近年开始人口回流,成立物价消费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原本沉寂的山村山城,外来游客多了,给当地带来就业和新的谋生机会,只要勤劳,收入未必比城里少,一家还能天天团聚,而且这空气、水、大米、蔬菜和肉,城里怎么比?据说,浦城开始出现外来游客,始于七八年前连接衢州-江山-浦城区间高速公路的开通,很多来自上海、浙江的包团和自驾游的客人多了起来。几年前,武夷山建阳通高铁,也吸引不少像我这样的自助游客。我还了解到,当地政府已经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一项长期发展战略加以重视,一些有理想有责任的领导已经着手制定既要改善民生,又要重视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掘,要为后人留下一块能“留住历史、留住文化、留住记忆、留住乡愁”的净土。
祈愿“美丽乡村计划”能让美梦在深山里诗意安居,让更多人前来寻找失落的梦!
仙霞古道是隐藏在闽浙交界群山环抱中,北起浙江江山,南至闽北浦城, 延绵约120公里,曲折狭窄,两侧山高谷深,接岫连峰,从南向北依次有梨岭(五显岭)、枫岭(大竿岭)、小竿岭、仙霞岭、茶岭、窑岭、等险隘,合称仙霞六岭。六岭中以仙霞岭最为险峻。其间沿途又散点着浦南观前码头、二十八都镇、峡口古镇、清湖码头等因商业的繁荣而兴起的明清古镇聚落,因为现代交通不便的原因,这里尚未被都市商业文明所熏染,以振兴当地经济为名的旅游大开发也尚未如火如荼展开,这些古代历史生活现场几乎被原汁原味保留下来,殊为难得,不过也因此鲜为人知。
对我来说,仙霞古道是个乌托邦一样的存在,多年前开始就在文献典籍中时隐时现,时常给我带来邈远的遐想。从资料研究到亲临现场实地踏查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一大原因就是交通的不便,也可能是对长时间的舟车之劳心存抵触。随着连接厦门-福州-武夷山的福合高铁的开通,沿海到浦城距离一下子拉近,乘坐动车到武夷山,再从武夷山搭乘长途大巴到浦城,再开始仙霞古道之旅的自由自在行程成为可能。中秋小长假,利用三天时间从厦门北上闽北浦城,在那里稍作停留之后,一鼓作气,或徒步或包车搭车,从渔梁驿一直行到二十八都镇,住了一宿,原路返回浦城,走马看花也算游览了大条半仙霞古道。
这次寻访深山乌托邦之旅美好得如诗如梦,完全超乎我的预期,仙霞古道不仅是一条斑斓五色的画坊,也一条历史通道与人文景观走廊,归来至今不时在记忆中浮起。
“东南锁钥”与“入闽咽喉”:不折不扣的战争通道
历史上福建开发很晚,唐宋以前华夏文明中心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区域。福建被称为蛮荒之地,一大原因在于三边环绕的高山阻隔,迟迟没有进入中原文明世界的视野。这种状况直到唐朝末年随着仙霞古道的开通才有了实质性改变。不过一开始,仙霞古道就与战争这一主题结下不解之缘,一千多年来一直是一条不折不扣的战争通道。
仙霞古道的军事价值源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功能。仙霞岭是浙江省境内最高山脉,海拔1400多米,横亘在省域西南部与福建、江西为界,它与东北西南走向的武夷山系自古以来成了福建进出中原的天然屏障。随着官修古驿道的开通,福建在陆路上才和中原连为一体。中原入闽路线多经隋炀帝开挖的大运河达钱塘,然后溯须江至江山后越仙霞岭驿道到浦城,然后经南浦溪,下闽江,进入闽海各地。史载,唐总章二年(669年),闽粤两地土著暴乱,唐朝命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军从中原入闽平叛。中原军从浙江翻越仙霞岭进入浦城后一路南下,与另一支闽西南进入福建的部队在云霄漳浦会师,镇压了当地反叛。平定叛乱后这支来自中原的部队就地镇守福建,繁衍子孙,陈政父子就成了“开漳圣祖”,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部福建开发史,肇始于仙霞岭军需要道的开通。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采取流动作战避实击虚策略,避开中原唐军主力,谋略统治力量薄弱的区域。唐乾符5年(878年)9月,黄巢攻克浙江绍兴后本拟从海路进入福建,因为筹集不到足够的船只,只好取道山路。10月黄巢率军披荆斩棘,从衢州开始沿着陈政父子翻越的仙霞仙霞岭路线进行大规模拓宽修筑,“开山路七百里”直抵建州(今南平市建瓯),奠定了此后一千多年福建往来中原陆路干道的基础。后又在沿途上设关隘,扼守浙闽赣三省要冲,被称为“东南钥匙、八闽咽喉”,与剑门关、居庸关、雁门关合称“四大关隘”。至今在古道上的仙霞关附近伫立着一尊黄巢的全身造像,披甲冠盔挺身按剑威风凛凛直视远方连绵曲折的古驿道。
唐宋以降,国家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到广大江南地区,在对外贸易上,传统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因伊斯兰势力崛起而受阻,转移到海上,浙江宁波和福建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国际贸易港的地位在不断提升,为了加强管辖与贡赋运输,两宋政府都加大了对仙霞古道的改造和维修,尤其到了南宋,随着迁都浙江临安,政治中心南迁,福建由边鄙变成近畿,连接首都与闽海的古驿道使之成了名副其实的公务和商旅之道。所谓驿道,就是官营国道,除了将其纳入交通部门管辖,沿路还设置供邮差和政务人员换马、休息的旅宿设施,这些机构和基础设施正是滥觞于南宋时期。随着中原的人员物流往来纽带的进一步强化,福建的文化风貌也发生巨大变化。
宋元时期,仙霞古道主要价值主要体现在公务和商旅经贸上,而它军事上的巨大价值从明清易代的激烈的军事斗争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除了进出中原最重要的陆地通道这一职能外,仙霞古道位居浙闽赣三省要冲,沿途遍布雄关险隘,控制这一带,近可将三个省纳入掌中,偏安一隅徐图霸业;进可以凭借有利地形和丰饶的物产资源向周边辐射,所以一旦战火燃起就成兵家必争之地,自明清时代以降,硝烟烽火几乎没有停息过,一条蜿蜒曲折的深山古道,就是一部激越动荡的战争史。
据《明史》载:1644年6月5日,多尔衮率领清军攻陷北京城,明朝灭亡。随后挥师南下,很快攻入南京,明朝残余势力拥戴下仓促建立起来的南明弘光政权被剿灭。1645年6月,郑芝龙、郑鸿奎兄弟和礼部尚书黄道周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立隆武政权。鉴于仙霞古道的重要意义,朝廷先后命郑鸿奎、郑芝龙把守沿途设兵防范。凭借仙霞岭天险,福建南明政权偏安一时。但郑芝龙念念不忘闽海商贸的家业,让儿子郑成功把守,却不给兵卒,甚至把主要兵力都撤往闽南一带。同年11月,清朝大将军贝勒博洛挥师入闽,仙霞古道失守,在夺取浦城后,沿闽江南下,摧毁了隆武政权。
此后仙霞岭先后又经历了耿精忠反叛势力盘踞,太平天国内乱,民国北伐军与控制东南的大军阀孙传芳部激战,方志敏率领的红军在此浴血奋战等一系列著名戰事,甚至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过程中,写下仙霞古道历史上最为荡气回肠的篇章。 如今在仙霞关入口处不远,有一块落马桥,就记载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一段不平凡历史。据七十当地文化局出版的《江山市文史资料第九辑》载,抗战爆发后不久,浙江失手,仙霞古道发挥着抗战大后方的作用,大量政府机构、报社、学校、兵站医院等纷纷内迁到群山中的二十八都。1942年日军发动闽浙赣战役,在攻占衢州城之后,分兵南下,准备清洗山仙霞岭中的抗战基地并打通闽浙通道。8月驻扎浙江的日军7000余人凭借优势的兵力和武器,日军所向披靡一路夺关略地。但在国民革命军49军105师将防御重点设置在仙霞关,并在小竿岭布置第二道防线。日军在飞机、大炮的配合在下多轮次进攻仙霞关,未能突破半部,在付出千人伤亡代价的情况下,收兵撤回。
延绵千年的仙侠古驿道,是一条不折不扣的战争通道。雄关古道,城墙旧塞,经过烽火硝烟和风雨烈日的熏染洗礼,布满了苍然的古色,目之所及,足下所到,抚今追昔油然一种历史沧桑感。
“关山古道行不足”:琉球使臣笔下的仙霞古道
长久以来,仙霞古道对我而言只是地理书上干巴枯燥的名词解释。引发我强烈兴趣和向往的是在开始研究中琉交流史以后。它如此频繁地出现在琉球赴京朝贡使臣的各种文本中,有精确的水陆行程指南,有巨细无遗的公务差旅日记,有情景交融的汉诗歌咏,期间描摹的旅途之险与山水之胜,常常引发我无穷的悬想,也成了我了解仙霞古道的最初行旅入门读物。
明清两代,仙霞古道还成为自闽入京朝贡的琉球国使节指定“贡道”的必经之路。琉球国在洪武二十五年(1372年)开始与中国通交,加入以大明王朝主导的东亚册封朝贡体制,一直到1879年被日本并吞为止,五百年间一直是明清王朝册封朝贡体制中重要成员,与中国往来十分密切,几乎每年都有以进贡、庆贺、陈情、谢恩等各种名目来华晋京的使节。根据冲绳历史学者赤岭守的研究,明清两代琉球合计向中国派遣过八百多次使团。在这段漫长岁月中,福建的泉州和福州曾先后被政府指定为琉球人访华的出入境口岸。由于季风的原因,琉球派往中国的进贡使一般來说在每年初夏从那霸港启程出发,向西航行越过汪洋大海进入闽江口,逆流而上在福州入境。在福州休整数月后,八九月入秋开始在福建地方政府的安排照料下从福州溯闽江北上抵达浦城,陆路进入浙江,再由京杭大运河前往北京紫禁城朝贡,次年春天原途返回。这是明清政府为琉球使臣指定的进京传统线路,处于这条贡道一段的仙霞古道是必经之路。
对于连接闽浙的仙霞古道的行程,清道光年间曾随团来华的琉球通事魏学源经实地踏查写成的《福建进京水陆路程》所载甚详:从福州沿着闽江逆流北上到浦城,县西关到渔梁四十五里,再从渔梁到浙江境内的二十八都山行六十五里,中间经过九牧、五显岭、枫岭、大竿岭等关岭;从二十八都往江山峡口六十里,再经小竿岭、羊祜岭、仙霞岭、仙霞关后抵峡口镇,穿越江郎山,过石门镇、清湖镇越须江,抵达江山县城南门为止,全程约120公里。这条古驿道,沿途尽是高山峻岭,急流深谷,羊肠小道穿行其间,身负使命昼夜兼程的紧迫感,还要携带大量进贡物资,行路的艰辛和坎坷可以想象;但另一方面,沿途壮丽多姿的山河景观令远道而来的琉球人应接不暇,也给予他们耳目一新的感受。受中国文化熏陶,在赴华朝贡的琉球使节中,不少是精通汉文的学者或诗文能手,中国幅员辽阔,山河景物,风土人情,对僻居汪洋一隅的蕞尔岛国琉球人来说,固然引发无限的陶醉和感动,于是这一条满载历史沧桑记忆的古驿道在琉球诗人笔下便呈现出别样的色调与音响,情怀与想像,以致我觉得,借助他们沿描摹途歌咏,可以展示出驿道沿途的经典景观。
浦城是福建最北的县域,也是琉球使节进京的第一站。由于前途旅路艰辛超乎寻常,通常当地官府都会妥为安置,让他们充分休整后再赶路上京。南浦溪畔的观前村,是从闽江溯流北上的琉球使节居停之地。在相对宽余的居停期间内,琉球使臣充分饱览浦城周遭的山川、人文,他们留下来的诗文,为我们展现了山清水秀、人情淳厚的浦城。
琉球使节中与浦城渊源最深的要数程顺则。作为琉球国重臣和资深外交家,程顺则(1663-1734)曾五次赴京朝贡,每次过浦城必盘桓游览,写下诸多对浦城风物极尽描摹、咏叹的诗章,其中一笔峰、绿云岭、仙人床、红花石、石岩洞、石壁泉、仰天狮等小武当八景在他笔下形神兼备呼之欲出。
试看他眼中的一笔峰:
玉皇天案校书仙,侍草通明彩笔鲜。自赠墨池词赋客,山中含露已千年。
写仰天狮:
建水层峦断复连,中间一兽蹲青烟。去龙雾豹深藏久,不及狮峰得仰天。
写石壁泉:
石壁千寻峭到天,太虚一气涌千年。九重圣主当阳日,甘露香中出醴泉。
写红花石:
闲看石上太湖花,仿佛岩头落彩霞。岂是支机移织女,何看博望更浮槎?
程顺则笔下,眼前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与传说想象互为虚实,写实兼浪漫,颇有神游天外之致。其中位于县城附近的一笔峰就是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辞赋家江淹“梦笔生花”与“江郎才尽”的典故来源,也成了浦城之旅的一大看点。
[渔梁驿是浦城一大历史古迹,也是从福建经仙霞古道往浙江的首站,距城关二十多公里,旧址位于今天浦城县仙阳镇,至今还保留不少明清古镇聚落的风貌,身临其境很容易令人引发思古之幽情。作为一个重要地理名词,渔梁驿出现在琉球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汉诗集《中山诗文集》(成书于1725年)中的是蔡铎的《夜宿渔梁》:
看山一路到渔梁,客邸寒深月似霜。独对孤灯愁寂寞,为有梅影护匡床。
旅途中大地作床,周遭暗香浮动,梅影匝地,仿佛在守护着驿路旅人,羁旅的孤独与艰辛随之消融并升华,可谓是情景交融的驿道旅情。
从渔梁驿出发,就开始进入仙霞古道,驿道行旅昼夜兼程沿途尽是崇山峻岭,坎坷难行,但山川秀美,风光如画的景观也令人目不暇接,蔡铎《过仙霞岭》有云:
南天锁钥古仙霞,闽越相连百万家。鸟道千寻蝌蚪字,马蹄十里野棠花。 乡园飘渺浮云回,钊佩萧条夕照斜。且说九重多雨露,岭头翘首望京华。
仙霞古道因纵贯仙霞岭而得名,地势高峻,崎岖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清鼎革之际,仙霞古道军事意义凸显,后清军在廿八都设有浙闽枫岭营总府。途上的枫岭是闽浙边界,也是仙霞古道的重要关卡,又称为大竿岭,琉球国末期官生东国兴随使团到京师国子监留学,他的七言绝句《大竿岭逢雨》就是生动描绘在荒无人烟的古道上风雨兼程的艰辛:
荒林古寺使人愁,客路艰难雨未休。却畏云深行不得,孤灯野驿自勾留。
过了大竿岭进入浙江省界。山行十里抵达二十八都镇,是隐藏在仙霞岭群山中人烟辐辏商业繁华的街市,此后山行十里还有小竿岭。小竿岭是大竿岭连脉,位居要津,有兵营把守。山地气候,秋季气候变幻莫测,阴晴无定,给行路带来了很多困难,琉球国官生向克秀《过小竿岭》云:
一番风雨一番晴,客路千山不易行。况听鸣莺烟树外,声声频动别离情。
从二十八都行二十五里,这里是仙霞古道上最大的关隘仙霞关。清中期后闽浙承平无战事,但路过仙霞关依然可以感受严阵以待鼓角相闻,平时如战时的森严警戒气氛,且看东国兴的《渡仙霞关》:
春风吹角杂鸡声,九折悬崖看驿程。月落关山千里晓,天分粤越一峰横。
闽南烽火当年静,岭上轮蹄尽日行。最是承平多乐事,戎楼肃肃挂正旌。
过了仙霞关,最艰难的路程被抛在脑后,回首来路,欣慰之情油然而生,千磨百折都成了难忘的旅途记忆;站在岭上向北远眺,九重天外的帝京似乎遥遥在望了。蔡铎的《过仙霞岭》写的就是这种穿越雄关古道后喜笑颜开的的欣喜:
南天锁钥古仙霞,闽越相连百万家。鸟道千寻蝌蚪字,马蹄十里野棠花。
乡园飘渺浮云回,钊佩萧条夕照斜。且说九重多雨露,岭头翘首望京华。
仙霞古道,只是琉球使节漫漫进京长旅上短短的一程,曾在驿道往来奔途的琉球人身影早已远去,但他们的吟唱回响至今,为这条苔痕斑斑的古道增添另一种光彩和音色。这条古道,是连接中琉友好和交流的脐带,承载过历代无数琉球人的梦想和期待,也见证他们的艰辛和百折不饶的雄心,已经成了进入琉球国历史和文学史的文化地理名词。1879年,琉球被并入日本版图,琉球使臣的身影从此在仙霞古道上消失。但历史记忆不是那么容易被抹掉的,这条连接琉球和中国之间的纽带,已经在琉球国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开始又有琉球后人陆续踏上前往中国的旅程,其中有冲绳各界组成的重访朝贡之旅的壮举。1992年9月冲绳县知事大田昌秀、副知事仲井真弘多率领由学界、媒体、学生等两百多号人组成的“中国大陆三千公里徒步行考察团”来华访问。从浦城出发,经仙霞古道进入浙江沿京杭大运河北上紫禁城,全程三千公里,历时两个月,七十五中就有当年琉球使臣的后裔仲井真弘多等人,共有四十人走完全程。
深山藏闹市:海上丝绸之路”的陆上延长线
为何深山里会藏着一个繁华的集市?
从浦城出发,山行约50余公里,在进入浙江省界不远处,在群山环拥的开阔平地上眼前兀然冒出一个大集市,令人感到有如走入传说之中:整饬的明清建筑,屋舍街市井然有序,商铺作坊沿长街排开,虽然在岁月风雨凋蚀中古意苍然,但昔日曾经有过的辉煌,从鳞次栉比的街市到一幢幢设计考究,构造精妙的屋宇、桥梁、亭榭和宫庙中一览无余。
这个名叫二十八都是仙霞古道一个繁华城镇,位于浙江西南端的仙霞山脉中,是江山市辖下的一个镇,正好处在闽、浙、赣三省交汇处,当地人自称“一脚踏三省”或“鸡鸣三省响”之地,并非夸张。以城市发展要素的常识来说,地处内陆群山交界处,交通不便,又山地多耕地少,有没有矿产资源,无疑是经济发展落后的贫困山区。但二十八都却是个例外,据当地文史资料记载,二十八都在最鼎盛时期的清代中后期到民国抗战前夕,在本地商业街区就有洵里街和枫溪街两条延绵近一里长的街道,两旁的店铺和作坊二百多家,其规模比一个浙江平地上的任何一个县城都毫不逊色。借用一个老套的比喻,那是一颗藏在深山里闪闪发光的明珠啊。
深山藏闹市,也藏着一个城市发展的另类迷思。
仙霞古道的经济奇迹,是地理位置、交通功能和军事地位等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仙霞岭位于钱塘水系源头与闽江水系源头之间。闽浙陆上通道随着的开通,仙霞驿道成为连接福建浦城与浙江清湖这两大水系源头的最短陆路。而二十八都,剛好处在两大水系码头城镇的中间点上。古时,两地物流只能靠牲畜之力或人力挑担运输的情况下,从浦城到清湖之间无论往返都无法当日到达,必须中途停宿,而二十八都成了最佳的中点停靠站,甚至有的交易就在此进行。福建与浙江虽然是邻省,但因地理风土历史文化颇具差异性,因而物产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浙、赣、皖盛产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资,大都通过仙霞古道到浦城,然后经南浦溪下闽江,从福、泉、漳的对外贸易港输往东亚、印度洋乃至地中海沿岸。特别在明清时代,浙江的海外贸易由政府严格控制和垄断,但福建除了官方的朝贡贸易,民间的海外走私也相当繁盛,福建在国内跨地区贸易中,除了本地特产竹笋、香菇、土纸、蔗糖、纸张、蓝靛之外,受惠于海外贸易的繁盛,从日本、南洋甚至西洋进口各种奢侈品和药材,深受内陆人欢迎。明清时代,在连接浦城码头与江山清湖码头的仙霞驿道上,挑夫摩肩接踵,络绎不绝,“负担尽游估,攀缘如蚁集”。仙霞古道是“海上丝绸之路”伸向内陆的延长线,位于这条延长线中端的二十八都自明朝开始繁荣,在时间上,与大航海时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期重合就说明这一点。
造就二十八都繁荣的另一个独特因素是军事移民的结果。清朝以前,仙霞古道上集镇的繁荣主要是商业物流的因素居多,明清鼎革初期,福建接连经历了隆武政权割据、郑成功跨闽台势力,耿精忠叛乱等一连串事件,件件和仙霞古道有关,因此,在清朝战略家严重仙霞岭一下子成为准边疆地带,军事地位突然变得十分重要起来。军事上的需要,使得仙霞古道常年保持畅通和安全,客观上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达。顺治初年清廷将闽浙总督署迁移到衢州,其后又在闽浙交界的枫岭设置军事机构闽浙枫岭营,统领仙霞驿道防务同时监视闽台军情局势,兵员一下子增加到上千人。军营所在地就在二十八都洵里街北面。从此,二十八都作为一个军事重镇为朝廷所重,随着官银源源投入,受益于驻军带来的人口增加和消费需求的扩大,使得深山古镇迅速繁荣起来。 据当地政府公布的信息,目前镇上人口还有八百户四千多人,一百四十多个姓和十三种方言,这样另类的山镇在全国几乎是独有的没有之一。
二十八都镇是依靠军事要塞和交通要道等因素发展起来的,随着这两大功能的变迁,山中古镇不可避免走向式微和衰弱。晚清灭亡后,这里的军营被废弃,士兵回乡或就地转化成本地人。1933年,连接江山和浦城之间的江浦公路开通,直接从二十八都穿过,当日即可往返来回,挑担运输往来两地从此成为历史,而古镇作为半途歇脚中转的功能也随之消失。因为地处深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就像一个被世人遗忘的传说,长久不为人所知。
“美丽乡村计划”:让美梦在深山里诗意安居
我在二十八都镇外的一个叫枫桥的客栈住了一晚。馆名很有诗意,令人想起在唐诗中回千年的歌咏。旅馆是老宅装修改造的,房间不大,但很干净,完全不损色于都市便捷式酒店。从二楼的窗棂外还可以看见晚秋收割过的田畴、林地、旷野和起伏的山峦姿影,入夜周遭太古一般沉静,不远处流经此地的溪流之声在耳边清澈响起。长途跋涉的旅途劳累和晚餐两杯当地温热的米酒使我睡得特别酣畅。那一晚我做过一个很奇特的梦,梦见我变身为宽袍广袖的琉球国使节,肩负属国使命,一边在山区的羊肠小路上昼夜兼程直指天朝帝阙,一边不时回望来路美不胜收的关山古道亭台浮桥,流连忘返忘情绝赞,手里的手机长时间开启拍照,电池耗尽屏面漆黑,心想:才走了一半,前途还有更多美景无法拍摄了,但深山老林到那里去充电啊。一着急惊醒了,梦醒时分窗外还是黎明,溪流淙淙流泻幽冷,我才察觉在这样一个古代的夜晚我与一个遥远的梦境不期而遇。
我也才发觉,长时间生活在嘈杂的都市里,我已經很久没有做过梦了。
在浦城,我曾看到一份《闽北日报》,报道在浦城某村落发现了被埋在地下的仙霞古道某段在当地村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复旧如旧”重见天日的光景,将这一事迹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成果加以点赞。和二十八都镇一样,历史上浦城也是因仙霞古道而繁荣一时的古镇,因为地处闽北山区,交通不便,相对沿海城镇,经济较为落后,但许多历史古迹文物由此得以保留下来,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
跟浦城当地导游兼司机闲聊,他家所在的村落以前因为闭塞和落后,很多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村里只有老人和孩子,近年开始人口回流,成立物价消费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原本沉寂的山村山城,外来游客多了,给当地带来就业和新的谋生机会,只要勤劳,收入未必比城里少,一家还能天天团聚,而且这空气、水、大米、蔬菜和肉,城里怎么比?据说,浦城开始出现外来游客,始于七八年前连接衢州-江山-浦城区间高速公路的开通,很多来自上海、浙江的包团和自驾游的客人多了起来。几年前,武夷山建阳通高铁,也吸引不少像我这样的自助游客。我还了解到,当地政府已经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一项长期发展战略加以重视,一些有理想有责任的领导已经着手制定既要改善民生,又要重视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掘,要为后人留下一块能“留住历史、留住文化、留住记忆、留住乡愁”的净土。
祈愿“美丽乡村计划”能让美梦在深山里诗意安居,让更多人前来寻找失落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