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46例肺部肿块患者采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检查。结果:246例均1次穿刺成功,1次标本取材准确率90.65%(223/246)。病理组织学检查获得明确诊断者240例,确诊率97.56%。結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具有穿刺成功率高、病理确诊率高的优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CT定位 肺穿刺 活检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2.081
资料与方法
2002年以来对于经纤支镜等常规检查不能确诊的肺部占位病变进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246例患者均为胸部X线或CT检查显示肺部肿块,其中男180例,女66例,年龄21~82岁,平均58岁。病变位于右肺上叶51例,右肺下叶96例,左肺上叶47例,左肺下叶52例,中心型34例,周围型213例。病灶直径1.16~6.20cm。均进行了常规痰细胞学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不能确诊的。均无严重心、肺功能及凝血机能障碍,排除穿刺病变处疑为血管性疾患。术前常规化验出凝血时间及血小板计数。
方法:采用GE公司16排螺旋CT平扫,根据肿块所在部位决定患者体位,尽量使穿刺点在上方或侧方。在皮肤表面粘贴金属定位标志,扫描肿块局部,确定病灶所在层面,根据标志点位置、病变和肋间隙的关系决定最佳取材部位及层面。测量皮肤至病灶距离,确定进针部位、方向和深度,标记穿刺点。常规皮肤消毒,戴无菌手套,铺洞巾,利多卡因局麻,然后嘱患者屏气,迅速进针至肿块实质内,嘱患者均匀呼吸,再进行CT平扫确定针芯在肿块内,嘱病人再次屏气,迅速弹出切割针,拔出穿刺针,标本固定送检,术毕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并立即再次CT平扫,了解有无气胸、出血等并发症。术后卧床休息并观察24小时。
结 果
246例均1次穿刺成功,1次标本取材准确率90.65%(223/246)。病理组织学检查获得明确诊断者240例,确诊率97.56%。其中肺部恶性肿瘤224例(91.05%),腺癌37例(39.14%),鳞癌31例(33.10%),小细胞肺癌18例(19.11%),腺鳞癌6例(6.14%),大细胞癌2例(2.11%)。结核4例(3.9%),炎性假瘤1例(1.10%),神经鞘瘤1例,未能获得明确诊断6例(2.9%)。术后气胸者15例(6.09%),13例肺组织压缩<20%,2例>20%,1次抽气治愈。肺内出血12例(4.8%),均为穿刺针道少量出血;咯血10例(4.06%),均给予应用血凝酶等止血药物。
关键词 CT定位 肺穿刺 活检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2.081
资料与方法
2002年以来对于经纤支镜等常规检查不能确诊的肺部占位病变进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246例患者均为胸部X线或CT检查显示肺部肿块,其中男180例,女66例,年龄21~82岁,平均58岁。病变位于右肺上叶51例,右肺下叶96例,左肺上叶47例,左肺下叶52例,中心型34例,周围型213例。病灶直径1.16~6.20cm。均进行了常规痰细胞学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不能确诊的。均无严重心、肺功能及凝血机能障碍,排除穿刺病变处疑为血管性疾患。术前常规化验出凝血时间及血小板计数。
方法:采用GE公司16排螺旋CT平扫,根据肿块所在部位决定患者体位,尽量使穿刺点在上方或侧方。在皮肤表面粘贴金属定位标志,扫描肿块局部,确定病灶所在层面,根据标志点位置、病变和肋间隙的关系决定最佳取材部位及层面。测量皮肤至病灶距离,确定进针部位、方向和深度,标记穿刺点。常规皮肤消毒,戴无菌手套,铺洞巾,利多卡因局麻,然后嘱患者屏气,迅速进针至肿块实质内,嘱患者均匀呼吸,再进行CT平扫确定针芯在肿块内,嘱病人再次屏气,迅速弹出切割针,拔出穿刺针,标本固定送检,术毕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并立即再次CT平扫,了解有无气胸、出血等并发症。术后卧床休息并观察24小时。
结 果
246例均1次穿刺成功,1次标本取材准确率90.65%(223/246)。病理组织学检查获得明确诊断者240例,确诊率97.56%。其中肺部恶性肿瘤224例(91.05%),腺癌37例(39.14%),鳞癌31例(33.10%),小细胞肺癌18例(19.11%),腺鳞癌6例(6.14%),大细胞癌2例(2.11%)。结核4例(3.9%),炎性假瘤1例(1.10%),神经鞘瘤1例,未能获得明确诊断6例(2.9%)。术后气胸者15例(6.09%),13例肺组织压缩<20%,2例>20%,1次抽气治愈。肺内出血12例(4.8%),均为穿刺针道少量出血;咯血10例(4.06%),均给予应用血凝酶等止血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