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中美之间的贸易顺差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两国对贸易顺差的统计存在越来越大的争议,中美贸易之间的摩擦不断加深,这不利于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从五个主要方面讨论了中美贸易统计差异形成的原因,如果消除這些因素,两国贸易统计差异将会大大降低。
【关键词】 再出口;计价;转口贸易;统计差异
战后中美之间的贸易是从20世纪70 年代初才开始发展,特别是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美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中美贸易的迅速增长,中美已互为主要贸易伙伴,中美贸易关系也已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主要关系。从90年代中期以来,中美贸易出现了越来越大的不平衡。200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按照中国的统计,2005年,中美贸易顺差达到1141.7亿美元;按照美国的统计,美中贸易逆差超过2000亿美元。随着中美贸易的迅速增长和贸易不平衡的逐步加剧,中美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多。导致两国贸易摩擦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两国在贸易统计数据上的差异。1984年以前,中美两国贸易统计数据没有大的出入。
此后,双方数据差异越来越大。按美方统计,其对华贸易逆差始于1983年,为3亿美元,1996年攀升到395.2亿美元。据中方统计,截至1992年中国一直是逆差,1993 年中国有顺差62.7亿美元,逐步上升到1996 年的105亿美元。2006年,据中方统计,其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为1442.5亿美元,据美方的统计,其对中国逆差达到2325.5亿,随着中美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统计差异的绝对量也越来越大,表1是进入2003~2006年中美贸易的统计差异表。
一、统计辖区差异
美国将波多黎各和美属维尔京群岛视为美国海关关境区域,中国将其视为单独行政区域。在东向贸易(中国出口至美国)中,中国在出口统计中将其单独列出,未包含在与美国的贸易统计之中,美国则视其为从中国的进口。在西向贸易(美国出口至中国)中,美国将从以上两个地区出口的产品包含在其出口总额中,中国则没将其包含在进口额中,由此产生中美双贸易统计上的差异。
二、再出口差异
在东向贸易中,中国出口统计中包括非原产于中国但经中国再出口至美国的货物,美国将这些货物统计为自原产地而非中国的进口。在西向贸易中,美国出口统计中包含非原产于美国、但经美国再出口到中国的货物;中国的进口统计将其记作自原产地而非美国的进口。既然此部分货物不是“美国商品”,应将其从美国出口数据中剔除。
三、中美双方在统计计价方法上的差异
加工贸易在中美贸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加工贸易中的这些商品通常因中间商加价行为导致美方的进口报关价格高于中方的出口报关价格。通常的做法是:中国企业从境外(也包括美国)进口原辅材料、零配件、包装物料等,经加工或装配后,再将产品出口至美国。中国加工企业通常通过中间商接收订单并将加工后的商品转卖给美国买家。中国加工企业的出口报关价格往往是中间商的较低买进价格,美国买家的进口报关价格则是经中间商加价后的较高卖出价格,中方统计的出口额就远远小于美方统计的进口额。
四、经由香港转口贸易的影响
所谓转口(re-export)亦即香港买家依法取得某批进口商品的所有权后随即售出,运送给第三国家或地区的另一个买家。香港买家将进口商品再出口前,或会略微加工,不影响商品性质,故不会把香港变成原产地,这种转口使中美双边的贸易统计数据出现差异。美国方面在计算进口时,由于美国海关追查所有进口商品,包括转口商品的产地来源,美国的进口数据应该己经包括了直接进口和间接进口,无需另加转口。现实中,中国使用的是目的地原则,往往不统计部分经由香港对美国转口商品,如果这部分转口在中美贸易中微不足道,或可忽略,现实中刚好相反。香港经济研究中心学者 Fung and Lau(<中美双边贸易差额1990~2000>)根据香港贸发局提供的数据研究后发现,以2000年为例,美国有61亿美元的制成品经由香港转口到中国内地,占美国对中国出口官方数据的37%。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的主要因素外,出口商品运输时滞的存在,也使得中美双方对进出口额的统计会出现差异,也导致双方所统计的贸易顺差规模会出现差异。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得出的结论是:由于现实中中美两国进出口贸易计价方式不同,造成双方贸易统计数存在差异;经由香港的转口贸易和香港转口贸易加价致使美中贸易逆差高估,剔除以上两因素的影响,美中贸易逆差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加入WTO后中国极大的开放了服务贸易领域,美国对华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快速增长,中美服务贸易额持续上升且美方一直保持顺差,考虑到美国对华服务贸易顺差因素,双方关于贸易顺差的统计差异会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Fung and Lau.《中美双边贸易差额1999~2000》.贸发网
[2]《中美货物贸易统计差异研究报告》.2010(3)发布
【关键词】 再出口;计价;转口贸易;统计差异
战后中美之间的贸易是从20世纪70 年代初才开始发展,特别是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美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中美贸易的迅速增长,中美已互为主要贸易伙伴,中美贸易关系也已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主要关系。从90年代中期以来,中美贸易出现了越来越大的不平衡。200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按照中国的统计,2005年,中美贸易顺差达到1141.7亿美元;按照美国的统计,美中贸易逆差超过2000亿美元。随着中美贸易的迅速增长和贸易不平衡的逐步加剧,中美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多。导致两国贸易摩擦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两国在贸易统计数据上的差异。1984年以前,中美两国贸易统计数据没有大的出入。
此后,双方数据差异越来越大。按美方统计,其对华贸易逆差始于1983年,为3亿美元,1996年攀升到395.2亿美元。据中方统计,截至1992年中国一直是逆差,1993 年中国有顺差62.7亿美元,逐步上升到1996 年的105亿美元。2006年,据中方统计,其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为1442.5亿美元,据美方的统计,其对中国逆差达到2325.5亿,随着中美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统计差异的绝对量也越来越大,表1是进入2003~2006年中美贸易的统计差异表。
一、统计辖区差异
美国将波多黎各和美属维尔京群岛视为美国海关关境区域,中国将其视为单独行政区域。在东向贸易(中国出口至美国)中,中国在出口统计中将其单独列出,未包含在与美国的贸易统计之中,美国则视其为从中国的进口。在西向贸易(美国出口至中国)中,美国将从以上两个地区出口的产品包含在其出口总额中,中国则没将其包含在进口额中,由此产生中美双贸易统计上的差异。
二、再出口差异
在东向贸易中,中国出口统计中包括非原产于中国但经中国再出口至美国的货物,美国将这些货物统计为自原产地而非中国的进口。在西向贸易中,美国出口统计中包含非原产于美国、但经美国再出口到中国的货物;中国的进口统计将其记作自原产地而非美国的进口。既然此部分货物不是“美国商品”,应将其从美国出口数据中剔除。
三、中美双方在统计计价方法上的差异
加工贸易在中美贸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加工贸易中的这些商品通常因中间商加价行为导致美方的进口报关价格高于中方的出口报关价格。通常的做法是:中国企业从境外(也包括美国)进口原辅材料、零配件、包装物料等,经加工或装配后,再将产品出口至美国。中国加工企业通常通过中间商接收订单并将加工后的商品转卖给美国买家。中国加工企业的出口报关价格往往是中间商的较低买进价格,美国买家的进口报关价格则是经中间商加价后的较高卖出价格,中方统计的出口额就远远小于美方统计的进口额。
四、经由香港转口贸易的影响
所谓转口(re-export)亦即香港买家依法取得某批进口商品的所有权后随即售出,运送给第三国家或地区的另一个买家。香港买家将进口商品再出口前,或会略微加工,不影响商品性质,故不会把香港变成原产地,这种转口使中美双边的贸易统计数据出现差异。美国方面在计算进口时,由于美国海关追查所有进口商品,包括转口商品的产地来源,美国的进口数据应该己经包括了直接进口和间接进口,无需另加转口。现实中,中国使用的是目的地原则,往往不统计部分经由香港对美国转口商品,如果这部分转口在中美贸易中微不足道,或可忽略,现实中刚好相反。香港经济研究中心学者 Fung and Lau(<中美双边贸易差额1990~2000>)根据香港贸发局提供的数据研究后发现,以2000年为例,美国有61亿美元的制成品经由香港转口到中国内地,占美国对中国出口官方数据的37%。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的主要因素外,出口商品运输时滞的存在,也使得中美双方对进出口额的统计会出现差异,也导致双方所统计的贸易顺差规模会出现差异。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得出的结论是:由于现实中中美两国进出口贸易计价方式不同,造成双方贸易统计数存在差异;经由香港的转口贸易和香港转口贸易加价致使美中贸易逆差高估,剔除以上两因素的影响,美中贸易逆差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加入WTO后中国极大的开放了服务贸易领域,美国对华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快速增长,中美服务贸易额持续上升且美方一直保持顺差,考虑到美国对华服务贸易顺差因素,双方关于贸易顺差的统计差异会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Fung and Lau.《中美双边贸易差额1999~2000》.贸发网
[2]《中美货物贸易统计差异研究报告》.2010(3)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