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全“法律评价”时代?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en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工程院日前发布《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办法规定:材料弄虚作假、拉票、侵占他人技术成果者,将被通报;情节较重的,终止当次被评审与选举资格;情节严重的,除终止当次被评审与选举资格外,还取消下一次被提名或推荐资格。
  这是通过“法的方式”对道德层面要求的又一次规制。9 月1日开始施行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就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存在包养情人、公款旅游等行为,情节严重者将被开除。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中的这段话,传递出一个朴素的道理:法律(刑罚)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代表着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追求。
  如果将院士学术不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包养情人等行为都用法律来进行规制,甚至事无巨细地对各种违纪行为试图穷尽列举,我们将陷入一种非常难堪的境地: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人的道德在严重滑坡,我们需要制定更多的限制性规范,调整或约束人们的行为。有人甚至会假设:院士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没有遵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需要运用法律的强制力,对其进行惩戒。
  无论是“处理办法”,还是“处分暂行规定”,肯定有其积极作用,规范相应人的行为准则。但是,任何“法”的出台背后,必定是由于“法”本身的滞后性,对于某种普遍游离于法律规范行为的“无依据”裁决,亟须新规范的确认及调整。换言之,正是由于一些院士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违纪违规行为“丑闻”,才催生了相应的法规条文制定。
  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于一个人的社会行为,我们无非有两种评价标准:法律评价和道德评价。道德向法律转化,我们称之为道德法律化;法律向道德转化,我们称之为法律道德化;两者互为补充、互相制约。“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是令法哲学家长期纠结的命题,由于在强制方面法律优于道德的自律,我们一方面寄希望通过法律来约束规范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希望人们能够尊崇内心的道德法则,恪守自然、公平、正义、诚信等朴素的道德原则。
  我们需要法律制度的健全,比如这两个“处理办法”和“暂行规定”,我们更需要的是,作为一个人,在履行职务时,会有一些底线的道德规范,对自身行为进行及时的自我校正,服从自己内心的道德要求,而不只是僵硬规则条文的威慑力。
  如果中国进入任何行为规范都指着依靠有成文的法条去约束或者调整,也就是进入所谓的全“法律评价”时代,这将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依靠“法律评价”,姑且不论其成本,诸如法律意识培养、法制教育、法官对法律条文的具体理解及实践技巧的掌握等等,仅其被动性的特征,即法律总是以强制性规范去约束人们,而非人们自觉地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文化传统,也会让社会陷入更加混乱的状态;而道德评价作为一种自觉评价,则可以很好地避免其消极作用。
  不仅只是依靠法律,还包括每个人道德层面的内心法则,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结构的良性循环。
其他文献
《中国经济周刊》:十八大报告提到“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您怎么理解这句话?  王栋:我觉得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将会优化中国经济结构,有利于中国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国经济周刊》:您怎么看待近年来部分民营企业家的“跑路”现象?  王栋:“跑路”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据我了解,主流的民营企业家还是坚守在国内的。  《中国经济周刊》:
2011年,进入“十二五”,中国肯定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这种转变,不是中国人只靠自己奋斗就能顺利实现。  如果美国不放弃“消费品进口依赖政策”,不放弃“自己不生产、印钞去购买、别国拿了钱、再买美国债”的经济模式,中国想摆脱“出口依赖”几乎没有可能。原因是:中国已经开放了市场,企业不可能拒绝美国人的加工订单。  中国之所以形成进口依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性产业分工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利用美元霸权
本文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概念、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诊断、预防与控制措施进行了阐述。
当前在各类农业院校中都设有畜牧专业,这一专业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新兴专业。随着农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向科学化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在畜牧业中也以改变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福州市中职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实施调查,探寻其原因,得出结论建议,以期为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在中职学校的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的推进,城市燃气调度管理系统的改进和创新是时代所需,能够保证人民群众对于燃气的正常需求量,随着城市燃气调度管理系统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改革,提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首次经济工作會议举世瞩目。从会议传达出的信息看,中央对经济的把握度、自信度大大提高,不仅有明确的判断、明确的方向,同时对方法论的讲求具有突破性。  有些人或许认为还不够具体,但我认为,那是为政府工作留下空间,要到2013年“两会”才会有更加具体的方案,而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关键是定调子、定大局,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央对形势判断。  对国际经济形势给出明确判断。尽管“明年国际经济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