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阐述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思路,针对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在建设模式、运营、实训育人、师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策略:建设模式方面多元治理与校企共建相结合,运行机制方面多样运营与多元投资相结合,实训育人方面灵活性实践教学与“1+x”职业证书试点制度相结合,师资培养方面企业锻炼与实训教学相结合。
【关键词】职业教育 高水平实训基地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C-0178-03
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20个具体举措,其中将“推动建设300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作为重要的建设指标。这不仅仅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纲领性政策文本,同时也彰显出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新发展、新定位和新方向。因此,要厘清職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深层次意蕴就需要以政策文本为逻辑出发点,深入探讨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进而破解实训基地建设的困境,促进实训基地建设的顺利开展。
一、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思路
从政策视角来看,《实施方案》针对我国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症结做了规划,提出了宏观层面上的解决方案,为我国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本文拟从《实施方案》的政策文本中分析质性化的话语,并以政策哲学与政策治理体系等视角剖析政策文本中的“应为”取向,回答“我们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诠释我国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的政策信号,为基地建设提供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执行文本。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本定位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和任务。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是一种制度设计,完成这一制度设计任务的抓手,就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往我们强调的校企深度合作,仅仅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点状式”融合方式,还没有实现“产”与“教”的融合,而党的十九大所提出的“产教融合”更侧重于职业教育应然的发展状态,即“产”(社会视阈下的概念)与“教”(职业教育视阈下的概念)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种全面的、立体化的融合状态。同时,党的十九大又提出校企合作。我国学者从职业教育学科语境指出,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逻辑目的和价值归属,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实施载体和主要内容。由此可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不是相互割裂的概念,它们在学理层面是一种具有系统性的存在方式,而在实践层面是一种具有逻辑性的行动存在方式。简言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就需要以开放性的思维为基础,推进“产教融合”,同时还需要以系统性方法论为基础,实施“校企合作”。
(二)多元化、共享化的治理模式
《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面向先进制造业等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统筹多种资源,建设若干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动开放共享,辐射区域内学校和企业;同时也提出: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带动各级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一批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从建设主体而言,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绝对不是职业教育一家“固步自封”的行为,而需要政府、企业与职业院校三方共同构建发展共同体,特别是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要使实训基地凸显“高水平”就需要发挥多主体共建的政策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与治理优势。同时,更需要加强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共享化,以此为平台开展“1+x”职业教育证书制度试点、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和社区以及开展职业教育科学普及等工作,增强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功能,进而实现杜威先生所倡导的“学校即社会”的理想。
二、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现存问题
从现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情况来看,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在操作层面上还存在着“难为”的困境,较多方面的问题亟须解决。
(一)建设模式方面存在单一化问题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中普遍存在建设模式单一化问题。我国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绝大多数属于职业院校主办、财政拨付的模式,企业参与建设的程度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参与度不高。从我国职业教育实际情况来看,现行校企实训基地绝大多数是以政府与职业教育院校为建设主体,虽然企业参与其中开展有限的软性层面的建设,但还是呈现出企业参与人员少、技术投入偏低等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校外实训基地职业院校学生参与率低。校外实训基地也是职业院校比较热衷建设的,但是由于校外实训基地绝大多数在工厂的车间内,这些车间还承担着繁重的日常生产任务,所以很难专门为职业院校学生开展实训教学的任务,仅仅是承担着少量学生的跟岗学习任务。同时,还存在缺乏相应的优惠补贴政策以及具体措施来支持学生赴企业开展实训学习的问题,导致职业院校挂牌了实训基地却很少有学生参与的窘境出现。总之,企业参与度不高以及职业院校学生参与率低的现实情况,导致实训基地无法发挥应有的效果,形成了政校单一化建设的状态,这与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二)运营方面存在投入大于产出问题
随着社会产业的不断调整改变、技术创新更迭,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要紧跟社会产业的发展趋势,就要不断地坚持产教融合,使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社会产业之间保持技术、人员等因素的协同性,这也是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需要实现的目的。但是当前的实训基地在运营方面还存在以职业院校为主体,运行“投入大于产出”问题。一方面,由于职业院校建设的实训基地普遍采用内部独立治理的运行机制,企业与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比较低,同时其投入主要来源于财政资助,而企业、行业投入微乎其微,在客观上导致“开源不畅”,使实训基地建设缺少经费的持续资助。另一方面,受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技术革新和生产标准升级的影响,实训设备和标准也需要不断更新、换代,这就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尤其是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仅仅用于学生日常实训,而非用于生产性运营。这些问题都在客观上导致“投入大于产出”的问题。 (三)实训育人方面存在实训时间偏少问题
无论是生产性实训基地还是非生产性实训基地,无论是校内实训基地还是校外实训基地,都需要遵循育人的价值哲学,换言之就是为培养社会主义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服务,这是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的逻辑目的和归属所在。然而,现行的实训基地建设往往存在学生实训时间偏少的现实问题。一方面,实训教学存在教师讲得太多,学生操作过少的问题。虽然职业院校普遍设置了实训课程,但是实训课程也是首先由教师讲授操作技术,而学生自己操作的时间反而变得很少。同时,很多院校面临着教学耗材经费不足等问题,也导致学生实战型技术操作实训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实训室设备昂贵,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设备一般不会随时为学生开放,这也在客观上导致学生的实训操作只能在实训课堂上进行,导致学生实训操作的时间偏少。这往往导致学生的技术技能难以得到提升,不利于提升职业教育实训育人的效果。
(四)师资方面存在实训教学能力不强问题
实训教学师资的素养和能力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也是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也间接影响到实训教学的质量和学生技术技能训练水平。但是,当前职业院校实训教学师资存在着实训教学能力不强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职业院校的教师主要是来源于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基本上没有企业工作的经验,同时企业实践经验也少,难以胜任实训教学的任务;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对于引进企业能工巧匠存在制度限制,这就导致职业院校具有企业经验且具备高技术的教师很少。而高技术师资偏少及现有师资实训教学能力不强的问题,导致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陷入困境。
三、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策略
如前文所述,现存的实训基地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与高水平实训基地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此,本文从建设模式、运行机制、实训育人、师资培养等方面出发,提出多元治理与校企共建相结合、多样运营与多元投资相结合、灵活性实践教学与“1+x”职业证书试点制度相结合、企业锻炼与实训教学相结合等建设策略。
(一)建设模式:多元治理与校企共建相结合
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方面主要要解决“建设成什么样”的问题。《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带动各级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一批资源共享。其实质是强调多元治理结构,从职业教育语境来看,多元治理结构是主张除学校之外,政府与企业等一起参与到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因此,在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中,要将政府、职业院校、企业纳入实训基地建设共同体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其中,政府要积极加强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加强对基地经费的支持和拨付;职业院校作为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的主体,主要负责基地的日常运营与管理以及具体实训教学育人工作;企业是校企合作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运行主体和投入主体。此外,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不但需要政府、职业院校、企业构建多元治理的建设模式框架,同时还需要加强建设模式的框架下各个主体的治理行为,特别是突出校企合作为载体的校企共建治理行为。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将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的生产以及企业技术研发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校企共建高水平实训基地,而非职业院校的“独角戏”。
(二)运行机制:多样运营与多元投资相结合
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方面主要要解决“如何运转”的问题。《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将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同时还提出积极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指导各地各校借鉴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经验,探索创新实训基地运营模式。也就是说,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应该是多样化的,不仅要将高水平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主战场,履行实训育人的教育功能,还要体现其社会运营功能,包括社会技术培训、产品生产以及技术服务等功能。为了实现这些功能就需要加强高水平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具体来说,需要职业院校与企业加强高水平实训基地合作,从运营组织、运营管理人员、运行职能等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将原有单一化的实训基地变成面向社会经营、开展技术服务以及生产性合作的基地,这样才能使高水平实训基地变成充满活力的育人基地。同时,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使高水平实训基地成为企业生产、研发和服务的基地,这样才能吸引企业将产品生产经费、员工培训经费以及技术研发经费投入到基地中来。
(三)实训育人:灵活性实践教学与“1+x”职业证书试点制度相结合
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的实训育人方面主要要解决“建设目的是什么”的问题。《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提高实训基地规划、管理水平,为社会公众、职业院校在校生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企业提升人力资源水平提供有力支撑。由此可见,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训育人,且育人不应仅仅局限于在校学生日常实践教学,还应承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试培训以及社会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为社会人力资源质量的提升提供实训教学场所。当然,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采用灵活的实践教学形式,对于在校学生可以采用现代学徒制试点等形式,以小组合作或师傅带徒等方式,灵活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而对于外来的人员,可以采用短期班、专题班等形式开展实践教学,尽可能满足社会人员的需求。同时,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还应依托“1+x”职业证书试点制度,开展职业证书考试培訓,提升实训基地的影响力和使用率。为有效实现实训基地的育人功能,要积极研究如何建立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共赢的长效机制,努力打造“教学、培训、鉴定、研发”四位一体的实训基地,并以此为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有机结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师资培养:企业锻炼与实训教学相结合
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的师资培养方面主要要解决“教师技术技能如何形成”的问题。如果没有高技术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就无法实现真正的“高水平”。“高水平”不仅仅体现在设备先进、模式先进、机制顺畅、校企深度合作,同时还体现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发挥高水平实训基地功能的活的因素。但是现有的实训基地缺少高水平的师资,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必须将企业锻炼与实训教学相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具体来说,就是发挥校企深度合作的契机,有计划地派出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学习一线前沿的技术;同时还应将一线学习到的技术技能与职业院校实训教学相结合,促进企业技术与实训基地教学技术协同。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完善体系的现状、愿景与当务[N].中国教育报,2018-01-02
[2]方绪军.政策语境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逻辑及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2)
[3]易著梁.浅论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队伍的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8(26)
【关键词】职业教育 高水平实训基地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C-0178-03
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20个具体举措,其中将“推动建设300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作为重要的建设指标。这不仅仅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纲领性政策文本,同时也彰显出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新发展、新定位和新方向。因此,要厘清職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深层次意蕴就需要以政策文本为逻辑出发点,深入探讨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进而破解实训基地建设的困境,促进实训基地建设的顺利开展。
一、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思路
从政策视角来看,《实施方案》针对我国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症结做了规划,提出了宏观层面上的解决方案,为我国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本文拟从《实施方案》的政策文本中分析质性化的话语,并以政策哲学与政策治理体系等视角剖析政策文本中的“应为”取向,回答“我们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诠释我国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的政策信号,为基地建设提供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执行文本。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本定位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和任务。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是一种制度设计,完成这一制度设计任务的抓手,就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往我们强调的校企深度合作,仅仅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点状式”融合方式,还没有实现“产”与“教”的融合,而党的十九大所提出的“产教融合”更侧重于职业教育应然的发展状态,即“产”(社会视阈下的概念)与“教”(职业教育视阈下的概念)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种全面的、立体化的融合状态。同时,党的十九大又提出校企合作。我国学者从职业教育学科语境指出,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逻辑目的和价值归属,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实施载体和主要内容。由此可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不是相互割裂的概念,它们在学理层面是一种具有系统性的存在方式,而在实践层面是一种具有逻辑性的行动存在方式。简言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就需要以开放性的思维为基础,推进“产教融合”,同时还需要以系统性方法论为基础,实施“校企合作”。
(二)多元化、共享化的治理模式
《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面向先进制造业等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统筹多种资源,建设若干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动开放共享,辐射区域内学校和企业;同时也提出: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带动各级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一批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从建设主体而言,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绝对不是职业教育一家“固步自封”的行为,而需要政府、企业与职业院校三方共同构建发展共同体,特别是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要使实训基地凸显“高水平”就需要发挥多主体共建的政策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与治理优势。同时,更需要加强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共享化,以此为平台开展“1+x”职业教育证书制度试点、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和社区以及开展职业教育科学普及等工作,增强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功能,进而实现杜威先生所倡导的“学校即社会”的理想。
二、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现存问题
从现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情况来看,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在操作层面上还存在着“难为”的困境,较多方面的问题亟须解决。
(一)建设模式方面存在单一化问题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中普遍存在建设模式单一化问题。我国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绝大多数属于职业院校主办、财政拨付的模式,企业参与建设的程度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参与度不高。从我国职业教育实际情况来看,现行校企实训基地绝大多数是以政府与职业教育院校为建设主体,虽然企业参与其中开展有限的软性层面的建设,但还是呈现出企业参与人员少、技术投入偏低等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校外实训基地职业院校学生参与率低。校外实训基地也是职业院校比较热衷建设的,但是由于校外实训基地绝大多数在工厂的车间内,这些车间还承担着繁重的日常生产任务,所以很难专门为职业院校学生开展实训教学的任务,仅仅是承担着少量学生的跟岗学习任务。同时,还存在缺乏相应的优惠补贴政策以及具体措施来支持学生赴企业开展实训学习的问题,导致职业院校挂牌了实训基地却很少有学生参与的窘境出现。总之,企业参与度不高以及职业院校学生参与率低的现实情况,导致实训基地无法发挥应有的效果,形成了政校单一化建设的状态,这与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二)运营方面存在投入大于产出问题
随着社会产业的不断调整改变、技术创新更迭,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要紧跟社会产业的发展趋势,就要不断地坚持产教融合,使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社会产业之间保持技术、人员等因素的协同性,这也是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需要实现的目的。但是当前的实训基地在运营方面还存在以职业院校为主体,运行“投入大于产出”问题。一方面,由于职业院校建设的实训基地普遍采用内部独立治理的运行机制,企业与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比较低,同时其投入主要来源于财政资助,而企业、行业投入微乎其微,在客观上导致“开源不畅”,使实训基地建设缺少经费的持续资助。另一方面,受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技术革新和生产标准升级的影响,实训设备和标准也需要不断更新、换代,这就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尤其是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仅仅用于学生日常实训,而非用于生产性运营。这些问题都在客观上导致“投入大于产出”的问题。 (三)实训育人方面存在实训时间偏少问题
无论是生产性实训基地还是非生产性实训基地,无论是校内实训基地还是校外实训基地,都需要遵循育人的价值哲学,换言之就是为培养社会主义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服务,这是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的逻辑目的和归属所在。然而,现行的实训基地建设往往存在学生实训时间偏少的现实问题。一方面,实训教学存在教师讲得太多,学生操作过少的问题。虽然职业院校普遍设置了实训课程,但是实训课程也是首先由教师讲授操作技术,而学生自己操作的时间反而变得很少。同时,很多院校面临着教学耗材经费不足等问题,也导致学生实战型技术操作实训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实训室设备昂贵,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设备一般不会随时为学生开放,这也在客观上导致学生的实训操作只能在实训课堂上进行,导致学生实训操作的时间偏少。这往往导致学生的技术技能难以得到提升,不利于提升职业教育实训育人的效果。
(四)师资方面存在实训教学能力不强问题
实训教学师资的素养和能力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也是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也间接影响到实训教学的质量和学生技术技能训练水平。但是,当前职业院校实训教学师资存在着实训教学能力不强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职业院校的教师主要是来源于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基本上没有企业工作的经验,同时企业实践经验也少,难以胜任实训教学的任务;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对于引进企业能工巧匠存在制度限制,这就导致职业院校具有企业经验且具备高技术的教师很少。而高技术师资偏少及现有师资实训教学能力不强的问题,导致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陷入困境。
三、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策略
如前文所述,现存的实训基地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与高水平实训基地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此,本文从建设模式、运行机制、实训育人、师资培养等方面出发,提出多元治理与校企共建相结合、多样运营与多元投资相结合、灵活性实践教学与“1+x”职业证书试点制度相结合、企业锻炼与实训教学相结合等建设策略。
(一)建设模式:多元治理与校企共建相结合
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方面主要要解决“建设成什么样”的问题。《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带动各级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一批资源共享。其实质是强调多元治理结构,从职业教育语境来看,多元治理结构是主张除学校之外,政府与企业等一起参与到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因此,在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中,要将政府、职业院校、企业纳入实训基地建设共同体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其中,政府要积极加强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加强对基地经费的支持和拨付;职业院校作为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的主体,主要负责基地的日常运营与管理以及具体实训教学育人工作;企业是校企合作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运行主体和投入主体。此外,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不但需要政府、职业院校、企业构建多元治理的建设模式框架,同时还需要加强建设模式的框架下各个主体的治理行为,特别是突出校企合作为载体的校企共建治理行为。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将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的生产以及企业技术研发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校企共建高水平实训基地,而非职业院校的“独角戏”。
(二)运行机制:多样运营与多元投资相结合
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方面主要要解决“如何运转”的问题。《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将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同时还提出积极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指导各地各校借鉴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经验,探索创新实训基地运营模式。也就是说,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应该是多样化的,不仅要将高水平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主战场,履行实训育人的教育功能,还要体现其社会运营功能,包括社会技术培训、产品生产以及技术服务等功能。为了实现这些功能就需要加强高水平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具体来说,需要职业院校与企业加强高水平实训基地合作,从运营组织、运营管理人员、运行职能等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将原有单一化的实训基地变成面向社会经营、开展技术服务以及生产性合作的基地,这样才能使高水平实训基地变成充满活力的育人基地。同时,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使高水平实训基地成为企业生产、研发和服务的基地,这样才能吸引企业将产品生产经费、员工培训经费以及技术研发经费投入到基地中来。
(三)实训育人:灵活性实践教学与“1+x”职业证书试点制度相结合
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的实训育人方面主要要解决“建设目的是什么”的问题。《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提高实训基地规划、管理水平,为社会公众、职业院校在校生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企业提升人力资源水平提供有力支撑。由此可见,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训育人,且育人不应仅仅局限于在校学生日常实践教学,还应承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试培训以及社会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为社会人力资源质量的提升提供实训教学场所。当然,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采用灵活的实践教学形式,对于在校学生可以采用现代学徒制试点等形式,以小组合作或师傅带徒等方式,灵活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而对于外来的人员,可以采用短期班、专题班等形式开展实践教学,尽可能满足社会人员的需求。同时,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还应依托“1+x”职业证书试点制度,开展职业证书考试培訓,提升实训基地的影响力和使用率。为有效实现实训基地的育人功能,要积极研究如何建立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共赢的长效机制,努力打造“教学、培训、鉴定、研发”四位一体的实训基地,并以此为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有机结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师资培养:企业锻炼与实训教学相结合
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的师资培养方面主要要解决“教师技术技能如何形成”的问题。如果没有高技术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就无法实现真正的“高水平”。“高水平”不仅仅体现在设备先进、模式先进、机制顺畅、校企深度合作,同时还体现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发挥高水平实训基地功能的活的因素。但是现有的实训基地缺少高水平的师资,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必须将企业锻炼与实训教学相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具体来说,就是发挥校企深度合作的契机,有计划地派出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学习一线前沿的技术;同时还应将一线学习到的技术技能与职业院校实训教学相结合,促进企业技术与实训基地教学技术协同。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完善体系的现状、愿景与当务[N].中国教育报,2018-01-02
[2]方绪军.政策语境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逻辑及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2)
[3]易著梁.浅论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队伍的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