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首先强调了对小学低年级感恩教育的正确认识,其次结合实际分析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实施感恩教育的多元化形式,如社会、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结合生活实践才能渗透感恩教育,最终才能确保德育教育有效的落实。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感恩教育;教育方式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品德形成和感恩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发挥感恩教育影响,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融于生活,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为德育教育实施准备了条件,切实提升德育教育发展。
一、正确认识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是个人成长的基石
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品德形成期,感恩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责任意识。因此,感恩教育是学生立足于社会最好的方式之一,通过感恩教育才会让学生以坚强的意志面对困难,以温暖的态度善对世界,而最终成就自我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健康体魄的人。
(二)感恩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社会发展基于全民素质的提升,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心存感恩才能真正融入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关心他人,宽厚待人,所以感恩也是维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重要纽带。加强感恩教育,明确回报社会的责任,体验世界的美好,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当前感恩教育现状
(一)家庭缺乏感恩教育
当下家庭教育中,家长认为优异的成绩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所以推崇唯学业至上的教育方式。父母无私的奉献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甚至溺爱孩子,反而造成孩子的误解,认为享受父母的劳动成果是理所应当的事。久而久之,他们可能会漠视父母,又怎么会懂得感恩他人。
(二)学校忽视感恩教育
素质教育提倡德育,但德育工作在实际教学中流于形式,大多数科任教师认为班主任才是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因而仍以分数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忽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而且学校中的感恩教育局限于课堂,仅以传统的概念教学,没有实践支撑,也難以引起学生的认同,使得感恩教育成效甚微,德育工作开展受阻。
(三)社会漠视感恩教育
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下,人们对品德的要求取决于良知和舆论,但舆论观正确与否难以取舍,而消极的舆论可以通过网络途径迅速传播,容易对学生教育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小学低年级学生还尚未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错误的导向容易导致学生情感冷漠,自私自利,缺乏社会责任感。
三、实施感恩教育的多元方式
感恩教育的实施是必要的,如何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感恩来自于生活的启发,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局限于学校生活还包含家庭生和社会生活。生活的丰富性,注定感恩教育的多元化,感恩教育最好的途径就是将三者合一,形成教育合力,成为强大的感恩教育力量。
(一)立足家庭教育认识感恩教育
一是提高家长自身素养,正确认识感恩教育。如何正确教育孩子,要求家长必须要有正确的认知,摈弃以学业至上的观点,重视德育与智育的均衡发展。家长应该多陪伴孩子,理解该阶段孩子成长的特点,可以通过引入故事的方式,为孩子解决孩子问题的同时,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环境,更能加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联系。二是以身作则,做好榜样。父母是孩子家庭生活中最为亲切的人,是孩子关注的对象,父母自身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如节假日为父母送去温暖的问候,接受别人帮助时表达感谢等,都能够启发孩子懂得感恩,而且让感恩自然的发生,从而加深孩子对感恩的理解。
(二)强化学校教育渗透感恩意识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感恩教育不是独立存在于某一学科,它可以渗透到学校教育全过程[1]。这就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能够深入挖掘教材,将知识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如教学《画杨桃》时,结合自身经历,引发学生共鸣,教会学生感师恩。另一方面改变单一教育模式,避免空洞教学,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组织多样化感恩教育活动,如教唱感恩歌曲,特殊节日为父母制作感恩卡片等,营造感恩教育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情感体验。三是提升教师素质,形成教育影响。教师个人魅力是教学中的隐形课程,教师正确的言行、符合教师身份的穿戴,言行一致等,都能为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引导学生学会感恩[2]。
(三)重视社会教育发扬感恩精神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感恩教育的基础,社会教育就是感恩教育进一步的延伸[3]。为学生营造健康的氛围是目前社会教育的首要工作。社会舆论的复杂与学生纯真的特点相矛盾,进行网络监督与筛查是保护学生的有效手段。社会应建立信息筛查系统,阻挡负能量的传播,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感恩教育活动如升国旗、参与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有切身实际的体验,懂得感国恩,回报社会,使感恩成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的不竭动力。其次社会要树立榜样,传播正能量。宣扬正面人物事迹是传播正能量有效的途径,学习榜样人物事迹如身边的好人好事,领会精神心存感恩,在继承前辈精神的基础之上,将美德继续传承,促进学生的成长,少年兴则国兴。
(四)家庭、学校、社会配合形成感恩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石,学校教育是实施感恩教育的核心方式,社会是感恩教育成果展现的舞台,三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因此必须建立完善感恩教育系统,学校和家长必需要保持紧密联系,如学校布置的德育作业,家长必须积极配合完成,与学校保持教育理念量一致,才能将感恩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
结语
感恩教育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工程,实际生活中应关注不同阶段学生成长特点,立足德育教育的发展,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才能提高感恩教育成效,从而推动小学低年级学生全面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晓玲.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中感恩教育的探讨[J].中外交流,2019,(04):316.
[2]郑清琴.浅谈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及开展策略[J]. 人文之友, 2019,(13):238-239.
[3]陈明育.感恩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中的渗透与实践探讨[J].教师,2018,(25):17-18.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感恩教育;教育方式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品德形成和感恩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发挥感恩教育影响,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融于生活,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为德育教育实施准备了条件,切实提升德育教育发展。
一、正确认识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是个人成长的基石
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品德形成期,感恩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责任意识。因此,感恩教育是学生立足于社会最好的方式之一,通过感恩教育才会让学生以坚强的意志面对困难,以温暖的态度善对世界,而最终成就自我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健康体魄的人。
(二)感恩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社会发展基于全民素质的提升,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心存感恩才能真正融入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关心他人,宽厚待人,所以感恩也是维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重要纽带。加强感恩教育,明确回报社会的责任,体验世界的美好,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当前感恩教育现状
(一)家庭缺乏感恩教育
当下家庭教育中,家长认为优异的成绩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所以推崇唯学业至上的教育方式。父母无私的奉献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甚至溺爱孩子,反而造成孩子的误解,认为享受父母的劳动成果是理所应当的事。久而久之,他们可能会漠视父母,又怎么会懂得感恩他人。
(二)学校忽视感恩教育
素质教育提倡德育,但德育工作在实际教学中流于形式,大多数科任教师认为班主任才是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因而仍以分数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忽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而且学校中的感恩教育局限于课堂,仅以传统的概念教学,没有实践支撑,也難以引起学生的认同,使得感恩教育成效甚微,德育工作开展受阻。
(三)社会漠视感恩教育
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下,人们对品德的要求取决于良知和舆论,但舆论观正确与否难以取舍,而消极的舆论可以通过网络途径迅速传播,容易对学生教育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小学低年级学生还尚未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错误的导向容易导致学生情感冷漠,自私自利,缺乏社会责任感。
三、实施感恩教育的多元方式
感恩教育的实施是必要的,如何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感恩来自于生活的启发,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局限于学校生活还包含家庭生和社会生活。生活的丰富性,注定感恩教育的多元化,感恩教育最好的途径就是将三者合一,形成教育合力,成为强大的感恩教育力量。
(一)立足家庭教育认识感恩教育
一是提高家长自身素养,正确认识感恩教育。如何正确教育孩子,要求家长必须要有正确的认知,摈弃以学业至上的观点,重视德育与智育的均衡发展。家长应该多陪伴孩子,理解该阶段孩子成长的特点,可以通过引入故事的方式,为孩子解决孩子问题的同时,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环境,更能加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联系。二是以身作则,做好榜样。父母是孩子家庭生活中最为亲切的人,是孩子关注的对象,父母自身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如节假日为父母送去温暖的问候,接受别人帮助时表达感谢等,都能够启发孩子懂得感恩,而且让感恩自然的发生,从而加深孩子对感恩的理解。
(二)强化学校教育渗透感恩意识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感恩教育不是独立存在于某一学科,它可以渗透到学校教育全过程[1]。这就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能够深入挖掘教材,将知识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如教学《画杨桃》时,结合自身经历,引发学生共鸣,教会学生感师恩。另一方面改变单一教育模式,避免空洞教学,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组织多样化感恩教育活动,如教唱感恩歌曲,特殊节日为父母制作感恩卡片等,营造感恩教育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情感体验。三是提升教师素质,形成教育影响。教师个人魅力是教学中的隐形课程,教师正确的言行、符合教师身份的穿戴,言行一致等,都能为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引导学生学会感恩[2]。
(三)重视社会教育发扬感恩精神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感恩教育的基础,社会教育就是感恩教育进一步的延伸[3]。为学生营造健康的氛围是目前社会教育的首要工作。社会舆论的复杂与学生纯真的特点相矛盾,进行网络监督与筛查是保护学生的有效手段。社会应建立信息筛查系统,阻挡负能量的传播,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感恩教育活动如升国旗、参与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有切身实际的体验,懂得感国恩,回报社会,使感恩成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的不竭动力。其次社会要树立榜样,传播正能量。宣扬正面人物事迹是传播正能量有效的途径,学习榜样人物事迹如身边的好人好事,领会精神心存感恩,在继承前辈精神的基础之上,将美德继续传承,促进学生的成长,少年兴则国兴。
(四)家庭、学校、社会配合形成感恩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石,学校教育是实施感恩教育的核心方式,社会是感恩教育成果展现的舞台,三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因此必须建立完善感恩教育系统,学校和家长必需要保持紧密联系,如学校布置的德育作业,家长必须积极配合完成,与学校保持教育理念量一致,才能将感恩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
结语
感恩教育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工程,实际生活中应关注不同阶段学生成长特点,立足德育教育的发展,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才能提高感恩教育成效,从而推动小学低年级学生全面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晓玲.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中感恩教育的探讨[J].中外交流,2019,(04):316.
[2]郑清琴.浅谈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及开展策略[J]. 人文之友, 2019,(13):238-239.
[3]陈明育.感恩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中的渗透与实践探讨[J].教师,2018,(25):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