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也要有相应的发展,特别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更加深入。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路进行了分析研究,以转变人们对体育认识的观念和体育目的的理念,树立以“素质教育”为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终身体育”的观念,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进一步改革。
[关键词]普通高校 体育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朱昌荣(1952- ),男,陕西西安人,西安体育学院篮球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陕西 西安 710068)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6-0065-02
在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许多从事体育教学的专家、学者,从各个不同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改革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高等学校体育是开放的动态系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摒弃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改革、发展、充实、完善新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就体育教育而言,它本身就是一个多科学的集合群,这就增加了高校体育全面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作为体育工作者,应积极参与体育教育改革,探索改革的新路子,力求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做一点努力和尝试。
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转变对体育的认识和观念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政策不尽完善,使得大部分学校的领导不重视体育。究其原因,一是除人们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认识模糊之外,对培养符合现代化需要合格人才的德、智、体三育,名义上是分工,而实际上是分了家,体育根本提不到学校的议事日程上来,形成了口头上讲重要,实际上做起来又成次要,忙起来就根本不要的现象。二是体育课没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考试方法和严格的考试制度,许多学校只把体育课作为考查科目,导致学生不重视上体育课,认为上体育课只不过是玩而已。再者,部分体育教师本身也不重视体育课,教学无计划,上课无教案,雨天叫学生在教室上自习,晴天让学生在室外玩,“一把哨子,几种球,学生、教师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现象长期存在。此外,体育师资,包括体育教师的劳保待遇、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经费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我们现行的教育政策有关,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否则,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取得实效。
二、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要提高对体育教育目的的认识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基本上仍采用封闭、呆板的旧模式。这种现状正受到来自内外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多元化发展的社会经济模式与单一化发展的学校体育模式的矛盾冲突;二是学校体育内部的挑战,即学校体育发展的个性化原则与教育模式的共同性原则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运动构成了现代社会条件下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特点。现代教育科学和现代体育学科的发展,引起了体育教育思想、内容、方法的变革,现代学校体育正朝着多目标的和既追求近期效益、更追求长远效益的方向迅速发展。而在我们以往的体育教育中,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都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只强调对学生进行现阶段的生物学改造,实质上这是生物体育观的传统观念在束缚着我们的思想。近几年来,整个现代科学技术进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并且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体育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科学技术对体育的直接渗透,成为现代体育的新因素,因而使体育不断趋于科学化、多样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得到了丰富,广泛地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全部运动、变化和发展,只能看做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文化系统的行为,各种体育现象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由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综合作用的结果。现代体育观已经从生物体育观发展成为由生物、心理、社会相结合的三维体育观。
高校体育教育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日益深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规格和要求,已经具有现代化教育的共性。人们都在强调全面和谐发展,都在要求德智体美、自身的发展得到平衡。因而,高校体育的目的和出发点都只能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同时,高校体育又是体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充分体现体育的属性,通过体育的形式和途径,以运动和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学生进行感化、引导、培养、教育和训练,在提高人的生物潜能的全过程中,进德、益智、健体,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三、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应当树立现代体育教育观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基本上还是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时沿袭下来的,以后虽曾经多次修改,但也未能完全脱胎出来。这种教学体系,强调体育教学主要是传授知识、技术的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也就是传习性的教学方法。虽然它曾对提高教学质量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那种填鸭式、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方法,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许多学生对上体育课不感兴趣,上课时不积极,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却很积极。并且,教材内容多而繁杂,教师在课堂上只能是蜻蜓点水、面面俱到,而不顾教学效果。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从长远来看,对改善和增强我国人民的体质也不利。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传习性的教学方式,树立现代体育教育的观念。
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任务不能局限于传授知识、技术,而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传授知识与运动技能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育能力。所谓体育能力,就是发展体力能力与发展智力能力相结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随着现代化生产的自动化和电脑的普遍应用,生产者的体力劳动逐渐被脑力劳动所代替。人们对体育的需要不能仅考虑简单的、低级的“生存需要”,还要考虑较高层次的“享受的需要”“健身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因此,高等学校体育改革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面向社会,走向社会,体育教育将会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普及的“全民体育”。
现代教育论的观点认为,学校教育应成为“终身教育”,而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也应该是“终身体育”。这是现代教育对体育的基本要求,从而使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期间,而且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独立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发展身体,增进健康,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正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极好时机。因为在这一时期,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锻炼身体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个人志向和奋斗目标也趋向集中,从而为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加强运动技能、理论知识的传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能将体育锻炼延续终生,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工作的需要。
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路
1.转变观念,明确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应始终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同时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应立足于现在,面向社会,着眼于未来,把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体育要求与学生的个体体育相结合,把锻炼身体和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能力和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对体育有基本的认识,懂得健身的意义,树立终身健身的观念,并掌握健身的知识、方法,能够运用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去独立地进行锻炼。理论教育是实践的先导,因此,应丰富理论教学的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愉快、自主、创造性地学习体育。
2.以素质教育为主,改革高校体育课程。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体育课程改革,要把锻炼身体和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能力和习惯结合起来,把育体、育心、育德、育智集合起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应主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育是实践的先导,是提高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要措施。在增加理论课时的同时,要丰富理论教学内容,讲授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2)教育内容与实际相结合。实践课的教学内容,要改变大学与中学内容重复的现象,融入现代体育、健身体育、生活体育、娱乐体育、传统体育等内容,同时应考虑高校所在的地区性及培养对象的职业特点等。教学内容要灵活多样,使学生时期的教育内容更好地与未来的工作、生活实际需要相结合。(3)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大学生的知识面广,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参加体育活动,发展能力的直接动力,是学生学好体育课的主要因素。教是为了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及运用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的教学方法上,使学生在和谐、欢畅、宽松的教学气氛中,创造性地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3.以人为本,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它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体育课程改革必须特别强调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广阔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
4.重视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现代教育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和体育观念的改变,要求体育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如果仍像以前那样,教师只注重讲授运动技术,而轻视体育文化和体育意识的教学,那么体育课是注定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自觉地通过定期培训、进修、自我学习等方法,不断更新知识,由单纯的技术型向知识型、管理型方向发展,以高尚的人格、广博的知识、精炼的技术技能、良好的师德形象,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成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者。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大胆的尝试与改革,为实现我国体育教学目标,推动终身体育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要转变观念,提高对体育目的的认识,改进和完善有关措施,树立以素质教育为主、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更新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使高校体育教育展现出新的生机,促进学生在体能、智能、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与提升,最终成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丽朋,高延军.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4).
[2]陈媛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初步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3).
[3]须晓东.新世纪高校体育创新教育初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4).
[4]陈东岗.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9).
[5]黄炜皓.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位与时间途径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
[6]王珊,王合成.论构建和谐社会与现代高校体育改革[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6(12).
[关键词]普通高校 体育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朱昌荣(1952- ),男,陕西西安人,西安体育学院篮球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陕西 西安 710068)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6-0065-02
在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许多从事体育教学的专家、学者,从各个不同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改革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高等学校体育是开放的动态系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摒弃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改革、发展、充实、完善新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就体育教育而言,它本身就是一个多科学的集合群,这就增加了高校体育全面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作为体育工作者,应积极参与体育教育改革,探索改革的新路子,力求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做一点努力和尝试。
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转变对体育的认识和观念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政策不尽完善,使得大部分学校的领导不重视体育。究其原因,一是除人们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认识模糊之外,对培养符合现代化需要合格人才的德、智、体三育,名义上是分工,而实际上是分了家,体育根本提不到学校的议事日程上来,形成了口头上讲重要,实际上做起来又成次要,忙起来就根本不要的现象。二是体育课没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考试方法和严格的考试制度,许多学校只把体育课作为考查科目,导致学生不重视上体育课,认为上体育课只不过是玩而已。再者,部分体育教师本身也不重视体育课,教学无计划,上课无教案,雨天叫学生在教室上自习,晴天让学生在室外玩,“一把哨子,几种球,学生、教师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现象长期存在。此外,体育师资,包括体育教师的劳保待遇、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经费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我们现行的教育政策有关,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否则,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取得实效。
二、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要提高对体育教育目的的认识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基本上仍采用封闭、呆板的旧模式。这种现状正受到来自内外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多元化发展的社会经济模式与单一化发展的学校体育模式的矛盾冲突;二是学校体育内部的挑战,即学校体育发展的个性化原则与教育模式的共同性原则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运动构成了现代社会条件下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特点。现代教育科学和现代体育学科的发展,引起了体育教育思想、内容、方法的变革,现代学校体育正朝着多目标的和既追求近期效益、更追求长远效益的方向迅速发展。而在我们以往的体育教育中,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都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只强调对学生进行现阶段的生物学改造,实质上这是生物体育观的传统观念在束缚着我们的思想。近几年来,整个现代科学技术进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并且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体育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科学技术对体育的直接渗透,成为现代体育的新因素,因而使体育不断趋于科学化、多样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得到了丰富,广泛地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全部运动、变化和发展,只能看做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文化系统的行为,各种体育现象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由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综合作用的结果。现代体育观已经从生物体育观发展成为由生物、心理、社会相结合的三维体育观。
高校体育教育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日益深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规格和要求,已经具有现代化教育的共性。人们都在强调全面和谐发展,都在要求德智体美、自身的发展得到平衡。因而,高校体育的目的和出发点都只能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同时,高校体育又是体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充分体现体育的属性,通过体育的形式和途径,以运动和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学生进行感化、引导、培养、教育和训练,在提高人的生物潜能的全过程中,进德、益智、健体,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三、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应当树立现代体育教育观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基本上还是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时沿袭下来的,以后虽曾经多次修改,但也未能完全脱胎出来。这种教学体系,强调体育教学主要是传授知识、技术的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也就是传习性的教学方法。虽然它曾对提高教学质量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那种填鸭式、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方法,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许多学生对上体育课不感兴趣,上课时不积极,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却很积极。并且,教材内容多而繁杂,教师在课堂上只能是蜻蜓点水、面面俱到,而不顾教学效果。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从长远来看,对改善和增强我国人民的体质也不利。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传习性的教学方式,树立现代体育教育的观念。
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任务不能局限于传授知识、技术,而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传授知识与运动技能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育能力。所谓体育能力,就是发展体力能力与发展智力能力相结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随着现代化生产的自动化和电脑的普遍应用,生产者的体力劳动逐渐被脑力劳动所代替。人们对体育的需要不能仅考虑简单的、低级的“生存需要”,还要考虑较高层次的“享受的需要”“健身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因此,高等学校体育改革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面向社会,走向社会,体育教育将会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普及的“全民体育”。
现代教育论的观点认为,学校教育应成为“终身教育”,而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也应该是“终身体育”。这是现代教育对体育的基本要求,从而使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期间,而且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独立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发展身体,增进健康,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正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极好时机。因为在这一时期,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锻炼身体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个人志向和奋斗目标也趋向集中,从而为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加强运动技能、理论知识的传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能将体育锻炼延续终生,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工作的需要。
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路
1.转变观念,明确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应始终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同时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应立足于现在,面向社会,着眼于未来,把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体育要求与学生的个体体育相结合,把锻炼身体和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能力和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对体育有基本的认识,懂得健身的意义,树立终身健身的观念,并掌握健身的知识、方法,能够运用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去独立地进行锻炼。理论教育是实践的先导,因此,应丰富理论教学的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愉快、自主、创造性地学习体育。
2.以素质教育为主,改革高校体育课程。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体育课程改革,要把锻炼身体和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能力和习惯结合起来,把育体、育心、育德、育智集合起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应主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育是实践的先导,是提高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要措施。在增加理论课时的同时,要丰富理论教学内容,讲授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2)教育内容与实际相结合。实践课的教学内容,要改变大学与中学内容重复的现象,融入现代体育、健身体育、生活体育、娱乐体育、传统体育等内容,同时应考虑高校所在的地区性及培养对象的职业特点等。教学内容要灵活多样,使学生时期的教育内容更好地与未来的工作、生活实际需要相结合。(3)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大学生的知识面广,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参加体育活动,发展能力的直接动力,是学生学好体育课的主要因素。教是为了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及运用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的教学方法上,使学生在和谐、欢畅、宽松的教学气氛中,创造性地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3.以人为本,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它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体育课程改革必须特别强调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广阔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
4.重视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现代教育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和体育观念的改变,要求体育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如果仍像以前那样,教师只注重讲授运动技术,而轻视体育文化和体育意识的教学,那么体育课是注定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自觉地通过定期培训、进修、自我学习等方法,不断更新知识,由单纯的技术型向知识型、管理型方向发展,以高尚的人格、广博的知识、精炼的技术技能、良好的师德形象,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成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者。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大胆的尝试与改革,为实现我国体育教学目标,推动终身体育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要转变观念,提高对体育目的的认识,改进和完善有关措施,树立以素质教育为主、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更新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使高校体育教育展现出新的生机,促进学生在体能、智能、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与提升,最终成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丽朋,高延军.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4).
[2]陈媛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初步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3).
[3]须晓东.新世纪高校体育创新教育初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4).
[4]陈东岗.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9).
[5]黄炜皓.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位与时间途径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
[6]王珊,王合成.论构建和谐社会与现代高校体育改革[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