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更多地直面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教者在课堂上应将学习语言、习得语言、内化语言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落实到实处。小练笔就是一条很好地能让学生习得语言,习得方法的道路。
一、练笔,紧扣文章的精彩点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对于文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点”进行练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掌握写作的方法。
在教《西湖》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这段话在文中是一段非常典型的优美的写景的文字,只是停留在品词析句让学生体会出西湖的美吗?不!这么有特色的段落,应该让学生在语言运用上有所得。由此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
师:同学们这段话中 “……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多美啊!再读一读吧。
生:学生读。
师:看!(出示图片)这是我们教学楼下的小公园。让我们把目光放到这些充满生机的叶片上来吧!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叶片呢?
生:大树的叶子,有的浓,有的淡。
生:大树的叶子有的青,有的绿。
师:能用这句话的样子来把这两位同学的话连成一句美美的话写下来吗?
(想发言的孩子不多)
师:《西湖》中有“一山青,一山绿,一山浓,一山淡”的优美句子。我们可以写什么呢?(大部分孩子想发言了)
生:“走近大树,只见大树的叶子一叶青,一叶绿,一叶浓,一叶淡。”
师:说的真妙!用手摸摸叶子看,老师相信有更多的孩子可以说出这样美的句子。
生:“摸一摸树叶,一叶薄,一叶厚,一叶毛,一叶光。”
师:这里的花开得怎么样呢?……
针对一小段精彩的文字,我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了阅读教学,打通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宽阔通道,使两者和谐共生。
二、练笔,关注文章的留白点
留白是写作的一种手法。语文教学也可巧妙地利用文本中的留白,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语言的运用。
这是我教《少年王冕》的片段:
师:你又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王冕勤奋好学呢?
生: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
师:不过这句话中没有“勤奋”“好学”之类的词语呀,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呢?
生:支支吾吾、面露难色。
师引导:起初,王冕画得不好,但是他不气馁,抓紧时间练习。我们可以想象清晨他会怎么做?中午会怎么做?傍晚又会怎么做?
师:这有点难度,让我们拿起笔来写一写吧!(出示小练笔)
课文中简简单单一句话“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把王冕三个月勤苦作画的艰辛概括掉了。作为小学生往往会读不到文章简单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他到底是怎么勤苦练画的呢?这是文章一个有价值的留白点。我抓住这个留白点,启发孩子想象王冕清晨、中午、晚上作画的情景。给了孩子一定情境之后,孩子的思维一下活跃了起来。
有的写:清晨天才蒙蒙亮,王冕已在荷塘边默默地作画,露珠沾湿了他的衣服,他却浑然不觉。
有的写:中午,火球般的大太阳悬挂在天边,衣服被汗水浸湿了,他还在作画。
有的写: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映照在天边,人们都回家了,他还在荷塘边画画……
还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想法:三个月也许经历了深秋了,我们也可以写:炎炎夏日……冷飕飕的深秋……学生的这个想法,我大加赞赏,其余学生也受到了启发。
孩子们丰富的语言在想象和情境中被激活了,一句句充满真情又优美的句子从孩子的笔下倾泻了出来。小练笔让学生的语言得到了激活和运用。语文教学要以敏锐的悟性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让学生思维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充实学生的笔头表达。
三、练笔,发掘文章的表达点
文章讲究自然美、情感美,更讲究形式美,形式的美从何而来,往往蕴藏在作者的谋篇布局,各种写作手法里。形式之美往往对于小学生来说更难以体会。运用小练笔的方式,对文中的典型句子、片段进行鉴赏、进行模仿,就能把文本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用的表达技能。
我在教《沙漠里的绿洲》的时候,是这样让学生尝试运用“衬托”的手法来学写片段的。
师:课文中为什么还要写下面这段文字呢?(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都是白花花的盐碱,好像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地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不毛之地!)
生:这样写突出了这里的花草来之不易。
生:这段文字告诉我们阿联酋先前环境非常的恶劣。
生:……
师:同学们说的有道理。让老师告诉大家,这里运用的是衬托的方法。什么是衬托呢?(教师解释)……
师:同学们趁热打铁,我们就用衬托的方法来写一写“猫捉老鼠的镜头”吧。
师:老师已经为大家写好了猫最终敏捷地捉住老鼠的场景。
生:生读老师写的片段。
师:这真是一只行敏捷、勇猛的猫。那我们可以用老鼠的什么更好地来衬托出猫的敏捷呢?
生:老鼠的狡猾。
师:嗯,非常好,那让我们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老鼠的狡猾和贪心写在这段话的前面,学会用衬托的手法来写作吧。
朱熹云:“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这样抓住文章中写作手法模仿练习,多练多仿,仿作中就会有自己的创造性的语言的出现,与原文有同工之处, 却有异曲之妙。这样的课堂将技能的学习活化了,学生在练笔的过程中,和文本发生着深层次的对话,将文本的言语表达不断内化、创造。
总之,“小练笔”虽“小”,但它是一篇“大文章”。适时适度的小练笔,既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独特的作用,更对学生言语生命的成长发挥着持续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作用。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区斜塘学校 江苏】
一、练笔,紧扣文章的精彩点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对于文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点”进行练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掌握写作的方法。
在教《西湖》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这段话在文中是一段非常典型的优美的写景的文字,只是停留在品词析句让学生体会出西湖的美吗?不!这么有特色的段落,应该让学生在语言运用上有所得。由此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
师:同学们这段话中 “……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多美啊!再读一读吧。
生:学生读。
师:看!(出示图片)这是我们教学楼下的小公园。让我们把目光放到这些充满生机的叶片上来吧!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叶片呢?
生:大树的叶子,有的浓,有的淡。
生:大树的叶子有的青,有的绿。
师:能用这句话的样子来把这两位同学的话连成一句美美的话写下来吗?
(想发言的孩子不多)
师:《西湖》中有“一山青,一山绿,一山浓,一山淡”的优美句子。我们可以写什么呢?(大部分孩子想发言了)
生:“走近大树,只见大树的叶子一叶青,一叶绿,一叶浓,一叶淡。”
师:说的真妙!用手摸摸叶子看,老师相信有更多的孩子可以说出这样美的句子。
生:“摸一摸树叶,一叶薄,一叶厚,一叶毛,一叶光。”
师:这里的花开得怎么样呢?……
针对一小段精彩的文字,我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了阅读教学,打通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宽阔通道,使两者和谐共生。
二、练笔,关注文章的留白点
留白是写作的一种手法。语文教学也可巧妙地利用文本中的留白,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语言的运用。
这是我教《少年王冕》的片段:
师:你又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王冕勤奋好学呢?
生: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
师:不过这句话中没有“勤奋”“好学”之类的词语呀,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呢?
生:支支吾吾、面露难色。
师引导:起初,王冕画得不好,但是他不气馁,抓紧时间练习。我们可以想象清晨他会怎么做?中午会怎么做?傍晚又会怎么做?
师:这有点难度,让我们拿起笔来写一写吧!(出示小练笔)
课文中简简单单一句话“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把王冕三个月勤苦作画的艰辛概括掉了。作为小学生往往会读不到文章简单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他到底是怎么勤苦练画的呢?这是文章一个有价值的留白点。我抓住这个留白点,启发孩子想象王冕清晨、中午、晚上作画的情景。给了孩子一定情境之后,孩子的思维一下活跃了起来。
有的写:清晨天才蒙蒙亮,王冕已在荷塘边默默地作画,露珠沾湿了他的衣服,他却浑然不觉。
有的写:中午,火球般的大太阳悬挂在天边,衣服被汗水浸湿了,他还在作画。
有的写: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映照在天边,人们都回家了,他还在荷塘边画画……
还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想法:三个月也许经历了深秋了,我们也可以写:炎炎夏日……冷飕飕的深秋……学生的这个想法,我大加赞赏,其余学生也受到了启发。
孩子们丰富的语言在想象和情境中被激活了,一句句充满真情又优美的句子从孩子的笔下倾泻了出来。小练笔让学生的语言得到了激活和运用。语文教学要以敏锐的悟性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让学生思维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充实学生的笔头表达。
三、练笔,发掘文章的表达点
文章讲究自然美、情感美,更讲究形式美,形式的美从何而来,往往蕴藏在作者的谋篇布局,各种写作手法里。形式之美往往对于小学生来说更难以体会。运用小练笔的方式,对文中的典型句子、片段进行鉴赏、进行模仿,就能把文本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用的表达技能。
我在教《沙漠里的绿洲》的时候,是这样让学生尝试运用“衬托”的手法来学写片段的。
师:课文中为什么还要写下面这段文字呢?(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都是白花花的盐碱,好像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地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不毛之地!)
生:这样写突出了这里的花草来之不易。
生:这段文字告诉我们阿联酋先前环境非常的恶劣。
生:……
师:同学们说的有道理。让老师告诉大家,这里运用的是衬托的方法。什么是衬托呢?(教师解释)……
师:同学们趁热打铁,我们就用衬托的方法来写一写“猫捉老鼠的镜头”吧。
师:老师已经为大家写好了猫最终敏捷地捉住老鼠的场景。
生:生读老师写的片段。
师:这真是一只行敏捷、勇猛的猫。那我们可以用老鼠的什么更好地来衬托出猫的敏捷呢?
生:老鼠的狡猾。
师:嗯,非常好,那让我们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老鼠的狡猾和贪心写在这段话的前面,学会用衬托的手法来写作吧。
朱熹云:“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这样抓住文章中写作手法模仿练习,多练多仿,仿作中就会有自己的创造性的语言的出现,与原文有同工之处, 却有异曲之妙。这样的课堂将技能的学习活化了,学生在练笔的过程中,和文本发生着深层次的对话,将文本的言语表达不断内化、创造。
总之,“小练笔”虽“小”,但它是一篇“大文章”。适时适度的小练笔,既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独特的作用,更对学生言语生命的成长发挥着持续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作用。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区斜塘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