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回家的路上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xiaoqq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说本色语文,总说回归本真,可在前几年的“百花齐放”的语文教研背景之下,在“十八般武艺”皆能熟练运用的语文老师眼里,何为本色,怎样回归,这确实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而本次网络培训活动,正如我们前进途中一盏明亮的灯,执着地、清晰地指引着每一位语文老师前进的方向。几个星期的培训下来,通过上网查看、阅读资料、钻研教材,作为语文老师的我觉得很庆幸。或许,我曾经迷过路,但现在,我相信我也踏上了回家的漫漫征程。
  在《语文教学:回归本真呼唤创新》这篇文章中,翟京华老师就说:“我们上课不能仅从教学设计入手,必须吃透文本,将教材用好。教法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文本,但不能背离文章的主旨。”李玲老师也提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要只注意教案的完成情况。我们设计教学、策划课件、进行授课的真正目的是为学生服务,而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教学才华。”简单的语言,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上好一节语文课最最基本的要素:一是钻研教材,吃透文本;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主体。
  是啊,钻研教材,不是将语文课本从前到后地翻看,不是你将教参移花接木地抄写,也不是上网输入课题之后的百度搜索。钻研教材,需要教者真正地走进课本,走进文章,走进主人9公的内心世界。了解文章的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单元的前后连贯,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分析阅读水平……太多太多了。而这所有的准备,不都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吗?网络让我们学会了资源共享,但我们不能成为共享背后的俘虏,让迅速的搜索锈蚀我们的思维,堵塞我们智慧的大脑。无论在什么时代,无论是哪个学段,我想,牢记课标,研读文本,钻研教材,仍然应该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最基础的备课方法。
  记得上师范的时候就学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可落实到每一节课上的时候,扪心自问,你真的让学生成为主体了吗?你真的完全站在学生的背后吗?甚至在有的公开课上,有教者为了达到“活跃”的效果,提前将问题的答案灌输给学生;或者为了表现课堂的精彩,显示自己的教学实力,布置个别学生事先准备好需要回答的内容并熟背……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听课者都是观众。一节课下来,演员如释重负,因为他们终于完成表演的任务了。我想,这样的语文课堂,给这些小学生演员更多的感觉是压抑和负担。
  小学语文教学,更多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浓厚兴趣。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它不需要花枝招展的打扮,不需要紧跟潮流的时尚。它崇尚纯真,喜欢质朴,追求本色。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实实在在进行教学,认认真真指导读书。把读还给学生,把课堂上安静的思索还给学生。给他们问题权,给他们话语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语文教学努力的目标。
  语文课堂——充满挑战的舞台。语文教学,这扑朔迷离、耐人寻味而又神圣睿智的事业,它始终浸润着每一位爱他的语文老师的心,激励着千万人为它终身忙碌、思索。回家的路很漫长,但我们坚信,我们已找准了目标,那么,凭着大家一天天的努力,终点还会遥远吗?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海陵小学
  
其他文献
过年了,妈妈买来一只大公鸡,养在家里,准备杀了吃。  大年三十的那天上午,妈妈对我们说:“杀鸡这个‘重量级’任务,谁来接?”我一听乐得一蹦三尺高,迫不及待地毛遂自荐。  当我准备杀鸡时,却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鸡被调皮的表弟放出了鸡笼。为了方便捉鸡,我把“闲人”赶了出去,让爸爸当“指导员”。我挽起袖子,看准又肥又壮的大公鸡猛扑上去,可那该死的公鸡却学习刘翔,一下子“跨”到我的床上,我摔了个“五体
话说在江河岸边、海滨湖畔,生活着一种鸟。鱼是它的食物,蛙是它的玩偶。它的名字叫鹗,人称鱼鹰,是猛禽中的“渔夫”……  这一日,风平浪静,鱼鹰在海面上空翱翔。大海就像一面镜子,鱼鹰看到了它自己:  体长0.5米;双翅狭而长,翅展1.5米;上体褐色,下体白色,头上有白羽;脚趾有锐爪,趾底布满刺;外趾可前后反转,能牢牢抓住滑溜溜的小鱼儿……  欣赏着水中的倒影,鱼鹰觉得自己帅呆了!它开始低空盘旋,寻找目
目的 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儿童穿孔性眼外伤的效果。方法应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2.5~12岁儿童穿孔性眼外伤35例(35眼)。包括眼内炎、玻璃体积血、眼内异物、视网膜脱离等。结果35眼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晶状体摘出8眼,异物摘出4眼,硅油充填6眼,人工晶状体植入6眼)治疗后,视力提高18眼(51.43%),无变化12眼(34.29%),下降5眼(14.28%)。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对儿童穿
我有一天上网查资料,无意中发现了一首童诗,它像一个温馨的茶壶,里面装满了浓浓的亲情。那首童诗叫《奶奶和板凳的悄悄话》,内容是这样的:    夏天来了,  奶奶出门儿  总带着板凳,  板凳总跟着奶奶。  他们一起靠着  太阳晒得暖烘烘的土墙。  奶奶坐着板凳,  板凳驮着奶奶。  他们总是没完没了的说着什么悄悄话,  看着巷口的拐角处。  我一放学,  跑到巷口,就跑到了他们的跟前。  奶奶抱着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