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既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负责任,同时也是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负责任,在这个双赢的利好局面中,选择音乐作为其中的载体或平台是极其富有成效的方式,这就需要我们所有的音乐工作者努力而为之,担负起发展音乐、传承文化的历史重任。
关键词:传承 传播 文化 音乐
被誉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历史悠久、文化辉煌,在五千年文化宝库中积累和保存了丰富的文化宝藏。这些文化宝藏既是我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宝藏理应用之来为今人研读和欣赏,用来陶冶人们的志趣和情操;用来传播我们中国的古老文明和发展的现代文明,在全世界树立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形象。在这些文化宝藏中格外璀璨的音乐文化尤其值得欣赏和传承,传递中华文化,用歌声唱响中国声音,用歌声唱出我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的自觉和自信。
一、“兴于诗,立于礼,成与乐”,让中华文化在“诗”与“乐”的共鸣中感动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色彩斑斓,在中华文化宝藏中“诗词歌赋”可谓是集大成之精品。在当今我国实施传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文化精神的文化兴国大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文化自觉和自信,在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穿针引线、传承发展成为我们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思考的关问题。
在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开始追求和享受精神文化生活所带来的快乐,唱歌、跳舞、听音乐成为了人们享受生活、娱乐身心的主要选项,音乐的审美活动和大众文化生活、修身养性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音乐的审美特性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得到了明显的表现,已经成为当今的国人不可或缺的生活乃至生命要素,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就是在满足不断增长的大众精神文明的需求。
把音乐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赋予音乐从内容到形式的更加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创造力。曲调悠扬、歌词典雅,这是人们普遍欢迎的优秀歌曲的主要因素,那么,得天独厚的古代文化遗产则为我们提供了选择歌词的无限空间。当《独上西楼》、《满江红·怒发冲冠》、《虞美人·春花秋月》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被人们一次次翻唱的时候,人们既享受到了音乐的美感,也得到了古诗词韵味的熏陶,意境美在词句美和旋律美的双重作用下实现。这样的结合方式,在文化传承和弘扬中,绝对可收获对于音乐创作和表现的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所以,这样的创作是需要音乐创作人们大力推崇的。记得在《中国好歌曲》第一季中,当选手霍尊亮嗓歌唱《卷珠帘》的时候,导师们全为其转身,尤其是刘欢先生更是对其赞叹有加,这也说明了音乐和古诗词相结合的魅力。为了做好二者的美满融合,自上世纪20年代起,就有很多音乐创作人进行了有益的大胆尝试,有的用中国特有的“五音调式”来对古诗词谱曲,有的用西欧古典或浪漫乐派的手法来谱曲,有的独创了“五声十二音技法”,无论是采取什么样的谱曲手法,雅淡清新的曲律和诗词韵律的有力结合,都对人们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强化了这样的结合体对人们形成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把音乐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彰显二者之间“强强联合”的优越性。音乐带给人们的感召力是不言而喻的,而中国古诗词对中国人来说更是情有独钟的,无论从文化熏陶还是从道德情感的熏陶上都会让人有身如其境、情感共鸣的感觉。因此,强强联合必将焕发出极大的优越性。音乐能够给人以领悟自然美妙情感的启迪,可以和异曲同工之妙的中国古代诗词在心理状态上联系起来,在音乐的烘托中,歌者和听者都能够更好领悟到诗歌所表达抒发的境界。中国古诗词能够赋予音乐丰富的内涵和深度诠释,使音乐所抒发的情感显露的更加完整而切实。因而,二者的强强联手一定会产生品味不尽的神韵,在音符的流淌中将诗韵汇入人们的心灵深处,使人们感悟心旷神怡般的享受,在心灵的净化中深层次享受音乐感悟文化,二者在互融互通中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奇妙效能。
在这样的诸多的效能作用下,使人们在载歌载舞的同时,沐浴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凝聚起牵引亿万中国人民砥砺前行的恢弘力量。
二、用“诗”与“乐”的结合方式,架起中国和世界沟通的桥梁
要想让世界了解中国会有多种渠道,但是传播中华文化绝对是首选之一。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形式中,诗词歌赋占有较大的成分,且对国人文化修养影响极大。但是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白话文改变了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文言文,中国人以自己的快步跑融入到了世界之中,这种文学发展中的事实,让现在的国人很难读懂历史遗留的文化文献,西方人更是带着胜利者的微笑,和我们交流起白话文的心得。这对中国文化向世界的传播,让中国文化被世界文化所悦纳并发生积极的影响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为此,还是需要一种平台或是一个载体来帮助我们,音乐这种世界性的语言必须责无旁贷承担起这项责任。如果让西方人了解、掌握、喜爱与其民族语言构成风格极为不同的汉语言确实是一件难事,那么让西方人进一步贯通汉语言的情调和韵味则更是难上加难的事情。让我们的古诗词走入到音乐世界当中,乘着音符之风帆,驶向西方人的心灵港湾。
在这种创作中,我们首先应当在思想上解决一些认识的问题。应当解决“妄自尊大”的问题,不要因为我们的人文历史源远流长,就认为我们的总比别人的强,在创作中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以为强化自身的东西,使作品失去了必要的吸引力,失去了受众的对象,我们这样的推广就会取得失败的结果。应当解决“妄自菲薄”的问题,总认为我们的不如别人的,在创作过程中过于强调外来的东西,使东西两方面的结合不能顺畅圆通起来,这样的结果也不会是理想的。笔者认为,创作过程中,不能单一强调民族风格的含量,也不能强化融入的大尺度,这些都是过于保守和过于开放的做法,应当在尊重民族审美风格的基础上,合情合理的吸收一些外来音乐中的有利因素,但是这种搭配的结构上,其中的骨架一定要是以中国民族风格占据主导的地位,也就是说在坚持中国传统民族调式的基础上,可以适当间接吸收一些西方的和声等音乐元素,创作出一些更美更富有感染力的音乐作品,达到在继承中求取发展,在发展中求极致,达到让我国的音乐创作和欣赏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把中国的音乐文化影响力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的美好愿景。比如,罗忠先生独自创造的“五音十二音技法”,把中国的传统的五声调式和西方的十二音,做到了巧妙的有机结合,就使全世界为之耳目一新,开创了音乐创作的先河。
总而言之,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迅猛态势,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大,为此,我们就应当巧借这股强劲的东风,在世界的各个领域积极发挥出我们的应有作用,积极扩大我们的文化影响。特别是在音乐传承和宣传普及领域,更应当以有为争有位的精神,全方位、立体化传达出我们的声音,使中华文化的音符响彻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世界乐坛奏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唐好.论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J].华章,2012,(15).
[2]夏静.礼乐文化与中国文论早期形态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江文也.孔子的乐论[M].杨儒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古代乐论选辑[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
[1]刘力: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副教授。
关键词:传承 传播 文化 音乐
被誉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历史悠久、文化辉煌,在五千年文化宝库中积累和保存了丰富的文化宝藏。这些文化宝藏既是我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宝藏理应用之来为今人研读和欣赏,用来陶冶人们的志趣和情操;用来传播我们中国的古老文明和发展的现代文明,在全世界树立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形象。在这些文化宝藏中格外璀璨的音乐文化尤其值得欣赏和传承,传递中华文化,用歌声唱响中国声音,用歌声唱出我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的自觉和自信。
一、“兴于诗,立于礼,成与乐”,让中华文化在“诗”与“乐”的共鸣中感动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色彩斑斓,在中华文化宝藏中“诗词歌赋”可谓是集大成之精品。在当今我国实施传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文化精神的文化兴国大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文化自觉和自信,在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穿针引线、传承发展成为我们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思考的关问题。
在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开始追求和享受精神文化生活所带来的快乐,唱歌、跳舞、听音乐成为了人们享受生活、娱乐身心的主要选项,音乐的审美活动和大众文化生活、修身养性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音乐的审美特性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得到了明显的表现,已经成为当今的国人不可或缺的生活乃至生命要素,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就是在满足不断增长的大众精神文明的需求。
把音乐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赋予音乐从内容到形式的更加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创造力。曲调悠扬、歌词典雅,这是人们普遍欢迎的优秀歌曲的主要因素,那么,得天独厚的古代文化遗产则为我们提供了选择歌词的无限空间。当《独上西楼》、《满江红·怒发冲冠》、《虞美人·春花秋月》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被人们一次次翻唱的时候,人们既享受到了音乐的美感,也得到了古诗词韵味的熏陶,意境美在词句美和旋律美的双重作用下实现。这样的结合方式,在文化传承和弘扬中,绝对可收获对于音乐创作和表现的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所以,这样的创作是需要音乐创作人们大力推崇的。记得在《中国好歌曲》第一季中,当选手霍尊亮嗓歌唱《卷珠帘》的时候,导师们全为其转身,尤其是刘欢先生更是对其赞叹有加,这也说明了音乐和古诗词相结合的魅力。为了做好二者的美满融合,自上世纪20年代起,就有很多音乐创作人进行了有益的大胆尝试,有的用中国特有的“五音调式”来对古诗词谱曲,有的用西欧古典或浪漫乐派的手法来谱曲,有的独创了“五声十二音技法”,无论是采取什么样的谱曲手法,雅淡清新的曲律和诗词韵律的有力结合,都对人们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强化了这样的结合体对人们形成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把音乐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彰显二者之间“强强联合”的优越性。音乐带给人们的感召力是不言而喻的,而中国古诗词对中国人来说更是情有独钟的,无论从文化熏陶还是从道德情感的熏陶上都会让人有身如其境、情感共鸣的感觉。因此,强强联合必将焕发出极大的优越性。音乐能够给人以领悟自然美妙情感的启迪,可以和异曲同工之妙的中国古代诗词在心理状态上联系起来,在音乐的烘托中,歌者和听者都能够更好领悟到诗歌所表达抒发的境界。中国古诗词能够赋予音乐丰富的内涵和深度诠释,使音乐所抒发的情感显露的更加完整而切实。因而,二者的强强联手一定会产生品味不尽的神韵,在音符的流淌中将诗韵汇入人们的心灵深处,使人们感悟心旷神怡般的享受,在心灵的净化中深层次享受音乐感悟文化,二者在互融互通中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奇妙效能。
在这样的诸多的效能作用下,使人们在载歌载舞的同时,沐浴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凝聚起牵引亿万中国人民砥砺前行的恢弘力量。
二、用“诗”与“乐”的结合方式,架起中国和世界沟通的桥梁
要想让世界了解中国会有多种渠道,但是传播中华文化绝对是首选之一。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形式中,诗词歌赋占有较大的成分,且对国人文化修养影响极大。但是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白话文改变了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文言文,中国人以自己的快步跑融入到了世界之中,这种文学发展中的事实,让现在的国人很难读懂历史遗留的文化文献,西方人更是带着胜利者的微笑,和我们交流起白话文的心得。这对中国文化向世界的传播,让中国文化被世界文化所悦纳并发生积极的影响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为此,还是需要一种平台或是一个载体来帮助我们,音乐这种世界性的语言必须责无旁贷承担起这项责任。如果让西方人了解、掌握、喜爱与其民族语言构成风格极为不同的汉语言确实是一件难事,那么让西方人进一步贯通汉语言的情调和韵味则更是难上加难的事情。让我们的古诗词走入到音乐世界当中,乘着音符之风帆,驶向西方人的心灵港湾。
在这种创作中,我们首先应当在思想上解决一些认识的问题。应当解决“妄自尊大”的问题,不要因为我们的人文历史源远流长,就认为我们的总比别人的强,在创作中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以为强化自身的东西,使作品失去了必要的吸引力,失去了受众的对象,我们这样的推广就会取得失败的结果。应当解决“妄自菲薄”的问题,总认为我们的不如别人的,在创作过程中过于强调外来的东西,使东西两方面的结合不能顺畅圆通起来,这样的结果也不会是理想的。笔者认为,创作过程中,不能单一强调民族风格的含量,也不能强化融入的大尺度,这些都是过于保守和过于开放的做法,应当在尊重民族审美风格的基础上,合情合理的吸收一些外来音乐中的有利因素,但是这种搭配的结构上,其中的骨架一定要是以中国民族风格占据主导的地位,也就是说在坚持中国传统民族调式的基础上,可以适当间接吸收一些西方的和声等音乐元素,创作出一些更美更富有感染力的音乐作品,达到在继承中求取发展,在发展中求极致,达到让我国的音乐创作和欣赏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把中国的音乐文化影响力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的美好愿景。比如,罗忠先生独自创造的“五音十二音技法”,把中国的传统的五声调式和西方的十二音,做到了巧妙的有机结合,就使全世界为之耳目一新,开创了音乐创作的先河。
总而言之,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迅猛态势,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大,为此,我们就应当巧借这股强劲的东风,在世界的各个领域积极发挥出我们的应有作用,积极扩大我们的文化影响。特别是在音乐传承和宣传普及领域,更应当以有为争有位的精神,全方位、立体化传达出我们的声音,使中华文化的音符响彻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世界乐坛奏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唐好.论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J].华章,2012,(15).
[2]夏静.礼乐文化与中国文论早期形态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江文也.孔子的乐论[M].杨儒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古代乐论选辑[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
[1]刘力: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副教授。